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中文网 www.zw19.com,超级软件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人类一直幻想自己能和上帝抢饭碗,既然上帝能按自己的形象制造人,那我们能不能按自己的形象来制造人造人呢?但人类大概也会遇到上帝的问题吧,如果我们给人造人自由意志,他们就有可能背叛我们,就像亚当和夏娃那样偷吃禁果。基督教相信上帝有能力让人类听话,不听话的他要搞个最后审判来解决,问题是,我们人类能有这样的能力控制人工智能吗?这年头,人类都敢宣称上帝死了,会不会有朝一日,人造人宣判了我们的终结。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就是出于这种担心,创造了一个力量比人类强,却继承了人类所有罪恶的人造人形象。
事实上,我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正反映了我们对自身弱点的担忧。什么是人工智能,就是让人造的物最大限度地模仿人,好的坏的全学了去,我们无法看透我们自己,同样的困惑也在人工智能身上,当然,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疑惑,如何定义人。
人,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定义,最核心的是会制[ 造和使用工具,这点,似乎只要技术展了,人造人都能达到。如果人类都放宽心,单凭这点就接纳人造人,平等对待,那这篇文章后面的一切都不用生,问题恰恰就出在,不是人人都愿意接受马克思的观点,人类总要保持那点自傲,人类并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两种主要的观点产生了,一种站在人类中心论上,另一种把人类和人工智能平等对待,用人工智能暗示人类的弱点。
上篇:人类中心论下的恐惧、仇恨和有条件接纳
1、机器人三定律的困惑:《星球大战》、《阿童木》、《大都会》
星球大战里最可爱的家伙莫过于两个机器人,矮胖的和高瘦的p,他们有自己的主张,知道自己的决定会产生什么后果,但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帮助主人。他们不是电影矛盾冲突的主角,基本上是个调味品,电影里没有出现给他们编程序的情节,其实已经假定他们是主人的助手,而不是捣乱去的。
同样的可爱型机器人还有很多,比如阿童木,大概是因为天生的孩子气,东方式的“人之初,性本善”令他的善良得到挥,完全清洗了创造者对于他有可能带有的暴力倾向的恐惧。阿童木应该代表了人类对于力量的理想,人类现,自己的力量很单薄,于是求诸于机器的力量,十万马力的孩子机器人正具有这样一种独到的力量。然而,人类毕竟是害怕一个更强大的力量,所以阿童木是个孩子,孩子的天真让他做本性要求他做的事情,他不会有太多的思考的累赘,他的价值判断观也是简单的,正符合人类的梦想:一个力量无穷,至善至诚的社会秩序维护者。
说到这里,其实他们都没逃出过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这个定律是这样说的: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或任人受到伤害而无所作为;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命令与第一定律相抵触时例外;第三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与第一、第二定律相抵触。也就是说,要的是人类中心论,机器人终究是人类的助手,必要的时候还得舍己救人。但这个理论的一个致命的问题在,机器人究竟服从谁?是服从程序设定者还是人类这个整体。
这个问题其实就出现在德国电影《大都会》里。电影设想2ooo年,富裕的统治阶级住在奢华的摩天大楼中,而劳动者则在地下深处重复单调地劳作着。英雄弗雷德是最坏且有权有势的一个统治者弗雷德森的养子。当弗雷德遇见最可爱的洞穴居民玛丽亚时,他整个人都变了。他偷偷地进入地下,为劳动者脏乱的生活状态所震惊,立即投身于人道主义的改革运动。邪恶的企业家罗特望当然要阻止改革的进行,他设法让奴隶们反对改革者。在他那氖气控制的实验室中,他按照玛丽亚的模样制造了一个机器人,并把它设计成迷惑群众的邪恶先知。经过一次毁灭性的暴动和地下水灾以后,暴君弗雷德森终有所悟,他同意以后善待劳动阶层。
《大都会》中,玛丽亚的机器人服从着罗特望的命令,但其实她已经从一定程度上抵触了第一条,因为她没有能力定义什么是人类。既然大家都把她当作先知,那就应该是如假包换的人工智能,可惜最后也只能堕落为一个会说话的机器,这个问题,应该怪阿西莫夫吗?
2、以暴制暴的极端仇恨:《终结者》
即使有了机器人三定律,人类也没就此安心,假设这个定律的失灵——机器忽然觉醒,毫无理由地展开了和人类的战斗,这就是《终结者》。大概只是为了争夺地球的地盘吧,电影很明确地把机器和人类放在对立的地位上,两派势不两立,没有任何谈判的基础,没有共同语言,两派都出于一种杀红了眼的境地。这正反映了电影产生的冷战时代,两大阵营你死我活的较量,根本没有什么伦理人权的说法,只有**裸的,要把对方至于死地的决心。
第一集完全是机器和人类的对抗,人类抵抗力量和阿诺扮演的终结者惨酷的战斗,人类的力量比不了机器,最后的胜利完全靠的是智取。按照当时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机器人是体力大大过人类,但脑力,由于他们是人造的,必然无法过人类的精英。机器人是忠实的程序执行者,只要还有一丝能量和运动的可能,就要战斗到底,所以阿诺的这场梦魇一直继续到他被彻底压烂。
第二集和第三集其实只扩展了机器人科技的可能形式,出现了液态的机器人,无孔不入,更难对付,而且还会伪装,简直就是个间谍的形象。阿诺扮演的终结者这次倒成了个正面人物,当然,是完全执行约翰的指令,他的不杀人,体现的是约翰的观点,依然逃不出人控制机器的套路。和第一集相比,对于人工智能的看法有了改变,机器不再是人类必须恐惧的对象,而是双刃剑,就看谁能控制机器的力量。
3、人类中心论上的有条件接纳:《人工智能》
如果一个有思维的机器人用玩具熊的形态出现,你一定不会考虑很多伦理问题,毕竟那就是个级玩具,但如果它以人的形态出现,更进一步的话,如果他有情感,那我们要考虑的东西可就多起来了。《人工智能》里的小男孩大卫只需要妈妈的爱,这是一种无偿的情感,是产品的设定,即使他的诞生从一开始就得到质疑:机器人给人类爱,如果机器人得不到爱会如何?这个问题,对于玩具熊就不会是问题,它不需要付出什么,也不懂得得到什么,它考虑自己的时候也就是找针线把自己缝缝好,别的就都无所求了。
但别的机器人面临的问题就不同,当他们型号老化,再不能创造新的生产力的时候,等待他们的只有被抛弃。然而,他们并不是没有知觉的机械,他们有自我意识,有求生本能,所以当毁灭机器到来,他们努力逃跑,即使最后不免于公开被虐杀的遭遇,为人类杀戮的本性奉献最后的能量,却依然能对天真的大卫保持爱护,把他当小孩子一样保护起来。那些看着机器人被毁灭的人类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他们能够对大卫报以恻隐之心,却能用残忍的手段毁灭成*人形态的机器人,难道仅仅因为他孩童般的长相吗?要知道,他的年纪并不比别的机器人小多少,唯一的解释是,他们对机器人怀有恐惧,而一个小孩形态的机器人看上去毫无威胁,所以他们得以施舍自己的“宽容”。
... -->>
人类一直幻想自己能和上帝抢饭碗,既然上帝能按自己的形象制造人,那我们能不能按自己的形象来制造人造人呢?但人类大概也会遇到上帝的问题吧,如果我们给人造人自由意志,他们就有可能背叛我们,就像亚当和夏娃那样偷吃禁果。基督教相信上帝有能力让人类听话,不听话的他要搞个最后审判来解决,问题是,我们人类能有这样的能力控制人工智能吗?这年头,人类都敢宣称上帝死了,会不会有朝一日,人造人宣判了我们的终结。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就是出于这种担心,创造了一个力量比人类强,却继承了人类所有罪恶的人造人形象。
事实上,我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正反映了我们对自身弱点的担忧。什么是人工智能,就是让人造的物最大限度地模仿人,好的坏的全学了去,我们无法看透我们自己,同样的困惑也在人工智能身上,当然,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疑惑,如何定义人。
人,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定义,最核心的是会制[ 造和使用工具,这点,似乎只要技术展了,人造人都能达到。如果人类都放宽心,单凭这点就接纳人造人,平等对待,那这篇文章后面的一切都不用生,问题恰恰就出在,不是人人都愿意接受马克思的观点,人类总要保持那点自傲,人类并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两种主要的观点产生了,一种站在人类中心论上,另一种把人类和人工智能平等对待,用人工智能暗示人类的弱点。
上篇:人类中心论下的恐惧、仇恨和有条件接纳
1、机器人三定律的困惑:《星球大战》、《阿童木》、《大都会》
星球大战里最可爱的家伙莫过于两个机器人,矮胖的和高瘦的p,他们有自己的主张,知道自己的决定会产生什么后果,但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帮助主人。他们不是电影矛盾冲突的主角,基本上是个调味品,电影里没有出现给他们编程序的情节,其实已经假定他们是主人的助手,而不是捣乱去的。
同样的可爱型机器人还有很多,比如阿童木,大概是因为天生的孩子气,东方式的“人之初,性本善”令他的善良得到挥,完全清洗了创造者对于他有可能带有的暴力倾向的恐惧。阿童木应该代表了人类对于力量的理想,人类现,自己的力量很单薄,于是求诸于机器的力量,十万马力的孩子机器人正具有这样一种独到的力量。然而,人类毕竟是害怕一个更强大的力量,所以阿童木是个孩子,孩子的天真让他做本性要求他做的事情,他不会有太多的思考的累赘,他的价值判断观也是简单的,正符合人类的梦想:一个力量无穷,至善至诚的社会秩序维护者。
说到这里,其实他们都没逃出过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这个定律是这样说的: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或任人受到伤害而无所作为;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命令与第一定律相抵触时例外;第三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与第一、第二定律相抵触。也就是说,要的是人类中心论,机器人终究是人类的助手,必要的时候还得舍己救人。但这个理论的一个致命的问题在,机器人究竟服从谁?是服从程序设定者还是人类这个整体。
这个问题其实就出现在德国电影《大都会》里。电影设想2ooo年,富裕的统治阶级住在奢华的摩天大楼中,而劳动者则在地下深处重复单调地劳作着。英雄弗雷德是最坏且有权有势的一个统治者弗雷德森的养子。当弗雷德遇见最可爱的洞穴居民玛丽亚时,他整个人都变了。他偷偷地进入地下,为劳动者脏乱的生活状态所震惊,立即投身于人道主义的改革运动。邪恶的企业家罗特望当然要阻止改革的进行,他设法让奴隶们反对改革者。在他那氖气控制的实验室中,他按照玛丽亚的模样制造了一个机器人,并把它设计成迷惑群众的邪恶先知。经过一次毁灭性的暴动和地下水灾以后,暴君弗雷德森终有所悟,他同意以后善待劳动阶层。
《大都会》中,玛丽亚的机器人服从着罗特望的命令,但其实她已经从一定程度上抵触了第一条,因为她没有能力定义什么是人类。既然大家都把她当作先知,那就应该是如假包换的人工智能,可惜最后也只能堕落为一个会说话的机器,这个问题,应该怪阿西莫夫吗?
2、以暴制暴的极端仇恨:《终结者》
即使有了机器人三定律,人类也没就此安心,假设这个定律的失灵——机器忽然觉醒,毫无理由地展开了和人类的战斗,这就是《终结者》。大概只是为了争夺地球的地盘吧,电影很明确地把机器和人类放在对立的地位上,两派势不两立,没有任何谈判的基础,没有共同语言,两派都出于一种杀红了眼的境地。这正反映了电影产生的冷战时代,两大阵营你死我活的较量,根本没有什么伦理人权的说法,只有**裸的,要把对方至于死地的决心。
第一集完全是机器和人类的对抗,人类抵抗力量和阿诺扮演的终结者惨酷的战斗,人类的力量比不了机器,最后的胜利完全靠的是智取。按照当时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机器人是体力大大过人类,但脑力,由于他们是人造的,必然无法过人类的精英。机器人是忠实的程序执行者,只要还有一丝能量和运动的可能,就要战斗到底,所以阿诺的这场梦魇一直继续到他被彻底压烂。
第二集和第三集其实只扩展了机器人科技的可能形式,出现了液态的机器人,无孔不入,更难对付,而且还会伪装,简直就是个间谍的形象。阿诺扮演的终结者这次倒成了个正面人物,当然,是完全执行约翰的指令,他的不杀人,体现的是约翰的观点,依然逃不出人控制机器的套路。和第一集相比,对于人工智能的看法有了改变,机器不再是人类必须恐惧的对象,而是双刃剑,就看谁能控制机器的力量。
3、人类中心论上的有条件接纳:《人工智能》
如果一个有思维的机器人用玩具熊的形态出现,你一定不会考虑很多伦理问题,毕竟那就是个级玩具,但如果它以人的形态出现,更进一步的话,如果他有情感,那我们要考虑的东西可就多起来了。《人工智能》里的小男孩大卫只需要妈妈的爱,这是一种无偿的情感,是产品的设定,即使他的诞生从一开始就得到质疑:机器人给人类爱,如果机器人得不到爱会如何?这个问题,对于玩具熊就不会是问题,它不需要付出什么,也不懂得得到什么,它考虑自己的时候也就是找针线把自己缝缝好,别的就都无所求了。
但别的机器人面临的问题就不同,当他们型号老化,再不能创造新的生产力的时候,等待他们的只有被抛弃。然而,他们并不是没有知觉的机械,他们有自我意识,有求生本能,所以当毁灭机器到来,他们努力逃跑,即使最后不免于公开被虐杀的遭遇,为人类杀戮的本性奉献最后的能量,却依然能对天真的大卫保持爱护,把他当小孩子一样保护起来。那些看着机器人被毁灭的人类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他们能够对大卫报以恻隐之心,却能用残忍的手段毁灭成*人形态的机器人,难道仅仅因为他孩童般的长相吗?要知道,他的年纪并不比别的机器人小多少,唯一的解释是,他们对机器人怀有恐惧,而一个小孩形态的机器人看上去毫无威胁,所以他们得以施舍自己的“宽容”。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