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中文网 www.zw19.com,冰心在壶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沿着逶迤的南方长城,一路走过冰封的尘路,湘西凤凰古城就在眼前。
冬日湘楚,铅云厚掩,一阵噼啪的冻雨,把凤凰古城神秘幽远的面纱撩开。冻雨,便是我踏上凤凰古城青石板街道的见面礼。寻凤凰,寻的是一份久远而厚重的牵挂,这样的牵挂缘自翠翠、天佑、傩送、萧萧,缘自“一到秋天满城落下了枫树的红叶”和翠翠梦中采摘的虎耳草——那也是是先生一生喜欢的草。
“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你。”
“当真等我?”
“可不是。我看看天,雨快要落了,谁知道这雨要落多大”凤凰大概是一个多雨的古城,在沈从文先生笔下,总是湿泱泱的。行走在凤凰古城青石板与红石板铺就的街巷里,就踏进了一条深远古久的老巷道。在冬雨中,身上披的,脚下沾的,全是湿漉漉的古韵。清澈的沱江蜿蜒而去,江上泛着的渔舟一律载着远来的游客,少了爷爷和翠翠渡人时的清幽。唯有江上的雾色和清澈的江水一如当初。长长的水草随着江波摇摆着腰肢,江中青红花灰的鹅卵石,浅浅地铺在江底,清晰可见。吊脚楼上挂着的旗幌或宫灯,在冬的雾纱中清冽而寂寞。挎着竹篮的妇女在江边的青石梯坎上怡然自得地洗菜、淘米或浆洗衣物,毫无作秀的矫情。这样的闲适,早在先生笔下点染过,而久处都市的人们,在此寻访的就是这份古朴与优雅,不只是为了养眼,还为着养心。
当年先生笔下热闹而淳朴的小镇,如今散发着浓浓的现代气息,即使是原木烫金匾的“沱江人家”或旗幌飘摇的“临江仙居”旅游的远客也知那样的吊脚楼是客居的旅馆。正是楼高任月飞,推门客归来。
沿着那条窄窄的古街巷往下走,吊脚楼渐渐被甩在身后,无障的视野开阔了。沱江,原来是如此秀美与宽阔。不时,有身着苗家或土家人衣饰的妇女迎面走来,准确无误地向你微笑,然后紧追不舍地邀你作她的船上客。我轻轻告诉她:不,我要去看看沈先生。于是她便歉歉地笑着询问:我在山脚等你?
江风更紧了。鹅卵石镶嵌的山路凝着薄冰,人影愈发稀疏。先生就在这里安息,听涛观水。
先生长眠在南华山,当地人诗意地称先生所在之处是听涛山。这好象更合先生的本意。拾阶而上,立在那块从南华山上采来的云菇状五彩石前,敬意从心底油然而生:这是一块毫无修饰的普通山石,一如先生的为人与为文,质朴、淳厚、自然而不张扬。这里没有隆起的坟冢,五彩石下掩着一抔清白的骨灰,傍山面水,却有着比任何一块墓碑都高贵的内蕴: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那个娓娓讲述湘西故事的青年沈从文已淡出听涛山,从墓碑上先生的这两句话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睿智的长者在独语。碑的背面是先生的姨妹张充和的诔言: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汪曾祺先生认为,张充和的嵌字格诔言“非常贴切,把沈先生的一生概括得很全面”五彩石碑掩映在山树中,碑前一树被冰雪冻透的腊梅正颤栗地怒放在风刀霜剑中,一缕幽香不经意地飘来,不禁让人黯然神伤:一代文学大师,在一个思想封冻精神凋蔽的年代里,停下了他饱蘸深情的笔,令来者只能永远用一份难以言说的情感来怀念他。
“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先生的守墓人——一位年近70的长者告诉我,先生的骨灰一半安卧在五彩石下,一半撒进了沱江。先生曾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在漂泊了半个世纪后,沈从文回到了故乡。回乡的士兵依然是骁勇的士兵,是故乡的归人。
轻轻踏上石墩搭成的沱江风雨桥,从此岸到彼岸,再从彼岸到此岸,我想走一条先生笔下的马路,去听听二老竹雀般的歌声。江中的鸭子游凫在水中等待春江水暖。端午,二老准去赛舟捉鸭子,翠翠采摘的虎耳草,一定透着清亮的绿意,要不先生何以钟爱它一生?
和沱江水一起淌来的是诗人郑愁予的诗句: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待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声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雾色,渐灰渐浓。黄昏的沱江烟水葱茏。回到临江的吊脚楼,坐在风中的楼台上远望,雾中竟飘来一曲冬的渔舟唱晚:一条黝黑的渔船从薄雾中划来,渔夫披着雾色,点起手里长长的船篙,一只浑身有着黑缎般羽毛的渔鹰,两爪紧紧扣着船舷,机警地俯瞰水面。那人、那鹰、那船,缓缓行走在起雾的沱江上,一片空灵,如诗如画,蓦地,带着先生笔下的记忆,映入你的眼帘,那是久违的温情在流淌。“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会或追究到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
是哦,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沿着逶迤的南方长城,一路走过冰封的尘路,湘西凤凰古城就在眼前。
冬日湘楚,铅云厚掩,一阵噼啪的冻雨,把凤凰古城神秘幽远的面纱撩开。冻雨,便是我踏上凤凰古城青石板街道的见面礼。寻凤凰,寻的是一份久远而厚重的牵挂,这样的牵挂缘自翠翠、天佑、傩送、萧萧,缘自“一到秋天满城落下了枫树的红叶”和翠翠梦中采摘的虎耳草——那也是是先生一生喜欢的草。
“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你。”
“当真等我?”
“可不是。我看看天,雨快要落了,谁知道这雨要落多大”凤凰大概是一个多雨的古城,在沈从文先生笔下,总是湿泱泱的。行走在凤凰古城青石板与红石板铺就的街巷里,就踏进了一条深远古久的老巷道。在冬雨中,身上披的,脚下沾的,全是湿漉漉的古韵。清澈的沱江蜿蜒而去,江上泛着的渔舟一律载着远来的游客,少了爷爷和翠翠渡人时的清幽。唯有江上的雾色和清澈的江水一如当初。长长的水草随着江波摇摆着腰肢,江中青红花灰的鹅卵石,浅浅地铺在江底,清晰可见。吊脚楼上挂着的旗幌或宫灯,在冬的雾纱中清冽而寂寞。挎着竹篮的妇女在江边的青石梯坎上怡然自得地洗菜、淘米或浆洗衣物,毫无作秀的矫情。这样的闲适,早在先生笔下点染过,而久处都市的人们,在此寻访的就是这份古朴与优雅,不只是为了养眼,还为着养心。
当年先生笔下热闹而淳朴的小镇,如今散发着浓浓的现代气息,即使是原木烫金匾的“沱江人家”或旗幌飘摇的“临江仙居”旅游的远客也知那样的吊脚楼是客居的旅馆。正是楼高任月飞,推门客归来。
沿着那条窄窄的古街巷往下走,吊脚楼渐渐被甩在身后,无障的视野开阔了。沱江,原来是如此秀美与宽阔。不时,有身着苗家或土家人衣饰的妇女迎面走来,准确无误地向你微笑,然后紧追不舍地邀你作她的船上客。我轻轻告诉她:不,我要去看看沈先生。于是她便歉歉地笑着询问:我在山脚等你?
江风更紧了。鹅卵石镶嵌的山路凝着薄冰,人影愈发稀疏。先生就在这里安息,听涛观水。
先生长眠在南华山,当地人诗意地称先生所在之处是听涛山。这好象更合先生的本意。拾阶而上,立在那块从南华山上采来的云菇状五彩石前,敬意从心底油然而生:这是一块毫无修饰的普通山石,一如先生的为人与为文,质朴、淳厚、自然而不张扬。这里没有隆起的坟冢,五彩石下掩着一抔清白的骨灰,傍山面水,却有着比任何一块墓碑都高贵的内蕴: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那个娓娓讲述湘西故事的青年沈从文已淡出听涛山,从墓碑上先生的这两句话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睿智的长者在独语。碑的背面是先生的姨妹张充和的诔言: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汪曾祺先生认为,张充和的嵌字格诔言“非常贴切,把沈先生的一生概括得很全面”五彩石碑掩映在山树中,碑前一树被冰雪冻透的腊梅正颤栗地怒放在风刀霜剑中,一缕幽香不经意地飘来,不禁让人黯然神伤:一代文学大师,在一个思想封冻精神凋蔽的年代里,停下了他饱蘸深情的笔,令来者只能永远用一份难以言说的情感来怀念他。
“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先生的守墓人——一位年近70的长者告诉我,先生的骨灰一半安卧在五彩石下,一半撒进了沱江。先生曾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在漂泊了半个世纪后,沈从文回到了故乡。回乡的士兵依然是骁勇的士兵,是故乡的归人。
轻轻踏上石墩搭成的沱江风雨桥,从此岸到彼岸,再从彼岸到此岸,我想走一条先生笔下的马路,去听听二老竹雀般的歌声。江中的鸭子游凫在水中等待春江水暖。端午,二老准去赛舟捉鸭子,翠翠采摘的虎耳草,一定透着清亮的绿意,要不先生何以钟爱它一生?
和沱江水一起淌来的是诗人郑愁予的诗句: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待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声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雾色,渐灰渐浓。黄昏的沱江烟水葱茏。回到临江的吊脚楼,坐在风中的楼台上远望,雾中竟飘来一曲冬的渔舟唱晚:一条黝黑的渔船从薄雾中划来,渔夫披着雾色,点起手里长长的船篙,一只浑身有着黑缎般羽毛的渔鹰,两爪紧紧扣着船舷,机警地俯瞰水面。那人、那鹰、那船,缓缓行走在起雾的沱江上,一片空灵,如诗如画,蓦地,带着先生笔下的记忆,映入你的眼帘,那是久违的温情在流淌。“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会或追究到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
是哦,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