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中文网 www.zw19.com,三国全史:全两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曹魏太和二年(230),曹魏大司马曹真策划的伐蜀之战以失败而告终,这让曹真跌了个大跟头,因为这一仗是在他力排众议下打的。
曹真病了,情况跟石亭战败后的曹休有些类似,这容易让他联想起袁绍和袁术,他们都自认为高人一头,风云际会,时势造就英雄,他们也都干出了一番事业,然而一旦遭受打击却一蹶不振。在乱世争雄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在这方面他们远不如曹操、刘备这些创业者,回顾曹操、刘备等人的一生,吃过无数苦,多次身处绝境,打过许多败仗,但都以乐观的心态挺了过来。
曹真一病不起,魏明帝赶紧命他回洛阳养病。曹真回到洛阳后病情不断加重,魏明帝亲自到府邸探望。不久曹真去世,魏明帝谥其为元侯,爵位由长子曹爽继承,曹羲、曹训、曹则、曹彦、曹皑等其余几个儿子也全都封为列侯。
曹真的去世是个标志性事件,作为“诸夏侯曹”第二代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离世标志着这个把持了曹魏30多年军权的集团已逐渐淡出,虽然此时“诸夏侯曹”中的第一代人物曹洪仍健在,担任着属于荣誉性职务的骠骑将军,虽然“诸夏侯曹”的后人中还有多人在军中任职,但他们已经没有太大影响了,目前掌握曹魏军权的是司马懿、张郃、满宠、蒋济等一批异姓将领。
在曹魏三大战场中,西线无疑是重中之重,魏明帝决定把坐镇中线战场的司马懿调到那里以接替曹真。魏明帝给司马懿发去了诏书,其中写道:“现在西线战场出现了问题,非你去不行啊!”
话说得虽然很殷切,但这也许并不是魏明帝内心的真实想法,曹休死后魏明帝心里感到了一丝孤单,对曹休、曹真两位叔父他是完全放心的,对司马懿,他有些吃不准。之前魏明帝之所以同意曹真伐蜀,也是基于对曹真的进一步扶持,希望以此打压司马懿,但事不凑巧,一场大雨扰乱了好事。
现在,魏明帝不得不依靠司马懿,他下诏升司马懿为大将军,同时升张郃为车骑将军,车骑将军在班次上略低于曹洪担任的骠骑将军,但此时在魏军里是事实上的二号人物,让军界排名前两位的将领同时集结在一个战场,显示出这是一项非同寻常的安排。
曹魏太和二年(231)诸葛亮决定再次由汉中北伐,这已经是他指挥的第四次北伐。
诸葛亮做了精心的准备,其中一项重大调整是,他命令此前一直驻守在江州的李严率2万人马来汉中,之后让他以中都护的身份留守汉中,处理丞相府行营的各项事宜,重点保证前线的军粮供应。诸葛亮还派人联络孙权,请他同时向曹魏发起攻击。每次北伐前诸葛亮都会通知孙权,这已经形成了惯例,而孙权也都尽可能给予配合,因为对他们来说这同样是一次进攻的好机会。
这一回孙权又使出了诈降计,他安排中郎将孙布向曹魏扬州刺史王凌诈降。不久前周鲂诈降,曹休被打得大败,王凌觉得孙权再笨也不会把刚使完的招数拿出来又用吧,所以竟然相信了。
王凌是汉末名臣王允的侄子,出身于著名的太原王氏家族,年轻时曾在曹操手下任职,曹丕在位时对他很器重,让他当兖州刺史,又兼建武将军,是曹魏政坛的新生力量。在石亭之战中曹休率领的魏军失利,王凌指挥所部拼死突围才使曹休得以安全撤退,后任扬州刺史。
王凌有些心高气傲,把顶头上司征东将军兼西线战场总指挥(都督扬州诸军事)满宠也不放在眼里,二人关系较差,王凌不断让人写告状信,想把满宠赶走。对孙布投降这件事满宠觉得可疑,王凌认为这是满宠怕他建功,于是越过满宠直接向魏明帝报告了情况。王凌和孙布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接触和试探,最后王凌彻底相信孙布投降是真的。
但满宠仍然认为这里面有阴谋,就以王凌的名义给孙布写了封信,说自己这边兵力不够,让他再等等,到时机成熟时再行动。这时,魏明帝突然下诏让满宠回洛阳商量事情,满宠一走,王凌就加紧了与孙布“里应外合”的准备,想在东线战场创造出一个奇迹来,这场戏无论怎么演,都牵动了曹魏东线战场的注意力。
而在中线战场的荆州方向,自从司马懿离开后还没有明确新的接替人选。这样一来,形势对蜀汉就十分有利,在曹魏三大战场中,西线战场的总指挥刚刚上任,中线战场的总指挥还没有明确的继任者,东线战场的总指挥临时被召回,暂时负责的人又被孙权的反间计所吸引,在历次北伐中,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了。
对第四次北伐,诸葛亮选择的路线是陇右,汉中西边的武都、阴平二郡已被蜀军掌握,所以蜀军轻易就攻至祁山堡,将其包围,魏军守祁山堡的将领是贾栩和魏平,他们赶紧上报雍州刺史郭淮,请求支援。
司马懿已经到了长安,他以大将军、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的身份召集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陵、雍州刺史郭淮等重要将领开会,研究对策。
张郃认为陇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关中,应分兵驻扎在汉中的雍县、郿县等要地以防不测,司马懿不同意这个看法,他认为:“如果前面的人马能挡住敌人,将军这么说有理;如果挡不住,把人马分成前后两部,这就如当年项羽把人马一分为三,反被黥布所打败一样。”汉高祖十一年(前196)楚将黥布叛逃,项羽出兵阻截,把楚军分成三部,他的想法是,如果一部被打败,另外两部可以增援,但结果却不是这样的,黥布击败其中一部后其他两部便迅速瓦解了,这说明分散兵力容易被对手各个击破。
但张郃的意见也并非没有道理,现在的主战场看起来是陇右,但如果蜀军在那边只是佯攻,而将主力暗藏在秦岭山中,待魏军主力西进后,蜀军主力迅速从秦岭里的各条栈道杀出直击关中,那形势就严峻了。
张郃久在西部,与蜀军打过很多交道,著名的街亭之战就是他指挥的,他的建议自然有一定道理,但司马懿仍坚持自己的看法。这其实是一种赌博,赌的是诸葛亮没有从秦岭栈道用兵的计划。
司马懿随后率魏军主力前进到隃糜,此地在今陕西省千阳县境内,之后命费曜、戴陵率4000人马前往天水郡境内的要地上邽,自己率其余主力赶往祁山,以解祁山堡之围。
那么,诸葛亮有没有在秦岭山中留一支奇兵呢?没有。不是他智谋不足或不敢冒险,而是蜀军无此实力。
经过前三次北伐,蜀军损耗很大,在综合实力方面蜀汉本来就远逊于曹魏,也不如孙吴,由于总人口有限,蜀汉的常备军人数一般只有10万人左右,即使临时加大征兵的强度,总兵力也不会超过15万... -->>
曹魏太和二年(230),曹魏大司马曹真策划的伐蜀之战以失败而告终,这让曹真跌了个大跟头,因为这一仗是在他力排众议下打的。
曹真病了,情况跟石亭战败后的曹休有些类似,这容易让他联想起袁绍和袁术,他们都自认为高人一头,风云际会,时势造就英雄,他们也都干出了一番事业,然而一旦遭受打击却一蹶不振。在乱世争雄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在这方面他们远不如曹操、刘备这些创业者,回顾曹操、刘备等人的一生,吃过无数苦,多次身处绝境,打过许多败仗,但都以乐观的心态挺了过来。
曹真一病不起,魏明帝赶紧命他回洛阳养病。曹真回到洛阳后病情不断加重,魏明帝亲自到府邸探望。不久曹真去世,魏明帝谥其为元侯,爵位由长子曹爽继承,曹羲、曹训、曹则、曹彦、曹皑等其余几个儿子也全都封为列侯。
曹真的去世是个标志性事件,作为“诸夏侯曹”第二代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离世标志着这个把持了曹魏30多年军权的集团已逐渐淡出,虽然此时“诸夏侯曹”中的第一代人物曹洪仍健在,担任着属于荣誉性职务的骠骑将军,虽然“诸夏侯曹”的后人中还有多人在军中任职,但他们已经没有太大影响了,目前掌握曹魏军权的是司马懿、张郃、满宠、蒋济等一批异姓将领。
在曹魏三大战场中,西线无疑是重中之重,魏明帝决定把坐镇中线战场的司马懿调到那里以接替曹真。魏明帝给司马懿发去了诏书,其中写道:“现在西线战场出现了问题,非你去不行啊!”
话说得虽然很殷切,但这也许并不是魏明帝内心的真实想法,曹休死后魏明帝心里感到了一丝孤单,对曹休、曹真两位叔父他是完全放心的,对司马懿,他有些吃不准。之前魏明帝之所以同意曹真伐蜀,也是基于对曹真的进一步扶持,希望以此打压司马懿,但事不凑巧,一场大雨扰乱了好事。
现在,魏明帝不得不依靠司马懿,他下诏升司马懿为大将军,同时升张郃为车骑将军,车骑将军在班次上略低于曹洪担任的骠骑将军,但此时在魏军里是事实上的二号人物,让军界排名前两位的将领同时集结在一个战场,显示出这是一项非同寻常的安排。
曹魏太和二年(231)诸葛亮决定再次由汉中北伐,这已经是他指挥的第四次北伐。
诸葛亮做了精心的准备,其中一项重大调整是,他命令此前一直驻守在江州的李严率2万人马来汉中,之后让他以中都护的身份留守汉中,处理丞相府行营的各项事宜,重点保证前线的军粮供应。诸葛亮还派人联络孙权,请他同时向曹魏发起攻击。每次北伐前诸葛亮都会通知孙权,这已经形成了惯例,而孙权也都尽可能给予配合,因为对他们来说这同样是一次进攻的好机会。
这一回孙权又使出了诈降计,他安排中郎将孙布向曹魏扬州刺史王凌诈降。不久前周鲂诈降,曹休被打得大败,王凌觉得孙权再笨也不会把刚使完的招数拿出来又用吧,所以竟然相信了。
王凌是汉末名臣王允的侄子,出身于著名的太原王氏家族,年轻时曾在曹操手下任职,曹丕在位时对他很器重,让他当兖州刺史,又兼建武将军,是曹魏政坛的新生力量。在石亭之战中曹休率领的魏军失利,王凌指挥所部拼死突围才使曹休得以安全撤退,后任扬州刺史。
王凌有些心高气傲,把顶头上司征东将军兼西线战场总指挥(都督扬州诸军事)满宠也不放在眼里,二人关系较差,王凌不断让人写告状信,想把满宠赶走。对孙布投降这件事满宠觉得可疑,王凌认为这是满宠怕他建功,于是越过满宠直接向魏明帝报告了情况。王凌和孙布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接触和试探,最后王凌彻底相信孙布投降是真的。
但满宠仍然认为这里面有阴谋,就以王凌的名义给孙布写了封信,说自己这边兵力不够,让他再等等,到时机成熟时再行动。这时,魏明帝突然下诏让满宠回洛阳商量事情,满宠一走,王凌就加紧了与孙布“里应外合”的准备,想在东线战场创造出一个奇迹来,这场戏无论怎么演,都牵动了曹魏东线战场的注意力。
而在中线战场的荆州方向,自从司马懿离开后还没有明确新的接替人选。这样一来,形势对蜀汉就十分有利,在曹魏三大战场中,西线战场的总指挥刚刚上任,中线战场的总指挥还没有明确的继任者,东线战场的总指挥临时被召回,暂时负责的人又被孙权的反间计所吸引,在历次北伐中,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了。
对第四次北伐,诸葛亮选择的路线是陇右,汉中西边的武都、阴平二郡已被蜀军掌握,所以蜀军轻易就攻至祁山堡,将其包围,魏军守祁山堡的将领是贾栩和魏平,他们赶紧上报雍州刺史郭淮,请求支援。
司马懿已经到了长安,他以大将军、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的身份召集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陵、雍州刺史郭淮等重要将领开会,研究对策。
张郃认为陇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关中,应分兵驻扎在汉中的雍县、郿县等要地以防不测,司马懿不同意这个看法,他认为:“如果前面的人马能挡住敌人,将军这么说有理;如果挡不住,把人马分成前后两部,这就如当年项羽把人马一分为三,反被黥布所打败一样。”汉高祖十一年(前196)楚将黥布叛逃,项羽出兵阻截,把楚军分成三部,他的想法是,如果一部被打败,另外两部可以增援,但结果却不是这样的,黥布击败其中一部后其他两部便迅速瓦解了,这说明分散兵力容易被对手各个击破。
但张郃的意见也并非没有道理,现在的主战场看起来是陇右,但如果蜀军在那边只是佯攻,而将主力暗藏在秦岭山中,待魏军主力西进后,蜀军主力迅速从秦岭里的各条栈道杀出直击关中,那形势就严峻了。
张郃久在西部,与蜀军打过很多交道,著名的街亭之战就是他指挥的,他的建议自然有一定道理,但司马懿仍坚持自己的看法。这其实是一种赌博,赌的是诸葛亮没有从秦岭栈道用兵的计划。
司马懿随后率魏军主力前进到隃糜,此地在今陕西省千阳县境内,之后命费曜、戴陵率4000人马前往天水郡境内的要地上邽,自己率其余主力赶往祁山,以解祁山堡之围。
那么,诸葛亮有没有在秦岭山中留一支奇兵呢?没有。不是他智谋不足或不敢冒险,而是蜀军无此实力。
经过前三次北伐,蜀军损耗很大,在综合实力方面蜀汉本来就远逊于曹魏,也不如孙吴,由于总人口有限,蜀汉的常备军人数一般只有10万人左右,即使临时加大征兵的强度,总兵力也不会超过15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