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zw19.com,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四十二章岳丈问对
王景范婚后因为朝廷的体恤他还有一段不算短的假期,事实上即便在抱石之宴之后的半个月内新科进士们也没有一个着急前去赴任的,甚至在王景范婚礼上最主要的宾客还是新科进士——朝廷对于文官的宽容远比前代要强的太多,而这些新科进士们更是帝国未来的希望,即便在授官之后一两个月内不去前往赴任也是非常正常的,更不要说王景范这样刚刚新婚燕尔的状元郎了。
事实上王景范心中也并未着急前去赴任,在京师开封他尚有很多事情没有去做,这次嘉佑二年科考虽是他最有把握的一次科考,但他心中也没有寄托太高的期望的,毕竟这种事情看运气的成分远比才学更重要。不过这次科举考试出乎王景范的预料之外,他不仅金榜题名还是金科状元,这多少有些打乱了他事先的一些安排,尤其是随之而来的婚礼更是让他无暇分心。
虽然两个出乎意料之外的喜事打乱了王景范的种种布局计划,不过也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好处。状元郎入仕其中好处自然不必多说,起点便比同榜进士要高上许多,加之联姻韩氏也弥补了自己朝中上层无人的缺憾,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自己的入仕成就官身,再也不会有人冒着风险来打自己财富的主意了。这就意味着王景范可以完全通过正途来经营一些产业,而不是通过打劫不顺眼的内侍来满足自己在钱财上的需要。尽管朝廷律法对于官员经商也有严格的要求,只是这种要求形同虚设,有很多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婚后弟二天,王景范便让宋端带上自己早已写好的信件前往汾州去拜访狄青,顺便也带上了自己对目前朝局的一些看法,以便让狄青在心理上有所准备——目前枢密使韩琦位高权重,而文彦博已经集朝中怨望于一身,长不过一载文彦博必然会去相位,伴随而来的升迁很可能是富弼升为昭文相以替代文彦博的空缺,而韩琦则必升为集贤相,甚至皇帝再设“史馆相”
在大宋帝国的权利顶端,一般而言掌握大权的必然是昭文相,而昭文相以下的副相通常是集贤相,不过若是碰到了史馆相,则史馆相为次相,集贤相为第三相。史馆相全称乃是“同平章事、兼修国史”不过这史馆相并不是常设,大致都是昭文相和集贤相两人引领政事堂和中书省,史馆之职一般都是昭文相兼任。太宗皇帝登基之时情况特殊,以薛居正为昭文相、沈义伦为史馆相、卢多逊为集贤相,三相并设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了薛居正去世赵普担任昭文相的太平兴国七年才结束。
韩琦与狄青之间是有恩怨的,典型的文臣和武臣之间的冲突,不过大宋的国策乃是抑武扬文,狄青就算武功第一碰上韩琦也只有吃瘪的份,这与历朝历代的武臣相比简直是憋屈至极。文彦博招来的怨恨实在是太多了,必然不会久居相位,韩琦身负众望拜相已是必然,而王景范却知道这一次韩琦拜相将会开启长达十年为相的壮举,而这十年中对于狄青而言是没有什么机会起复了。
眼下对狄青最重要的便是保重身体,毕竟他与韩琦是同岁,而他更是一个武人出身,只要放宽心耐心的等待韩琦这风头过去。以韩琦执掌朝政十年之久来算,六十余岁的狄青也许执掌兵权在前线打仗不太可能,但再拜枢密使朝廷顶端权力层有个能打仗将领出身枢密使,总归是要好过一般文人对千里之外的战场胡乱猜疑瞎指挥要好得多。
宋端能否有这个造化来借此谋个出身,那还要看他自己的运气,至少王景范自认为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狄青在大宋军队中的威望无人能比,多少军方中的桀骜不驯的人物对他都是倾心折服,宋端的事情在狄青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只要他点头宋端从军绝对是一路顺风,王景范亦是算准了这点才千方百计的为其铺路奠定基础。不过宋端能够有一个好的基础也并不代表他就能成为另外一个狄青,这都要看他自己的努力和机运。
于文传与俞樾自然是知道宋端已经离去投奔狄青了,两人说不上对宋端的前途有多么羡慕,他们与士人对武人的看法并无什么区别,如果说有也是因为他们同宋端一同长大,即便他ri相见也不会排斥宋端罢了。不过是王景范的学生宋端能够先行一步去建立自己的基业,两人还是有些羡慕的,不同于宋端,他们要想du li门户也只有过那千里挑一的科举考试,而跟在王景范身边则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于文传和俞樾口上虽是没有明说,但心中却已经将留在京师开封的想法给打消了——王景范的才学他们是知道的,与老先生相比他或许在见识上有所欠缺,但是论起经史子集的学问他可是比老先生更全面更精深一些。况且经过这嘉佑二年的科举之后,两人已经明了若是自己也要在科举路上有所建树,那还是跟在王景范的身后多学习一些要好,胡瑷等大儒固然名满天下,与王景范相比若想让他两人信服还差得远——胡瑷也不能保证他们就能通过科举考试。
在王景范通过chun闱考试之后,便就修书一封将寄住在李成庄的钱琦、张汉和高凤翰三人招到自己的身边,而李成庄暂时则由狄青赠送给王景范的陈州庄园内选拔的管事之人前去经营——他们都是狄青的旧人,虽谈不上地位有多高,但能够让狄青将庄园交予他们来打理,自是有这方面的才能,至少远比王景范身边的人要强得多。
于文传和俞樾在决定跟随王景范,至于钱琦三人就没有这个必要,他们读书的天分虽好但毕竟学识还浅尚需要打牢基础。白沙书院聚集了这么多老师,加上还可以间或得到胡瑷、程颐等名师的指导,对他们几人而言最是合适不过,况且钱琦他们年龄尚小,也不适合跟着王景范东奔西跑,哪怕蔡州并不算远也是一个麻烦。
“见复,你也应该如苏子瞻兄弟两人那样四处拜访一些显达名儒,毕竟此次你去蔡州赴任,若无特别之事将离京三年之久,朝中有人提及之时也有人能代为举荐”韩缜坐在王景范对面,看着他熟练的摆弄茶具。
新婚三ri之后,王景范陪同娇妻返回岳丈家,这也是婚事中重要的一项也是最后一项了。原本王景范是可来可不来的,若是女儿单独返家这边称为“归宁”绝大多数女婿都不愿意来——女婿若是上门便称为“拜阁”这也不算什么,只是其中有项婚俗乃是岳丈家女眷齐聚,见着女婿来了便有用竹杖喊打的习俗。这自然不可能是真打,但被一群女人所戏弄多少有些掉面子,是以绝大多数女婿都不愿意陪同妻子回门。
不过王景范对拜阁回门却不在乎,婚前都是王珪来牵线搭桥,事实上除了书上有韩氏兄弟的小传之外,他对于自己的老丈人兄弟几人并无什么了解之处,书本上的东西是最不可靠的,还是要多接触一些更好。是以他不在乎这些婚俗,几番闹腾之后岳丈韩缜果然与他私下交谈,女婿也是步入官场的人了,只是根据王珪的传言王景范自点中状元之后基本上并不如同其他进士那般四处走动拜访朝中大臣,他也想借这个机会点醒一下自己这个不知是木讷还是精明的女婿。
王景范一边摆弄茶具一边笑着反问道:“欧阳内翰?文相?岳父大人,小... -->>
第四十二章岳丈问对
王景范婚后因为朝廷的体恤他还有一段不算短的假期,事实上即便在抱石之宴之后的半个月内新科进士们也没有一个着急前去赴任的,甚至在王景范婚礼上最主要的宾客还是新科进士——朝廷对于文官的宽容远比前代要强的太多,而这些新科进士们更是帝国未来的希望,即便在授官之后一两个月内不去前往赴任也是非常正常的,更不要说王景范这样刚刚新婚燕尔的状元郎了。
事实上王景范心中也并未着急前去赴任,在京师开封他尚有很多事情没有去做,这次嘉佑二年科考虽是他最有把握的一次科考,但他心中也没有寄托太高的期望的,毕竟这种事情看运气的成分远比才学更重要。不过这次科举考试出乎王景范的预料之外,他不仅金榜题名还是金科状元,这多少有些打乱了他事先的一些安排,尤其是随之而来的婚礼更是让他无暇分心。
虽然两个出乎意料之外的喜事打乱了王景范的种种布局计划,不过也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好处。状元郎入仕其中好处自然不必多说,起点便比同榜进士要高上许多,加之联姻韩氏也弥补了自己朝中上层无人的缺憾,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自己的入仕成就官身,再也不会有人冒着风险来打自己财富的主意了。这就意味着王景范可以完全通过正途来经营一些产业,而不是通过打劫不顺眼的内侍来满足自己在钱财上的需要。尽管朝廷律法对于官员经商也有严格的要求,只是这种要求形同虚设,有很多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婚后弟二天,王景范便让宋端带上自己早已写好的信件前往汾州去拜访狄青,顺便也带上了自己对目前朝局的一些看法,以便让狄青在心理上有所准备——目前枢密使韩琦位高权重,而文彦博已经集朝中怨望于一身,长不过一载文彦博必然会去相位,伴随而来的升迁很可能是富弼升为昭文相以替代文彦博的空缺,而韩琦则必升为集贤相,甚至皇帝再设“史馆相”
在大宋帝国的权利顶端,一般而言掌握大权的必然是昭文相,而昭文相以下的副相通常是集贤相,不过若是碰到了史馆相,则史馆相为次相,集贤相为第三相。史馆相全称乃是“同平章事、兼修国史”不过这史馆相并不是常设,大致都是昭文相和集贤相两人引领政事堂和中书省,史馆之职一般都是昭文相兼任。太宗皇帝登基之时情况特殊,以薛居正为昭文相、沈义伦为史馆相、卢多逊为集贤相,三相并设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了薛居正去世赵普担任昭文相的太平兴国七年才结束。
韩琦与狄青之间是有恩怨的,典型的文臣和武臣之间的冲突,不过大宋的国策乃是抑武扬文,狄青就算武功第一碰上韩琦也只有吃瘪的份,这与历朝历代的武臣相比简直是憋屈至极。文彦博招来的怨恨实在是太多了,必然不会久居相位,韩琦身负众望拜相已是必然,而王景范却知道这一次韩琦拜相将会开启长达十年为相的壮举,而这十年中对于狄青而言是没有什么机会起复了。
眼下对狄青最重要的便是保重身体,毕竟他与韩琦是同岁,而他更是一个武人出身,只要放宽心耐心的等待韩琦这风头过去。以韩琦执掌朝政十年之久来算,六十余岁的狄青也许执掌兵权在前线打仗不太可能,但再拜枢密使朝廷顶端权力层有个能打仗将领出身枢密使,总归是要好过一般文人对千里之外的战场胡乱猜疑瞎指挥要好得多。
宋端能否有这个造化来借此谋个出身,那还要看他自己的运气,至少王景范自认为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狄青在大宋军队中的威望无人能比,多少军方中的桀骜不驯的人物对他都是倾心折服,宋端的事情在狄青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只要他点头宋端从军绝对是一路顺风,王景范亦是算准了这点才千方百计的为其铺路奠定基础。不过宋端能够有一个好的基础也并不代表他就能成为另外一个狄青,这都要看他自己的努力和机运。
于文传与俞樾自然是知道宋端已经离去投奔狄青了,两人说不上对宋端的前途有多么羡慕,他们与士人对武人的看法并无什么区别,如果说有也是因为他们同宋端一同长大,即便他ri相见也不会排斥宋端罢了。不过是王景范的学生宋端能够先行一步去建立自己的基业,两人还是有些羡慕的,不同于宋端,他们要想du li门户也只有过那千里挑一的科举考试,而跟在王景范身边则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于文传和俞樾口上虽是没有明说,但心中却已经将留在京师开封的想法给打消了——王景范的才学他们是知道的,与老先生相比他或许在见识上有所欠缺,但是论起经史子集的学问他可是比老先生更全面更精深一些。况且经过这嘉佑二年的科举之后,两人已经明了若是自己也要在科举路上有所建树,那还是跟在王景范的身后多学习一些要好,胡瑷等大儒固然名满天下,与王景范相比若想让他两人信服还差得远——胡瑷也不能保证他们就能通过科举考试。
在王景范通过chun闱考试之后,便就修书一封将寄住在李成庄的钱琦、张汉和高凤翰三人招到自己的身边,而李成庄暂时则由狄青赠送给王景范的陈州庄园内选拔的管事之人前去经营——他们都是狄青的旧人,虽谈不上地位有多高,但能够让狄青将庄园交予他们来打理,自是有这方面的才能,至少远比王景范身边的人要强得多。
于文传和俞樾在决定跟随王景范,至于钱琦三人就没有这个必要,他们读书的天分虽好但毕竟学识还浅尚需要打牢基础。白沙书院聚集了这么多老师,加上还可以间或得到胡瑷、程颐等名师的指导,对他们几人而言最是合适不过,况且钱琦他们年龄尚小,也不适合跟着王景范东奔西跑,哪怕蔡州并不算远也是一个麻烦。
“见复,你也应该如苏子瞻兄弟两人那样四处拜访一些显达名儒,毕竟此次你去蔡州赴任,若无特别之事将离京三年之久,朝中有人提及之时也有人能代为举荐”韩缜坐在王景范对面,看着他熟练的摆弄茶具。
新婚三ri之后,王景范陪同娇妻返回岳丈家,这也是婚事中重要的一项也是最后一项了。原本王景范是可来可不来的,若是女儿单独返家这边称为“归宁”绝大多数女婿都不愿意来——女婿若是上门便称为“拜阁”这也不算什么,只是其中有项婚俗乃是岳丈家女眷齐聚,见着女婿来了便有用竹杖喊打的习俗。这自然不可能是真打,但被一群女人所戏弄多少有些掉面子,是以绝大多数女婿都不愿意陪同妻子回门。
不过王景范对拜阁回门却不在乎,婚前都是王珪来牵线搭桥,事实上除了书上有韩氏兄弟的小传之外,他对于自己的老丈人兄弟几人并无什么了解之处,书本上的东西是最不可靠的,还是要多接触一些更好。是以他不在乎这些婚俗,几番闹腾之后岳丈韩缜果然与他私下交谈,女婿也是步入官场的人了,只是根据王珪的传言王景范自点中状元之后基本上并不如同其他进士那般四处走动拜访朝中大臣,他也想借这个机会点醒一下自己这个不知是木讷还是精明的女婿。
王景范一边摆弄茶具一边笑着反问道:“欧阳内翰?文相?岳父大人,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