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美女中文网 zw19.com,豳风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三日——浙源官坑山重水复

    初晓。东窗微亮。

    推开窗子,有一缕轻烟飘了进来。目所及处,是晨雾中的朦胧乡村。

    离别理坑的时候,村庄炊烟乍起,一如来时的沉静。

    依然是昨日的山水画廊,理坑被这样的层峦所遮蔽,在时间的泥沙淘洗中幸存了下来,幸存,恐怕只是因为遗忘。

    行至浙源,远远便望见了龙天塔,六面七层,每层檐角悬系风铃。龙天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四百多年来,并不为人所注意,塔中甚至没有供奉佛像,它只是作为一个符号而存在着,在浙源的山野间静静矗立,毫不动摇。

    拾阶而上,我却意识到龙天塔并非一个符号那么简单。塔内只余下盘桓的木梯和空落的墙壁,到了顶层,风从六面窗子中一时涌了进来,风铃曳动,在小小的空间中流转着风与清脆的音响。从每扇窗子张望,远山含黛,清溪绕村,古树芊绵,村舍连亘,斜阳绿野,晴空流岚,竟都框入了一幅幅诗意的田园画卷。

    怪不得洞山法师说“向来从他觅,迢迢与我疏,而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修行,原本是修心,有无佛像不关紧要,紧要的是悉心体会,那自然界与人性中不可名状的微妙感应。

    虹关的村头,兀然屹立着一棵硕大樟树,冠幅3亩许,细碎的叶子婆娑作响,将屋舍、道路、纳凉的村民整个地笼罩起来,回望天际,有漏如星。关于古樟的年龄,众说不一,一般认为当在千年左右,而古樟旁的古驿亭有一副字迹斑驳的楹联:“试问几何年曰宋曰唐古樟自晓,溯回多少事论荣论辱浙水长流”真要追究下去,竟是庸人自扰了。

    汽车在岭角停了下来,从山坳间的古驿路而上,我们选择了一段徒步的旅行,在理坑的时候,余老板叮嘱说,沿着青石板走就好,到了第三个凉亭就穿过去,日落前总可以抵达官坑的。

    青石板在山岭间蜿蜒而去,旁有溪涧,水至清,掬手可饮。当地人讲,这条石板路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建成了,古时的豪绅们雇用了成百成千的匠人开凿了这条驿路,究竟驿路修建的缘起是什么?又有很多说法,最简单的说是为了方便豪绅们的踏青出游,最务实的说法是通商的需要,青石板两侧有深深的槽痕,据说是车轱辘碾出来的。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进香,深山有庙,常年香火不绝。

    不管是为了什么,石板路荫庇了后来者,令人心怀感戴。沿路上行,穿梭于浅草矮树,起初路边还分布有零星的农田,不时会遇见拖着铁犁的水牛,农人扬起草鞭,作声吆喝着。愈向前行,人烟就断绝了,唯一可能邂逅的只有樵夫,负着成捆的柴禾,步履轻盈。

    在山巅处回望岭角,青山绿野的掩映中是醒目的白,白墙错落,道路如丝带般缠绕。转身远眺,层峦绵延,山腰是梯田,一簇簇的茶树彼此相挨,油油的绿。山顶杂木丛生,偶有桃树梨树,就灿灿地绽放着,于那满山苍翠中点染出一团粉色的火焰。山岭交界处凹了下来,积了一潭水,平滑如镜,天光徘徊。

    行良久,豁然见着一座山门,门楣正中写着“一天门”两侧楹联道“攀峻岭入天门崖悬峭陡疑无路,转山嘴步桥岗烟飘雾绕又一源”真真好文采,这僻乡郊野连农夫村媪都不可小觑,家学渊源那。

    穿天门,不多时来到一白墙小舍——“青莲庵”整个建筑面阔三间,朴素至极,不见任何雕琢的痕迹。庵内并没有人,门虚掩,推门而入,梁上布幔垂落,红黄相间,大都书写着求神的愿想。抬脚,尘土弥漫。

    转过青莲庵,犹如走入了一个幻境。空山鸟语,奇异地颤动着,流水潺潺,却并不见踪影。头顶完全被遮蔽了,身边的情形不断变化,正在竹林中穿行呢,一不小心就蔓草如织,陷入长叶藤萝的缠绕。进入杉树林,色彩蓦的丰富起来,陈年的落叶在脚下簌簌响动,铺展开满山遍野的深褐色,耦荷小花在岩石缝里探头探脑,阳光透过枝桠斜射下来,澄澄闪亮。

    此时是绝无人迹了,路过一片谷地,青石板突然没了踪迹。眼前是草坡,草长过顶,等到钻了进去才察觉形势的严峻,草丛中的路若有若无,却一概被植物挤迫着,只得匍匐前进。而草叶并不怜惜我们,锋利如刃,不久手上就浮现出鲜红的伤痕,指缝间渗出了血,霞彩般地扩散开来。

    看来是迷路了。

    原道折返,天空暗了下来,喑哑的风骤起骤落,开始飘起了雨丝。

    这时才想起余老板的话,第三个凉亭,我们错过了第三个凉亭。忙打手机给余老板,按照他的指示,我们在霏微的雨中苦苦寻觅第三个凉亭,回时的路比来时更加沉重,耳边只听得见自个的喘息。

    天色将墨的时候,我们在一个岔路口找到了第三个凉亭,这哪是凉亭啊,似乎更像是个两边开门的马厩。看到一线生机,我们脚下生风,向官坑雀跃奔去。

    村口,灯火迷离,饭香漫逸。

    第四日——江岭晓起田园诗画(之一)

    早晨,我嗅见了唇边的酒香。

    是清华婺的味道,那酒泛着金黄,被竹叶浸过了,一丝丝的苦,一丝丝的甜,却并不辛辣。昨晚不觉就灌了整瓶下去,一宿睡得无比香甜。

    吃早饭的时候,碰上村里的出殡队伍,眼前就白花花的一片,那哭声,揪人的心,村中有声望的长者举着杉木火把,不时从一个小口袋里抓出些稻谷洒在路上,他带领送殡的人群围成了一个圆周,顺时针、逆时针地交替转动,中间的场地摆设着纸扎的祭品,周遭白花胜雪,挽幛如云。我甚至看到青莲庵送来的挽联:“虔心待佛终成正果范后世,一尘不染始得功圆荫衣枝。”

    老人是喜丧,70多岁驾鹤西去,儿女们是想得开的,只是那悲伤,那么真切,眼泪滴在土地上,溅起了尘埃。

    心情稍稍沉重了片刻,背上行囊继续赶路。客栈的老板娘是极厚道的农村妇女,她陪着我们走了半个小时,一直送到高山平湖的码头。路上,她聊起了自己的儿女,眼中有隐隐的忧虑,她担心孩子吃不了苦,而山外头的世界,虽然热闹,却并不那么使人放心。

    老板娘指着满山腰的茶树,教我真正的农桑知识。时近四月,茶树很快要开始抽芽,若是在一芽一叶的时候采摘,一斤可作价十几元,一芽两叶的时候,便骤降至四五元,过了这些时节,一芽三叶、一芽四叶的品色只得五角一元。当年的新茶用鼻子可以嗅得出来,香气清郁,沁人心脾。在婺源,稻谷只用来烧饭,油菜只用来榨油,只有茶叶真正称得上经济作物。婺源山地耸峙,云雾缭绕,雨润风湿,自古即是产茶宝地,陆羽著茶经,有载“歙州茶生婺源山谷”当地人少有嗜烟,多嗜浓茶。

    紧接着是一段水路,阳光和暖,湖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