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zw19.com,宋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祭祀都应该昭彰举行。考察亘塞三年诛讨迎每之初,遍祭南、北郊和太庙。当逆党平定之后,衹祭太庙和太社。不举行南、北郊祭祀。”希望礼宫们全面深入地商议。太学博士徐宏、孙勃、陆澄议论说:“礼书裹没有不举行回报祭祀的记载。开始时对南、北郊和宗庙既普遍给予祭祀,现在逆贼已擒获,祭祀不应有所不同。”国子助教苏璋生议论说:“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外出巡狩, ‘返回时,给祖庙父庙祭祀。又礼记.曾子问裹说:‘诸侯前往天子那裹去,先到祖庙祭祀,向父庙陈设祭品祭祀,命令祝史向社稷宗庙山川祭祀。祭祀时用牲和缯帛,返回时也是如此。诸侯相见,返回后一定到祖庙父庙祭祀,并命令祝史向前时所祭祀过的山等神举行告至之礼。’礼记.曾子问裹又说:‘天子和诸侯将要外出的时候,一定要用缯帛毛皮玉圭等祭品,到祖庙父庙祭祀。返回后一定要举行告至之礼。’天子与诸侯外出,虽说事有大小的不同,但它的礼仪大体相同,出之前祭祀而返回后举行告至之礼,道理上不得有差别。郑玄说: ‘外出及返回的礼仪相同。,它的本义十分明白。天子出征时,向上帝祭祀,推论前时所祭祀过的返回后一定要为之举行告至之礼,那么就应该举行郊祭,不容再有怀疑。丞矗三年,衹祭太庙和太社,不知道它的道理在哪裹。或者当是因礼记裹衹说‘返回后到祖庙父庙祭祀’,而没有郊祭的话。如果这一论点成立,那就更是不通。礼记是残缺的书,本来就没有完备的版本,断简壤字,多有缺略。正应当类推寻求它的本义,不可动辄都要征引它的文字。天子返回后祭祀太社,也没有成文记载,是什么原因郊祭该单独招致嫌疑呢。但是外出及返回后一定祭祀,都是表示孝敬的诚心。既然是以返回后祭祀为本意,本来就不是凯旋后献捷的礼仪。现在皇帝毕竟没有出宫,就不容许有外出返回后举行告至的礼仪。如果是陈设不出行而祭祀的礼仪,那却是以前没有这样的先例。我认为祝史致辞,用以昭显诚信。如果辞义违背礼制,自然可以从实而缺略。我们参酌审议,以应该举行祭祀为允当,应当都用牲畜献祭南北二郊及太庙、太社,依旧由公卿施行祭祀之事。”皇帝下命令表示同意。
孝建二年正月庚寅日,主事官员上奏说:“本月十五日举行南郊祭祀。考查旧时的仪制,宗庙祭祀由皇上亲自奉祭,由太尉第二次献酒告祭;南郊祭祀由皇上亲自奉祭,由太常第二次献酒告祭。又宗庙祭祀开始时,把酒洒在地上,送神的时候就不洒。而郊祀在开始时把酒洒在地上,同宗庙祭祀是一样的,而送神时又要把酒洒在地上,议论的人认为宗庙祭祀与郊祀仪式不相同,对这件事有疑问。现在交付礼官们审议裁定。”太学博士王祀之议论说:“根据周礼的记载,大宗伯‘佐助君主保护国家,用吉礼敬祀鬼和天地神灵,祭祀苍天’。也就是指今天的太常。在郊祀祭天时,太常第二次献酒告祭。又周礼的外宗条下说:‘当王后不参与祭祀时,就佐助宗伯。郑玄说:‘王后不参与祭祀,宗伯替代王后行事。又说:‘君主拿着玉制的圭瓒盛酒并把酒洒向尸主,大宗伯拿着玉制璋瓒盛着酒第二次献酒告祭。从中世以来,王后不参加宗庙祭祀,就应该按照礼制由大宗伯代行第二次献酒告祭。然而现在由太尉第二次献酒告祭。郑玄注礼记。月令说:‘夏、商、周三代有司马,没有太尉。太尉,是秦朝设置的官。因为世代承传很久远,崇敬宗庙祭祀,替代王后祭祀的事情重要,所以由上公第二次献酒致祭。’又议论说:“顺时而生的思念,情怀比霜露还要深厚;宗庙之内祭祀时,肃敬的感情,在举止行动发出的声音中表现出来。不知道神在什么地方,便不能在一个方位上去求神。郑玄注仪礼的有司条裹说,天子诸侯在宗庙门内祭祀又绎祭。绎。是指第二日再祭。现在的宗庙祭祀缺少了送神时洒酒于地的仪式,将改在枋绎祭,明在于留神,不得而省。礼制裹郊祀与宗庙祭祀的仪制不同。因此送神时洒酒于地的仪制有差别。”太常丞朱庐之议论说:“查考周礼的记载,大宗伯执掌典礼,以敬奉神灵为上,职务是总管祭祀,而以祭苍天为首要。现在的太常就是周礼裹的宗伯。又查考袁山松的后汉书。百官志裹说:‘郊祭的礼仪,是由太尉掌管第二次献酒告祭,光禄掌管第三次献酒告祭。太常每当祭祀的时候,先上奏祭祀的礼仪及行事,掌管赞助天子祭祀。没有掌管献酒的事。依照百官志的记载,汉朝掌管第二次献酒的事,专由三公担任,不是由主管宗庙祭祀的秩宗贵官来掌管。现在宗庙祭祀由太尉第二次献酒,光禄第三次献酒,即为汉朝的仪制。又贺循规定太尉由东南方登上坛台,表明这太尉官一定是参与郊祭。古礼虽然是由宗伯掌管第二次献酒,然而历代有沿袭也有变革,由三公掌管第二次献酒,是汉朝所实行的仪制。我认为郊祀的典礼重大,应该与宗庙的祭祀相同。况且太常既已掌管赞助天子祭祀,他就不可兼管第二次献酒的事。又查考洒酒于地的仪式,礼记裹说:‘祭祀是讲求阴祀和阳祀的问题.殷产时期是先讲求南郊及宗庙祭祀的阳祭’,‘奏完三首乐曲之后迎牲’。那么商朝是把洒酒于地的仪式放在后面。‘周朝先讲求祭北郊及宗庙的阴祀’,‘洒酒于地所用的是香酒。酒深入到土壤裹。酒洒之后迎牲’。那么周朝是把洒酒的仪式安排在前面。这裹说的是宗庙祭祀,不是说郊祀。查考周礼。天官裹说:‘凡是祭祀时赞助君王举行裸礼。郑玄注说:‘裸,是洒酒灌地。衹有关涉人事的宗庙祭祀才有洒酒灌地的仪式。祭天神地神时君王不举行洒酒灌地的仪式。’而郊祀不曾有洒酒灌地的仪式,这在礼制裹无法考知。学识广博的儒者所注释的大义,昭然明察。认为今天有洒酒灌地的仪式,是长期相承传所造成的失误,那么原本就应该是没有洒酒灌地的仪式。”通报给朝廷重臣及丞、郎、博士等,他们都同意朱膺之的议论。尚书令建平王刘宏重新参酌审议,认为朱膺之的议论允当。皇帝下诏令表示同意。
太明二年正月丙午曰初一,主事官员上奏说:“本月初六南郊祭祀,皇上要亲自奉祭。到时候可能会下雨。曹魏时期郊祭曾遇到下雨,高堂建认为应改期于当月下旬的辛曰祭祀。晋朝时皇帝已经出动参加郊祀,适逢下雨,顾和也说应该另行选择吉曰举行祭祀。徐挥说:‘晋武帝时,祭祀有时用丙日,有时用己曰,有时用庚日。’这些让礼官们议论裁正并上报。如果可以改变郊祀日期,是不是也应该改变宗庙祭祀的日期呢?”博士王燮之议论说:“遇到下雨而改变郊祀日期,是前代已有的定论。礼书的传注所记述的,在辛曰举行郊祀是有根据的。礼记.郊特牲裹说:“郊祀用辛曰,周朝开始举行郊祀是在冬至日。”郑玄注说:“夏、商、周三代的郊祀,一概用夏历正月。用辛曰的原因,是取其斋戒自新的意思。,又礼记.月令裹说:‘于是选择元日,祭祀苍天上帝祈求五谷丰熟。’注解说: ‘元曰.是指上旬的辛曰。举行郊祭祭天。’又春秋裹记载郊祀的有两次,成公十七年九月辛丑,郊祀。公羊传说:‘何时举行郊祀用正月上旬的辛曰举行郊祀。’哀公元年四月辛巳曰,郊祀。谷梁传说:‘从正月直至三月,是举行郊祀的时期。以十二月下旬的辛曰占卜而定正月上旬辛曰郊祀。如果小依从,于正月下旬辛曰占卜改为二月上旬辛日郊祀.如果不依从,就于二月下旬辛曰占卜而定三月上旬辛曰郊祀。,这已表明,郊祀的礼仪,都是在辛曰举行。晋代有时用丙曰,有时用己,有时用庚,都是因为另有议论。逮壹于十二月丙寅曰在南郊祭天接受禅让,造就是祭祀不能用卒的例子。又泰始二年十一月己卯曰,开始把圆丘方泽的祭祀、冬至夏至曰的祭祀与南北郊的祭祀合并举行。泰始三年十一月庚寅曰冬至曰祭天,在圆斤举行郊祭。这是仍然用圆丘祭祀的礼仪,不是专门为祈求五谷丰熟的祭祀,因此又不能用辛曰祭祀。现在的郊祭享祀,既已按夏历实行,虽然祭祀的日期可以改变推迟,但认为仍然是定在辛曰举行。徐撵所根据的,或许有不当的地方.又根据礼记.郊特牲的记载说: ‘在祖庙受命,在父庙裹灼龟甲而占卜。,艳注释说:‘受命,是指先祭告祖庙,然后退下来进行占,那么求的本义是卜郊祭这件事,而不是卜求郊祀的日子。现在祭祀的日期虽然有所改变,而郊祀的本义不变,我认为不应该再次求卜。’曹郎朱膺之议论说:“考察前代儒者所论说的郊祀,他们的议论各有不同。周礼里有冬至日圆丘的祭祀。礼记.月令裹有为祈求五谷丰熟而祭祀苍天上帝.郑玄说,在圆丘祭祀苍天上帝,以帝营配祭,这是所说的筛祭。为祈求五谷丰熟祭祀五精天帝,以后稷配祭,这是所说的郊祀,这两种祭祀举行的时间不同,它们所祭的神也不相同。儒士们说,在圆丘举行的祭祀,以后稷配祭。取圆丘所在的地点在郊,称之为郊祭。以圆丘的形体而言,称之为圆丘的祭祀。名称虽然有两个,其实就是一种祭祀。晋武帝舍弃郑玄的说法而依从儒士们的说法,因此郊祀用冬至曰。既然用了冬至曰,按理就不可能总是在辛曰。那么晋代在中原地区郊祀不用卒曰,就像徐惮所议论的那样。从束晋以来,都用正月,当是春秋传裹所说的夏、商、周的郊祀,全都用正月,晋代不改正朔,实行夏历,因此安排在年初,不用冬曰,全都用上旬的辛曰,这是近代的成规。祭祀的礼仪, ‘过了时限就不举行,现在是正月,郊祀的时限还没有过,遇上下雨改变祭祀日期,对礼制没有违背。既已卜求了祭祀的日子,然而因事不能顺遂,里祀苍天是很敬重的事,应该再卜求祭祀的日期。高堂隆说:‘九日在南郊祭祀,十曰在北郊祭祀、’造就是说北郊祭祀可以不在辛曰举行。”尚书何偃议论说:“郑玄注礼记,引用易经说夏、商、周三朝的郊祀,一概都用夏历。周礼记载,凡是国家的大事,多用正月。左传又说在惊垫举行郊祀。那么郑玄的这种论说,实在是有根据的。各家的议论不同,有的说夏、商、周各朝都用它们的正月郊祭苍天,这是浅薄之士的辩说,对于礼制来说不可取。本来已知道谷梁传裹说春季三个月都是可以举行郊祀的月份,真可以说是肤浅了。然而用辛曰祭祀的说法,全都相同晋朝用庚曰己曰郊祀,说得纷纷扬扬,但就是没有见到前代施行的证据。我认为应该信从晋代推迟郊祀,仍按礼制是用辛曰。王燮之以为在祖庙受命在父庙灼龟占卜,他知道卜求的本义,不在卜求郊祭的日子,他的学识缜密”右丞徐爰的议论认为:“郊祀用辛曰,对改变郊祀期有妨碍,礼官和主管祭祀的官员,已作了很周备的考察。何偃根据礼制,认为不应该再行卜求,我的看法与他相同.考察卜求郊祭而限定时曰,到了今天这种办法应该改变,卜求应衹是卜郊祭这件事而已。辛日前十曰,已安然地为郊祀而斋戒沐浴,祭祀用的牲畜,已养在涤宫裹,没理由超过三月。他认为祭祀的牺牲已完全准备之后,虽然有事妨碍祭祀,也应该让主事官昌举行祭祀,不容许改变郊祭的日期。”众人的议论各不相同。参酌审议后认为:“应该依据经书的记载,遇到下雨就改用下旬的辛曰祭祀,不需要再次去卜求。如牲畜已杀,准备陈祭之后正遇着下雨,就可让主事官员去举行祭祀。”皇帝下韶令表示同意。
明帝泰始二年十一月辛酉曰,皇帝下诏令说:“我接受天命时,连续遭遇了很多艰难,战车急速地出动,要谋划的事务很多,里祭苍天的事虽然准备好了,可我没能亲自去举行祭礼。现在全国已经安定,各种祭祀都巳举行,应该遵循以前的典制,举行郊祀拜谒上帝。”主事官员查考之后上奏说,这事没有先例。黄门侍郎徐爰议论说:“卢舜的时候称为类祭上帝,殷商的时候称为昭告上帝。都是因为创业成功,德操和业绩隆盛而弘远,开创国统奠定皇家基业,一定要享祭上帝。从汉朝、曹魏以来,都遵循这一典制。高祖武皇帝征伐伪楚,置玄童还在j堰,便在京师建郊祀坛台,祭上帝告成功。我以为泰始年间应了天帝的符瑞,皇帝神武明断,王者耀武出征,战事经过了一段时间,虽然奉祀神灵做得周到,但皇上还没有亲自祭祀拜谒天帝。我认真查考晋武帝时郊祀是在二月,晋元帝时里祀祭天是在三月。有特殊的庆祝,一定有特别的典礼,不可拘泥于平常的祭祀,把祭祀限定在正月上旬辛日举行。我认为造事应交付史宫,让他们认真选择十一月的吉日,皇帝亲自举行郊祭,祭祀拜谒苍天上帝,以高祖武皇帝配祭。其余配亨的,不列入本次的祭祀。”尚书令建安王刘休仁等赞司叁羞的议论。经过参酌审议都认为允当。皇帝下诏令表示同意。
泰始六年正月乙亥曰,皇帝下诏令说:“按照古代的礼制,帝王每年都举行郊祀享祭,以及举行明堂的祭祀。从晋朝以来,每隔一年举行一次郊祀,明堂的祭祀在同一天举行。因为质朴与华饰详略不同,稀疏和细密有区别。从今以后每隔两年举行一次郊祀,每隔一年举行一次明堂的祭祀。下面可作详细商议。”主事官员上奏说:“前兼曹郎虞愿议论说:‘郊祀和明堂的宗庙祭祀,都是主祭天神,而在同一天繁复地献祭,按情理说是轻慢。皇帝的诏令是让圆丘祭祀向天神报告成功,三年举行一次享祭。明堂配祭先帝,每隔一年献祭一次。斟酌情况选定吉曰,实在切合祭祀盛典。’通过咨询参酌审议一致同意虞愿的议论。曹郎王延秀重加议论说:‘改革的事宜,就像皇帝诏令所说的那样。前时虞愿的议论,实在祇是述说皇帝的诏令而已,未曾显示后来的事例。我认真查考,最初的郊祀是每隔两年举行一次,明堂祭祀每隔一年举行一次,第二次郊祀与第三次明堂祭祀,便回复到同一年举行。虞愿说从开始举行郊祀和明堂祭祀之后,应该各隔两年举行一次祭祀。以此推论,那么郊祀和明堂祭祀总是在不同年岁举行。,通报给朝廷重臣之后,他们都同意王延秀的议论。”后废帝王巡二年十月丁巳曰,主事官员奏请把郊祀和明堂祭祀,回复到同一天举行,每隔一年举行一次。
汉文帝时初次在遭坜祭祀地神,以昼担配祭,汉武壶时在噬祭祀后土社神,也以高祖配祭。龃以太祖配祭天神和地神,那么就没有以已故先帝皇后配祭地神了。王莽出任丞相时,引据周礼的记载,享祭已故先帝皇后为北郊的配祭。夏至曰祭后土之神,以高祖吕后配祭.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光武皇帝建武年间,不举行北郊的祭祀,因此已故皇后及土地之神,经常是在天坛祭祀时配享,山的一切望祭也都在祭坛的区域之内举行,共有一千五百一十四神。建毖史五元年,立北郊祭祀,派遣司空冯鲂祭高担庙,以莲昼代替旦后配祭地神。塞置初,没有设立北郊祭坛,各土地神衹,都在郊祭天帝时一起祭祀。晋成帝时设天地二郊的祭祀,南郊祭天有六卜神,即五帝之佐、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文昌、北斗、三台、司命、轩辕、后土、太一、天一、太微、钩陈、北极、雨师、雷、电、司空、风伯、老人等六十二神。北郊祭地有四十四神,即五岳、四望、四海、四渎、五湖、五帝之佐、沂山、岳山、白山、霍山、毙无间山、蒋山、松江、会稽山、钱唐江、先农等共四十四神。江南各小山之神,是柬晋所立,就好像汉朝时西京关中各小河,都有祭祀等级。南北二郊所祭祀之神,官家都有记载。宋武帝永初三年九月,司空徐羡之、尚书令傅亮等人上奏说:“我听说崇奖有功德的人及举行隆重的祭祀,是历代帝王善美的典制;效法天人,从古代至今都是一致的。虽然在不同时期会有因循有变革,在不同的时代或重视质朴或提倡文饰,而其本意是在致力于教化,其道理都是一样的。想到已故高祖武皇帝和协神灵,秉受天命,弘扬每都谋事安邦的勤奋精神,树立了民众所崇仰的最高品德,皇帝以美好的德操教导人民,领上广大直达八方边远地区,和顺之气涵养天下四方,圣德教化畅达远方:陛下以圣哲继承帝业,以道义感通四海。祭祀的礼仪已废止了很久,想光大国家宏大的功业,享祭皇帝陛下已放的双亲,现在实在应该举行祭祀的礼仪。高祖武皇帝应该在南郊祭天帝时配享,至于北郊祭地神时的配祭,虽然礼书裹没有明文记载,但是前代旧的典章,常常被遵循施行,魏、晋两朝原有的典制,便可以作为前代留下的准则.我们认为武敬皇后应该在北郊祭祀时配祭。为了表达追念先人孝顺先人的情怀,使崇高的敬意传之久远,以答谢及赞扬天地,以协和阴阳。明年的正月,将在南郊和北郊祭祀天地,应该晓谕朝廷内外,认真遵循旧的典制。”皇帝下诏令表示同意。
晋武帝太康二年冬季,主事官员上奏说:“主尘三年止月立春曰举行祭祀,当时天气还很寒冷,可让主事官员主持祭祀.”皇帝下诏令说:“郊祀是重要的典礼,一段时间以来因国家多事,到临举行郊祀时因事情有妨碍而废止了,所以往往是依从了主事官员的奏请而停祀。从今以后因边境战事减少,衹有这祭祀的典礼为最重要,亲自奉祭天地,这本来就是固定的制度。”
成帝时在南郊举行祭祀,遇上下雨。侍中顾和启奏说:“应该返回宫廷。再选择日子举行祭祀。”皇帝下诏令表示同意。汉明帝根据礼记。月令有五郊迎接节气和定服色的礼仪,因而采用元始年间的旧制,在洛阳建立五郊祭祀的坛台,祭祀各方天帝和神灵,车服都依照各方位的颜色。魏、晋两朝都遵循这种制度。束晋以来,没有时间顾及修建五郊祭祀坛台。
宋孝武帝大明五年四月庚子日,皇帝下诏令说:“古代周朝有文德,大祭明堂;汉朝业绩隆盛,敬祭汶水上所建的明堂。因为主持祭祀的没有越分过度,端正了节令,大名卓著,救世而扬名。我已故的父王太祖文皇帝功德光耀苍天,威灵昭示俗民,在国内能端庄恭敬地接待四方诸侯,以仁德救助百姓,对外能影响到八方边远的地区,威势能震动各方异风殊俗的人民,在南方能击碎强越君长的头颅,在西方能使强大的戎族君长脑碎髓流。创制礼仪振兴农耕的本业,陈乐器奏乐曲使四季顺适。补正典籍序传,在无题之外作申述;表彰并聘用贤明之臣,让深厚完美的道德广为垂范。训导勉励奖劝农桑,政风清明不用刑罚。万物通和,百神降福,行事上协皇天轨范,下能顺随地神的德泽。因此精诚贯通上天神沾,行事而生瑞兆,诸侯循道守义,河海恬静平和。我仰赖先王的大业,登上帝位统治百姓,皇天上帝赐下福佑,到现在已有十二年了我冀望宣扬先帝的美德,使它传播到永远。群臣百官可详细稽考周朝的典制,开始兴建明堂,以便在宗庙裹祭祀先帝神灵,使之配祭皇天上帝,诚敬的心得以抒发,阴阳百神都能各得其所。我永远怀念先帝,感激仰慕先人我悲伤心碎。”主事官贝上奏说:“我们查考有关明堂辟雍的事,在制度上没有明确的定论,营造也不一致,传说也很乖妄。著名的儒士和博通的学者,各举所见,有的认为明堂与辟雍名称不同而其实质相同,有的以为名称和实质都是各不相同。从汉朝直至晋朝,没有人能考辨明白。周代的书裹说,清庙、明堂、路寝的体制相同。郑玄注礼书,它的本义就是在这周代书里产生的。而儒士们又说明堂在国都的南面,属南方阳气之地,在国都三里之内。至于明堂的堂屋及侧室、门户、窗户的开向等,因世代遥远而记载湮灭,难得全面详尽考明。晋朝的侍中裴顿,是长安一带的博学之士,他详尽地查考了前代的记载,也没能确定。他认为尊崇先祖以配祭天帝,它的意义昭著,明堂庙宇的体制,理论根据不够分明,径直可建为殿堂,以尊崇天帝及先祖先帝的祭祀。其余不重要的祭祀,一概都可废止。参酌考证郑玄所作的注,没有什么凭据;裴颁的奏议,我认为可信。在国学地址的南面,实在是南方属阳的土地,平畅干燥,可以营建。所建造墙屋的规范,应该依照太庙的体制,衹建十二间,以对应一周年十二个月的数字。按照汉朝在汶水上所建明堂的图式,设置五帝神位,以太祖文皇帝配享。祭祀皇天上帝,虽有简省,但到三年大祭时,按理不可有差别。从郊祭至宫庙祭祀,也应该在同一天之内举行。礼记记载郊祭奉献一头牛,诗经裹说明堂祭祀享献牛和羊,沐浴斋戒选择祭祀的吉日的这些程序虽然相同,但质朴与繁饰却显然有所不同。况且郊祭有燎柴祭天的仪式,而明堂祭祀却没有燎柴祭天的事,那么鼎俎彝簋等礼器的配置,一概都应依照宗庙祭祀的礼仪而定。布告群臣百官,准备建筑材料挑选工人,暂时设置起部尚书、将作大匠,以商量物资使用及营建工程等事宜,在今年秋季一定要按期建成。”于是依照盏逊的议论,衹建造大殿屋宇并加雕画装饰而已,没有采用古代三十六个门户七十二个窗户的体式。左型六年正月,南郊祭祀完毕返回后,世担亲自奉祭明堂,祭祀五时天帝,以文皇帝配祭,这是采用了郑玄的议论。官府有其记录。 大明五年九月甲子曰,主事官员上奏说:“南郊祭祀用三头牛。四季祭祀宗庙六室用两头牛。明堂开始建成,祭祀五帝,以太祖文皇帝配祭,不知道祭祀时要用几头牛?”太学博士动屋兴之议论说:“据塑玄注礼记.大传说:‘孝经裹记载郊祭丘逻以配祭天帝,是配祭玺盛在明堂举行宗庙祭祀祭塞王,以配祭上帝,是配祭五帝。,五帝主管五方,方位不同功能一致,所奉用的牺牲,按理不得有所减少。太祖文皇帝亲统天地,那么他的德泽兼有天覆和地载;抚养众生,那么它的教化能协和春、夏、秋、冬四时节气。祖和宗的称呼,不足以彰显先人无限的美德;钟磬金石演奏的乐曲,不能播扬先人功勋业绩的盛大。因此修建明堂,帝王宽广的心怀可以显彰于天际;广泛地在宗庙配祭,是前代儒士们把握礼制本义的体现。以我浅薄的见解,认为应该用六头牛。”博士虞稣议论说:“祭祀天帝的名称虽然有五个,而所产生的实效经常是一致的。五德各帝,往往有善美的王君,五帝各有主管的方面,因此设置有五室。宗庙祭祀的主神,要随其王君而定献享。主祭一牛配祭一牛。应该用二头牛。”祠部郎颜奂议论说:“祭祀的本义,是包括五帝的祭祀而称呼的。虽说是有五帝,但祭祀所用的牛,不应该超过郊祭和宗庙祭祀的牛。应该用两头牛。
明帝泰始七年十月庚子曰,主事官员上奏说:“明年正月十八,要举行明堂的祭祀。查考以前南郊祭祀和明堂祭祀是在同一天举行,并且还要祭太庙。不知道现在明堂祭祀,是不是还要祭太庙?”祠部郎王延重议论说:“据郑玄说:‘郊祭是祭天的名称,上帝,是天的别名。神没有两个主神,因此明堂设置在别的地方,以回避励坚之神。’认真查考郊祭和宗庙祭祀这两种祭祀,既是名称不同而实质相同,至于应该告祭太庙,不可有所不同。”守尚书令袁粲等人都赞同王延秀的议论。
魏明帝统治时期,中护军蒋济上奏说:“帝王举行的重大礼典,以巡狩为首要之事;彰显先祖和先父的功业,就以封禅为首要典礼。因此从古以来,在改朝换代新的帝王接受天帝的符命时,没有不是亲自上銮父山,登泰山,刻石颂德传之永远,记述这天上人间盛大功业的。因此司马相如说,有文字记载以来有七十二位君主,也许依据的是以前的传扬,郑重地给后世留下了遗迹。太史公说:‘君主有圣明的功业而不宣扬传布,这是主事官员的过失。,那么伟大的功业美好的德行,不在泰山及梁父山刻石歌颂,就不能彰显帝王的功绩,不能给民众展布不朽的鉴仰。俗语说,当了君主而赞叹唐尧、虞舜的美德,就好像是儿子面对他生身之父,赞誉别人的父亲一样。现在我大魏朝廷振兴了历代的败乱政局,拯救了流亡而陷入艰险危难的人民,承接千年来的衰世,以及百代以来荒废的政治。从我朝的武帝、文帝直至现今圣明的皇上,能够协成天地的大德,主宰维系人神的教化,上天给予了报应,嘉祥的瑞兆得以显现,和古代相比,现今的优越隆盛,不可相提并论。而竟然从历代到今天。还没有举行过封禅的大典。虽然心意在扫清残贼,荡涤余秽,没有时间顾及这封禅的事。如果是这样的理由,那么三苗在江海一带崛起时,舜帝就应该废止束巡的礼仪,徐夷在淮水、泗水一带横行作乱时,周成王就应该停止到泰山行祭礼。况且往年在江、漠一带打败了吴贼,现今在陇西一带又屠杀了蜀贼。那战事震荡了吴、蜀,其内部已经溃乱,应该不再停顿,应当立即就去攻取它的窟穴,以便对封禅的大礼不造成拖累。封禅的礼仪废止已经很久了,并不是仓猝之间所能议定的。应该交付给公卿大臣,广泛纂定封惮的礼仪,通过占卜选定举行封禅礼仪的时,祭祀上帝,以满足天下人民的期望。我在军旅中任职,非常向往,冒死上奏。”皇帝下诏令说:“听到蒋济的这番议论,使得我出汗,汗水直流至脚下。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举行过封禅的衹有七十多位君主而已。因此太史公说:‘虽然有受了天命的君主,然而他的功业不广大,因此君主中间能封惮的相距久远的,有一千多年,时间距离近的也有几百年。封挥的礼仪因而阙失不能详记。’我修行了什么善德呢,岂敢冀望举行这封挥大典呢。蒋济难道认为当世没有管仲,又认为我有齐担公登泰山祭天那样的意向吗。我不敢欺骗天帝。蒋济所说的话,说它华丽却真是华丽了,但它不是帮助我。公卿侍中、尚书、常侍要省察他所说的话罢了。不要再有议论,也不要等待我的答覆。”明帝虽然拒绝了蒋济的议论,而实际上却命令高堂隆草拟封惮的礼仪。因为天下还没有统一,不想立即举行封禅大典。又遇上高堂隆去世,因此没有举行封禅。
晋武帝平定了吴境,统一了天下。太康元年九月庚寅曰,尚书令卫罐、尚书左仆射山涛、右仆射魏舒、尚书刘宫、张华等人上奏说: “皇上的德泽隆盛,光照四方边境,华夏各地平静,北方荒远地区的人民都顺从。皇上的神策庙算,以至军队席卷吴越大地,孙皓叩头顺服,天下四方成为一家,崇高的功绩,播及天地之间。现在应该遵循古代典制,在束岳泰山刻石封惮,要通告三府太常草拟封挥的仪制。”卫罐等人又上奏说:“我们听说从有人类以来,就有君主,其间经历的年数有多少,没有人能计算清楚。立德操救世人,发扬仁爱之风,以至能登卜泰山举行封禅的有七十四位君主,他们中间谧号可以考明的,衹有十四人。而沉寂无闻,没有留下声名的,不可计数。在黄帝之前,古代的传记渺茫缺略,庐袁、谜以来,典谟训诰等史籍记载彰着。夏、商、周三代相继兴起,国家的体制业绩相连续,刮统治沦落,秦朝承接而起,直至汉塑和萱邈,文质彬彬的礼制都没有恢复。晋朝立国的德运,开始于重、黎在世的时期,实际上是辅佐题堕,到了夏、直两朝,世世代代都主管测度天地,在刮目时期,仍然不失本业。我晋朝金德的德运升起,历世接连出现圣明的君主,对外平定了;墅选,四海之内的人民心向朝廷,武功的隆盛,实际上是山来于文德。到了陛下受天命即帝位之后,广建业绩,百姓仰承流风而归顺。惟独昼辽、回庭翅、远丞、挝丞的边际,凶贼负隅顽抗,历代都不顺服。陛下神谋独断,任命将领出兵征讨,兵威,几十日内便将凶贼荡平,拘捕凶贼魁首,宽赦作逆的罪徒。云布雨施,八方人民都来归附,陛下声威教化所及,已达到四方极辽远的地方。即使是轩辕黄帝的征战,夏禹远大的谋略,厘朝世世代代国祚长久,又怎能超过今天呢?至于刻石颂德、素文传信,著称于以前的记载,刻石以表姓,据事实而记述,古代出现的河图、洛书的征兆,也不能超过今天这样的功德。加上有骄虞善兽、麟趾信物等等,许多瑞兆一起出现。古代夏、殷两朝以尊崇天神为吉祥,周武王时以鱼跃入舟、火化为乌为美事,都称为善美;然而符瑞的显现,实物的盛多,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的。现在就应该举行封挥大典,祭中岳嵩山,封泰山,禅梁父山,启用王朝德运称号,崇敬皇上,享祭上帝,抚爱黎民百姓,镌刻流传千载的石碑,播扬流传后世的声威,使百代之后,世世振兴。这是帝王盛大的业绩,是天上人间最崇高的期望。”皇帝下诏令说:“现在流窜的寇贼虽然被消灭,但在边境上的障塞仍然有警报,内地的民众也还不康宁,这歌颂盛德的礼仪,不应该议论丁。”卫璀等人又上奏说:“现在的国土束境到了海边,西境达到流沙,在大沙漠的北面,南境到了日南郡的北产,四境之内无不交往归属,夏禹足迹所到的茫茫之地,现在实际已经超过它了,天上人间的治道已很周备,崇高的功业已经卓著。应该到梁父山致祭,向土地之神行礼,登上泰山封挥,向皇天上帝致以诚敬,以报答入神的期望。请求像先前上奏的那样举行封挥大典。”皇帝下韶令说:“现在阴阳还不协和,政治与刑狱还不当,百姓还没有各得其所,怎么可以刻石颂德告成功呢!”卫璇又上奏说:“我听说身处帝王之位的人,一定有国家命数的期限,有天帝授命的符瑞;赈济人民立有大功德的人,一定有品德高尚的仪容,有敬告成功的大典。没有这些的不可加以指责,有这些的不能责备,从古以来都是这个道理。而圣明的诏令非常谦虚,一再推辞封禅的礼仪。虽然高尚的品德依然在身,但却推辞而不白许。三公的职责是掌管天地的,实际上是掌管人民和万物,国家的大事,在这里议定。汉朝时候的封禅,凡不属管理封禅的官员,就不参与封禅的事。我们先前的上奏,大抵都是陈述陛下已故祖、父的功德,陛下又顺应了天命,陛下的功德,使四海之内合力同心,无论是考古或论今,现在都应该举行这封禅大礼。至于确定举行封禅礼的年月,需要五府加以议论,然后奏报。请求书写韶书及奏议,像先前一样交付臣下议论。”皇帝下诏令说:“虽然已荡平了辽南,造都是主持战事者的功劳,哪裹够得上祭天告成功呢。我正希望群臣百官,认真思量振兴教化,以使华夏康宁,百姓获得平安,与民休养生息,这是我日夜夜的期望。不必再交付各府曹议论了。不要再作烦扰。”卫璀等人义上奏说: “我们听说唐尧、虞舜两代,救济世人弘扬功德的君主,没有不是对上回报天意,对下协同民心,登介丘山,上梁父山,没有推辞的,因为这是不可谦让的。现在皇帝陛下的功勋比历代君主都高,德操无与伦比,宏规盛绩,功业崇高,本不是我们所能详细评说的。然而皇上圣明的诏令,再表示谦让,屡次都自我贬抑,时机已到却不顺应天意,推让美德而不自许,使我晋朝的盛大典礼空缺,阻碍了天地神明款诚的期望,使得我大晋的典谟训诰之政教,与五帝、三王的风韵不同。我们实在不敢遵奉皇上的韶令,请求按照我们先前所上奏的施行。”皇帝下诏令说:“现在正应当共同弘扬治道,以使政绩康泰。暂且等待到将来再举行大礼,现在不要再纷纷议论了。”
太康元年冬季,王公和主事官员上奏说:“从古代以来圣明的帝王,有四海之广,在著名的山岳封禅,记载在史籍裹的有七十四位君主。虞忧、夏叠得天下之后,巡狩四岳,亲自施行他们的政道。易经裹记载‘体家人民省视四方’,礼书裹记载有‘向天帝享祭以告成功’,诗经裹说‘登上那高山,这些都是记载在典册中的。旦塞王为西伯的时候,服事殷朝,周公以自己的封邑垦国为因天子的屏藩,列于诸侯的地位,他有时在岐山享祭,有时在泰山祭天。衹因为有圣德,就可能举行封禅祭天的礼仪。从那之后,功德浅薄而越礼举行祭天仪式的人,不计其数,他们的谧号也传扬不息,直至今天。便何况我们的高祖宣皇帝始建王朝基业,海外都得到治理;世宗景皇帝继续建立宏大的功业,使华夏和平安宁;太祖文皇帝接受天命建立置勉,荡平蜀选;皇帝陛下你应运而起,统一了天下四方,布德泽于民众,声威震动于辽远无边的地方。从前选朝沦落,呈、蜀鼎立,战争爆发至今,已将近有一百年了。险绝的边远地区,不同风俗的地区,人民困厄绝望,以为处于治道之外,造日子已经很久了。帝业的昌盛,使四个世代以来重布光明,逞凶而不顺服的寇贼,经两世便被平定。如果不是皇上聪明神武,如果不是皇上在天时到来之前行事,而天意也不违背皇上,又有谁能像这样达到崇高无比的成功呢我们得到千载一时的幸运,遇到这样的机会,能够亲自遵从圣明的教化,亲自目睹太平盛世,至公无私的美德,无可推让。应该效法以前的朝廷,效法古时的圣王,到泰山刻石颂德,行封禅礼以告成功,弘扬礼乐制度,端正明堂、辟雍、灵台的典制,扬名于万世,以光宗耀祖。因此怀着厚望,敢冒死上奏。请通告太常草拟礼仪。”皇上又下诏令说:“所奏议的确实是前代帝王们的盛事。当今是不可以如此的。即此回答,今后应停止这种议论。”
宋人祖在位时间长久,有意举行封惮仪式。他派遣使者循行泰山的旧路,下诏令让学士山谦之草拟封禅的仪式.后来因为北方敌军南侵,六州的土地荒毁,宋太祖想举行封惮的意向才搁置下来。
世祖大明元年十一月戊申日,太宰江夏王刘盏苤上表说:“皂天称誉正道,开始实行揖让的礼仪。直到晋朝,虽然继续发扬前代事业,然而旧时的事迹已沦落废弃,没有记载在史册上的,岂能全部都书写出来。继承了帝位,建树了旌旗,传播风教名声,演奏乐曲,自从无怀氏以来,可以传扬不朽的,共有七十四位君主。没有深仁厚义,道德便灭绝,缺少仁义,风气浮薄而道德便得到宣扬,在钟律出现之前,在很久远的时代,人们已难得知晓。九丘、八索所记载明白的,它的遣辉还存在。因此易经裹说圣君在天时出现之前行事,天意也不违抗他,在天时出现之后行事,是尊奉天时。大抵唐尧帝、疆壶、曼昌以及直曲、台目的君主们,没有不是遵循这一治道的。因此风俗教化很和协,光照于后世。酉选的彦担,塞选的光武壶,也继续实行以前的法则,顺随百姓的愿望,听取众人的歌颂,坐着帝王乘坐的车舆,在梁父山刻玉致祭.用善美的言词宣称,向皇天上帝报告成功。何况我刘宋朝廷祭告唐尧、虞舜,承接丁纯正的德泽,山龙为主开启祥符,金玉出现显示瑞兆,神异的华彩出现在整个区域,紫色的祥云荫盖着邦土,上帝赐下冕服是得帝位的征兆,纹豹奔赴天命的期会。这实在是两位先祖九泉之下的欢庆,是先皇后的阴福。治道为轩辕黄帝及尧帝以来之冠,恩惠深而化育了万物;然而却仍然坚持俭约,不提封惮的事,四海之内的人私下裹都为之惭愧。我听说衹有皇帝才能配享宗庙,祭祀天神,因此能对上稽考天道,光照百姓,协和苍穹,接受这样的大福。高祖武皇帝的圣明与日月齐同,光辉普照天下八方,拯救了沦丧的晋朝,救济了动乱不堪的人世,把祸乱平定使人民安宁,顺应天时,接受天命,他至美至善的品德使海协和,他的威势震撼了沙漠之外的地区。太祖文皇帝圣体仁厚,继承前代的功业振兴礼教,端正了乐舞,制订了历法,他的圣明旷达与神明相通,他那深厚的恩泽荫盖着朝野上下。陛下的仁孝著名于世,陛下的武德出众,遭遇国家艰难困苦的厄运,三才泯灭,于是五洲神龙腾飞,江河之上丹凤翱翔,身为八百诸侯的先导而赴会师之期,出现在人鬼之外,牙旗顺应吉庆的彩云而建树,威风在显达发迹的时期显耀,亲自消灭了为凶作逆之徒,亲自扫清阴霾,天地开始更新,普天之下的男女又获得新生,难道可与那些继承帝业,拓展和恢复夏禹的疆土,实现车同轨,书同文的君主们,同曰而论吗现在神龙和瑞麟已经出现,凤凰已经飞来,连理李树已结果实,菁茅已经茂盛,彩云已降落到宫廷台榭,露珠已出现在禁苑裹,嘉禾在殿屋中结穗,连根合干的树在御园墙垣之内成长,它们都在离宫中显露异质和风辨,在兰苑中植根。至于白色的兽毛黑色的纹彩,白色的翼羽赤色的羽绒,山岳流泉的瑞兆,草木金石的祯祥,邦畿之内的人赶了遥远的路途前来谒见进言,乘驿马急速奔赴而来奏请,辉煌万般,实在不可尽言。天下太平的瑞应,这时已是很多很多的了.陛下应该顺随天上人间的一片至诚,遵循先王的典则,准备万乘车舆,整饰帝王乘坐的法驾,到泰山举行封禅的礼仪,在泰山脚下瘗埋瑞玉,延请王子乔、赤松子等仙人到束厢房,诏令征召仙人韩众、岐伯到西厢房,指挥天帝的守门人,让他们开启殿门,拜谒天宫,朝见太一天神,奏钧天大乐,咏唱云门乐舞,赞扬苍穹,颂声超过远古时期,这是多么盛美啊我愿意命令宗伯,草拟好造盛典的仪式。”皇帝下诏令说:“太宰如此盛情表奏。古代的圣王,永远保有大名,常常被称誉,都是由于这种典制。我遇着皇家多难,进朝廷继承帝位,德行浅薄,功勋微小,我常常不能安睡,心碎惭愧,近来麟凤都显现祯祥,茅和嘉禾都同时出现瑞兆,虽说符瑞已经显现,但我惭愧之心仍然深重,希望能继续发扬先王的心志,拓清中原,行礼拜谒神明,我将会努力去做。”
四年四月辛亥,主事官员上奏说:我听说帝王即位的时候,一定要考察风俗以确立教化;已居帝王之位的人,一定要汲取当世的舆论而提出施政纲领。因此历代的列位圣王,都遵循了这个法则。元勋最崇高的功业,没有分明记载以显赫,他遗留下来的卓著业绩,也消失而没有记载。如果是谧号彰显事迹得到传扬,那么就会记载他的名声和风采,得以征考当时的传闻。自周朝、选朝以来,其流风余韵依然存在,留下的荣耀和光辉,连绵不绝地映照于史册。虽然年代相隔久远,历代精华更替,仍然能够呈金彩,颂德泽,铭刻事迹熏染后人,铭刻德泽以光照久远。然而今天遥祭祝颂四方山川的礼仪还没有举行,泰山曰观峰封惮的礼仪也已停止,岂不是使神明的业绩难于被崇仰,创建基业的功迹容易被泯减吗?从此之后,直至近代的帝王,总是想光大帝王之位,审慎保持声威。哪里衹是静默地实行文治,深沉地统治人世而已呢?应该以为封禅文书和封禅礼仪不是虚妄,遇雨击则恕神,让淳厚的庇荫再次树立,怎么能在紫色的祭坛前肃敬,在竹制的祭宫前凝望伫立,流散的火光投向郊野,流星奔出星座。国家基业刚刚奠定,应神灵定年号,以美德振起废弛的纲维,以功勋拯救了沦落的法度,材王的恩德流芳,功业深厚润泽,法度能长保国家的治理,谋划周密建树了未来的远景。
太祖文皇帝开始遇上大好的时运,他那崇高的威望震撼了边远之地,采风谣调乐舞,集礼仪宣法度,光耀祖宗,治道重现昌明。圣明的皇上在诸侯之位上接受天命,翱翔奋起冲向天漠,月亮停止照耀,光华停止出现,冲动之时,有如大风之迅猛,澄清海、岱的妖气,开拓中原的光明,消失的神明冉次显灵,失色的苍天重现光辉。太子定位而更加贤明,诸侯贵臣荣盛而列位。因此祥瑞辉映昌盛的基业,飞雁传送篆字书写的帛书。加以整肃朝列等待礼仪的举行,修饰完善礼仪制度,综合纂集散乱的礼文,搜集并传布遣佚的有关礼仪的记载,在郊祭之宫献玉,在北峙进奉玉珪以祭天。祥光会集于太庙,土地润泽农事佳吉,到了听阳时节,礼敬河川山丘,以天子声威巡行视察,显耀威武安定中原,史册流传着对他的咏颂,人民称赞他的风雅。于是巡视北方,声威震响,历代的酋长,诚心顺服仰望朝廷,藩国的村长,以其贤王入朝奉侍,异地风气奇特的人民,奉行风俗而还乡,异域民族不同礼俗的人民,变音革状,边境上再没有缣帛书写的紧急文书,烽火也已很少点燃。泰山生灵气,童回出国宝,高丘沉鼎,于泗水中捞取,云天高山,饰彩天际,飞鸟走兽,流连于禁苑宫垣,鳞甲鱼群,翻舞在川流之中,美泉清澈,映照河水之源,因此波涌于外关,云烟升腾于内泽。至于白趾青羽之鸟,黑纹朱彩之禽,日曰月月在畿郊,择木栖息而和呜。加以华露升腾于毫轩,稀疏的云彩掩映楼阁,箍丞、墨丛孳长萌芽,移华于深禁之中。山车伫立等待,比翼之鸟展翅,比之鱼泳流,江茅生长茂盛。校书之人,恭谨地秉笔修饰辞藻,济、代等地的藩王,献出封邑以致礼。这难道不是神明协和祥气昌盛,众物呈瑞祥云普照,蒲轩龟轸,甘泉淳芳。
太宰江夏王刘义恭体味圣典遵循经义,引据先王的精粹,依循古代的法典,博通图书秘籍,熟悉珍藏的典籍,他的表奏以为皇上往日建立功勋,圣德光耀炎帝和太吴,应该祭泰山告成功,发布文书致达天门,以显扬冠首的盛名,传播声威。然而皇上以谦逊之道为首事,没有举行揖拜之礼,将使天地神灵不能显耀,潜藏的瑞物不能按时出现,凿一生丛没有举行盛大祭祀的景象,介丘山没有祭告天帝的声音。加之西域深泉之野,进献享有盛名的驷马,肃慎之乡,奉献坚利能穿铁的楛木之矢,神明再次显灵,珍奇的符瑞一同赐福。陛下的谟诰周详该博,显扬了美好的典章,取据圣灵,使声名和业绩增光,选取吉日考察古礼,整肃警卫,儒士僚佐展示其宫职,礼官协理仪典,悬垂的绫饰动音,洪钟振起节奏,向南之路整肃设卫,正途沿线清道设禁。于是整理随身的佩玉,理正冕冠前后垂悬的玉藻,凤凰定音律,乐奏和谐,以缀有比照百物的文彩,显耀庄重的服物。光辉照耀天神的阵伍,华彩映照天神的行列,翠羽车盖庇荫,羽葆华盖映照。于是下诏令让官府联事掌管祭祀,宾客赞礼,乐器预先悬挂,钟磬和润呜奏。命令五方之神排列,开启九重天门以集合神灵,卫士警戒云开见天,事先让雨神清洒道路。彩霞凝聚而成阙,烟云升腾而成宫,高台覆盖着霞光,坛台浮涌起白雾。于是到临坛中。备置丰盛的礼物,天帝降赐祥瑞,长久保全皇家的基业,谷中发出神祇的福音,山中传出赞誉。然后察辨年龄慰问长老,采集进献民间诗歌,用以观察民风民俗,返归后享祭神灵,献祭太庙。光美的盛德,显耀万古;深广的业绩,永世流传.难道不是很伟大吗!
我们生逢盛世,谨慎勤勉于政治清明的时代,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不足于论说圣道.况且典章制度已湮没,时代逝去,现在征集前代典制遣文,表述明白训诰之本义口口口口造访邹、鲁先圣之地,撰写封禅玉册及堙玉的礼仪,起草竦石及绳金的仪礼,和润的芝草和美玉,镑刻玺印以祭祀。我们惧怕没能遵奉皇朝善美的仪制,不能弘扬皇朝的典则。恭谨地将所撰写的仪则奏报。
皇帝下诏令说:“天生的神物,先王都自以为惭愧而不敢接受,更何况我这个缺少德行的人,怎敢接受这巨大的恩惠。现在国家还没有安定统一,应该停止这样的奏议。”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五月,把河北十郡封给魏武帝为魏公。这一年的七月,开始在邺建立宗庙,是魏公自己以诸侯礼建立五庙。后来虽然进升爵号为王,也没有更改。延康元年,文帝继承了魏王王位,七月,追尊皇祖为太王,称丁夫人为太王后。黄初元年十一月接受汉帝禅让,又追尊太王为太皇帝,已故父亲武王称为武皇帝。明帝太和三年六月,又追尊高祖大长秋为高皇,夫人吴氏为高皇后,都在邺县宗庙的庙裹祭祀。于是文帝的高祖为处士、曾祖为高皇、祖父为太皇帝,他们共同供奉在一个庙裹。已故父亲太祖武皇帝独立一庙,后世历代不毁弃,那么所祭祀衹限于亲族庙共四室。到了明帝太和三年十一月,洛京的宗庙建成,就因血亲关系世代悬远而迁出处士的神主,建置园邑,派遣令丞奉祭。另外派遣行太傅太常韩暨、行太庙宗正曹恪持节奉迎高皇以下各神主牌位共供奉于一庙内,仍然衹有四室而已。到了景初元年六月,公卿们及主事官员才上奏改立七庙的制度,他们的上奏说:“我人魏三位圣王相承续,建成帝业。武皇帝开始创建宏大的基业,拨乱世平艰险,为魏太祖。文皇帝继续奉承天意革旧图新,顺应机遇接受汉帝的惮让,为魏高祖。皇上集成大命,安定华夏,兴建礼乐制度,应该称为魏烈祖。”又在太担庙北建立两座祖庙,左边的为文帝庙,庙号为直担,是昭庙,右边的预定为明帝庙,庙号为烈担,是穆庙。左担、直担、型担等三祖庙,千秋万代不毁弃,具余的四庙,当血亲关系疏远之后依次迁出,一概依照周朝的后稷、文王、武王远祖庙的礼仪制度。孙盛的魏氏春秋说:“谧号是用来表示行为的,庙号是用来显示礼仪的,都是在人已死之后确定的。因此都是依据人始终一贯的行为,确定称号以昭示千秋万代的。没有在君王在世的当年预先决定其为某祖某宗的庙号的,也没有在未终之时自己预先设定尊显庙号的。过去华乐以厚葬而招到讥刺,周朝人以预设凶礼而违背礼制,曹魏的官员们,在这件事情上失之偏颇了。”
文帝的甄氏皇后被赐死,因而没有列入祠庙。明帝即位后,主事官员一奏请求给她追加谧号为文昭皇后,派遣司空王朗持节奉策书到她陵墓前致祭。朝廷三公又上奏说:“在古代周朝的始祖为后稷,而又另外建立祠庙以祭祀姜螈。现在的文昭皇后对于后嗣来说,她圣明的德操崇高的教养,难道是可以估量的吗。她以皇家一代正妃的尊贵,死后超化为神灵,而没有建立寝庙以承接享祭,不足以报答她的圣德,不足以昭示孝敬之心。查考古代的制度,应该依照周代礼制,已故皇母文昭皇后要另立寝庙。”上奏得到皇帝的同意.在太和元年二月,于邺建立了寝庙。四月,洛邑开始营建宗庙,在挖掘地基时获得一枚玉玺,一寸九分见方,上面的文字为:“天子羡思慈亲。”塱童为此而动容。便以太牢享祭祠庙。到了量勿元年十二月己末日,主事官员又上奏请求在京师建立文昭皇后庙,永远承续享祭。祭祀的乐舞与祖庙的相同。废弃邺县所建的祠庙。
魏文帝董翅二年六月,因为盗京的宗庙还没有建成,于是在建始殿祭祀魏武帝,皇上亲自主持祭奠如同行家人之礼。何承天说:“根据礼制,在营建宫室之前,先要营建宗庙。庶民百姓没有宗庙,因此在居寝祭祀。帝王实行寝殿祭祀,太违背礼制了。”
汉献帝延尘元年七月,魏文帝巡行到了谯题,亲自到矗陆祭祀,这是汉朝的礼制。汉朝各陵都建庙的原因,是继承了秦朝的做法.谈论的人以为古人建立前庙后寝,以象征国君前有朝堂后有寝宫。庙是用于藏置神主牌位,春、夏、秋、冬四时祭祀,寝庙裹有衣冠象征生时的用物,以新鲜祭品祭祀。秦朝时开始把寝庙移;力建造在陵墓侧,汉朝因循秦朝没有改变.陵墓上的称为寝殿,象征生时的物具,这是占代寝的本义。到了魏武帝安葬在高陵时,卞事官员依照汉朝的制度,建立陵墓上的祭殿。到文帝黄初一三年,便卜诏令说:“先帝亲自实行节俭,他的遣韶说要节省和俭约。儿子以继承父亲的遣志为孝顺,臣子以留心政事为忠诚。占代不祭墓,都在庙裹设祭。高陵上的殿屋都毁坏,车马送回马厩,衣服藏入府库,以顺从先帝俭约的心愿。”到了文帝自己写遣诏时,又说: “寿陵上不要建立寝殿,不要建造园邑。”从此之后直至今天,陵寝的建造便停止了。
孙权没有建立一庙,因为他的父亲孙坚曾经任长沙郡太守,便祇在长沙郡临湘县建立孙坚庙而已。孙权既不亲自到庙裹祭祀,衹是依照后濩时期供奉南顿君的旧例,派遣太守前往祭祀。逊坚庙又被尊称为始祖庙,而又不建在京师。又将人民所发掘的吴芮冢中的材木建造为屋室,这是前所未辟的。在建邺的朱爵桥南建立了兄长长沙担迗逊箠的庙。逐护得了疾病时,太子所祷告的,就是彊策庙。孙权逝世后,儿子孙亮继立为帝。第二年的正月,在皇宫的束面建立了孙权庙,称之为太祖庙,既不是修建在皇宫南面。又不排昭穆次序。当孙皓初立为帝时,追尊他的父亲瑟扣为主皇奁。逐壁先前被封为乌程侯,于是便将逐扣改葬于昼崔的厘山,称为组腔,设置园邑共有百户。在乌登建立丁孙和的陵寝,派遣县裹的令丞在春、夏、秋、冬四时举行祭祀。宝盛元年,就在乌程特别设置了吴兴郡,让郡太守执掌祭祀的事务。主事官员不久又匕奏说,应该在京邑建立噩扣庙。宜虫二年,于是又进行营建,称之为清庙。派遣守丞相孟仁、太常姚信等人带领官府僚局中军步兵骑兵,用囊车法驾到明陆去迎接逊和的神主牌位,孙皓亲自在庭中接见并告别盂仁。当最仁从乌捏返回时,中吏送出的皇帝亲笔诏令连续不断,诏令询问神灵在路途中的起止等情状。男女巫祝都说看见孙和所穿衣服及容貌和平时一样,孙皓听到后又悲又喜,便召集所有公卿和尚书到殿阁下接受赏赐。当灵车将要到达时,便派遣丞相陆凯供奉三牲在近郊祭祀。孙皓就在金城外露宿。第二天,便在束门外仰望跪拜,又到庙里拜祭献飨。接连七天,祭祀三次,侣伎夜不停地娱乐。主事官员上奏说:“‘祭祀不能过多,过多就是繁黩’,应该依循礼制割断私情。”从主事官员上奏之后祭祀便停止。
刘备的章武元年四月,在成都称帝号。当月建立宗庙,将高祖以下的神主在宗庙里合祭.刘备承袭前代而立为帝,也没辨明以漠代哪一个皇帝为自己的祖宗,又没有立祖宗的庙号。后主刘惮投降时,北地王刘谌在昭烈帝刘备庙痛哭,造就是说刘备的庙足独立的。
魏元帝咸熙元年,增封晋文帝晋爵为王,追授舞阳宣文侯为晋宣王,忠武侯为晋景王,当年八月,文帝逝世,谧号文王。武帝泰始元年十二月丙寅,接受曹魏的禅让。丁卯,追尊皇祖宣王为宣皇帝,已故伯父景王为景皇帝,先父文王为文皇帝,宣王之妃张氏为宣穆皇后,景王的夫人羊氏为景皇后。泰始二年正月,主事官员上奏说天于立七庙,应该按照礼制营建庙。皇帝以营建七庙的工役重要,下诏令说暂且建立一庙.于是群臣奏议说:“上古时期立清庙一宫,以尊敬远世神灵,到了周朝,定为七庙,以辨别近宗和远祖。皇帝的圣旨深远宏大,远追上古之世,尊崇壁灵、卢爱,舍弃七庙的繁华,遵循一宫的制度以尊重远祖。古时候虞舜承接尧帝的惮让,在文祖庙裹受命,于是登上帝位,大约经过三十年,正月初一,又回命于文祖庙.造就是说虞霾不改变卢蠢的文祖庙,依旧因循旧的宫庙。可以依照有虞氏的旧例,就沿用曹魏的庙。”上奏得到皇帝的同意。于是追祭征西将军、豫章府昼、、京兆府君,与童皂壶、基皇童、塞皇壶依次排列为三昭三穆。当时宣皇没有进入宗庙,太祖的位次空缺,所以祭祀六世祖与景帝共为七庙,这个礼制是根据王肃的说法。七月,皇帝又下诏令说:“主事的人先前上奏仍旧用曹魏的旧庙,确实也有根据。然而对于敬奉神明来说,情理上还是有不妥的地方.应该另外营造新庙,尊崇正礼作为永远的制度。”于是改建宗庙.十一月,追尊景帝的夫人夏侯氏为景怀皇后。
太康元年,灵寿公主修丽在太庙里拊祭,凰朝和选朝没有这样的先例。魏堕查却另外建立庙,晋朝又与曹魏不同了。八年,因为庙的地基下陷应当改造。群臣又奏议说:“古时候七庙不在一个地方,自然应该按照礼制建庙。”皇帝又下诏令说:“古代虽然有七庙,但是从近代以来,都是一庙七室,对礼制没有损害,对情理来说是合乎事理,也是随时制宜的办法。应该依旧不改为好.”到了太康十年时,便在宣屋蜡内改建,建造得极为壮丽。然而祭祀用的坎穴位次,仍然像当初的一样、,庙建成后,皇帝率领群臣百官把神主牌位迁入新庙里,先祖自征西将军以下的神主牌位,都有车马引导跟随,都像皇帝所用的仪仗。这是出自挚虞的议论。到世祖武皇帝逝世时,便把征西将军的神主牌位从庙中迁出;当惠帝逝世时,又将豫章府君的神主牌位从庙中迁出。而在惠帝时期,愍怀太王、及太子的两个儿子,即哀太孙司马臧、冲边逊司马尚都在宗庙里拊祭.元帝时期,怀帝的疆左王又在庙中拊祭,合称为阴室四殇。怀帝初年,又策命定逮童扰皇后的谧号为武悼皇后,将她改葬在峻阳陵的侧面。另外建立弘训宫,不将她列入庙中。五帝即帝位之后,他上继武帝,从礼制上来说是已死的父辈,就像束汉光武帝上继两汉元帝的事例。当时西晋的神主牌位已被别的民族政权所堙灭,娄置建庙时,都是重新建造。不久将堕壶神主牌位列入宗庙,又将颖川府昼的神主牌位迁出宗庙.设位虽说是七室,其实祇有五世,这大概是依从刁协的议论,将兄弟作为世代计数的缘故吧。当时各种制度都在草创中,旧有的礼制不完备,三位先祖毁去神主牌位,暂且放置在另建的宫室中.太兴三年,将要把整查的神主牌位升入宗庙,于是改定制度,又将豫章府君、题川应昼两个神主牌位回复到宗庙昭穆的位次上,以便与惠帝继承武帝的事例相一致。而蛊查、:医查、曼瞳这三位皇帝从春秋书中尊敬尊长的本义而言,他们在庙中的神主是不可迁出的。到了元帝逝世时,豫章府君的神主牌位又被迁出。然而元帝的神位,仍然排在愍帝之下,因此有坎室的共有十个。当明帝逝世后,颖川府君的神主牌位又被迁出,仍然保持十室。当时继续扩建太庙,因此三位迁出的神主都被送回西储室,称之为桃,当作为远祖庙。成帝咸和三年,苏峻扰乱京都,温娇等人率军进京都讨伐,在白石建立行庙,祭告先帝先后说: “叛逆的臣子苏峻,颠覆国家,毁弃天地神明,污辱海内人民。我庾亮等亲手杀死叛贼首领,恭敬地执行皇天上帝的惩罚。中宗元皇帝、肃宗明皇帝、明穆皇后的神灵,明鉴有罪之人,剿灭他们的性命,剪除了这帮凶逆之徒,安定丁宗庙。我们即使捐躯陨旨,死而犹生。”咸康七年五月,开始做武悼皇后的神主牌位,放入太庙合祭,配享世担。盛壶逝世后尘查继位,因为以兄弟为一世,因此不把京兆府君神主迁出,才开始有十一室。壁童逝世后,京兆府君神主迁入西储室,同样称之为祧,与以前三位祖先的神主迁入西储室的礼仪相同。因此正室仍然是十一室。穆帝逝世后哀查和迤酉公都是兄弟,没有升降的问题。咸安初年,个塞皇童上继五皇童,世次上升。于是题业疽昼、京兆府君二位神主,又返回宗庙昭穆的位次。到简文帝逝世后,颖川府君神主又迁出。孝逮皇壶左五十六年,改建太庙,殿的正室有十六问,东西储室各一间,共有十八间。栋高八丈四尺,堂基长三十九丈一尺,宽十丈一尺。堂集结方石,庭用砖。备有法驾车马,将神主迁入行庙。从征西将军到京兆府君四位神主,以及太子太孙,各用其本位的服用仪制。四位神主不依照皇帝的仪制,这是与太康年间不同的。各神主迁入庙之后,摆设干肉及肉酱以祭奠。当新庙建成之后,先帝的神主返还室内,又摆设干肉及肉酱以祭奠。十九年二月,追尊简文帝的母亲会稽太坦郑压为简文皇帝宣太后,在太庙道路西边建立庙。到孝武帝逝世后,直兆府君神主又迁出,依照垄童时期立四祧庙的旧例行事。安帝隆安四年,以孝武帝的母亲即简文帝的李太后、以及安帝的母亲宣德陈太后在宣郑太后庙裹合祭。
元兴三年三月,宗庙神主在寻阳,在太庙又已立了新的神主,衹能权宜地举行祭祀。四月,辅国将军何无忌奉送神主返回。丙子曰,群臣百官到石头城礼拜迎接。戊寅曰,神主奉入庙中。安帝逝世,还没有举行大祭,国家政权便已终结了。
宋武帝开始接受晋朝的任命为宋王,在彭城建立宗庙,依照曹魏和晋朝的先例,衹建立一庙。最初祭祀高祖开封府君、曾祖武原府君、皇祖东安府君、先父处士府君、;左堑避后,这是依从了诸侯建立五庙的礼制。武帝即帝位之后,便加祭l世祖右北平府君、六世祖相国掾府君,共为七庙。永初初年,追尊先父处士府君为孝穆皇壶,亡母趟旦为穆皇后。三年,圣懿盖皇后逝世,又合祭于宗庙。高祖逝世后,他的神主牌位进入宗庙,仍然依照左昭右穆的次序排列,如同曹魏和晋朝的制度,空缺着太祖的神位。宗庙的殿屋也不改建,这又像晋朝初年依循曹魏一样。塞帝元嘉初年,追尊自己的生母胡婕奸为章皇太后,在.里置宣太后墓地建立祠庙。孝武昭太后、旦姬宣左后都在章左后庙中合祭.
晋元帝叁里三年正月乙卯日,元帝下诏令说:“我虽然是继承了世祖,然而对于怀帝、愍童而言,我都是居于臣子的地位。现在祭祀太庙,不亲自举爵致礼,而让主事官员行礼,于情理不合。应该根据礼制另作安排.”太常华恒议论说:“现在皇上是上承武皇帝,应该按照汉世担的先例,不亲自举杯爵。”又说:“现在皇上是上承逮董,而宗庙所列的昭穆,衹有四世而已。前太常贺循、博士凄越认为惠帝、堡壶及愍壶应该另立祠庙。然而我认为庙室应当以容纳的神主为限,不必拘泥于常数。殷商时期有二祖三宗,如果拘泥于天子七室的常数,那么衹当祭父庙而已。据此推论,应当让豫章府君、题川座君复还宗庙,以完备祭七庙的礼制。”骠骑长史温崤议论说:“凡是说兄弟的神主不互相入庙,这本来不是礼书的明文记载。况且光武帝武装起事,在芒查时不列名于臣属,为了使事情神化,以应证九世的谶言,又因为古代不共入一庙,因此另外立庙。现在皇上从列名为臣属这一点来说,跟光武帝的情况不同,自己亲身主持祭祀,既对礼经有正确的态度,又合乎情理。太常华恒想让豫章、颖二位府君的神主返回宗庙以配全七世之数,我温崤认为是合理的。”骠骑将军王导依从温崤的议论。温崤又说:“凡是不属于儿子的,可以直说皇帝敢于祭告某皇帝。又如果是以一位皇帝即为一世,那么就不祭父庙,造反而比不上庶民百姓。”于是皇帝同意了温崤的议论,全都照着施行,孙盛的晋春秋说:“春秋传说,‘臣和子是同等的’。虽然继位为君主,不可以自己尊高的地位,减降废弃对前帝的尊敬。古代鲁僖公上承鲁庄公,以兄弟长幼而入庙,为失理。根据古代礼制的本义,皇上的诏令是正确的。”
穆帝永和二年七月,主事官员上奏说:“十月大祭宗庙,京兆府君的神主应当迁入远祖的祧室。以前征西将军、豫章府君、颖川府君这三府君的神主毁去,束晋初年,暂且置于祖庙的天府中,天府在宗庙门的西边。咸康年间,太常冯怀表奏请求再奉回西储的夹室中,称之为祧,我们怀疑这也不合礼制。现在京兆府君的神主迁入,这是四世远祖,居于太祖之上。古代周朝时太祖的世系久远,因此神主迁出安排合理。现在晋朝的宗庙以宣皇为主,而四世远祖神主安排在宗庙,这是委屈太祖而迁就孙辈.宗庙大祭时四祖神主安排在宗庙中,这是替代了太祖。”领司徒蔡谟议论说:“京兆府君、征西将军、豫章府君、颖川1府君等四位府君的神主应该另建庙室,如果有不曾列入宗庙祭祀的神主,就应当送进太庙的室中。人们不敢卑视自己的祖宗,周文王、周武王不把不宙列于后稷之前。我晋朝举行宗庙大祭的时候,征西将军的神主在束面,处于宣皇之上。后来迁出宗庙的各位神主,安放于征西将军的祧庙中,世代给予祭祀。”护军将军冯怀表奏说:“礼书里说,‘没有列入宗庙的先人,建造坛台给予祭祀’。可以另外建立安放神主的藏室,将神主保存,到了宗庙大祭之时,就在坛台举行祭祀。”辅国将军谯王司马无忌等议论说:“儒士们说大王王季的神主迁出之后藏放在周文王、周武王的祧庙中,这样,各位府君的神主迁出后,应该放在宣皇帝的庙中。但是现在宗庙中没有后殿,应该变通而改建。又太庙举行大祭时,征西将军神主应在束面。”尚书郎孙绰与司马无忌的议论相同。他们说:“太祖虽然位居人间帝王,然而天道通畅,去除尊贵的爵禄,以深化天伦情义,可以成为教化的根本而光照万世。”尚书郎徐惮议论说:“礼书裹说,‘去除桃庙筑造坛台,去除坛台划出祭祀场地,每年宗庙祭祀时在场地祭祀远祖。现在已迁出的四位府君神主,可藏放在石室中。当要祷祭时就在坛场中祭祀。”又派遣徐禅到会稽访询处士虞喜。虞喜回答说:“汉朝韦玄成等人认为毁庙的神主要埋藏在园中。曹魏时期议论的人却说应该埋藏在两阶之间。况且神主本来是在太庙襄,如果现在在另外的庙室为之祭祀,就不如永世埋藏.又四位府君没有追加封号的礼仪,更加表明应该毁庙而不予以祭祀。”于是抚军将军会稽王司马昱、尚书型勤等人上奏说:“四位府君一同安置于西祧庙室,神主藏放在石室中,到宗庙举行大祭时就给予祭祀,就像以前各朝代旧有的仪制一样。”当时速鱼人菹宣的侄子询问造一礼仪。范宣回答说:“叠避庙中所祭祀的,部属庶民百姓。因为他们后来世系疏远而毁去神主,不在虞主之上,也不在宗庙裹排列昭穆次序。现在四位府君的称号仍然像原来的一样,不是因为有功德而致礼。如果按照卢主的瘗埋,那就当藏入子孙之地,如果依照星朝神主瘗埋,那又不是本庙位序。应该想出一种变通的办法,要另外筑造一室,当亲近关系还没有淡亡以前就在宗庙给予祭祀,位居宣查之上;当亲近关系淡漠之后,就不必与子孙之辈同列。”后来太常型遐等人赞同整谟的议论。博土退坜议论说:“有人怀疑陈列在太祖神位的,都是在他之后撤除的神主。我考查古代原本没有区别前后的记载。夏禹不先列于鲧,那么迁出的神主列于太祖之上,也就无可怀疑了。”
安帝义熙九年四月,将要举行宗庙祭祀.皇帝下诏令让群臣广泛议论迁出和撤除神主的礼仪。大司马琅邪王司马德文议论说:“泰始初年,太祖之位空缺,而依照情理推溯远祖,上至征西将军,因此世系远隔的就应该撤除其神主,而宣皇帝正为太祖之位。又漠光武帝迁移十一个皇帝的神主到洛阳,那么撤除的神主不设祭,便可推论了。应该依从范宣的议论,建造另室以安放四位府君的神主,永远藏放而不祭祀。”大司农徐广议论说:“四位府君的神主曾经安放在庙室之首,受皇室的享祭。如果将神主埋藏在深上中,在情理上未必都合理。我认为可以将神主移藏在西储内,作为远祖,而永远不给予享祭。”太尉谘议参军袁豹议论说:“应该依照旧的典制不必更改。宗庙祭祀时仍然要祭祀四位府君,在情理上更为允当。”祠部郎臧焘议论说:“四位府君的神主,享祭的礼仪废止,那也是神所不允许的。应该与虞主的瘗埋相同。”当时高祖辅佐晋朝,与大司马琅邪王司马德文的议论相同。等待后来宗庙祭祀举行时再作改变。
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五月壬戌曰,皇帝下韶令说:“以前建造太庙时,一切都履行俭约,想同境内百姓,致力于完善礼典。现在太祖之位还空缺,明堂也还没有建造。郊祭,是国家的大事,而考查古代有。关制度的事也未能进行。应该详加商议。”祠部郎徐邈议论说:“圆丘祭祀和郊祀,经典的记载是合并为一的,宣皇帝曾经考辨了它的本义。而稽检儒学典制,以至到东晋时期以来,深入研究,论定了南郊和北郊祭祀的礼仪,这实在不是其他学说所能轻易改变的。我认为应该依旧不改为妥。武皇帝建立宗庙时,定为六世排列为三昭三穆,宣皇帝是创建基业的君主,实在应为太祖,从亲近关系而言,是武皇帝的父亲,还有四位先祖在其上,四位先祖都还没有到迁世换代的时候,因此暂且将向东之位空缺。兄弟之间相承帝位,本来不属于两个世代,所以现在的宗庙祭祀,世代的数额还不够,而想让太祖正位,就违背了供奉七世祖的本义。又礼书裹说‘庶子王也要祭祖立庙。这是说后代子孙得位之时,其近亲之祖一定要复立祭室。京兆府君至今已有六世,应该复立祭室,那么宣皇帝就不在六世之上,要等前一世代迁出之后。太祖之位便确定了。京兆府君的神主迁移撤除,应该将其神主藏在石室。即使是宗庙大祭也不能给予祭祀。这是为什么呢,书传裹说撤除的神主升迁合祭于太祖,升是自下而上的称谓,不是说可以降尊而就卑。太子太孙这阴室的四殇主,是重要的继嗣,应该升迁合祭于皇祖所依托的庙中,世系远隔之后神主应该迁出,然后附享的孙子,一同都撤除神主。明堂圆丘方泽等制度,大的仪制已经确定,不应该阙失配享先帝的祭祀。况且帝王以天下为家,不必为一个邦域,因此周:丝和汉光武帝包含于塞酉周和塞玺选。且公宗庙祭祀且塞王,选盟壶以世祖光武皇帝配祭上帝,如果不是确立新王朝的先父,怎能够配祭上帝呢。”涂邈又说:“明堂所配祭的神,历来疑惑难于辨明。根据易经裹说, ‘祭享上帝,以先祖先父配祭。先祖先父一同配祭,而上帝也都是天,而尊崇父亲的意义便显现出来了。按周礼裹的意思,旅祭上帝有原委,祭天与郊祀的常礼都是用四个玉圭,所以一起提及。如果上帝指的是五帝,经文中为何不说是祭天旅祭五帝,祭地旅祭四方山川呢?人帝与天帝,虽是天人的通称,然而五方之帝不可称为上帝,诸侯不可称为大君。书裹没有完全的证据,而解义可以不一致,因此童盘、主尘两个年号之间,实行或不实行便互相交替出现了。’’侍中的议论相同。又说: “明堂的制度,已经难于详考。况且乐是主协和的,礼是主礼敬的,因此礼仪的质朴和文饰不相同,音乐配器也不相同。既然茅茨之室与宏广大厦,其制度不相一致,又何必死守形式规范,而不知弘扬根本顺应民众呢。到了全国都安宁时,回塑没有战事时,然后对明堂辟雍。可尊崇而修建。”中书令王举的意见与车胤的议论相同。太常孔旦议论说:“泰始元年,之所以要上祭四位府君,实在是因为世系的位数还接近,可以给予享祭,不像殷茵和飓目的先世远祖,是帝王大业的起始。假使京兆府君当时在七世之外,自然就不会祭祀这四位府君。据此而推论便可明白,既撤除了神主之后,那么宗庙祭祀便被断绝了。”吏部郎王忱议论说:“明堂的形制仿照天地,它的景观规模的扩大,要等待返回旧的皇宫之后修筑。”骠骑将军会稽王司马道子、尚书令谢石的意见与王忱的议论相同。于是照旧制奉行毫无改变。
晋安帝义熙二年六月,白衣领尚书左仆射孔安国启奏说:“元兴三年的夏季,应当举行宗庙大祭。往年的三月,皇帝返回。当年的四月.就应当举行宗庙大祭,而太常博士徐干等人议论说:‘应该在孟秋之月祭祀。’尚书台查考得知,从立和四年起连续至今,都是在冬季或夏季举行宗庙大祭,徐干等人已经上奏应将孟冬祭祀回改恢复为孟秋之月没有失误。御史中丞范泰议论说:‘现在虽是合祭祖庙之后,得于秋冬祭祀,而没有大享祭的先例。太元二十一年十月应该举行宗庙大祭,而烈宗于当年九月逝世。到了隆安三年,国家大吉,于是举行宗庙大祭。又根据礼制有丧事就应废止吉祭,在寝庙祭祀新的神主。现在不另建寝庙,既合祭于祖庙,便在宗庙祭祀。因此春、夏、秋、冬四时祭祀,以寄托追思远祖的心情,三年举行一次柿祭,以省察祖宗昭穆的次序,四时祭祀与樯祭的本义从来都是各不相同的。天子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就与太祖合享,遇着宗庙大祭时就祭祀,没有所谓三十个月的时限。衹是尚书省常常以三十个月设限而成惯例。’就依范泰所言,有丧事也可举行宗庙大祭。隆昼初年,果然因丧事而废止大祭。月数少多,又快慢失中。至于应修寝庙的事,意思不明。”孔安国又启奏说:“范泰说:‘现在已合祭于太祖,便在宗庙祭祀,因此在四时祭祀。,依范泰的这种说法,殷祭即宗庙大祭与燕尝四时之祭,它们的本义各不相同。既附入先祖宗庙祭祀之后,可亲自参加熏尝四时之祭,而不得亲自参与宗庙大祭。太常刘瑾说:‘章后丧亡还没有到一周年,不应该举行祭祀。’我查考升平五年五月,穆皇童逝世,当年七月,建造陵墓,十月,举行宗庙大祭。兴宁三年二月,哀皇帝逝世,太和元年五月,逛酉夫人座压逝世,当时她是皇后,七月,安葬。十月,祭祀。这是在哀皇帝逝世后两周年之内,庾夫人安葬之后,两次大祭的策文现存在庙中。又文皇太后于隆安四年七月逝世,陛下追行先帝的意旨,亲自服重丧服,隆安五年十月,举行殷祭。在两周年之内,不废止祭祀。现在以诸侯夫人的丧事,而范泰却说不可举行大祭。我查考永和十年至今的五十多年裹,实行三十个月便可殷祭,这都见于记载中,这事按照礼制,五年再举行祭祀。而范泰所上奏的内容,不是真正恭谨的臣子,竟以为皇朝所实行,迟早失度。范泰是御史,自然应当明辨是非,如果臣子启奏内容不当,就应该责备其过失并弹劾上奏。而他却违反事理并拖延,坚持错误忘记国家旧典。请皇上罢免范泰和刘瑾的宫职。”丁巳let。皇帝下诏令让范泰和刘瑾以受处分官员的身份管理自己的职事。于是博士徐干也都被免去官职。当初,在元兴三年四月时,将不得举行殷祭的时限改为十个月,如果以正常的时限计算,那么义盐三年的冬季又要举行殷祭,如果改为按新时限开始计算,那就应该在来年的四月举行殷祭。领司徒工箠、且坠尹垂翅议论说:“有不同寻常的喜庆,就一定要有不同寻常的典礼。殷祭旧有的标准没有差错,但那都是在平常施行的。至于义毖元年击败叛贼的喜庆,是自古以来独一无二的,虽说足胜利返回皇都,但按情理如同受天命得帝位.我认为更新的机运,在这时开始。应该于四月举行殷祭。”中领军谢混、太常刘瑾议论说:“殷祭没有一定的子,选择时以敬祭。而且祭礼崇尚简约。去年十月祭祀,虽然在时曰上不够准确,然而典礼恰当完备,仍然应该认为是正期举行的祭祀。”太学博士徐干议论说:“三年举行一次夹祭,五年举行一次柿祭,经籍传记裹,不见补行殷祭的记载。”员外散骑侍郎领着作郎途尘议论说:“考查先前的事例,海西公太扣六年十月,殷祭。孝武皇帝宁康二年十月.殷祭。如果按照平常的时限距离前一次三十个月,就应该在四月举行祭祀。当时大概是有别的缘故,而移到冬季举行祭祀,但不知道究竟是什么缘故。左五元年十月殷祭,按照平常三十个月的时限,就应该在二年四月举行祭祀。造追计辛未年十月,不合六十个月而举行两次殷祭。何邵甫注公羊传说,夹祭是从前代君王以来,积累月数而为祭祀期限。‘从鲁僖公八年到鲁文公二年,明知当年的大事是夹祭’。这样,推算其起始之曰,承接本源而推移,领悟的关键,是追溯其本始。往年因有别的缘故推移了殷祭的时间,这不是正常的期限。宁康、太元年间的事例可作为依据。虽然年代有远近的差异,然而追计以前月份的道理是一致的。我认为恢复殷祭正常的次序,足使殷祭返回正期举行的办法。”左丞刘润之等人议论说:“太元元年四月应该举行殷祭,而礼官怠惰失误,改在十月举行。这本不是殷祭正期,不应该就以失误的时日作为起始。应该返回当初的四月作为起始。应当在三年十月举行殷祭。”尚书上奏认为要依从王谧的议论,以太元元年十月为起始。
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十二月戊子曰,主事官员上奏说:“按照旧例今年十月是举行殷祭的月份。领曹郎范义参与议论说,按照永初三年的先例,需要两周年之后才举行殷祭。考查两周年后殷祭当在来年即二年三月举行,如果在四月殷祭,却仍然在掸祭的时限内。”遣事交付礼官们商议确定。国子助教苏璋生议论说:“根据礼书的记载,三年丧事完毕,然后在太祖庙中举行夹祭。礼书裹又说‘守丧三年不参与祭祀,衹是对天地社稷,可以不受丧事限制而举行祭祀。况且不行掸祭就举行宗庙祭祀,被春秋书中所讥刺。探求古礼,服丧没有完毕,本无裸享祭祀的事。自从汉文帝以来,一概都实行权宜之制,宗庙祭祀和朝聘等礼仪,一概都用吉礼。虽然空有祥祭禅祭,祥祭掸祭时也没有把朝服改换为白色丧服,四时的献祭,也与平常时期没有区别。殷祭的礼仪既然没有不同,难道惟独以心忧为妨碍吗?”太学博士徐宏议论说:“三年守丧的制度,虽然按照权宜改变的办法,第二年祥变,仍然要穿缟素之服,不穿祭祀的吉服,不容许参与祭祀。我认为来年四月,不应当就举行殷祭,十月举行殷祭却是允当的。”太常丞臣朱膺之议论说:“虞礼襄说:‘间隔一个月举行禅祭,这一个月是吉祭,仍然没有配祭的。’是说二十七个月掸祭之后,当春、夏、秋、冬四时祭祀时,没有将他的妃子配祭,是没有忘记哀伤。据此推论,没有举行禅祭便不得举行殷祭。又春秋记载闵公二年,吉樯祭鲁庄公。郑玄说:‘闵公对国家乱难心中震惧,想着以自尊消除祸难的影响,二十二个月便除去丧服,又不掸。’所说的又不掸,表明在掸祭之内不得举行吉梢。根据王肃等人对魏朝所说,现在权且保存古礼,等待三年丧事完毕。旧时说三年丧事完毕,遇扫祭时就梢祭,遇夹祭时就夹祭。郑玄说:‘椭祭在孟夏之月,夹祭在孟秋之月。,现在相承是在十月。依徐宏所上奏的公羊传的记载,如果有疑问,也可用鲁闵公设定的二十二个月的丧服,由此论说丧服的纪纲制度,何必完全认可着素冠也可举行吉梢的礼仪呢?纵使公羊传是不正道之说,而官应以礼为准,也要探求考量适当。”郎中周景远参与议论说:“永初三年九月十日所奏尽亮的议论说: ‘以权宜的办法除去丧服举行吉祭,对治理天下是恰当的。宗庙大祭的礼仪,应该依照古代的典制。’这是刘宋皇朝开国已成的准则。我认为博士徐宏、太常丞朱膺之建议在来年十月举行殷祭是允当的。”皇帝下诏令表示同意。 宋殷时期殷祭都是在除去丧服可行吉礼时便举行。大明七年二月辛亥曰,主事官员上奏说:“四月应该举行殷祭,如果因事而没有举行,是不是可以在孟秋之月举行?”领军长史周景远议论说:“根据礼记裹说:‘天子夹椅夹尝夹燕。’依照礼记这一记载,那么夏秋冬三季都举行殷祭,不衹是在冬夏举行殷祭。晋朝义基初年,仆射孔安国启奏说,从太和四年相承举行殷祭,都在冬夏举行。孔安国又启奏说,从永和十年至今五十多年裹,都是用三十个月为限便举行殷祭。博士途茧依据礼书反驳孔安国。鱼逦又引据置朝盛尘六年七月举行殷祭,证明殷祭是不专在冬夏举行。当时晋朝虽然不依从徐干的议论,然而险茧引据礼书和咸康年间的先例,孔安国也无法否定。现在如果在来年四月未能举行殷祭,移到孟秋之月举行,对礼书没有违背。”参酌审议后认为引据礼书有佐证,并认为用孟秋之月举行殷祭为允当。皇帝下韶令表示同意。
晋武帝盛宁五年十一月己酉日,弘训羊太丘逝世,宗庙为此废止了一个季度的祭祀,祭天地祭明堂去除了乐舞,而且不奉享酒肉。升平五年十月己卯,举行殷祭,因为是在穆帝逝世之后举行,所以不奏乐。当初,在永嘉年间,散骑常侍辽面议论说:“春秋书裹的本义,是去除乐舞以完成祭祀。”造就是说吉祭有废止乐舞的情况。所以在王陉末年实行。后来太常江迪表奏说:“玉继安葬之后十月举行殷祭,依从太常丘裹等人的议论,撤除了乐舞。我考察现在实行的是遵曲的制度,没有单独向新死者祭祀的区别。既已入宗庙吉椅,为什么对奏乐舞心存疑虑呢。”
史臣曰:听到奏乐而心中不乐,因此以停止举行乐舞来抒发思念先人之情。至于在守丧期间因为顾及国家大事而除去丧服,实在是忧虑政事荒废,因此以权宜处置的办法加以变通,考量轻重之后而减降服丧。至于是奏乐还是撤除乐舞。对于军国大事没有利害关系,反复在这两者之间疑惑不定,本来就应该顺乎先人的恩情而依从悲戚。宋国时期每当国家有事时,宗庙祭祀都悬挂钟磬乐器而不演奏。
祭祀都应该昭彰举行。考察亘塞三年诛讨迎每之初,遍祭南、北郊和太庙。当逆党平定之后,衹祭太庙和太社。不举行南、北郊祭祀。”希望礼宫们全面深入地商议。太学博士徐宏、孙勃、陆澄议论说:“礼书裹没有不举行回报祭祀的记载。开始时对南、北郊和宗庙既普遍给予祭祀,现在逆贼已擒获,祭祀不应有所不同。”国子助教苏璋生议论说:“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外出巡狩, ‘返回时,给祖庙父庙祭祀。又礼记.曾子问裹说:‘诸侯前往天子那裹去,先到祖庙祭祀,向父庙陈设祭品祭祀,命令祝史向社稷宗庙山川祭祀。祭祀时用牲和缯帛,返回时也是如此。诸侯相见,返回后一定到祖庙父庙祭祀,并命令祝史向前时所祭祀过的山等神举行告至之礼。’礼记.曾子问裹又说:‘天子和诸侯将要外出的时候,一定要用缯帛毛皮玉圭等祭品,到祖庙父庙祭祀。返回后一定要举行告至之礼。’天子与诸侯外出,虽说事有大小的不同,但它的礼仪大体相同,出之前祭祀而返回后举行告至之礼,道理上不得有差别。郑玄说: ‘外出及返回的礼仪相同。,它的本义十分明白。天子出征时,向上帝祭祀,推论前时所祭祀过的返回后一定要为之举行告至之礼,那么就应该举行郊祭,不容再有怀疑。丞矗三年,衹祭太庙和太社,不知道它的道理在哪裹。或者当是因礼记裹衹说‘返回后到祖庙父庙祭祀’,而没有郊祭的话。如果这一论点成立,那就更是不通。礼记是残缺的书,本来就没有完备的版本,断简壤字,多有缺略。正应当类推寻求它的本义,不可动辄都要征引它的文字。天子返回后祭祀太社,也没有成文记载,是什么原因郊祭该单独招致嫌疑呢。但是外出及返回后一定祭祀,都是表示孝敬的诚心。既然是以返回后祭祀为本意,本来就不是凯旋后献捷的礼仪。现在皇帝毕竟没有出宫,就不容许有外出返回后举行告至的礼仪。如果是陈设不出行而祭祀的礼仪,那却是以前没有这样的先例。我认为祝史致辞,用以昭显诚信。如果辞义违背礼制,自然可以从实而缺略。我们参酌审议,以应该举行祭祀为允当,应当都用牲畜献祭南北二郊及太庙、太社,依旧由公卿施行祭祀之事。”皇帝下命令表示同意。
孝建二年正月庚寅日,主事官员上奏说:“本月十五日举行南郊祭祀。考查旧时的仪制,宗庙祭祀由皇上亲自奉祭,由太尉第二次献酒告祭;南郊祭祀由皇上亲自奉祭,由太常第二次献酒告祭。又宗庙祭祀开始时,把酒洒在地上,送神的时候就不洒。而郊祀在开始时把酒洒在地上,同宗庙祭祀是一样的,而送神时又要把酒洒在地上,议论的人认为宗庙祭祀与郊祀仪式不相同,对这件事有疑问。现在交付礼官们审议裁定。”太学博士王祀之议论说:“根据周礼的记载,大宗伯‘佐助君主保护国家,用吉礼敬祀鬼和天地神灵,祭祀苍天’。也就是指今天的太常。在郊祀祭天时,太常第二次献酒告祭。又周礼的外宗条下说:‘当王后不参与祭祀时,就佐助宗伯。郑玄说:‘王后不参与祭祀,宗伯替代王后行事。又说:‘君主拿着玉制的圭瓒盛酒并把酒洒向尸主,大宗伯拿着玉制璋瓒盛着酒第二次献酒告祭。从中世以来,王后不参加宗庙祭祀,就应该按照礼制由大宗伯代行第二次献酒告祭。然而现在由太尉第二次献酒告祭。郑玄注礼记。月令说:‘夏、商、周三代有司马,没有太尉。太尉,是秦朝设置的官。因为世代承传很久远,崇敬宗庙祭祀,替代王后祭祀的事情重要,所以由上公第二次献酒致祭。’又议论说:“顺时而生的思念,情怀比霜露还要深厚;宗庙之内祭祀时,肃敬的感情,在举止行动发出的声音中表现出来。不知道神在什么地方,便不能在一个方位上去求神。郑玄注仪礼的有司条裹说,天子诸侯在宗庙门内祭祀又绎祭。绎。是指第二日再祭。现在的宗庙祭祀缺少了送神时洒酒于地的仪式,将改在枋绎祭,明在于留神,不得而省。礼制裹郊祀与宗庙祭祀的仪制不同。因此送神时洒酒于地的仪制有差别。”太常丞朱庐之议论说:“查考周礼的记载,大宗伯执掌典礼,以敬奉神灵为上,职务是总管祭祀,而以祭苍天为首要。现在的太常就是周礼裹的宗伯。又查考袁山松的后汉书。百官志裹说:‘郊祭的礼仪,是由太尉掌管第二次献酒告祭,光禄掌管第三次献酒告祭。太常每当祭祀的时候,先上奏祭祀的礼仪及行事,掌管赞助天子祭祀。没有掌管献酒的事。依照百官志的记载,汉朝掌管第二次献酒的事,专由三公担任,不是由主管宗庙祭祀的秩宗贵官来掌管。现在宗庙祭祀由太尉第二次献酒,光禄第三次献酒,即为汉朝的仪制。又贺循规定太尉由东南方登上坛台,表明这太尉官一定是参与郊祭。古礼虽然是由宗伯掌管第二次献酒,然而历代有沿袭也有变革,由三公掌管第二次献酒,是汉朝所实行的仪制。我认为郊祀的典礼重大,应该与宗庙的祭祀相同。况且太常既已掌管赞助天子祭祀,他就不可兼管第二次献酒的事。又查考洒酒于地的仪式,礼记裹说:‘祭祀是讲求阴祀和阳祀的问题.殷产时期是先讲求南郊及宗庙祭祀的阳祭’,‘奏完三首乐曲之后迎牲’。那么商朝是把洒酒于地的仪式放在后面。‘周朝先讲求祭北郊及宗庙的阴祀’,‘洒酒于地所用的是香酒。酒深入到土壤裹。酒洒之后迎牲’。那么周朝是把洒酒的仪式安排在前面。这裹说的是宗庙祭祀,不是说郊祀。查考周礼。天官裹说:‘凡是祭祀时赞助君王举行裸礼。郑玄注说:‘裸,是洒酒灌地。衹有关涉人事的宗庙祭祀才有洒酒灌地的仪式。祭天神地神时君王不举行洒酒灌地的仪式。’而郊祀不曾有洒酒灌地的仪式,这在礼制裹无法考知。学识广博的儒者所注释的大义,昭然明察。认为今天有洒酒灌地的仪式,是长期相承传所造成的失误,那么原本就应该是没有洒酒灌地的仪式。”通报给朝廷重臣及丞、郎、博士等,他们都同意朱膺之的议论。尚书令建平王刘宏重新参酌审议,认为朱膺之的议论允当。皇帝下诏令表示同意。
太明二年正月丙午曰初一,主事官员上奏说:“本月初六南郊祭祀,皇上要亲自奉祭。到时候可能会下雨。曹魏时期郊祭曾遇到下雨,高堂建认为应改期于当月下旬的辛曰祭祀。晋朝时皇帝已经出动参加郊祀,适逢下雨,顾和也说应该另行选择吉曰举行祭祀。徐挥说:‘晋武帝时,祭祀有时用丙日,有时用己曰,有时用庚日。’这些让礼官们议论裁正并上报。如果可以改变郊祀日期,是不是也应该改变宗庙祭祀的日期呢?”博士王燮之议论说:“遇到下雨而改变郊祀日期,是前代已有的定论。礼书的传注所记述的,在辛曰举行郊祀是有根据的。礼记.郊特牲裹说:“郊祀用辛曰,周朝开始举行郊祀是在冬至日。”郑玄注说:“夏、商、周三代的郊祀,一概用夏历正月。用辛曰的原因,是取其斋戒自新的意思。,又礼记.月令裹说:‘于是选择元日,祭祀苍天上帝祈求五谷丰熟。’注解说: ‘元曰.是指上旬的辛曰。举行郊祭祭天。’又春秋裹记载郊祀的有两次,成公十七年九月辛丑,郊祀。公羊传说:‘何时举行郊祀用正月上旬的辛曰举行郊祀。’哀公元年四月辛巳曰,郊祀。谷梁传说:‘从正月直至三月,是举行郊祀的时期。以十二月下旬的辛曰占卜而定正月上旬辛曰郊祀。如果小依从,于正月下旬辛曰占卜改为二月上旬辛日郊祀.如果不依从,就于二月下旬辛曰占卜而定三月上旬辛曰郊祀。,这已表明,郊祀的礼仪,都是在辛曰举行。晋代有时用丙曰,有时用己,有时用庚,都是因为另有议论。逮壹于十二月丙寅曰在南郊祭天接受禅让,造就是祭祀不能用卒的例子。又泰始二年十一月己卯曰,开始把圆丘方泽的祭祀、冬至夏至曰的祭祀与南北郊的祭祀合并举行。泰始三年十一月庚寅曰冬至曰祭天,在圆斤举行郊祭。这是仍然用圆丘祭祀的礼仪,不是专门为祈求五谷丰熟的祭祀,因此又不能用辛曰祭祀。现在的郊祭享祀,既已按夏历实行,虽然祭祀的日期可以改变推迟,但认为仍然是定在辛曰举行。徐撵所根据的,或许有不当的地方.又根据礼记.郊特牲的记载说: ‘在祖庙受命,在父庙裹灼龟甲而占卜。,艳注释说:‘受命,是指先祭告祖庙,然后退下来进行占,那么求的本义是卜郊祭这件事,而不是卜求郊祀的日子。现在祭祀的日期虽然有所改变,而郊祀的本义不变,我认为不应该再次求卜。’曹郎朱膺之议论说:“考察前代儒者所论说的郊祀,他们的议论各有不同。周礼里有冬至日圆丘的祭祀。礼记.月令裹有为祈求五谷丰熟而祭祀苍天上帝.郑玄说,在圆丘祭祀苍天上帝,以帝营配祭,这是所说的筛祭。为祈求五谷丰熟祭祀五精天帝,以后稷配祭,这是所说的郊祀,这两种祭祀举行的时间不同,它们所祭的神也不相同。儒士们说,在圆丘举行的祭祀,以后稷配祭。取圆丘所在的地点在郊,称之为郊祭。以圆丘的形体而言,称之为圆丘的祭祀。名称虽然有两个,其实就是一种祭祀。晋武帝舍弃郑玄的说法而依从儒士们的说法,因此郊祀用冬至曰。既然用了冬至曰,按理就不可能总是在辛曰。那么晋代在中原地区郊祀不用卒曰,就像徐惮所议论的那样。从束晋以来,都用正月,当是春秋传裹所说的夏、商、周的郊祀,全都用正月,晋代不改正朔,实行夏历,因此安排在年初,不用冬曰,全都用上旬的辛曰,这是近代的成规。祭祀的礼仪, ‘过了时限就不举行,现在是正月,郊祀的时限还没有过,遇上下雨改变祭祀日期,对礼制没有违背。既已卜求了祭祀的日子,然而因事不能顺遂,里祀苍天是很敬重的事,应该再卜求祭祀的日期。高堂隆说:‘九日在南郊祭祀,十曰在北郊祭祀、’造就是说北郊祭祀可以不在辛曰举行。”尚书何偃议论说:“郑玄注礼记,引用易经说夏、商、周三朝的郊祀,一概都用夏历。周礼记载,凡是国家的大事,多用正月。左传又说在惊垫举行郊祀。那么郑玄的这种论说,实在是有根据的。各家的议论不同,有的说夏、商、周各朝都用它们的正月郊祭苍天,这是浅薄之士的辩说,对于礼制来说不可取。本来已知道谷梁传裹说春季三个月都是可以举行郊祀的月份,真可以说是肤浅了。然而用辛曰祭祀的说法,全都相同晋朝用庚曰己曰郊祀,说得纷纷扬扬,但就是没有见到前代施行的证据。我认为应该信从晋代推迟郊祀,仍按礼制是用辛曰。王燮之以为在祖庙受命在父庙灼龟占卜,他知道卜求的本义,不在卜求郊祭的日子,他的学识缜密”右丞徐爰的议论认为:“郊祀用辛曰,对改变郊祀期有妨碍,礼官和主管祭祀的官员,已作了很周备的考察。何偃根据礼制,认为不应该再行卜求,我的看法与他相同.考察卜求郊祭而限定时曰,到了今天这种办法应该改变,卜求应衹是卜郊祭这件事而已。辛日前十曰,已安然地为郊祀而斋戒沐浴,祭祀用的牲畜,已养在涤宫裹,没理由超过三月。他认为祭祀的牺牲已完全准备之后,虽然有事妨碍祭祀,也应该让主事官昌举行祭祀,不容许改变郊祭的日期。”众人的议论各不相同。参酌审议后认为:“应该依据经书的记载,遇到下雨就改用下旬的辛曰祭祀,不需要再次去卜求。如牲畜已杀,准备陈祭之后正遇着下雨,就可让主事官员去举行祭祀。”皇帝下韶令表示同意。
明帝泰始二年十一月辛酉曰,皇帝下诏令说:“我接受天命时,连续遭遇了很多艰难,战车急速地出动,要谋划的事务很多,里祭苍天的事虽然准备好了,可我没能亲自去举行祭礼。现在全国已经安定,各种祭祀都巳举行,应该遵循以前的典制,举行郊祀拜谒上帝。”主事官员查考之后上奏说,这事没有先例。黄门侍郎徐爰议论说:“卢舜的时候称为类祭上帝,殷商的时候称为昭告上帝。都是因为创业成功,德操和业绩隆盛而弘远,开创国统奠定皇家基业,一定要享祭上帝。从汉朝、曹魏以来,都遵循这一典制。高祖武皇帝征伐伪楚,置玄童还在j堰,便在京师建郊祀坛台,祭上帝告成功。我以为泰始年间应了天帝的符瑞,皇帝神武明断,王者耀武出征,战事经过了一段时间,虽然奉祀神灵做得周到,但皇上还没有亲自祭祀拜谒天帝。我认真查考晋武帝时郊祀是在二月,晋元帝时里祀祭天是在三月。有特殊的庆祝,一定有特别的典礼,不可拘泥于平常的祭祀,把祭祀限定在正月上旬辛日举行。我认为造事应交付史宫,让他们认真选择十一月的吉日,皇帝亲自举行郊祭,祭祀拜谒苍天上帝,以高祖武皇帝配祭。其余配亨的,不列入本次的祭祀。”尚书令建安王刘休仁等赞司叁羞的议论。经过参酌审议都认为允当。皇帝下诏令表示同意。
泰始六年正月乙亥曰,皇帝下诏令说:“按照古代的礼制,帝王每年都举行郊祀享祭,以及举行明堂的祭祀。从晋朝以来,每隔一年举行一次郊祀,明堂的祭祀在同一天举行。因为质朴与华饰详略不同,稀疏和细密有区别。从今以后每隔两年举行一次郊祀,每隔一年举行一次明堂的祭祀。下面可作详细商议。”主事官员上奏说:“前兼曹郎虞愿议论说:‘郊祀和明堂的宗庙祭祀,都是主祭天神,而在同一天繁复地献祭,按情理说是轻慢。皇帝的诏令是让圆丘祭祀向天神报告成功,三年举行一次享祭。明堂配祭先帝,每隔一年献祭一次。斟酌情况选定吉曰,实在切合祭祀盛典。’通过咨询参酌审议一致同意虞愿的议论。曹郎王延秀重加议论说:‘改革的事宜,就像皇帝诏令所说的那样。前时虞愿的议论,实在祇是述说皇帝的诏令而已,未曾显示后来的事例。我认真查考,最初的郊祀是每隔两年举行一次,明堂祭祀每隔一年举行一次,第二次郊祀与第三次明堂祭祀,便回复到同一年举行。虞愿说从开始举行郊祀和明堂祭祀之后,应该各隔两年举行一次祭祀。以此推论,那么郊祀和明堂祭祀总是在不同年岁举行。,通报给朝廷重臣之后,他们都同意王延秀的议论。”后废帝王巡二年十月丁巳曰,主事官员奏请把郊祀和明堂祭祀,回复到同一天举行,每隔一年举行一次。
汉文帝时初次在遭坜祭祀地神,以昼担配祭,汉武壶时在噬祭祀后土社神,也以高祖配祭。龃以太祖配祭天神和地神,那么就没有以已故先帝皇后配祭地神了。王莽出任丞相时,引据周礼的记载,享祭已故先帝皇后为北郊的配祭。夏至曰祭后土之神,以高祖吕后配祭.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光武皇帝建武年间,不举行北郊的祭祀,因此已故皇后及土地之神,经常是在天坛祭祀时配享,山的一切望祭也都在祭坛的区域之内举行,共有一千五百一十四神。建毖史五元年,立北郊祭祀,派遣司空冯鲂祭高担庙,以莲昼代替旦后配祭地神。塞置初,没有设立北郊祭坛,各土地神衹,都在郊祭天帝时一起祭祀。晋成帝时设天地二郊的祭祀,南郊祭天有六卜神,即五帝之佐、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文昌、北斗、三台、司命、轩辕、后土、太一、天一、太微、钩陈、北极、雨师、雷、电、司空、风伯、老人等六十二神。北郊祭地有四十四神,即五岳、四望、四海、四渎、五湖、五帝之佐、沂山、岳山、白山、霍山、毙无间山、蒋山、松江、会稽山、钱唐江、先农等共四十四神。江南各小山之神,是柬晋所立,就好像汉朝时西京关中各小河,都有祭祀等级。南北二郊所祭祀之神,官家都有记载。宋武帝永初三年九月,司空徐羡之、尚书令傅亮等人上奏说:“我听说崇奖有功德的人及举行隆重的祭祀,是历代帝王善美的典制;效法天人,从古代至今都是一致的。虽然在不同时期会有因循有变革,在不同的时代或重视质朴或提倡文饰,而其本意是在致力于教化,其道理都是一样的。想到已故高祖武皇帝和协神灵,秉受天命,弘扬每都谋事安邦的勤奋精神,树立了民众所崇仰的最高品德,皇帝以美好的德操教导人民,领上广大直达八方边远地区,和顺之气涵养天下四方,圣德教化畅达远方:陛下以圣哲继承帝业,以道义感通四海。祭祀的礼仪已废止了很久,想光大国家宏大的功业,享祭皇帝陛下已放的双亲,现在实在应该举行祭祀的礼仪。高祖武皇帝应该在南郊祭天帝时配享,至于北郊祭地神时的配祭,虽然礼书裹没有明文记载,但是前代旧的典章,常常被遵循施行,魏、晋两朝原有的典制,便可以作为前代留下的准则.我们认为武敬皇后应该在北郊祭祀时配祭。为了表达追念先人孝顺先人的情怀,使崇高的敬意传之久远,以答谢及赞扬天地,以协和阴阳。明年的正月,将在南郊和北郊祭祀天地,应该晓谕朝廷内外,认真遵循旧的典制。”皇帝下诏令表示同意。
晋武帝太康二年冬季,主事官员上奏说:“主尘三年止月立春曰举行祭祀,当时天气还很寒冷,可让主事官员主持祭祀.”皇帝下诏令说:“郊祀是重要的典礼,一段时间以来因国家多事,到临举行郊祀时因事情有妨碍而废止了,所以往往是依从了主事官员的奏请而停祀。从今以后因边境战事减少,衹有这祭祀的典礼为最重要,亲自奉祭天地,这本来就是固定的制度。”
成帝时在南郊举行祭祀,遇上下雨。侍中顾和启奏说:“应该返回宫廷。再选择日子举行祭祀。”皇帝下诏令表示同意。汉明帝根据礼记。月令有五郊迎接节气和定服色的礼仪,因而采用元始年间的旧制,在洛阳建立五郊祭祀的坛台,祭祀各方天帝和神灵,车服都依照各方位的颜色。魏、晋两朝都遵循这种制度。束晋以来,没有时间顾及修建五郊祭祀坛台。
宋孝武帝大明五年四月庚子日,皇帝下诏令说:“古代周朝有文德,大祭明堂;汉朝业绩隆盛,敬祭汶水上所建的明堂。因为主持祭祀的没有越分过度,端正了节令,大名卓著,救世而扬名。我已故的父王太祖文皇帝功德光耀苍天,威灵昭示俗民,在国内能端庄恭敬地接待四方诸侯,以仁德救助百姓,对外能影响到八方边远的地区,威势能震动各方异风殊俗的人民,在南方能击碎强越君长的头颅,在西方能使强大的戎族君长脑碎髓流。创制礼仪振兴农耕的本业,陈乐器奏乐曲使四季顺适。补正典籍序传,在无题之外作申述;表彰并聘用贤明之臣,让深厚完美的道德广为垂范。训导勉励奖劝农桑,政风清明不用刑罚。万物通和,百神降福,行事上协皇天轨范,下能顺随地神的德泽。因此精诚贯通上天神沾,行事而生瑞兆,诸侯循道守义,河海恬静平和。我仰赖先王的大业,登上帝位统治百姓,皇天上帝赐下福佑,到现在已有十二年了我冀望宣扬先帝的美德,使它传播到永远。群臣百官可详细稽考周朝的典制,开始兴建明堂,以便在宗庙裹祭祀先帝神灵,使之配祭皇天上帝,诚敬的心得以抒发,阴阳百神都能各得其所。我永远怀念先帝,感激仰慕先人我悲伤心碎。”主事官贝上奏说:“我们查考有关明堂辟雍的事,在制度上没有明确的定论,营造也不一致,传说也很乖妄。著名的儒士和博通的学者,各举所见,有的认为明堂与辟雍名称不同而其实质相同,有的以为名称和实质都是各不相同。从汉朝直至晋朝,没有人能考辨明白。周代的书裹说,清庙、明堂、路寝的体制相同。郑玄注礼书,它的本义就是在这周代书里产生的。而儒士们又说明堂在国都的南面,属南方阳气之地,在国都三里之内。至于明堂的堂屋及侧室、门户、窗户的开向等,因世代遥远而记载湮灭,难得全面详尽考明。晋朝的侍中裴顿,是长安一带的博学之士,他详尽地查考了前代的记载,也没能确定。他认为尊崇先祖以配祭天帝,它的意义昭著,明堂庙宇的体制,理论根据不够分明,径直可建为殿堂,以尊崇天帝及先祖先帝的祭祀。其余不重要的祭祀,一概都可废止。参酌考证郑玄所作的注,没有什么凭据;裴颁的奏议,我认为可信。在国学地址的南面,实在是南方属阳的土地,平畅干燥,可以营建。所建造墙屋的规范,应该依照太庙的体制,衹建十二间,以对应一周年十二个月的数字。按照汉朝在汶水上所建明堂的图式,设置五帝神位,以太祖文皇帝配享。祭祀皇天上帝,虽有简省,但到三年大祭时,按理不可有差别。从郊祭至宫庙祭祀,也应该在同一天之内举行。礼记记载郊祭奉献一头牛,诗经裹说明堂祭祀享献牛和羊,沐浴斋戒选择祭祀的吉日的这些程序虽然相同,但质朴与繁饰却显然有所不同。况且郊祭有燎柴祭天的仪式,而明堂祭祀却没有燎柴祭天的事,那么鼎俎彝簋等礼器的配置,一概都应依照宗庙祭祀的礼仪而定。布告群臣百官,准备建筑材料挑选工人,暂时设置起部尚书、将作大匠,以商量物资使用及营建工程等事宜,在今年秋季一定要按期建成。”于是依照盏逊的议论,衹建造大殿屋宇并加雕画装饰而已,没有采用古代三十六个门户七十二个窗户的体式。左型六年正月,南郊祭祀完毕返回后,世担亲自奉祭明堂,祭祀五时天帝,以文皇帝配祭,这是采用了郑玄的议论。官府有其记录。 大明五年九月甲子曰,主事官员上奏说:“南郊祭祀用三头牛。四季祭祀宗庙六室用两头牛。明堂开始建成,祭祀五帝,以太祖文皇帝配祭,不知道祭祀时要用几头牛?”太学博士动屋兴之议论说:“据塑玄注礼记.大传说:‘孝经裹记载郊祭丘逻以配祭天帝,是配祭玺盛在明堂举行宗庙祭祀祭塞王,以配祭上帝,是配祭五帝。,五帝主管五方,方位不同功能一致,所奉用的牺牲,按理不得有所减少。太祖文皇帝亲统天地,那么他的德泽兼有天覆和地载;抚养众生,那么它的教化能协和春、夏、秋、冬四时节气。祖和宗的称呼,不足以彰显先人无限的美德;钟磬金石演奏的乐曲,不能播扬先人功勋业绩的盛大。因此修建明堂,帝王宽广的心怀可以显彰于天际;广泛地在宗庙配祭,是前代儒士们把握礼制本义的体现。以我浅薄的见解,认为应该用六头牛。”博士虞稣议论说:“祭祀天帝的名称虽然有五个,而所产生的实效经常是一致的。五德各帝,往往有善美的王君,五帝各有主管的方面,因此设置有五室。宗庙祭祀的主神,要随其王君而定献享。主祭一牛配祭一牛。应该用二头牛。”祠部郎颜奂议论说:“祭祀的本义,是包括五帝的祭祀而称呼的。虽说是有五帝,但祭祀所用的牛,不应该超过郊祭和宗庙祭祀的牛。应该用两头牛。
明帝泰始七年十月庚子曰,主事官员上奏说:“明年正月十八,要举行明堂的祭祀。查考以前南郊祭祀和明堂祭祀是在同一天举行,并且还要祭太庙。不知道现在明堂祭祀,是不是还要祭太庙?”祠部郎王延重议论说:“据郑玄说:‘郊祭是祭天的名称,上帝,是天的别名。神没有两个主神,因此明堂设置在别的地方,以回避励坚之神。’认真查考郊祭和宗庙祭祀这两种祭祀,既是名称不同而实质相同,至于应该告祭太庙,不可有所不同。”守尚书令袁粲等人都赞同王延秀的议论。
魏明帝统治时期,中护军蒋济上奏说:“帝王举行的重大礼典,以巡狩为首要之事;彰显先祖和先父的功业,就以封禅为首要典礼。因此从古以来,在改朝换代新的帝王接受天帝的符命时,没有不是亲自上銮父山,登泰山,刻石颂德传之永远,记述这天上人间盛大功业的。因此司马相如说,有文字记载以来有七十二位君主,也许依据的是以前的传扬,郑重地给后世留下了遗迹。太史公说:‘君主有圣明的功业而不宣扬传布,这是主事官员的过失。,那么伟大的功业美好的德行,不在泰山及梁父山刻石歌颂,就不能彰显帝王的功绩,不能给民众展布不朽的鉴仰。俗语说,当了君主而赞叹唐尧、虞舜的美德,就好像是儿子面对他生身之父,赞誉别人的父亲一样。现在我大魏朝廷振兴了历代的败乱政局,拯救了流亡而陷入艰险危难的人民,承接千年来的衰世,以及百代以来荒废的政治。从我朝的武帝、文帝直至现今圣明的皇上,能够协成天地的大德,主宰维系人神的教化,上天给予了报应,嘉祥的瑞兆得以显现,和古代相比,现今的优越隆盛,不可相提并论。而竟然从历代到今天。还没有举行过封禅的大典。虽然心意在扫清残贼,荡涤余秽,没有时间顾及这封禅的事。如果是这样的理由,那么三苗在江海一带崛起时,舜帝就应该废止束巡的礼仪,徐夷在淮水、泗水一带横行作乱时,周成王就应该停止到泰山行祭礼。况且往年在江、漠一带打败了吴贼,现今在陇西一带又屠杀了蜀贼。那战事震荡了吴、蜀,其内部已经溃乱,应该不再停顿,应当立即就去攻取它的窟穴,以便对封禅的大礼不造成拖累。封禅的礼仪废止已经很久了,并不是仓猝之间所能议定的。应该交付给公卿大臣,广泛纂定封惮的礼仪,通过占卜选定举行封禅礼仪的时,祭祀上帝,以满足天下人民的期望。我在军旅中任职,非常向往,冒死上奏。”皇帝下诏令说:“听到蒋济的这番议论,使得我出汗,汗水直流至脚下。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举行过封禅的衹有七十多位君主而已。因此太史公说:‘虽然有受了天命的君主,然而他的功业不广大,因此君主中间能封惮的相距久远的,有一千多年,时间距离近的也有几百年。封挥的礼仪因而阙失不能详记。’我修行了什么善德呢,岂敢冀望举行这封挥大典呢。蒋济难道认为当世没有管仲,又认为我有齐担公登泰山祭天那样的意向吗。我不敢欺骗天帝。蒋济所说的话,说它华丽却真是华丽了,但它不是帮助我。公卿侍中、尚书、常侍要省察他所说的话罢了。不要再有议论,也不要等待我的答覆。”明帝虽然拒绝了蒋济的议论,而实际上却命令高堂隆草拟封惮的礼仪。因为天下还没有统一,不想立即举行封禅大典。又遇上高堂隆去世,因此没有举行封禅。
晋武帝平定了吴境,统一了天下。太康元年九月庚寅曰,尚书令卫罐、尚书左仆射山涛、右仆射魏舒、尚书刘宫、张华等人上奏说: “皇上的德泽隆盛,光照四方边境,华夏各地平静,北方荒远地区的人民都顺从。皇上的神策庙算,以至军队席卷吴越大地,孙皓叩头顺服,天下四方成为一家,崇高的功绩,播及天地之间。现在应该遵循古代典制,在束岳泰山刻石封惮,要通告三府太常草拟封挥的仪制。”卫罐等人又上奏说:“我们听说从有人类以来,就有君主,其间经历的年数有多少,没有人能计算清楚。立德操救世人,发扬仁爱之风,以至能登卜泰山举行封禅的有七十四位君主,他们中间谧号可以考明的,衹有十四人。而沉寂无闻,没有留下声名的,不可计数。在黄帝之前,古代的传记渺茫缺略,庐袁、谜以来,典谟训诰等史籍记载彰着。夏、商、周三代相继兴起,国家的体制业绩相连续,刮统治沦落,秦朝承接而起,直至汉塑和萱邈,文质彬彬的礼制都没有恢复。晋朝立国的德运,开始于重、黎在世的时期,实际上是辅佐题堕,到了夏、直两朝,世世代代都主管测度天地,在刮目时期,仍然不失本业。我晋朝金德的德运升起,历世接连出现圣明的君主,对外平定了;墅选,四海之内的人民心向朝廷,武功的隆盛,实际上是山来于文德。到了陛下受天命即帝位之后,广建业绩,百姓仰承流风而归顺。惟独昼辽、回庭翅、远丞、挝丞的边际,凶贼负隅顽抗,历代都不顺服。陛下神谋独断,任命将领出兵征讨,兵威,几十日内便将凶贼荡平,拘捕凶贼魁首,宽赦作逆的罪徒。云布雨施,八方人民都来归附,陛下声威教化所及,已达到四方极辽远的地方。即使是轩辕黄帝的征战,夏禹远大的谋略,厘朝世世代代国祚长久,又怎能超过今天呢?至于刻石颂德、素文传信,著称于以前的记载,刻石以表姓,据事实而记述,古代出现的河图、洛书的征兆,也不能超过今天这样的功德。加上有骄虞善兽、麟趾信物等等,许多瑞兆一起出现。古代夏、殷两朝以尊崇天神为吉祥,周武王时以鱼跃入舟、火化为乌为美事,都称为善美;然而符瑞的显现,实物的盛多,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的。现在就应该举行封挥大典,祭中岳嵩山,封泰山,禅梁父山,启用王朝德运称号,崇敬皇上,享祭上帝,抚爱黎民百姓,镌刻流传千载的石碑,播扬流传后世的声威,使百代之后,世世振兴。这是帝王盛大的业绩,是天上人间最崇高的期望。”皇帝下诏令说:“现在流窜的寇贼虽然被消灭,但在边境上的障塞仍然有警报,内地的民众也还不康宁,这歌颂盛德的礼仪,不应该议论丁。”卫璀等人又上奏说:“现在的国土束境到了海边,西境达到流沙,在大沙漠的北面,南境到了日南郡的北产,四境之内无不交往归属,夏禹足迹所到的茫茫之地,现在实际已经超过它了,天上人间的治道已很周备,崇高的功业已经卓著。应该到梁父山致祭,向土地之神行礼,登上泰山封挥,向皇天上帝致以诚敬,以报答入神的期望。请求像先前上奏的那样举行封挥大典。”皇帝下韶令说:“现在阴阳还不协和,政治与刑狱还不当,百姓还没有各得其所,怎么可以刻石颂德告成功呢!”卫璇又上奏说:“我听说身处帝王之位的人,一定有国家命数的期限,有天帝授命的符瑞;赈济人民立有大功德的人,一定有品德高尚的仪容,有敬告成功的大典。没有这些的不可加以指责,有这些的不能责备,从古以来都是这个道理。而圣明的诏令非常谦虚,一再推辞封禅的礼仪。虽然高尚的品德依然在身,但却推辞而不白许。三公的职责是掌管天地的,实际上是掌管人民和万物,国家的大事,在这里议定。汉朝时候的封禅,凡不属管理封禅的官员,就不参与封禅的事。我们先前的上奏,大抵都是陈述陛下已故祖、父的功德,陛下又顺应了天命,陛下的功德,使四海之内合力同心,无论是考古或论今,现在都应该举行这封禅大礼。至于确定举行封禅礼的年月,需要五府加以议论,然后奏报。请求书写韶书及奏议,像先前一样交付臣下议论。”皇帝下诏令说:“虽然已荡平了辽南,造都是主持战事者的功劳,哪裹够得上祭天告成功呢。我正希望群臣百官,认真思量振兴教化,以使华夏康宁,百姓获得平安,与民休养生息,这是我日夜夜的期望。不必再交付各府曹议论了。不要再作烦扰。”卫璀等人义上奏说: “我们听说唐尧、虞舜两代,救济世人弘扬功德的君主,没有不是对上回报天意,对下协同民心,登介丘山,上梁父山,没有推辞的,因为这是不可谦让的。现在皇帝陛下的功勋比历代君主都高,德操无与伦比,宏规盛绩,功业崇高,本不是我们所能详细评说的。然而皇上圣明的诏令,再表示谦让,屡次都自我贬抑,时机已到却不顺应天意,推让美德而不自许,使我晋朝的盛大典礼空缺,阻碍了天地神明款诚的期望,使得我大晋的典谟训诰之政教,与五帝、三王的风韵不同。我们实在不敢遵奉皇上的韶令,请求按照我们先前所上奏的施行。”皇帝下诏令说:“现在正应当共同弘扬治道,以使政绩康泰。暂且等待到将来再举行大礼,现在不要再纷纷议论了。”
太康元年冬季,王公和主事官员上奏说:“从古代以来圣明的帝王,有四海之广,在著名的山岳封禅,记载在史籍裹的有七十四位君主。虞忧、夏叠得天下之后,巡狩四岳,亲自施行他们的政道。易经裹记载‘体家人民省视四方’,礼书裹记载有‘向天帝享祭以告成功’,诗经裹说‘登上那高山,这些都是记载在典册中的。旦塞王为西伯的时候,服事殷朝,周公以自己的封邑垦国为因天子的屏藩,列于诸侯的地位,他有时在岐山享祭,有时在泰山祭天。衹因为有圣德,就可能举行封禅祭天的礼仪。从那之后,功德浅薄而越礼举行祭天仪式的人,不计其数,他们的谧号也传扬不息,直至今天。便何况我们的高祖宣皇帝始建王朝基业,海外都得到治理;世宗景皇帝继续建立宏大的功业,使华夏和平安宁;太祖文皇帝接受天命建立置勉,荡平蜀选;皇帝陛下你应运而起,统一了天下四方,布德泽于民众,声威震动于辽远无边的地方。从前选朝沦落,呈、蜀鼎立,战争爆发至今,已将近有一百年了。险绝的边远地区,不同风俗的地区,人民困厄绝望,以为处于治道之外,造日子已经很久了。帝业的昌盛,使四个世代以来重布光明,逞凶而不顺服的寇贼,经两世便被平定。如果不是皇上聪明神武,如果不是皇上在天时到来之前行事,而天意也不违背皇上,又有谁能像这样达到崇高无比的成功呢我们得到千载一时的幸运,遇到这样的机会,能够亲自遵从圣明的教化,亲自目睹太平盛世,至公无私的美德,无可推让。应该效法以前的朝廷,效法古时的圣王,到泰山刻石颂德,行封禅礼以告成功,弘扬礼乐制度,端正明堂、辟雍、灵台的典制,扬名于万世,以光宗耀祖。因此怀着厚望,敢冒死上奏。请通告太常草拟礼仪。”皇上又下诏令说:“所奏议的确实是前代帝王们的盛事。当今是不可以如此的。即此回答,今后应停止这种议论。”
宋人祖在位时间长久,有意举行封惮仪式。他派遣使者循行泰山的旧路,下诏令让学士山谦之草拟封禅的仪式.后来因为北方敌军南侵,六州的土地荒毁,宋太祖想举行封惮的意向才搁置下来。
世祖大明元年十一月戊申日,太宰江夏王刘盏苤上表说:“皂天称誉正道,开始实行揖让的礼仪。直到晋朝,虽然继续发扬前代事业,然而旧时的事迹已沦落废弃,没有记载在史册上的,岂能全部都书写出来。继承了帝位,建树了旌旗,传播风教名声,演奏乐曲,自从无怀氏以来,可以传扬不朽的,共有七十四位君主。没有深仁厚义,道德便灭绝,缺少仁义,风气浮薄而道德便得到宣扬,在钟律出现之前,在很久远的时代,人们已难得知晓。九丘、八索所记载明白的,它的遣辉还存在。因此易经裹说圣君在天时出现之前行事,天意也不违抗他,在天时出现之后行事,是尊奉天时。大抵唐尧帝、疆壶、曼昌以及直曲、台目的君主们,没有不是遵循这一治道的。因此风俗教化很和协,光照于后世。酉选的彦担,塞选的光武壶,也继续实行以前的法则,顺随百姓的愿望,听取众人的歌颂,坐着帝王乘坐的车舆,在梁父山刻玉致祭.用善美的言词宣称,向皇天上帝报告成功。何况我刘宋朝廷祭告唐尧、虞舜,承接丁纯正的德泽,山龙为主开启祥符,金玉出现显示瑞兆,神异的华彩出现在整个区域,紫色的祥云荫盖着邦土,上帝赐下冕服是得帝位的征兆,纹豹奔赴天命的期会。这实在是两位先祖九泉之下的欢庆,是先皇后的阴福。治道为轩辕黄帝及尧帝以来之冠,恩惠深而化育了万物;然而却仍然坚持俭约,不提封惮的事,四海之内的人私下裹都为之惭愧。我听说衹有皇帝才能配享宗庙,祭祀天神,因此能对上稽考天道,光照百姓,协和苍穹,接受这样的大福。高祖武皇帝的圣明与日月齐同,光辉普照天下八方,拯救了沦丧的晋朝,救济了动乱不堪的人世,把祸乱平定使人民安宁,顺应天时,接受天命,他至美至善的品德使海协和,他的威势震撼了沙漠之外的地区。太祖文皇帝圣体仁厚,继承前代的功业振兴礼教,端正了乐舞,制订了历法,他的圣明旷达与神明相通,他那深厚的恩泽荫盖着朝野上下。陛下的仁孝著名于世,陛下的武德出众,遭遇国家艰难困苦的厄运,三才泯灭,于是五洲神龙腾飞,江河之上丹凤翱翔,身为八百诸侯的先导而赴会师之期,出现在人鬼之外,牙旗顺应吉庆的彩云而建树,威风在显达发迹的时期显耀,亲自消灭了为凶作逆之徒,亲自扫清阴霾,天地开始更新,普天之下的男女又获得新生,难道可与那些继承帝业,拓展和恢复夏禹的疆土,实现车同轨,书同文的君主们,同曰而论吗现在神龙和瑞麟已经出现,凤凰已经飞来,连理李树已结果实,菁茅已经茂盛,彩云已降落到宫廷台榭,露珠已出现在禁苑裹,嘉禾在殿屋中结穗,连根合干的树在御园墙垣之内成长,它们都在离宫中显露异质和风辨,在兰苑中植根。至于白色的兽毛黑色的纹彩,白色的翼羽赤色的羽绒,山岳流泉的瑞兆,草木金石的祯祥,邦畿之内的人赶了遥远的路途前来谒见进言,乘驿马急速奔赴而来奏请,辉煌万般,实在不可尽言。天下太平的瑞应,这时已是很多很多的了.陛下应该顺随天上人间的一片至诚,遵循先王的典则,准备万乘车舆,整饰帝王乘坐的法驾,到泰山举行封禅的礼仪,在泰山脚下瘗埋瑞玉,延请王子乔、赤松子等仙人到束厢房,诏令征召仙人韩众、岐伯到西厢房,指挥天帝的守门人,让他们开启殿门,拜谒天宫,朝见太一天神,奏钧天大乐,咏唱云门乐舞,赞扬苍穹,颂声超过远古时期,这是多么盛美啊我愿意命令宗伯,草拟好造盛典的仪式。”皇帝下诏令说:“太宰如此盛情表奏。古代的圣王,永远保有大名,常常被称誉,都是由于这种典制。我遇着皇家多难,进朝廷继承帝位,德行浅薄,功勋微小,我常常不能安睡,心碎惭愧,近来麟凤都显现祯祥,茅和嘉禾都同时出现瑞兆,虽说符瑞已经显现,但我惭愧之心仍然深重,希望能继续发扬先王的心志,拓清中原,行礼拜谒神明,我将会努力去做。”
四年四月辛亥,主事官员上奏说:我听说帝王即位的时候,一定要考察风俗以确立教化;已居帝王之位的人,一定要汲取当世的舆论而提出施政纲领。因此历代的列位圣王,都遵循了这个法则。元勋最崇高的功业,没有分明记载以显赫,他遗留下来的卓著业绩,也消失而没有记载。如果是谧号彰显事迹得到传扬,那么就会记载他的名声和风采,得以征考当时的传闻。自周朝、选朝以来,其流风余韵依然存在,留下的荣耀和光辉,连绵不绝地映照于史册。虽然年代相隔久远,历代精华更替,仍然能够呈金彩,颂德泽,铭刻事迹熏染后人,铭刻德泽以光照久远。然而今天遥祭祝颂四方山川的礼仪还没有举行,泰山曰观峰封惮的礼仪也已停止,岂不是使神明的业绩难于被崇仰,创建基业的功迹容易被泯减吗?从此之后,直至近代的帝王,总是想光大帝王之位,审慎保持声威。哪里衹是静默地实行文治,深沉地统治人世而已呢?应该以为封禅文书和封禅礼仪不是虚妄,遇雨击则恕神,让淳厚的庇荫再次树立,怎么能在紫色的祭坛前肃敬,在竹制的祭宫前凝望伫立,流散的火光投向郊野,流星奔出星座。国家基业刚刚奠定,应神灵定年号,以美德振起废弛的纲维,以功勋拯救了沦落的法度,材王的恩德流芳,功业深厚润泽,法度能长保国家的治理,谋划周密建树了未来的远景。
太祖文皇帝开始遇上大好的时运,他那崇高的威望震撼了边远之地,采风谣调乐舞,集礼仪宣法度,光耀祖宗,治道重现昌明。圣明的皇上在诸侯之位上接受天命,翱翔奋起冲向天漠,月亮停止照耀,光华停止出现,冲动之时,有如大风之迅猛,澄清海、岱的妖气,开拓中原的光明,消失的神明冉次显灵,失色的苍天重现光辉。太子定位而更加贤明,诸侯贵臣荣盛而列位。因此祥瑞辉映昌盛的基业,飞雁传送篆字书写的帛书。加以整肃朝列等待礼仪的举行,修饰完善礼仪制度,综合纂集散乱的礼文,搜集并传布遣佚的有关礼仪的记载,在郊祭之宫献玉,在北峙进奉玉珪以祭天。祥光会集于太庙,土地润泽农事佳吉,到了听阳时节,礼敬河川山丘,以天子声威巡行视察,显耀威武安定中原,史册流传着对他的咏颂,人民称赞他的风雅。于是巡视北方,声威震响,历代的酋长,诚心顺服仰望朝廷,藩国的村长,以其贤王入朝奉侍,异地风气奇特的人民,奉行风俗而还乡,异域民族不同礼俗的人民,变音革状,边境上再没有缣帛书写的紧急文书,烽火也已很少点燃。泰山生灵气,童回出国宝,高丘沉鼎,于泗水中捞取,云天高山,饰彩天际,飞鸟走兽,流连于禁苑宫垣,鳞甲鱼群,翻舞在川流之中,美泉清澈,映照河水之源,因此波涌于外关,云烟升腾于内泽。至于白趾青羽之鸟,黑纹朱彩之禽,日曰月月在畿郊,择木栖息而和呜。加以华露升腾于毫轩,稀疏的云彩掩映楼阁,箍丞、墨丛孳长萌芽,移华于深禁之中。山车伫立等待,比翼之鸟展翅,比之鱼泳流,江茅生长茂盛。校书之人,恭谨地秉笔修饰辞藻,济、代等地的藩王,献出封邑以致礼。这难道不是神明协和祥气昌盛,众物呈瑞祥云普照,蒲轩龟轸,甘泉淳芳。
太宰江夏王刘义恭体味圣典遵循经义,引据先王的精粹,依循古代的法典,博通图书秘籍,熟悉珍藏的典籍,他的表奏以为皇上往日建立功勋,圣德光耀炎帝和太吴,应该祭泰山告成功,发布文书致达天门,以显扬冠首的盛名,传播声威。然而皇上以谦逊之道为首事,没有举行揖拜之礼,将使天地神灵不能显耀,潜藏的瑞物不能按时出现,凿一生丛没有举行盛大祭祀的景象,介丘山没有祭告天帝的声音。加之西域深泉之野,进献享有盛名的驷马,肃慎之乡,奉献坚利能穿铁的楛木之矢,神明再次显灵,珍奇的符瑞一同赐福。陛下的谟诰周详该博,显扬了美好的典章,取据圣灵,使声名和业绩增光,选取吉日考察古礼,整肃警卫,儒士僚佐展示其宫职,礼官协理仪典,悬垂的绫饰动音,洪钟振起节奏,向南之路整肃设卫,正途沿线清道设禁。于是整理随身的佩玉,理正冕冠前后垂悬的玉藻,凤凰定音律,乐奏和谐,以缀有比照百物的文彩,显耀庄重的服物。光辉照耀天神的阵伍,华彩映照天神的行列,翠羽车盖庇荫,羽葆华盖映照。于是下诏令让官府联事掌管祭祀,宾客赞礼,乐器预先悬挂,钟磬和润呜奏。命令五方之神排列,开启九重天门以集合神灵,卫士警戒云开见天,事先让雨神清洒道路。彩霞凝聚而成阙,烟云升腾而成宫,高台覆盖着霞光,坛台浮涌起白雾。于是到临坛中。备置丰盛的礼物,天帝降赐祥瑞,长久保全皇家的基业,谷中发出神祇的福音,山中传出赞誉。然后察辨年龄慰问长老,采集进献民间诗歌,用以观察民风民俗,返归后享祭神灵,献祭太庙。光美的盛德,显耀万古;深广的业绩,永世流传.难道不是很伟大吗!
我们生逢盛世,谨慎勤勉于政治清明的时代,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不足于论说圣道.况且典章制度已湮没,时代逝去,现在征集前代典制遣文,表述明白训诰之本义口口口口造访邹、鲁先圣之地,撰写封禅玉册及堙玉的礼仪,起草竦石及绳金的仪礼,和润的芝草和美玉,镑刻玺印以祭祀。我们惧怕没能遵奉皇朝善美的仪制,不能弘扬皇朝的典则。恭谨地将所撰写的仪则奏报。
皇帝下诏令说:“天生的神物,先王都自以为惭愧而不敢接受,更何况我这个缺少德行的人,怎敢接受这巨大的恩惠。现在国家还没有安定统一,应该停止这样的奏议。”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五月,把河北十郡封给魏武帝为魏公。这一年的七月,开始在邺建立宗庙,是魏公自己以诸侯礼建立五庙。后来虽然进升爵号为王,也没有更改。延康元年,文帝继承了魏王王位,七月,追尊皇祖为太王,称丁夫人为太王后。黄初元年十一月接受汉帝禅让,又追尊太王为太皇帝,已故父亲武王称为武皇帝。明帝太和三年六月,又追尊高祖大长秋为高皇,夫人吴氏为高皇后,都在邺县宗庙的庙裹祭祀。于是文帝的高祖为处士、曾祖为高皇、祖父为太皇帝,他们共同供奉在一个庙裹。已故父亲太祖武皇帝独立一庙,后世历代不毁弃,那么所祭祀衹限于亲族庙共四室。到了明帝太和三年十一月,洛京的宗庙建成,就因血亲关系世代悬远而迁出处士的神主,建置园邑,派遣令丞奉祭。另外派遣行太傅太常韩暨、行太庙宗正曹恪持节奉迎高皇以下各神主牌位共供奉于一庙内,仍然衹有四室而已。到了景初元年六月,公卿们及主事官员才上奏改立七庙的制度,他们的上奏说:“我人魏三位圣王相承续,建成帝业。武皇帝开始创建宏大的基业,拨乱世平艰险,为魏太祖。文皇帝继续奉承天意革旧图新,顺应机遇接受汉帝的惮让,为魏高祖。皇上集成大命,安定华夏,兴建礼乐制度,应该称为魏烈祖。”又在太担庙北建立两座祖庙,左边的为文帝庙,庙号为直担,是昭庙,右边的预定为明帝庙,庙号为烈担,是穆庙。左担、直担、型担等三祖庙,千秋万代不毁弃,具余的四庙,当血亲关系疏远之后依次迁出,一概依照周朝的后稷、文王、武王远祖庙的礼仪制度。孙盛的魏氏春秋说:“谧号是用来表示行为的,庙号是用来显示礼仪的,都是在人已死之后确定的。因此都是依据人始终一贯的行为,确定称号以昭示千秋万代的。没有在君王在世的当年预先决定其为某祖某宗的庙号的,也没有在未终之时自己预先设定尊显庙号的。过去华乐以厚葬而招到讥刺,周朝人以预设凶礼而违背礼制,曹魏的官员们,在这件事情上失之偏颇了。”
文帝的甄氏皇后被赐死,因而没有列入祠庙。明帝即位后,主事官员一奏请求给她追加谧号为文昭皇后,派遣司空王朗持节奉策书到她陵墓前致祭。朝廷三公又上奏说:“在古代周朝的始祖为后稷,而又另外建立祠庙以祭祀姜螈。现在的文昭皇后对于后嗣来说,她圣明的德操崇高的教养,难道是可以估量的吗。她以皇家一代正妃的尊贵,死后超化为神灵,而没有建立寝庙以承接享祭,不足以报答她的圣德,不足以昭示孝敬之心。查考古代的制度,应该依照周代礼制,已故皇母文昭皇后要另立寝庙。”上奏得到皇帝的同意.在太和元年二月,于邺建立了寝庙。四月,洛邑开始营建宗庙,在挖掘地基时获得一枚玉玺,一寸九分见方,上面的文字为:“天子羡思慈亲。”塱童为此而动容。便以太牢享祭祠庙。到了量勿元年十二月己末日,主事官员又上奏请求在京师建立文昭皇后庙,永远承续享祭。祭祀的乐舞与祖庙的相同。废弃邺县所建的祠庙。
魏文帝董翅二年六月,因为盗京的宗庙还没有建成,于是在建始殿祭祀魏武帝,皇上亲自主持祭奠如同行家人之礼。何承天说:“根据礼制,在营建宫室之前,先要营建宗庙。庶民百姓没有宗庙,因此在居寝祭祀。帝王实行寝殿祭祀,太违背礼制了。”
汉献帝延尘元年七月,魏文帝巡行到了谯题,亲自到矗陆祭祀,这是汉朝的礼制。汉朝各陵都建庙的原因,是继承了秦朝的做法.谈论的人以为古人建立前庙后寝,以象征国君前有朝堂后有寝宫。庙是用于藏置神主牌位,春、夏、秋、冬四时祭祀,寝庙裹有衣冠象征生时的用物,以新鲜祭品祭祀。秦朝时开始把寝庙移;力建造在陵墓侧,汉朝因循秦朝没有改变.陵墓上的称为寝殿,象征生时的物具,这是占代寝的本义。到了魏武帝安葬在高陵时,卞事官员依照汉朝的制度,建立陵墓上的祭殿。到文帝黄初一三年,便卜诏令说:“先帝亲自实行节俭,他的遣韶说要节省和俭约。儿子以继承父亲的遣志为孝顺,臣子以留心政事为忠诚。占代不祭墓,都在庙裹设祭。高陵上的殿屋都毁坏,车马送回马厩,衣服藏入府库,以顺从先帝俭约的心愿。”到了文帝自己写遣诏时,又说: “寿陵上不要建立寝殿,不要建造园邑。”从此之后直至今天,陵寝的建造便停止了。
孙权没有建立一庙,因为他的父亲孙坚曾经任长沙郡太守,便祇在长沙郡临湘县建立孙坚庙而已。孙权既不亲自到庙裹祭祀,衹是依照后濩时期供奉南顿君的旧例,派遣太守前往祭祀。逊坚庙又被尊称为始祖庙,而又不建在京师。又将人民所发掘的吴芮冢中的材木建造为屋室,这是前所未辟的。在建邺的朱爵桥南建立了兄长长沙担迗逊箠的庙。逐护得了疾病时,太子所祷告的,就是彊策庙。孙权逝世后,儿子孙亮继立为帝。第二年的正月,在皇宫的束面建立了孙权庙,称之为太祖庙,既不是修建在皇宫南面。又不排昭穆次序。当孙皓初立为帝时,追尊他的父亲瑟扣为主皇奁。逐壁先前被封为乌程侯,于是便将逐扣改葬于昼崔的厘山,称为组腔,设置园邑共有百户。在乌登建立丁孙和的陵寝,派遣县裹的令丞在春、夏、秋、冬四时举行祭祀。宝盛元年,就在乌程特别设置了吴兴郡,让郡太守执掌祭祀的事务。主事官员不久又匕奏说,应该在京邑建立噩扣庙。宜虫二年,于是又进行营建,称之为清庙。派遣守丞相孟仁、太常姚信等人带领官府僚局中军步兵骑兵,用囊车法驾到明陆去迎接逊和的神主牌位,孙皓亲自在庭中接见并告别盂仁。当最仁从乌捏返回时,中吏送出的皇帝亲笔诏令连续不断,诏令询问神灵在路途中的起止等情状。男女巫祝都说看见孙和所穿衣服及容貌和平时一样,孙皓听到后又悲又喜,便召集所有公卿和尚书到殿阁下接受赏赐。当灵车将要到达时,便派遣丞相陆凯供奉三牲在近郊祭祀。孙皓就在金城外露宿。第二天,便在束门外仰望跪拜,又到庙里拜祭献飨。接连七天,祭祀三次,侣伎夜不停地娱乐。主事官员上奏说:“‘祭祀不能过多,过多就是繁黩’,应该依循礼制割断私情。”从主事官员上奏之后祭祀便停止。
刘备的章武元年四月,在成都称帝号。当月建立宗庙,将高祖以下的神主在宗庙里合祭.刘备承袭前代而立为帝,也没辨明以漠代哪一个皇帝为自己的祖宗,又没有立祖宗的庙号。后主刘惮投降时,北地王刘谌在昭烈帝刘备庙痛哭,造就是说刘备的庙足独立的。
魏元帝咸熙元年,增封晋文帝晋爵为王,追授舞阳宣文侯为晋宣王,忠武侯为晋景王,当年八月,文帝逝世,谧号文王。武帝泰始元年十二月丙寅,接受曹魏的禅让。丁卯,追尊皇祖宣王为宣皇帝,已故伯父景王为景皇帝,先父文王为文皇帝,宣王之妃张氏为宣穆皇后,景王的夫人羊氏为景皇后。泰始二年正月,主事官员上奏说天于立七庙,应该按照礼制营建庙。皇帝以营建七庙的工役重要,下诏令说暂且建立一庙.于是群臣奏议说:“上古时期立清庙一宫,以尊敬远世神灵,到了周朝,定为七庙,以辨别近宗和远祖。皇帝的圣旨深远宏大,远追上古之世,尊崇壁灵、卢爱,舍弃七庙的繁华,遵循一宫的制度以尊重远祖。古时候虞舜承接尧帝的惮让,在文祖庙裹受命,于是登上帝位,大约经过三十年,正月初一,又回命于文祖庙.造就是说虞霾不改变卢蠢的文祖庙,依旧因循旧的宫庙。可以依照有虞氏的旧例,就沿用曹魏的庙。”上奏得到皇帝的同意。于是追祭征西将军、豫章府昼、、京兆府君,与童皂壶、基皇童、塞皇壶依次排列为三昭三穆。当时宣皇没有进入宗庙,太祖的位次空缺,所以祭祀六世祖与景帝共为七庙,这个礼制是根据王肃的说法。七月,皇帝又下诏令说:“主事的人先前上奏仍旧用曹魏的旧庙,确实也有根据。然而对于敬奉神明来说,情理上还是有不妥的地方.应该另外营造新庙,尊崇正礼作为永远的制度。”于是改建宗庙.十一月,追尊景帝的夫人夏侯氏为景怀皇后。
太康元年,灵寿公主修丽在太庙里拊祭,凰朝和选朝没有这样的先例。魏堕查却另外建立庙,晋朝又与曹魏不同了。八年,因为庙的地基下陷应当改造。群臣又奏议说:“古时候七庙不在一个地方,自然应该按照礼制建庙。”皇帝又下诏令说:“古代虽然有七庙,但是从近代以来,都是一庙七室,对礼制没有损害,对情理来说是合乎事理,也是随时制宜的办法。应该依旧不改为好.”到了太康十年时,便在宣屋蜡内改建,建造得极为壮丽。然而祭祀用的坎穴位次,仍然像当初的一样、,庙建成后,皇帝率领群臣百官把神主牌位迁入新庙里,先祖自征西将军以下的神主牌位,都有车马引导跟随,都像皇帝所用的仪仗。这是出自挚虞的议论。到世祖武皇帝逝世时,便把征西将军的神主牌位从庙中迁出;当惠帝逝世时,又将豫章府君的神主牌位从庙中迁出。而在惠帝时期,愍怀太王、及太子的两个儿子,即哀太孙司马臧、冲边逊司马尚都在宗庙里拊祭.元帝时期,怀帝的疆左王又在庙中拊祭,合称为阴室四殇。怀帝初年,又策命定逮童扰皇后的谧号为武悼皇后,将她改葬在峻阳陵的侧面。另外建立弘训宫,不将她列入庙中。五帝即帝位之后,他上继武帝,从礼制上来说是已死的父辈,就像束汉光武帝上继两汉元帝的事例。当时西晋的神主牌位已被别的民族政权所堙灭,娄置建庙时,都是重新建造。不久将堕壶神主牌位列入宗庙,又将颖川府昼的神主牌位迁出宗庙.设位虽说是七室,其实祇有五世,这大概是依从刁协的议论,将兄弟作为世代计数的缘故吧。当时各种制度都在草创中,旧有的礼制不完备,三位先祖毁去神主牌位,暂且放置在另建的宫室中.太兴三年,将要把整查的神主牌位升入宗庙,于是改定制度,又将豫章府君、题川应昼两个神主牌位回复到宗庙昭穆的位次上,以便与惠帝继承武帝的事例相一致。而蛊查、:医查、曼瞳这三位皇帝从春秋书中尊敬尊长的本义而言,他们在庙中的神主是不可迁出的。到了元帝逝世时,豫章府君的神主牌位又被迁出。然而元帝的神位,仍然排在愍帝之下,因此有坎室的共有十个。当明帝逝世后,颖川府君的神主牌位又被迁出,仍然保持十室。当时继续扩建太庙,因此三位迁出的神主都被送回西储室,称之为桃,当作为远祖庙。成帝咸和三年,苏峻扰乱京都,温娇等人率军进京都讨伐,在白石建立行庙,祭告先帝先后说: “叛逆的臣子苏峻,颠覆国家,毁弃天地神明,污辱海内人民。我庾亮等亲手杀死叛贼首领,恭敬地执行皇天上帝的惩罚。中宗元皇帝、肃宗明皇帝、明穆皇后的神灵,明鉴有罪之人,剿灭他们的性命,剪除了这帮凶逆之徒,安定丁宗庙。我们即使捐躯陨旨,死而犹生。”咸康七年五月,开始做武悼皇后的神主牌位,放入太庙合祭,配享世担。盛壶逝世后尘查继位,因为以兄弟为一世,因此不把京兆府君神主迁出,才开始有十一室。壁童逝世后,京兆府君神主迁入西储室,同样称之为祧,与以前三位祖先的神主迁入西储室的礼仪相同。因此正室仍然是十一室。穆帝逝世后哀查和迤酉公都是兄弟,没有升降的问题。咸安初年,个塞皇童上继五皇童,世次上升。于是题业疽昼、京兆府君二位神主,又返回宗庙昭穆的位次。到简文帝逝世后,颖川府君神主又迁出。孝逮皇壶左五十六年,改建太庙,殿的正室有十六问,东西储室各一间,共有十八间。栋高八丈四尺,堂基长三十九丈一尺,宽十丈一尺。堂集结方石,庭用砖。备有法驾车马,将神主迁入行庙。从征西将军到京兆府君四位神主,以及太子太孙,各用其本位的服用仪制。四位神主不依照皇帝的仪制,这是与太康年间不同的。各神主迁入庙之后,摆设干肉及肉酱以祭奠。当新庙建成之后,先帝的神主返还室内,又摆设干肉及肉酱以祭奠。十九年二月,追尊简文帝的母亲会稽太坦郑压为简文皇帝宣太后,在太庙道路西边建立庙。到孝武帝逝世后,直兆府君神主又迁出,依照垄童时期立四祧庙的旧例行事。安帝隆安四年,以孝武帝的母亲即简文帝的李太后、以及安帝的母亲宣德陈太后在宣郑太后庙裹合祭。
元兴三年三月,宗庙神主在寻阳,在太庙又已立了新的神主,衹能权宜地举行祭祀。四月,辅国将军何无忌奉送神主返回。丙子曰,群臣百官到石头城礼拜迎接。戊寅曰,神主奉入庙中。安帝逝世,还没有举行大祭,国家政权便已终结了。
宋武帝开始接受晋朝的任命为宋王,在彭城建立宗庙,依照曹魏和晋朝的先例,衹建立一庙。最初祭祀高祖开封府君、曾祖武原府君、皇祖东安府君、先父处士府君、;左堑避后,这是依从了诸侯建立五庙的礼制。武帝即帝位之后,便加祭l世祖右北平府君、六世祖相国掾府君,共为七庙。永初初年,追尊先父处士府君为孝穆皇壶,亡母趟旦为穆皇后。三年,圣懿盖皇后逝世,又合祭于宗庙。高祖逝世后,他的神主牌位进入宗庙,仍然依照左昭右穆的次序排列,如同曹魏和晋朝的制度,空缺着太祖的神位。宗庙的殿屋也不改建,这又像晋朝初年依循曹魏一样。塞帝元嘉初年,追尊自己的生母胡婕奸为章皇太后,在.里置宣太后墓地建立祠庙。孝武昭太后、旦姬宣左后都在章左后庙中合祭.
晋元帝叁里三年正月乙卯日,元帝下诏令说:“我虽然是继承了世祖,然而对于怀帝、愍童而言,我都是居于臣子的地位。现在祭祀太庙,不亲自举爵致礼,而让主事官员行礼,于情理不合。应该根据礼制另作安排.”太常华恒议论说:“现在皇上是上承武皇帝,应该按照汉世担的先例,不亲自举杯爵。”又说:“现在皇上是上承逮董,而宗庙所列的昭穆,衹有四世而已。前太常贺循、博士凄越认为惠帝、堡壶及愍壶应该另立祠庙。然而我认为庙室应当以容纳的神主为限,不必拘泥于常数。殷商时期有二祖三宗,如果拘泥于天子七室的常数,那么衹当祭父庙而已。据此推论,应当让豫章府君、题川座君复还宗庙,以完备祭七庙的礼制。”骠骑长史温崤议论说:“凡是说兄弟的神主不互相入庙,这本来不是礼书的明文记载。况且光武帝武装起事,在芒查时不列名于臣属,为了使事情神化,以应证九世的谶言,又因为古代不共入一庙,因此另外立庙。现在皇上从列名为臣属这一点来说,跟光武帝的情况不同,自己亲身主持祭祀,既对礼经有正确的态度,又合乎情理。太常华恒想让豫章、颖二位府君的神主返回宗庙以配全七世之数,我温崤认为是合理的。”骠骑将军王导依从温崤的议论。温崤又说:“凡是不属于儿子的,可以直说皇帝敢于祭告某皇帝。又如果是以一位皇帝即为一世,那么就不祭父庙,造反而比不上庶民百姓。”于是皇帝同意了温崤的议论,全都照着施行,孙盛的晋春秋说:“春秋传说,‘臣和子是同等的’。虽然继位为君主,不可以自己尊高的地位,减降废弃对前帝的尊敬。古代鲁僖公上承鲁庄公,以兄弟长幼而入庙,为失理。根据古代礼制的本义,皇上的诏令是正确的。”
穆帝永和二年七月,主事官员上奏说:“十月大祭宗庙,京兆府君的神主应当迁入远祖的祧室。以前征西将军、豫章府君、颖川府君这三府君的神主毁去,束晋初年,暂且置于祖庙的天府中,天府在宗庙门的西边。咸康年间,太常冯怀表奏请求再奉回西储的夹室中,称之为祧,我们怀疑这也不合礼制。现在京兆府君的神主迁入,这是四世远祖,居于太祖之上。古代周朝时太祖的世系久远,因此神主迁出安排合理。现在晋朝的宗庙以宣皇为主,而四世远祖神主安排在宗庙,这是委屈太祖而迁就孙辈.宗庙大祭时四祖神主安排在宗庙中,这是替代了太祖。”领司徒蔡谟议论说:“京兆府君、征西将军、豫章府君、颖川1府君等四位府君的神主应该另建庙室,如果有不曾列入宗庙祭祀的神主,就应当送进太庙的室中。人们不敢卑视自己的祖宗,周文王、周武王不把不宙列于后稷之前。我晋朝举行宗庙大祭的时候,征西将军的神主在束面,处于宣皇之上。后来迁出宗庙的各位神主,安放于征西将军的祧庙中,世代给予祭祀。”护军将军冯怀表奏说:“礼书里说,‘没有列入宗庙的先人,建造坛台给予祭祀’。可以另外建立安放神主的藏室,将神主保存,到了宗庙大祭之时,就在坛台举行祭祀。”辅国将军谯王司马无忌等议论说:“儒士们说大王王季的神主迁出之后藏放在周文王、周武王的祧庙中,这样,各位府君的神主迁出后,应该放在宣皇帝的庙中。但是现在宗庙中没有后殿,应该变通而改建。又太庙举行大祭时,征西将军神主应在束面。”尚书郎孙绰与司马无忌的议论相同。他们说:“太祖虽然位居人间帝王,然而天道通畅,去除尊贵的爵禄,以深化天伦情义,可以成为教化的根本而光照万世。”尚书郎徐惮议论说:“礼书裹说,‘去除桃庙筑造坛台,去除坛台划出祭祀场地,每年宗庙祭祀时在场地祭祀远祖。现在已迁出的四位府君神主,可藏放在石室中。当要祷祭时就在坛场中祭祀。”又派遣徐禅到会稽访询处士虞喜。虞喜回答说:“汉朝韦玄成等人认为毁庙的神主要埋藏在园中。曹魏时期议论的人却说应该埋藏在两阶之间。况且神主本来是在太庙襄,如果现在在另外的庙室为之祭祀,就不如永世埋藏.又四位府君没有追加封号的礼仪,更加表明应该毁庙而不予以祭祀。”于是抚军将军会稽王司马昱、尚书型勤等人上奏说:“四位府君一同安置于西祧庙室,神主藏放在石室中,到宗庙举行大祭时就给予祭祀,就像以前各朝代旧有的仪制一样。”当时速鱼人菹宣的侄子询问造一礼仪。范宣回答说:“叠避庙中所祭祀的,部属庶民百姓。因为他们后来世系疏远而毁去神主,不在虞主之上,也不在宗庙裹排列昭穆次序。现在四位府君的称号仍然像原来的一样,不是因为有功德而致礼。如果按照卢主的瘗埋,那就当藏入子孙之地,如果依照星朝神主瘗埋,那又不是本庙位序。应该想出一种变通的办法,要另外筑造一室,当亲近关系还没有淡亡以前就在宗庙给予祭祀,位居宣查之上;当亲近关系淡漠之后,就不必与子孙之辈同列。”后来太常型遐等人赞同整谟的议论。博土退坜议论说:“有人怀疑陈列在太祖神位的,都是在他之后撤除的神主。我考查古代原本没有区别前后的记载。夏禹不先列于鲧,那么迁出的神主列于太祖之上,也就无可怀疑了。”
安帝义熙九年四月,将要举行宗庙祭祀.皇帝下诏令让群臣广泛议论迁出和撤除神主的礼仪。大司马琅邪王司马德文议论说:“泰始初年,太祖之位空缺,而依照情理推溯远祖,上至征西将军,因此世系远隔的就应该撤除其神主,而宣皇帝正为太祖之位。又漠光武帝迁移十一个皇帝的神主到洛阳,那么撤除的神主不设祭,便可推论了。应该依从范宣的议论,建造另室以安放四位府君的神主,永远藏放而不祭祀。”大司农徐广议论说:“四位府君的神主曾经安放在庙室之首,受皇室的享祭。如果将神主埋藏在深上中,在情理上未必都合理。我认为可以将神主移藏在西储内,作为远祖,而永远不给予享祭。”太尉谘议参军袁豹议论说:“应该依照旧的典制不必更改。宗庙祭祀时仍然要祭祀四位府君,在情理上更为允当。”祠部郎臧焘议论说:“四位府君的神主,享祭的礼仪废止,那也是神所不允许的。应该与虞主的瘗埋相同。”当时高祖辅佐晋朝,与大司马琅邪王司马德文的议论相同。等待后来宗庙祭祀举行时再作改变。
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五月壬戌曰,皇帝下韶令说:“以前建造太庙时,一切都履行俭约,想同境内百姓,致力于完善礼典。现在太祖之位还空缺,明堂也还没有建造。郊祭,是国家的大事,而考查古代有。关制度的事也未能进行。应该详加商议。”祠部郎徐邈议论说:“圆丘祭祀和郊祀,经典的记载是合并为一的,宣皇帝曾经考辨了它的本义。而稽检儒学典制,以至到东晋时期以来,深入研究,论定了南郊和北郊祭祀的礼仪,这实在不是其他学说所能轻易改变的。我认为应该依旧不改为妥。武皇帝建立宗庙时,定为六世排列为三昭三穆,宣皇帝是创建基业的君主,实在应为太祖,从亲近关系而言,是武皇帝的父亲,还有四位先祖在其上,四位先祖都还没有到迁世换代的时候,因此暂且将向东之位空缺。兄弟之间相承帝位,本来不属于两个世代,所以现在的宗庙祭祀,世代的数额还不够,而想让太祖正位,就违背了供奉七世祖的本义。又礼书裹说‘庶子王也要祭祖立庙。这是说后代子孙得位之时,其近亲之祖一定要复立祭室。京兆府君至今已有六世,应该复立祭室,那么宣皇帝就不在六世之上,要等前一世代迁出之后。太祖之位便确定了。京兆府君的神主迁移撤除,应该将其神主藏在石室。即使是宗庙大祭也不能给予祭祀。这是为什么呢,书传裹说撤除的神主升迁合祭于太祖,升是自下而上的称谓,不是说可以降尊而就卑。太子太孙这阴室的四殇主,是重要的继嗣,应该升迁合祭于皇祖所依托的庙中,世系远隔之后神主应该迁出,然后附享的孙子,一同都撤除神主。明堂圆丘方泽等制度,大的仪制已经确定,不应该阙失配享先帝的祭祀。况且帝王以天下为家,不必为一个邦域,因此周:丝和汉光武帝包含于塞酉周和塞玺选。且公宗庙祭祀且塞王,选盟壶以世祖光武皇帝配祭上帝,如果不是确立新王朝的先父,怎能够配祭上帝呢。”涂邈又说:“明堂所配祭的神,历来疑惑难于辨明。根据易经裹说, ‘祭享上帝,以先祖先父配祭。先祖先父一同配祭,而上帝也都是天,而尊崇父亲的意义便显现出来了。按周礼裹的意思,旅祭上帝有原委,祭天与郊祀的常礼都是用四个玉圭,所以一起提及。如果上帝指的是五帝,经文中为何不说是祭天旅祭五帝,祭地旅祭四方山川呢?人帝与天帝,虽是天人的通称,然而五方之帝不可称为上帝,诸侯不可称为大君。书裹没有完全的证据,而解义可以不一致,因此童盘、主尘两个年号之间,实行或不实行便互相交替出现了。’’侍中的议论相同。又说: “明堂的制度,已经难于详考。况且乐是主协和的,礼是主礼敬的,因此礼仪的质朴和文饰不相同,音乐配器也不相同。既然茅茨之室与宏广大厦,其制度不相一致,又何必死守形式规范,而不知弘扬根本顺应民众呢。到了全国都安宁时,回塑没有战事时,然后对明堂辟雍。可尊崇而修建。”中书令王举的意见与车胤的议论相同。太常孔旦议论说:“泰始元年,之所以要上祭四位府君,实在是因为世系的位数还接近,可以给予享祭,不像殷茵和飓目的先世远祖,是帝王大业的起始。假使京兆府君当时在七世之外,自然就不会祭祀这四位府君。据此而推论便可明白,既撤除了神主之后,那么宗庙祭祀便被断绝了。”吏部郎王忱议论说:“明堂的形制仿照天地,它的景观规模的扩大,要等待返回旧的皇宫之后修筑。”骠骑将军会稽王司马道子、尚书令谢石的意见与王忱的议论相同。于是照旧制奉行毫无改变。
晋安帝义熙二年六月,白衣领尚书左仆射孔安国启奏说:“元兴三年的夏季,应当举行宗庙大祭。往年的三月,皇帝返回。当年的四月.就应当举行宗庙大祭,而太常博士徐干等人议论说:‘应该在孟秋之月祭祀。’尚书台查考得知,从立和四年起连续至今,都是在冬季或夏季举行宗庙大祭,徐干等人已经上奏应将孟冬祭祀回改恢复为孟秋之月没有失误。御史中丞范泰议论说:‘现在虽是合祭祖庙之后,得于秋冬祭祀,而没有大享祭的先例。太元二十一年十月应该举行宗庙大祭,而烈宗于当年九月逝世。到了隆安三年,国家大吉,于是举行宗庙大祭。又根据礼制有丧事就应废止吉祭,在寝庙祭祀新的神主。现在不另建寝庙,既合祭于祖庙,便在宗庙祭祀。因此春、夏、秋、冬四时祭祀,以寄托追思远祖的心情,三年举行一次柿祭,以省察祖宗昭穆的次序,四时祭祀与樯祭的本义从来都是各不相同的。天子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就与太祖合享,遇着宗庙大祭时就祭祀,没有所谓三十个月的时限。衹是尚书省常常以三十个月设限而成惯例。’就依范泰所言,有丧事也可举行宗庙大祭。隆昼初年,果然因丧事而废止大祭。月数少多,又快慢失中。至于应修寝庙的事,意思不明。”孔安国又启奏说:“范泰说:‘现在已合祭于太祖,便在宗庙祭祀,因此在四时祭祀。,依范泰的这种说法,殷祭即宗庙大祭与燕尝四时之祭,它们的本义各不相同。既附入先祖宗庙祭祀之后,可亲自参加熏尝四时之祭,而不得亲自参与宗庙大祭。太常刘瑾说:‘章后丧亡还没有到一周年,不应该举行祭祀。’我查考升平五年五月,穆皇童逝世,当年七月,建造陵墓,十月,举行宗庙大祭。兴宁三年二月,哀皇帝逝世,太和元年五月,逛酉夫人座压逝世,当时她是皇后,七月,安葬。十月,祭祀。这是在哀皇帝逝世后两周年之内,庾夫人安葬之后,两次大祭的策文现存在庙中。又文皇太后于隆安四年七月逝世,陛下追行先帝的意旨,亲自服重丧服,隆安五年十月,举行殷祭。在两周年之内,不废止祭祀。现在以诸侯夫人的丧事,而范泰却说不可举行大祭。我查考永和十年至今的五十多年裹,实行三十个月便可殷祭,这都见于记载中,这事按照礼制,五年再举行祭祀。而范泰所上奏的内容,不是真正恭谨的臣子,竟以为皇朝所实行,迟早失度。范泰是御史,自然应当明辨是非,如果臣子启奏内容不当,就应该责备其过失并弹劾上奏。而他却违反事理并拖延,坚持错误忘记国家旧典。请皇上罢免范泰和刘瑾的宫职。”丁巳let。皇帝下诏令让范泰和刘瑾以受处分官员的身份管理自己的职事。于是博士徐干也都被免去官职。当初,在元兴三年四月时,将不得举行殷祭的时限改为十个月,如果以正常的时限计算,那么义盐三年的冬季又要举行殷祭,如果改为按新时限开始计算,那就应该在来年的四月举行殷祭。领司徒工箠、且坠尹垂翅议论说:“有不同寻常的喜庆,就一定要有不同寻常的典礼。殷祭旧有的标准没有差错,但那都是在平常施行的。至于义毖元年击败叛贼的喜庆,是自古以来独一无二的,虽说足胜利返回皇都,但按情理如同受天命得帝位.我认为更新的机运,在这时开始。应该于四月举行殷祭。”中领军谢混、太常刘瑾议论说:“殷祭没有一定的子,选择时以敬祭。而且祭礼崇尚简约。去年十月祭祀,虽然在时曰上不够准确,然而典礼恰当完备,仍然应该认为是正期举行的祭祀。”太学博士徐干议论说:“三年举行一次夹祭,五年举行一次柿祭,经籍传记裹,不见补行殷祭的记载。”员外散骑侍郎领着作郎途尘议论说:“考查先前的事例,海西公太扣六年十月,殷祭。孝武皇帝宁康二年十月.殷祭。如果按照平常的时限距离前一次三十个月,就应该在四月举行祭祀。当时大概是有别的缘故,而移到冬季举行祭祀,但不知道究竟是什么缘故。左五元年十月殷祭,按照平常三十个月的时限,就应该在二年四月举行祭祀。造追计辛未年十月,不合六十个月而举行两次殷祭。何邵甫注公羊传说,夹祭是从前代君王以来,积累月数而为祭祀期限。‘从鲁僖公八年到鲁文公二年,明知当年的大事是夹祭’。这样,推算其起始之曰,承接本源而推移,领悟的关键,是追溯其本始。往年因有别的缘故推移了殷祭的时间,这不是正常的期限。宁康、太元年间的事例可作为依据。虽然年代有远近的差异,然而追计以前月份的道理是一致的。我认为恢复殷祭正常的次序,足使殷祭返回正期举行的办法。”左丞刘润之等人议论说:“太元元年四月应该举行殷祭,而礼官怠惰失误,改在十月举行。这本不是殷祭正期,不应该就以失误的时日作为起始。应该返回当初的四月作为起始。应当在三年十月举行殷祭。”尚书上奏认为要依从王谧的议论,以太元元年十月为起始。
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十二月戊子曰,主事官员上奏说:“按照旧例今年十月是举行殷祭的月份。领曹郎范义参与议论说,按照永初三年的先例,需要两周年之后才举行殷祭。考查两周年后殷祭当在来年即二年三月举行,如果在四月殷祭,却仍然在掸祭的时限内。”遣事交付礼官们商议确定。国子助教苏璋生议论说:“根据礼书的记载,三年丧事完毕,然后在太祖庙中举行夹祭。礼书裹又说‘守丧三年不参与祭祀,衹是对天地社稷,可以不受丧事限制而举行祭祀。况且不行掸祭就举行宗庙祭祀,被春秋书中所讥刺。探求古礼,服丧没有完毕,本无裸享祭祀的事。自从汉文帝以来,一概都实行权宜之制,宗庙祭祀和朝聘等礼仪,一概都用吉礼。虽然空有祥祭禅祭,祥祭掸祭时也没有把朝服改换为白色丧服,四时的献祭,也与平常时期没有区别。殷祭的礼仪既然没有不同,难道惟独以心忧为妨碍吗?”太学博士徐宏议论说:“三年守丧的制度,虽然按照权宜改变的办法,第二年祥变,仍然要穿缟素之服,不穿祭祀的吉服,不容许参与祭祀。我认为来年四月,不应当就举行殷祭,十月举行殷祭却是允当的。”太常丞臣朱膺之议论说:“虞礼襄说:‘间隔一个月举行禅祭,这一个月是吉祭,仍然没有配祭的。’是说二十七个月掸祭之后,当春、夏、秋、冬四时祭祀时,没有将他的妃子配祭,是没有忘记哀伤。据此推论,没有举行禅祭便不得举行殷祭。又春秋记载闵公二年,吉樯祭鲁庄公。郑玄说:‘闵公对国家乱难心中震惧,想着以自尊消除祸难的影响,二十二个月便除去丧服,又不掸。’所说的又不掸,表明在掸祭之内不得举行吉梢。根据王肃等人对魏朝所说,现在权且保存古礼,等待三年丧事完毕。旧时说三年丧事完毕,遇扫祭时就梢祭,遇夹祭时就夹祭。郑玄说:‘椭祭在孟夏之月,夹祭在孟秋之月。,现在相承是在十月。依徐宏所上奏的公羊传的记载,如果有疑问,也可用鲁闵公设定的二十二个月的丧服,由此论说丧服的纪纲制度,何必完全认可着素冠也可举行吉梢的礼仪呢?纵使公羊传是不正道之说,而官应以礼为准,也要探求考量适当。”郎中周景远参与议论说:“永初三年九月十日所奏尽亮的议论说: ‘以权宜的办法除去丧服举行吉祭,对治理天下是恰当的。宗庙大祭的礼仪,应该依照古代的典制。’这是刘宋皇朝开国已成的准则。我认为博士徐宏、太常丞朱膺之建议在来年十月举行殷祭是允当的。”皇帝下诏令表示同意。 宋殷时期殷祭都是在除去丧服可行吉礼时便举行。大明七年二月辛亥曰,主事官员上奏说:“四月应该举行殷祭,如果因事而没有举行,是不是可以在孟秋之月举行?”领军长史周景远议论说:“根据礼记裹说:‘天子夹椅夹尝夹燕。’依照礼记这一记载,那么夏秋冬三季都举行殷祭,不衹是在冬夏举行殷祭。晋朝义基初年,仆射孔安国启奏说,从太和四年相承举行殷祭,都在冬夏举行。孔安国又启奏说,从永和十年至今五十多年裹,都是用三十个月为限便举行殷祭。博士途茧依据礼书反驳孔安国。鱼逦又引据置朝盛尘六年七月举行殷祭,证明殷祭是不专在冬夏举行。当时晋朝虽然不依从徐干的议论,然而险茧引据礼书和咸康年间的先例,孔安国也无法否定。现在如果在来年四月未能举行殷祭,移到孟秋之月举行,对礼书没有违背。”参酌审议后认为引据礼书有佐证,并认为用孟秋之月举行殷祭为允当。皇帝下韶令表示同意。
晋武帝盛宁五年十一月己酉日,弘训羊太丘逝世,宗庙为此废止了一个季度的祭祀,祭天地祭明堂去除了乐舞,而且不奉享酒肉。升平五年十月己卯,举行殷祭,因为是在穆帝逝世之后举行,所以不奏乐。当初,在永嘉年间,散骑常侍辽面议论说:“春秋书裹的本义,是去除乐舞以完成祭祀。”造就是说吉祭有废止乐舞的情况。所以在王陉末年实行。后来太常江迪表奏说:“玉继安葬之后十月举行殷祭,依从太常丘裹等人的议论,撤除了乐舞。我考察现在实行的是遵曲的制度,没有单独向新死者祭祀的区别。既已入宗庙吉椅,为什么对奏乐舞心存疑虑呢。”
史臣曰:听到奏乐而心中不乐,因此以停止举行乐舞来抒发思念先人之情。至于在守丧期间因为顾及国家大事而除去丧服,实在是忧虑政事荒废,因此以权宜处置的办法加以变通,考量轻重之后而减降服丧。至于是奏乐还是撤除乐舞。对于军国大事没有利害关系,反复在这两者之间疑惑不定,本来就应该顺乎先人的恩情而依从悲戚。宋国时期每当国家有事时,宗庙祭祀都悬挂钟磬乐器而不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