一九中文网 www.zw19.com,来自地球村的报告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新“十日谈”(第一集)
一爱因斯坦婚变真相
爱因斯坦与前妻及孩子们之间在动荡的“一战”时期的磕磕绊绊,让人们看到伟人在物质和情感生活也有不如意和遭折腾的一面;不像现在,举凡名人,名声成为利益和欲望的“期货”。
世界已进入二十一世纪。揭去历史的封尘,人们看到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与普通人一样儿女情长。
父子情
1915年4月至12月。爱因斯坦与妻子米莉瓦?马里克的婚姻爆出危机。马里克是一名塞尔维亚物理学家,个性强,爱思考。1905年她曾在数学方面帮助爱因斯坦的论文,现在她要与他分道扬镳了。马里克带着两个儿子,11岁的汉斯?阿尔伯特和5岁的爱德华特离开柏林,来到瑞士的苏黎世。
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粮食缺乏,爱因斯坦胃病加重,胃疼一直使他痛苦不堪。在他身边伺候的是他的大表妹埃尔莎?爱因斯坦,后% 来他甚至与她结了婚。此前,他提出特殊相对论,意指时间和空间相互关联,此种关联与观察者从不同视角和经常变化的速率有关。此刻,他在归纳这个理论,用设想中的重力,一种有曲率的“编织物”,他称之为“空间时间”的东西,说明自已的理论。
对科学的追求和对爱子的眷恋叩击同一个心扉。
是年早春,儿子汉斯?阿尔伯特写信恳求父亲在春假时到苏黎世探望他和弟弟。
“亲爱的爸爸,您的泰特(小儿子)已能做加减法了,我正在做几何题呢!泰特说,妈妈让我做复杂的练习,但我们只有几个小本本。为什么你没有给我们写过片言只语呢?我只想复活节那天,你会来到这里,我们将有个爸爸了,你的儿子阿尔伯特。”
“亲爱的爸爸,今天让我们来谈谈各我们的梦境吧!”泰特说:“我梦见了爸爸出现在我们面前。如果你真与我们在一起多好啊!我已能在钢琴上叮叮咚咚弹出好听的声音。不久前,我演奏了海顿和莫扎特的奏呜曲;简单说,我可以与你合奏了。”
“考试快要来临,复活节也快到了。上次过复活节我们感到很孤单,这次你能与我们一起过吗?如果你给我们回信,就是说你会来;对我们来说,你是复活节最好的小兔子。我们住在这里会很棒。你知道要是妈妈有一天生病了,我真会手足无措的,面面相觑,只有靠女仆打点了。每每想到这些,我们就会想到要是你和我们在一起那是多美的事啊!你的儿子阿尔伯特。”
战争使爱因斯坦没有成行,他回了一个明信片,允诺在7月与汉斯?阿尔伯特到瑞士的阿尔卑斯森林远足。“夏天我将只和你一块去旅行。”爱因斯坦写道,“我们年年如此。泰特长大后也与我们一起去。”爱因斯坦对儿子喜欢几何表示高兴,这使他想起孩提时代,不同的是,“当时没有人来教我,所以我只能向书本学习。”
“每次你写信告诉我学了什么,我会给你留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让你解决。”爱因斯坦给两个儿子寄去了玩具,并且嘱咐他们不要忘了刷牙。“我身体力行,所以我能有一付健康的牙齿。”
然而,爱因斯坦与米莉瓦?马里克为钱和假期的时间仍争论不休。是年6月,汉斯?阿尔伯特发来一张草率的明信片惹出了一些麻烦。
“亲爱的爸爸:你应该与妈妈联系,如果你对妈妈如此不友好,我也不想与你一块去度假了。我们虽然有一个完美的计划,要是那样的话只好放弃了。我们准备在7月开始旅行,并将用完全部假期。”
这封冷漠的信是亲子关系变坏的证据。
事业爱子一肩挑
爱因斯坦确信是米莉瓦口授了明信片的内容,一为表达她的哀情,使爱因斯坦有负罪感,二是暗指他在夏天不要来此旅行。爱因斯坦心领神会,决定与他的新欢埃尔莎共度夏日假期。
1915年7月,爱因斯坦写信给住在苏黎世的好友,医学教授海因里希?赞格尔,后者试图调解海因斯坦夫妻关系。
“我的儿子与我疏远是我的妻子在作祟,她在报复我。外面众说纷纭,人们被她欺骗了。如果你知道我忍辱负重,你可能会责备我,为什么在那么长时间里没有足够的力量与她分手。我收到小汉斯寄来的明信片,要是我回去见不到小家伙,我在信与他说些什么?这不是她授意的?活见鬼。”
爱因斯坦没有去看儿子,而是应数学物理学家戴维·希伯特之邀作讲演,让他有机会对复杂的相对论作一次全面解释。
爱因斯坦最担忧莫过于寻找正确的数学方程式,用以描述他的重力理论,同时,他面临来自希伯特的更大压力,此人从爱因斯坦演讲中领悟到物理学行将遭遇有史以来最大突破,想凭借自身数学方面的优势,赶在爱因斯坦之前下山摘桃。
1915年11月4日,爱因斯坦首次演讲,承认迄今还不拥有描述相对论的精确数学公式,他于心不安。但只要一讲完课,他的整个身心似乎都飞到儿子身旁,,笔下流淌的不是一个个数学公式,而是一颗慈父的心,在诉说父子分离内心的痛苦和被讽刺的感觉……
“我要每年有一个月与你呆在一起,你会从我身上学到许多有用的东西,这是别人不能给予你的。我获得的成果不仅对局外人弥足珍贵,对我的儿子更是一份宝贵财富。在以后的几天里,我要完成我一生中最好的论文。当你们成年后,我将告诉你们与此有关的一切……我对自已的工作如此着迷,以至我经常忘记吃午饭。”
迎接挑战
因担心希伯特拔得头筹,爱因斯坦不得不修订方程式,这样的“硬仗”使爱因斯坦身心疲惫,甚为狼狈。
即便如此,爱因斯坦对家人的爱未受阻隔。11月15日,星期一,爱因斯坦写了4封信。给儿子汉斯·阿尔伯特的信中说,他会在圣诞节和新年到瑞典旅行,探望他们。“当然如果我们能在某个地方单独相处就更好了,比如在一处隐蔽的乡村小客店里,”他问儿子:“意下如何?”
他也给渐行渐远的妻子写了一封抚慰的信,感谢她深明大义,“对我与儿子的关系网开一面”爱因斯坦还给他的挚友赞格尔写道,“我已经修改了重力理论。为看我亲爱的儿子,我很高兴在新年来临之际到瑞典一游。”
最后的信是给劲敌希伯特,“你的分析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不过,此刻我太累了,被胃病折磨得不能自已……;如果可能,请将你改正的数据寄给我,以缓解我的烦恼。”
11月18日,爱因斯坦收到了希伯特新的论文,看到这些似曾相识的内容后,他简洁和清晰地回复对方:“我的工作先于你提供的内容”。
次日,希伯特向爱因斯坦喊话,声称自已没有话语优先权。话虽这样说,一天后,希伯特将论文《物理学基础》,连同相对论方程式交媒体发表。对与爱因斯坦“撞车”,希伯特并不温良恭俭让。
11月25日爱因斯坦第四次在普鲁士科学院演讲:《重力场》,报告内容涵盖了一般相对论的一套正确方程式。虽然此件公布于众的时间稍晚于希伯特提交的论文,但爱因斯坦的版本更全面,而且完全出于他自已的思想。科学界还给爱因斯坦一个公道。公道在人心。
据荣获诺贝尔桂冠的量子力学先躯pauldirac说,“这可能是迄今为止科学曾经做出的最伟大的发现。”二十世纪另一位物理巨匠maxborn称,“它是人类思考宇宙的最伟大的功绩,是哲学的穿透力与物理学的直觉和数学的技巧最令人惊叹的结合。”
无奈的结果
对照钱学森夫人相夫教子,蒋英的选择告诉人们什么是爱?爱不是索取,爱是付出,为心爱的人付出,义无反顾。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贵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是留有遗憾的。
爱因斯坦与儿子汉斯?阿尔伯特之间持续的不和谐,使前者对学术上大获全胜的感受打了折扣。阿尔伯特来信说:“亲爱的爸爸,元旦期间从除夕到元月3日我将过来。我不想呆太长时间,因为圣诞节还是在家里最有味。另外,我搞到一付雪撬,妈妈为买这付雪撬化了70法郎,说好由你偿还。我想就算作为你给我的圣诞的礼物吧!你的adu.。”爱因斯坦读后不悦,并告知儿子旅行取消。
“你信中不友好的语调使我惊愕不已,”爱因斯坦刚做完相对论最后一次讲演就提笔疾书:“我想此刻我过来也不会带来快乐。原本想送些现钱给你作礼物,但化70法郎买雪撬太奢侈了,这与我们节制的环境不相符合,”父亲如是说。
1915年是爱因斯坦推出相对论的顶峰之年,也是他终结一段复杂的父子情感的时段。他把亲子情变告诉朋友赞格尔:“阿尔伯特的信是‘造反有理’。我不去见他比感受新的失望要好些。孩子的心灵被一系列错误行为毒化了,竟然连老爸也不相信。现在我不与儿子接触,免得造成进一步伤害。我就在我的角落里静静地吐丝……”
爱因斯坦在信中还提到了他的竞争者,“从心底里讲,我祝愿他心想事成。所以我留在柏林的公寓里度过圣诞之夜也不足为怪。”
希伯特也隔空放话:对相对论的信任归属爱因斯坦。两位科学巨匠冰释前嫌,很快再一次互访。
次日早晨,爱因斯坦开始给远在瑞士的骨肉至亲写名信片,他说复活节回来团聚,允诺之事不会变卦。孩子们很高兴,汉斯说给老爸弹钢琴,“你也可以拿小提琴参加合奏,这样在复活节可以同唱一首歌了。”
复活节来临了。爱因斯坦实践诺言来到苏黎世看望家人,孩子们非常高兴看见久违的老爸,爱因斯坦也为米莉瓦写下了一段感谢家事进展顺利的感言:
“我为孩子们健康成长深感欣慰,他们在学业和情感方面表现得很优秀,我知道这是你提供给他们的;我同样要满怀感恩地说,你没有让孩子们疏远我,他们能主动地、充满甜情蜜意地提出来与我见面,是你的功劳。”
爱因斯坦带着阿尔伯特到山上旅行,俯瞰芦塞恩湖的美景,实现了孩子的宿愿。
世事难料。
经过一段相互克制与伪装后,爱因斯坦的家庭关系继续紧张和变化。为解决与米莉娃的离婚,爱因斯坦提出,如她同意离婚,将诺贝尔奖金归她所有。米莉娃考虑一周后同意签字画押。
米莉娃用这笔钱在苏黎世买了一套三居室的公寓。
小儿子泰特因父母离异受刺激,行为失常,只能居住在苏黎世附近的精神病院度过余生。由此可见,佛家的功德圆满实是人生一种期许。爱极生恨。大儿子汉斯?阿尔伯特的情况好些,他进入了苏黎世综合大学,这里是爱因斯坦和妻子米莉娃相识的“鹊桥”。
汉斯学工程专业,后来成了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爱因斯坦临终时,汉斯就在他父亲的床边。爱因斯坦征服重力理论40年后,人们仍然不清楚是否有一种更为神秘的力量在这位世纪伟人的家庭四周转悠,曲解了伟人的真意。伟人主张世界应是和谐的。
二浪迹天涯的吉卜塞人
>>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随着歌声的远去,歌手的身影也渐渐地消失在远处的地平线。为了享受自由,身心不受地域的桎梏,吉卜塞人来到一片新的土地。他们信奉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尽管寄人篱下,仍是执拗地向远方世界发出一遍遍地呼唤:流浪,流浪。
>>普世价值
>>
>人,来到这个日益捉襟见肘的世界,以自已所讲的语言集合成讲中文的中国人、讲印地语的印度人、讲英语的英国人、美国人,和讲法语的法国人、讲俄语的俄国人、讲日语的日本人等。语言,表面看是用于人际沟通的工具,实质是人类心灵集体的呼声。语言作为抒发情感的物质载体,在这个愈来愈物化的世界显示出它强大的功利化倾向。这是心理层面人类共同诉求的反映。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不可逆转性,语言的趋势是,强势的语言越来强,影响力小的,只在小范围内流通的语言正在被融合,抑或消忘。>人,还以劳动技能和职业区分,如工人、经理、科学家、军人、艺术家等,这是人立足于世,为谋生所用之本,也算是普世价值。但是,在这个世界上也有至今并不认同上述两项普世价值观(语言和技能)的“零类”——吉卜赛人。他们既没有自已专属的语言,也不想为自已找一份固定的工作划地为牢,养家糊口;甚至他们反其道而行之,甘心情愿地自我流放,以永生永世做一个流浪者为快事。吉卜赛人的自我异化是人类生命共同体一个颇有玩味的现象,说明除宗教对人类有感召作用外,还有与身俱来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历史进程,打上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烙印。
>>
>吉卜赛人的名言是:时间是用来流浪的,灵魂是用来歌唱的,生命是用来遗忘的,而生躯是用来相爱的。这就是吉卜赛人。吉卜赛人早就浪迹天涯,现在他们的足迹遍及欧洲、亚洲、美洲、北非和澳洲各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尔干成为世界上吉卜赛人最集中的地区。在巴尔干各国的大小城市,到处都有吉卜赛人的身影。
>千年之间
>>
>从10世纪开始,吉卜赛人离乡背井直面世界;又是10个世纪过去了,世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已进入太空时代,作为异类的吉卜赛人是否随着地球人科技的进步生活有所改观?他们不再自我异化?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表明,吉卜赛人的境况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全球约500-1000万吉卜赛人依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
>住在波黑首都萨拉勒窝郊区的一个吉卜赛人的定居点热闹异常,原来人们在庆祝圣乔治日(5月6日),这一天是吉卜赛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要放下手中的各种活儿,来到亲人身边,宰羊庆祝。姑娘们要穿上平时舍不得穿的美丽裙子,光着脏兮兮的脚丫子,踏着优扬奔放的吉卜赛舞曲的节拍,在破败的小院里翩翩起舞。
>>在已经入欧的原东欧的一些国家,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一些原本还享有劳动和工作制度性保障的吉卜赛人现在跌入更为悲惨的处境。在捷克的一个吉卜赛人聚居区,300多个吉卜赛人挤在用木头和泥巴糊成的一个个破房子里,屋顶是用拣来的旧铁皮铺盖着,上面压着旧轮胎的和石块。屋子四周垃圾、瓶子、塑料袋狼籍一地。马吉斯和他已成年的儿子叶拉西都没有工作,仅有的收入就是靠区区几十欧元的每月的社会福利。
>>
>住在罗马尼亚乡村只有15岁的吉卜赛小姑娘勒思熹,父母已决定让她嫁人。吉卜赛人认为找一个乘龙快婿是解决老有所靠的好办法。“让女孩子坐在椅子上,如果脚尖能触到地面,就可以出嫁了。”父母们担心,如果不尽快将女儿嫁出去,有朝一日跟人私奔,不是鸡飞蛋打了吗?
>>
>马斯古拉是匈牙利布达佩斯警察局的一名吉卜赛警察,他为了改变当地人对吉卜赛人的歧视,发誓要努力进入当地的主流社会。为此他“西天取经”,历访欧美各国。他的诚意终于感动了“上帝”,布达佩斯终于建立了一家吉卜赛人电台,马斯古拉与一批吉卜赛人终于如愿以偿地加入当地的警员队伍。
>>马斯古拉的例子说明,随着社会的剧烈变化,吉卜赛人传统“相遇为安”的思维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新一代吉卜赛人要做命运的主人的意识正在迭现,越来越多的吉卜赛人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试图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学业上“出人头地”,不再成落伍的吉卜赛人的接班人。
>>无国子民
>>
>吉卜赛人出现在国人的视线当归于改革开放后西方电影的“入侵。国人从墨西歌电影《叶赛尼亚》中的叶赛尼亚和法国影片《巴黎圣母院》中的艾斯米拉达的形象,较为具体地感知吉卜赛人洒脱、热情奔放的性格。吉卜赛人是一个能歌善舞、浪迹天涯、四海为家、笃信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视个人命运与宇宙万物的运动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知天派”。
>>
>世界已进入21世纪,但是世人对同为地球子民的吉卜赛人了解得并不是很充分,对于他们的前世今生还有许多疑惑,“他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本是全体地球人面临的共同命题,不过对吉卜赛人似乎更添一份神秘色彩。
>>
>直到19世纪,世人关于吉卜赛人的出处才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说法,在此之前学界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将吉卜赛人的祖先归咎为埃及人,这是15世纪时欧洲人对于在欧洲各地流浪的吉卜赛人一种传统称呼。原因之一,吉卜赛人(gypsy或gypsies)是从英语埃及人(egyptian)一词演变而来,经过时间的沉淀,“埃及人”慢慢变成“吉卜赛人”。在这里,时间的流逝和习惯思维是阻挡真相问世的两把利刃。当然也不乏一些吉卜赛人自身不明自已的真身以讹传讹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公元1427年冬,有一批吉卜赛人到达巴黎,当他们被问及“你们从哪儿来?”的问题时,这批人声称自已的祖先是埃及人。
>>
>对习惯四海为家的吉卜赛人而言,从哪儿来并不重要,关键是自由之身不可失。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在他们看来,天下四处皆芳草,同是天下沦落人。是时间的大浪淘沙把他们带到这块地方,与当地的民众一起生活,接受他们的宗教信仰,直至入土为安。因此世上的“强势语言”在一段时间左右吉卜赛人的身世之谜不足为怪。
>>除英国人认为吉卜赛人源出于埃及外,法国人认为吉卜赛人可能来自波希米亚,所以就把他们称作波希米亚人,也称他们吉卜赛人、吉坦人(gitan),西班牙人则称他们为弗拉明戈人,俄罗斯称他们为茨冈人。茨冈人,是人种的名称,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至于弹丸小国的阿尔巴尼亚人称吉卜赛人为埃弗吉特人,希腊人称他们为阿金加诺人,伊朗人称他们为罗里人,斯里兰卡人称他们为艾昆塔卡人等,不一而足。
>>
>世俗将吉卜赛人看成是一个天生流浪的民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吉卜赛人作为一个民族一直处于游移和动荡中,他们居无定所,以大篷车作为交通工具和住所,在一个个城市和乡间流浪,靠卖艺为生,乐此不疲。这抑或与他们的天性有关。但是从社会角度思考的话,或许当他们呱呱坠地的时候,作为一国的君主从来就不准备善待他们,因此,他们不愿用固定的边界将自已固定下来,仗着自已的才艺,浪迹天涯,难说这不是事情的原委。
>>
>按照现代国家学说,吉卜赛人没有自已的核心利益,关心的则是一家一户的喜怒哀乐;他们没有宗教,没有上帝,没有国君,毋需对他们一一效忠;他们只是一技浮萍,飘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这种随遇而安的“小民”心态的形成其实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历史地看,这支弱小民族在当时深重的社会压迫下没有走向灭亡,而是一步步以自已特有的方式走向世界,说明吉卜赛人的民族性格中有其优秀的元素,经受了时间的刷洗。他们举手投足间强烈地表现出来美妙的舞姿,快乐的歌声,强烈的节奏,忧郁的眼神,传递着他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他们将流浪的生命抒写成一代一代的历史,享受生命的过程,而视苦难和不幸为生命乐章的插曲,视死如归,这抑或是自然赋予生命的本意。
>>
>语言的奥秘
>>>
>吉卜赛人与世俗大相径庭的性格必定有其缘由,因此,关于吉卜赛人究竟出自何处一直成为学界的不解之谜。吉卜赛人自称罗姆人(rom),这个名字在吉卜赛人语言中原意是“人”的意思。这也许是解构吉卜赛人身世的“突破口”。
>>
>众所周知,语言是心灵诉求的外化和载体,语言就是心声。学者们研究吉卜赛人身世最权威、最简便的管道还是从吉卜赛人使用的语言着手,可谓事半功倍。事实证明:吉卜赛人的语言源出于印度的语言,吉卜赛人的发源地在印度。
>>
>在这方面做出突破性贡献的是18世纪后期的三位科学家:德国学者鲁迪格和格雷尔曼和英国学者雅各布;布赖恩。他们三人都是语言学家,分别研究吉卜赛人使用的方言,发现欧洲吉卜赛人的日常用语来自印度,其中很多词汇与印度的梵文极为相似,也与印度语系的印地语雷同。三位科学家几乎同时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
>此后,英国学者桑普逊在对意大利威尼斯的吉卜赛人使用的方言作进一步研究,为吉卜赛人来自印度的说法找到更加充分的证据。桑普逊认为,在威尼斯的吉卜赛人日常用的是一种混合语,这对外来移民是十分正常的,因为他们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架起与外界交流沟通的桥梁,采用混合语是一种既科学又符合人性的选择。按逻辑常识,在混合语中,占主体地位的首推本民族的母语,其次应是居住地语言和强势语言(如英语)等,按适当比例配置。语言学家研究吉卜赛人日常用语的构成,分析表明:理性的科学分析竟与事实结论相仿:在吉卜赛人日常语汇中,印地语词汇达518个,其次是他们生活的地方和与此有关的波斯至威尼斯的各种语汇430个,再其次才是英语词汇150个和意大利词汇36个。从此项外来语参与强度递减的程式中不难看出,吉卜赛人的“母语”在对外交流和沟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因此得出的结论是,印度语言对于吉卜赛人的语言有强大的影响力。后来又有许多学者发现此种情况不仅出现在欧洲的吉卜赛人使用的语言中,亚洲的吉卜赛人也是如此,他们使用的语言同样含有大量印度语词汇,其书面语言的语法也同印度语言相似。
>>
>除了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传承,不可忽视的还有肢体语言的作用,后者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此外,无意识的习惯,以及有意识的心灵活动的外在形式,如艺术、歌舞等,无一不让人产生联想的空间:吉卜赛人来自世界的歌舞大国——印度。
>>
>>多姆在哪里?
>>
>>从语言、习性角度介绍了吉卜赛人的老家在印度,他们也自称是多姆人。那么多姆在哪里?据史学家和语言学家考证,吉卜赛人最初来自印度西北部,血统属高加索亚里安人,语言属印欧语系中的梵文。历史上,公元4世纪在印度次大陆西北部,出现一个分布很广,也很有名的族群——多姆族。历史只有重合,不会巧合。
>>
>公元6世纪,一篇用梵文写的天文学的论文中曾提到过多姆族,并称其为干达尔瓦(gand—harva,
>>音乐爱好者)。多姆人有乐天的本性,也有歌舞的艺术细胞,但是才艺并没有为他们带来好运,婀娜多姿的舞蹈,婉醇的歌声只不过供王宫显贵的消遣。当曲终宴散时,多姆人全身而退,完全没有了在舞台上那分忘情的投入。尽管他们多才多艺,但连当地的农民也自以为比多姆人高出一头,禁止与他们通婚。
>>
>在一个以种姓、血统为依归的等级森严的社会中,艺人和以手艺为生的工匠都是下等人。历史就是王者的历史,当然没有“下里巴人”的一席之地,所以,吉卜赛人... -->>
新“十日谈”(第一集)
一爱因斯坦婚变真相
爱因斯坦与前妻及孩子们之间在动荡的“一战”时期的磕磕绊绊,让人们看到伟人在物质和情感生活也有不如意和遭折腾的一面;不像现在,举凡名人,名声成为利益和欲望的“期货”。
世界已进入二十一世纪。揭去历史的封尘,人们看到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与普通人一样儿女情长。
父子情
1915年4月至12月。爱因斯坦与妻子米莉瓦?马里克的婚姻爆出危机。马里克是一名塞尔维亚物理学家,个性强,爱思考。1905年她曾在数学方面帮助爱因斯坦的论文,现在她要与他分道扬镳了。马里克带着两个儿子,11岁的汉斯?阿尔伯特和5岁的爱德华特离开柏林,来到瑞士的苏黎世。
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粮食缺乏,爱因斯坦胃病加重,胃疼一直使他痛苦不堪。在他身边伺候的是他的大表妹埃尔莎?爱因斯坦,后% 来他甚至与她结了婚。此前,他提出特殊相对论,意指时间和空间相互关联,此种关联与观察者从不同视角和经常变化的速率有关。此刻,他在归纳这个理论,用设想中的重力,一种有曲率的“编织物”,他称之为“空间时间”的东西,说明自已的理论。
对科学的追求和对爱子的眷恋叩击同一个心扉。
是年早春,儿子汉斯?阿尔伯特写信恳求父亲在春假时到苏黎世探望他和弟弟。
“亲爱的爸爸,您的泰特(小儿子)已能做加减法了,我正在做几何题呢!泰特说,妈妈让我做复杂的练习,但我们只有几个小本本。为什么你没有给我们写过片言只语呢?我只想复活节那天,你会来到这里,我们将有个爸爸了,你的儿子阿尔伯特。”
“亲爱的爸爸,今天让我们来谈谈各我们的梦境吧!”泰特说:“我梦见了爸爸出现在我们面前。如果你真与我们在一起多好啊!我已能在钢琴上叮叮咚咚弹出好听的声音。不久前,我演奏了海顿和莫扎特的奏呜曲;简单说,我可以与你合奏了。”
“考试快要来临,复活节也快到了。上次过复活节我们感到很孤单,这次你能与我们一起过吗?如果你给我们回信,就是说你会来;对我们来说,你是复活节最好的小兔子。我们住在这里会很棒。你知道要是妈妈有一天生病了,我真会手足无措的,面面相觑,只有靠女仆打点了。每每想到这些,我们就会想到要是你和我们在一起那是多美的事啊!你的儿子阿尔伯特。”
战争使爱因斯坦没有成行,他回了一个明信片,允诺在7月与汉斯?阿尔伯特到瑞士的阿尔卑斯森林远足。“夏天我将只和你一块去旅行。”爱因斯坦写道,“我们年年如此。泰特长大后也与我们一起去。”爱因斯坦对儿子喜欢几何表示高兴,这使他想起孩提时代,不同的是,“当时没有人来教我,所以我只能向书本学习。”
“每次你写信告诉我学了什么,我会给你留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让你解决。”爱因斯坦给两个儿子寄去了玩具,并且嘱咐他们不要忘了刷牙。“我身体力行,所以我能有一付健康的牙齿。”
然而,爱因斯坦与米莉瓦?马里克为钱和假期的时间仍争论不休。是年6月,汉斯?阿尔伯特发来一张草率的明信片惹出了一些麻烦。
“亲爱的爸爸:你应该与妈妈联系,如果你对妈妈如此不友好,我也不想与你一块去度假了。我们虽然有一个完美的计划,要是那样的话只好放弃了。我们准备在7月开始旅行,并将用完全部假期。”
这封冷漠的信是亲子关系变坏的证据。
事业爱子一肩挑
爱因斯坦确信是米莉瓦口授了明信片的内容,一为表达她的哀情,使爱因斯坦有负罪感,二是暗指他在夏天不要来此旅行。爱因斯坦心领神会,决定与他的新欢埃尔莎共度夏日假期。
1915年7月,爱因斯坦写信给住在苏黎世的好友,医学教授海因里希?赞格尔,后者试图调解海因斯坦夫妻关系。
“我的儿子与我疏远是我的妻子在作祟,她在报复我。外面众说纷纭,人们被她欺骗了。如果你知道我忍辱负重,你可能会责备我,为什么在那么长时间里没有足够的力量与她分手。我收到小汉斯寄来的明信片,要是我回去见不到小家伙,我在信与他说些什么?这不是她授意的?活见鬼。”
爱因斯坦没有去看儿子,而是应数学物理学家戴维·希伯特之邀作讲演,让他有机会对复杂的相对论作一次全面解释。
爱因斯坦最担忧莫过于寻找正确的数学方程式,用以描述他的重力理论,同时,他面临来自希伯特的更大压力,此人从爱因斯坦演讲中领悟到物理学行将遭遇有史以来最大突破,想凭借自身数学方面的优势,赶在爱因斯坦之前下山摘桃。
1915年11月4日,爱因斯坦首次演讲,承认迄今还不拥有描述相对论的精确数学公式,他于心不安。但只要一讲完课,他的整个身心似乎都飞到儿子身旁,,笔下流淌的不是一个个数学公式,而是一颗慈父的心,在诉说父子分离内心的痛苦和被讽刺的感觉……
“我要每年有一个月与你呆在一起,你会从我身上学到许多有用的东西,这是别人不能给予你的。我获得的成果不仅对局外人弥足珍贵,对我的儿子更是一份宝贵财富。在以后的几天里,我要完成我一生中最好的论文。当你们成年后,我将告诉你们与此有关的一切……我对自已的工作如此着迷,以至我经常忘记吃午饭。”
迎接挑战
因担心希伯特拔得头筹,爱因斯坦不得不修订方程式,这样的“硬仗”使爱因斯坦身心疲惫,甚为狼狈。
即便如此,爱因斯坦对家人的爱未受阻隔。11月15日,星期一,爱因斯坦写了4封信。给儿子汉斯·阿尔伯特的信中说,他会在圣诞节和新年到瑞典旅行,探望他们。“当然如果我们能在某个地方单独相处就更好了,比如在一处隐蔽的乡村小客店里,”他问儿子:“意下如何?”
他也给渐行渐远的妻子写了一封抚慰的信,感谢她深明大义,“对我与儿子的关系网开一面”爱因斯坦还给他的挚友赞格尔写道,“我已经修改了重力理论。为看我亲爱的儿子,我很高兴在新年来临之际到瑞典一游。”
最后的信是给劲敌希伯特,“你的分析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不过,此刻我太累了,被胃病折磨得不能自已……;如果可能,请将你改正的数据寄给我,以缓解我的烦恼。”
11月18日,爱因斯坦收到了希伯特新的论文,看到这些似曾相识的内容后,他简洁和清晰地回复对方:“我的工作先于你提供的内容”。
次日,希伯特向爱因斯坦喊话,声称自已没有话语优先权。话虽这样说,一天后,希伯特将论文《物理学基础》,连同相对论方程式交媒体发表。对与爱因斯坦“撞车”,希伯特并不温良恭俭让。
11月25日爱因斯坦第四次在普鲁士科学院演讲:《重力场》,报告内容涵盖了一般相对论的一套正确方程式。虽然此件公布于众的时间稍晚于希伯特提交的论文,但爱因斯坦的版本更全面,而且完全出于他自已的思想。科学界还给爱因斯坦一个公道。公道在人心。
据荣获诺贝尔桂冠的量子力学先躯pauldirac说,“这可能是迄今为止科学曾经做出的最伟大的发现。”二十世纪另一位物理巨匠maxborn称,“它是人类思考宇宙的最伟大的功绩,是哲学的穿透力与物理学的直觉和数学的技巧最令人惊叹的结合。”
无奈的结果
对照钱学森夫人相夫教子,蒋英的选择告诉人们什么是爱?爱不是索取,爱是付出,为心爱的人付出,义无反顾。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贵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是留有遗憾的。
爱因斯坦与儿子汉斯?阿尔伯特之间持续的不和谐,使前者对学术上大获全胜的感受打了折扣。阿尔伯特来信说:“亲爱的爸爸,元旦期间从除夕到元月3日我将过来。我不想呆太长时间,因为圣诞节还是在家里最有味。另外,我搞到一付雪撬,妈妈为买这付雪撬化了70法郎,说好由你偿还。我想就算作为你给我的圣诞的礼物吧!你的adu.。”爱因斯坦读后不悦,并告知儿子旅行取消。
“你信中不友好的语调使我惊愕不已,”爱因斯坦刚做完相对论最后一次讲演就提笔疾书:“我想此刻我过来也不会带来快乐。原本想送些现钱给你作礼物,但化70法郎买雪撬太奢侈了,这与我们节制的环境不相符合,”父亲如是说。
1915年是爱因斯坦推出相对论的顶峰之年,也是他终结一段复杂的父子情感的时段。他把亲子情变告诉朋友赞格尔:“阿尔伯特的信是‘造反有理’。我不去见他比感受新的失望要好些。孩子的心灵被一系列错误行为毒化了,竟然连老爸也不相信。现在我不与儿子接触,免得造成进一步伤害。我就在我的角落里静静地吐丝……”
爱因斯坦在信中还提到了他的竞争者,“从心底里讲,我祝愿他心想事成。所以我留在柏林的公寓里度过圣诞之夜也不足为怪。”
希伯特也隔空放话:对相对论的信任归属爱因斯坦。两位科学巨匠冰释前嫌,很快再一次互访。
次日早晨,爱因斯坦开始给远在瑞士的骨肉至亲写名信片,他说复活节回来团聚,允诺之事不会变卦。孩子们很高兴,汉斯说给老爸弹钢琴,“你也可以拿小提琴参加合奏,这样在复活节可以同唱一首歌了。”
复活节来临了。爱因斯坦实践诺言来到苏黎世看望家人,孩子们非常高兴看见久违的老爸,爱因斯坦也为米莉瓦写下了一段感谢家事进展顺利的感言:
“我为孩子们健康成长深感欣慰,他们在学业和情感方面表现得很优秀,我知道这是你提供给他们的;我同样要满怀感恩地说,你没有让孩子们疏远我,他们能主动地、充满甜情蜜意地提出来与我见面,是你的功劳。”
爱因斯坦带着阿尔伯特到山上旅行,俯瞰芦塞恩湖的美景,实现了孩子的宿愿。
世事难料。
经过一段相互克制与伪装后,爱因斯坦的家庭关系继续紧张和变化。为解决与米莉娃的离婚,爱因斯坦提出,如她同意离婚,将诺贝尔奖金归她所有。米莉娃考虑一周后同意签字画押。
米莉娃用这笔钱在苏黎世买了一套三居室的公寓。
小儿子泰特因父母离异受刺激,行为失常,只能居住在苏黎世附近的精神病院度过余生。由此可见,佛家的功德圆满实是人生一种期许。爱极生恨。大儿子汉斯?阿尔伯特的情况好些,他进入了苏黎世综合大学,这里是爱因斯坦和妻子米莉娃相识的“鹊桥”。
汉斯学工程专业,后来成了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爱因斯坦临终时,汉斯就在他父亲的床边。爱因斯坦征服重力理论40年后,人们仍然不清楚是否有一种更为神秘的力量在这位世纪伟人的家庭四周转悠,曲解了伟人的真意。伟人主张世界应是和谐的。
二浪迹天涯的吉卜塞人
>>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随着歌声的远去,歌手的身影也渐渐地消失在远处的地平线。为了享受自由,身心不受地域的桎梏,吉卜塞人来到一片新的土地。他们信奉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尽管寄人篱下,仍是执拗地向远方世界发出一遍遍地呼唤:流浪,流浪。
>>普世价值
>>
>人,来到这个日益捉襟见肘的世界,以自已所讲的语言集合成讲中文的中国人、讲印地语的印度人、讲英语的英国人、美国人,和讲法语的法国人、讲俄语的俄国人、讲日语的日本人等。语言,表面看是用于人际沟通的工具,实质是人类心灵集体的呼声。语言作为抒发情感的物质载体,在这个愈来愈物化的世界显示出它强大的功利化倾向。这是心理层面人类共同诉求的反映。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不可逆转性,语言的趋势是,强势的语言越来强,影响力小的,只在小范围内流通的语言正在被融合,抑或消忘。>人,还以劳动技能和职业区分,如工人、经理、科学家、军人、艺术家等,这是人立足于世,为谋生所用之本,也算是普世价值。但是,在这个世界上也有至今并不认同上述两项普世价值观(语言和技能)的“零类”——吉卜赛人。他们既没有自已专属的语言,也不想为自已找一份固定的工作划地为牢,养家糊口;甚至他们反其道而行之,甘心情愿地自我流放,以永生永世做一个流浪者为快事。吉卜赛人的自我异化是人类生命共同体一个颇有玩味的现象,说明除宗教对人类有感召作用外,还有与身俱来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历史进程,打上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烙印。
>>
>吉卜赛人的名言是:时间是用来流浪的,灵魂是用来歌唱的,生命是用来遗忘的,而生躯是用来相爱的。这就是吉卜赛人。吉卜赛人早就浪迹天涯,现在他们的足迹遍及欧洲、亚洲、美洲、北非和澳洲各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尔干成为世界上吉卜赛人最集中的地区。在巴尔干各国的大小城市,到处都有吉卜赛人的身影。
>千年之间
>>
>从10世纪开始,吉卜赛人离乡背井直面世界;又是10个世纪过去了,世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已进入太空时代,作为异类的吉卜赛人是否随着地球人科技的进步生活有所改观?他们不再自我异化?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表明,吉卜赛人的境况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全球约500-1000万吉卜赛人依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
>住在波黑首都萨拉勒窝郊区的一个吉卜赛人的定居点热闹异常,原来人们在庆祝圣乔治日(5月6日),这一天是吉卜赛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要放下手中的各种活儿,来到亲人身边,宰羊庆祝。姑娘们要穿上平时舍不得穿的美丽裙子,光着脏兮兮的脚丫子,踏着优扬奔放的吉卜赛舞曲的节拍,在破败的小院里翩翩起舞。
>>在已经入欧的原东欧的一些国家,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一些原本还享有劳动和工作制度性保障的吉卜赛人现在跌入更为悲惨的处境。在捷克的一个吉卜赛人聚居区,300多个吉卜赛人挤在用木头和泥巴糊成的一个个破房子里,屋顶是用拣来的旧铁皮铺盖着,上面压着旧轮胎的和石块。屋子四周垃圾、瓶子、塑料袋狼籍一地。马吉斯和他已成年的儿子叶拉西都没有工作,仅有的收入就是靠区区几十欧元的每月的社会福利。
>>
>住在罗马尼亚乡村只有15岁的吉卜赛小姑娘勒思熹,父母已决定让她嫁人。吉卜赛人认为找一个乘龙快婿是解决老有所靠的好办法。“让女孩子坐在椅子上,如果脚尖能触到地面,就可以出嫁了。”父母们担心,如果不尽快将女儿嫁出去,有朝一日跟人私奔,不是鸡飞蛋打了吗?
>>
>马斯古拉是匈牙利布达佩斯警察局的一名吉卜赛警察,他为了改变当地人对吉卜赛人的歧视,发誓要努力进入当地的主流社会。为此他“西天取经”,历访欧美各国。他的诚意终于感动了“上帝”,布达佩斯终于建立了一家吉卜赛人电台,马斯古拉与一批吉卜赛人终于如愿以偿地加入当地的警员队伍。
>>马斯古拉的例子说明,随着社会的剧烈变化,吉卜赛人传统“相遇为安”的思维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新一代吉卜赛人要做命运的主人的意识正在迭现,越来越多的吉卜赛人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试图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学业上“出人头地”,不再成落伍的吉卜赛人的接班人。
>>无国子民
>>
>吉卜赛人出现在国人的视线当归于改革开放后西方电影的“入侵。国人从墨西歌电影《叶赛尼亚》中的叶赛尼亚和法国影片《巴黎圣母院》中的艾斯米拉达的形象,较为具体地感知吉卜赛人洒脱、热情奔放的性格。吉卜赛人是一个能歌善舞、浪迹天涯、四海为家、笃信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视个人命运与宇宙万物的运动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知天派”。
>>
>世界已进入21世纪,但是世人对同为地球子民的吉卜赛人了解得并不是很充分,对于他们的前世今生还有许多疑惑,“他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本是全体地球人面临的共同命题,不过对吉卜赛人似乎更添一份神秘色彩。
>>
>直到19世纪,世人关于吉卜赛人的出处才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说法,在此之前学界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将吉卜赛人的祖先归咎为埃及人,这是15世纪时欧洲人对于在欧洲各地流浪的吉卜赛人一种传统称呼。原因之一,吉卜赛人(gypsy或gypsies)是从英语埃及人(egyptian)一词演变而来,经过时间的沉淀,“埃及人”慢慢变成“吉卜赛人”。在这里,时间的流逝和习惯思维是阻挡真相问世的两把利刃。当然也不乏一些吉卜赛人自身不明自已的真身以讹传讹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公元1427年冬,有一批吉卜赛人到达巴黎,当他们被问及“你们从哪儿来?”的问题时,这批人声称自已的祖先是埃及人。
>>
>对习惯四海为家的吉卜赛人而言,从哪儿来并不重要,关键是自由之身不可失。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在他们看来,天下四处皆芳草,同是天下沦落人。是时间的大浪淘沙把他们带到这块地方,与当地的民众一起生活,接受他们的宗教信仰,直至入土为安。因此世上的“强势语言”在一段时间左右吉卜赛人的身世之谜不足为怪。
>>除英国人认为吉卜赛人源出于埃及外,法国人认为吉卜赛人可能来自波希米亚,所以就把他们称作波希米亚人,也称他们吉卜赛人、吉坦人(gitan),西班牙人则称他们为弗拉明戈人,俄罗斯称他们为茨冈人。茨冈人,是人种的名称,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至于弹丸小国的阿尔巴尼亚人称吉卜赛人为埃弗吉特人,希腊人称他们为阿金加诺人,伊朗人称他们为罗里人,斯里兰卡人称他们为艾昆塔卡人等,不一而足。
>>
>世俗将吉卜赛人看成是一个天生流浪的民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吉卜赛人作为一个民族一直处于游移和动荡中,他们居无定所,以大篷车作为交通工具和住所,在一个个城市和乡间流浪,靠卖艺为生,乐此不疲。这抑或与他们的天性有关。但是从社会角度思考的话,或许当他们呱呱坠地的时候,作为一国的君主从来就不准备善待他们,因此,他们不愿用固定的边界将自已固定下来,仗着自已的才艺,浪迹天涯,难说这不是事情的原委。
>>
>按照现代国家学说,吉卜赛人没有自已的核心利益,关心的则是一家一户的喜怒哀乐;他们没有宗教,没有上帝,没有国君,毋需对他们一一效忠;他们只是一技浮萍,飘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这种随遇而安的“小民”心态的形成其实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历史地看,这支弱小民族在当时深重的社会压迫下没有走向灭亡,而是一步步以自已特有的方式走向世界,说明吉卜赛人的民族性格中有其优秀的元素,经受了时间的刷洗。他们举手投足间强烈地表现出来美妙的舞姿,快乐的歌声,强烈的节奏,忧郁的眼神,传递着他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他们将流浪的生命抒写成一代一代的历史,享受生命的过程,而视苦难和不幸为生命乐章的插曲,视死如归,这抑或是自然赋予生命的本意。
>>
>语言的奥秘
>>>
>吉卜赛人与世俗大相径庭的性格必定有其缘由,因此,关于吉卜赛人究竟出自何处一直成为学界的不解之谜。吉卜赛人自称罗姆人(rom),这个名字在吉卜赛人语言中原意是“人”的意思。这也许是解构吉卜赛人身世的“突破口”。
>>
>众所周知,语言是心灵诉求的外化和载体,语言就是心声。学者们研究吉卜赛人身世最权威、最简便的管道还是从吉卜赛人使用的语言着手,可谓事半功倍。事实证明:吉卜赛人的语言源出于印度的语言,吉卜赛人的发源地在印度。
>>
>在这方面做出突破性贡献的是18世纪后期的三位科学家:德国学者鲁迪格和格雷尔曼和英国学者雅各布;布赖恩。他们三人都是语言学家,分别研究吉卜赛人使用的方言,发现欧洲吉卜赛人的日常用语来自印度,其中很多词汇与印度的梵文极为相似,也与印度语系的印地语雷同。三位科学家几乎同时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
>此后,英国学者桑普逊在对意大利威尼斯的吉卜赛人使用的方言作进一步研究,为吉卜赛人来自印度的说法找到更加充分的证据。桑普逊认为,在威尼斯的吉卜赛人日常用的是一种混合语,这对外来移民是十分正常的,因为他们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架起与外界交流沟通的桥梁,采用混合语是一种既科学又符合人性的选择。按逻辑常识,在混合语中,占主体地位的首推本民族的母语,其次应是居住地语言和强势语言(如英语)等,按适当比例配置。语言学家研究吉卜赛人日常用语的构成,分析表明:理性的科学分析竟与事实结论相仿:在吉卜赛人日常语汇中,印地语词汇达518个,其次是他们生活的地方和与此有关的波斯至威尼斯的各种语汇430个,再其次才是英语词汇150个和意大利词汇36个。从此项外来语参与强度递减的程式中不难看出,吉卜赛人的“母语”在对外交流和沟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因此得出的结论是,印度语言对于吉卜赛人的语言有强大的影响力。后来又有许多学者发现此种情况不仅出现在欧洲的吉卜赛人使用的语言中,亚洲的吉卜赛人也是如此,他们使用的语言同样含有大量印度语词汇,其书面语言的语法也同印度语言相似。
>>
>除了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传承,不可忽视的还有肢体语言的作用,后者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此外,无意识的习惯,以及有意识的心灵活动的外在形式,如艺术、歌舞等,无一不让人产生联想的空间:吉卜赛人来自世界的歌舞大国——印度。
>>
>>多姆在哪里?
>>
>>从语言、习性角度介绍了吉卜赛人的老家在印度,他们也自称是多姆人。那么多姆在哪里?据史学家和语言学家考证,吉卜赛人最初来自印度西北部,血统属高加索亚里安人,语言属印欧语系中的梵文。历史上,公元4世纪在印度次大陆西北部,出现一个分布很广,也很有名的族群——多姆族。历史只有重合,不会巧合。
>>
>公元6世纪,一篇用梵文写的天文学的论文中曾提到过多姆族,并称其为干达尔瓦(gand—harva,
>>音乐爱好者)。多姆人有乐天的本性,也有歌舞的艺术细胞,但是才艺并没有为他们带来好运,婀娜多姿的舞蹈,婉醇的歌声只不过供王宫显贵的消遣。当曲终宴散时,多姆人全身而退,完全没有了在舞台上那分忘情的投入。尽管他们多才多艺,但连当地的农民也自以为比多姆人高出一头,禁止与他们通婚。
>>
>在一个以种姓、血统为依归的等级森严的社会中,艺人和以手艺为生的工匠都是下等人。历史就是王者的历史,当然没有“下里巴人”的一席之地,所以,吉卜赛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