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庸 (1/2)
一九中文网 www.zw19.com,被水淹死的鱼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文化问题十分复杂,往往糟粕与精华互现,长处与短处相连。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价值,产生不同的效应,难以简单地分别,也难以笼统地说好与坏。也就要把它放到它所处的时代去考虑。
西学东渐,中国广大爱国知识分子逐步探索出强国御辱之道。从百日维新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东西方文化也在磨合中不断升华、交融。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儒家文化,却被不断的被抨击。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反对一切旧文学“打倒孔家店”浪潮的狂掀,以及在文革期间,人们错误地中庸之道是在极力调和矛盾,取消斗争,是妄图永远保存旧制度。是反动哲学,是没落阶级社会革命,主张复古,倒退的复辟之道。这些都导致部分青少年对儒家文化更是深恶痛绝,中庸之道更是扫地殆尽。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更是在狂人日记中狂批儒家文化,视其为吃人的礼教。诚然作为封建社会统治基础的儒家文化,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它其间的精华却是不容忽视的。毛泽东指出:“孔子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的解释一番。”对儒家文化我们应给予实事求是的说明和评价,还历史一个公道。
中庸是对圣人的最高评价,无过无不及是处世的最高准则。然而,要想作到轻重适度,缓急得中,又谈何容易,只有经过长时期的修炼的人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切记:要对各种偏才取长补短,以天下之能为己能,方是实现中庸的正途。
儒家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中庸近年来更是被人理解得面目全非,多数人认为中庸即平庸,保守,妥协,不求上进。实际上中庸是一种折中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无论在人类还是在自然界,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简言之中庸就是一种不偏不倚。孔子“温而厉,威而猛,恭而安”更是中庸准则的典范。
从当今多数人对中庸的理解看,表面上我们需要杜绝以辞害意。但由表及里,是否又道出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歧视性误解?以及我们在对大众化的传统文化教育上缺少引导和启发?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使中国具备了深沉、博大、纯朴、和灵敏,更使中国人具备了一种温良。正如麦嘉温博士所言:“中国人的温良,不是精神颓废的,被阉割的温良。”这种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它是同情与智能这两样东西相结合的产物。
近代文化怪杰辜鸿铭更是礼赞儒家文化。他认为中国人最美好的特征是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生活。甚至他在群氓崇拜教或战争与战争的出路一文中指出:对于交战国中的人民来讲,(指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战争国家)战争的唯一出路在于彻底撕毁自由大宪章,制定一种新的大宪章,不是自由的大宪章,而是像我们中国这儿的良民宗教所赋予中国人的“忠诚大宪章”甚至这一观点也被一些国外知名人士赞同。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辜鸿铭所说的良民宗教就是儒家文化。
当然在这里又出现了“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的辨别和最终取向,我们应当辨证地对待。全盘西化更是不可能,中体西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但要屏除夜郎自大的狂妄意识。在这两中论调中我们应该融合二者的精华。即切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国情,恰当的吸收和传播。
秦始皇焚书坑儒,孔子提出儒家思想,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似乎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战国社会动荡,思想空前繁荣,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如果任其发展,无疑造成众口铄金的尴尬局面。思想的统一更是必要。而儒家文化正好以:“为政在人,取人以生,修生以道,修道以仁。”的仁政思想在封建社会独树一帜。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人治为主的国家,政治的利弊得失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人的善恶。从人出发,就要强调个人的修身,其基本原则就是“仁”这就使中国人具有了一种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中国也就从未对他国发动过任何一场不义的侵略战争。而本国的战争也要名正言顺。也就较多的避免了战争对社会的毁灭性打击,较多的给予了人民一个安居乐业的和平环境。
儒家文化是极其提倡忠孝的。简言之,它其实就是一种责任,孔子在春秋更是人们树立了一个国家的观念,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正是中国永葆生机的源泉与不竭动力。
关于中国人的忠义,我想还是引用辜鸿明讲的一个例子来证明。他的一个苏格兰朋友告诉他说:他有一个中国仆人,那是一个十足的流氓,不但说谎、敲诈,而且还经常去赌博。当他在一个偏僻的口岸染上伤寒,且身边无一个朋友能照料他时,他的仆人,那个十足的流氓却来精心照料他,使他获得了从最好的朋友,亲人那里都无法得... -->>
文化问题十分复杂,往往糟粕与精华互现,长处与短处相连。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价值,产生不同的效应,难以简单地分别,也难以笼统地说好与坏。也就要把它放到它所处的时代去考虑。
西学东渐,中国广大爱国知识分子逐步探索出强国御辱之道。从百日维新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东西方文化也在磨合中不断升华、交融。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儒家文化,却被不断的被抨击。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反对一切旧文学“打倒孔家店”浪潮的狂掀,以及在文革期间,人们错误地中庸之道是在极力调和矛盾,取消斗争,是妄图永远保存旧制度。是反动哲学,是没落阶级社会革命,主张复古,倒退的复辟之道。这些都导致部分青少年对儒家文化更是深恶痛绝,中庸之道更是扫地殆尽。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更是在狂人日记中狂批儒家文化,视其为吃人的礼教。诚然作为封建社会统治基础的儒家文化,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它其间的精华却是不容忽视的。毛泽东指出:“孔子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的解释一番。”对儒家文化我们应给予实事求是的说明和评价,还历史一个公道。
中庸是对圣人的最高评价,无过无不及是处世的最高准则。然而,要想作到轻重适度,缓急得中,又谈何容易,只有经过长时期的修炼的人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切记:要对各种偏才取长补短,以天下之能为己能,方是实现中庸的正途。
儒家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中庸近年来更是被人理解得面目全非,多数人认为中庸即平庸,保守,妥协,不求上进。实际上中庸是一种折中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无论在人类还是在自然界,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简言之中庸就是一种不偏不倚。孔子“温而厉,威而猛,恭而安”更是中庸准则的典范。
从当今多数人对中庸的理解看,表面上我们需要杜绝以辞害意。但由表及里,是否又道出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歧视性误解?以及我们在对大众化的传统文化教育上缺少引导和启发?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使中国具备了深沉、博大、纯朴、和灵敏,更使中国人具备了一种温良。正如麦嘉温博士所言:“中国人的温良,不是精神颓废的,被阉割的温良。”这种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它是同情与智能这两样东西相结合的产物。
近代文化怪杰辜鸿铭更是礼赞儒家文化。他认为中国人最美好的特征是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生活。甚至他在群氓崇拜教或战争与战争的出路一文中指出:对于交战国中的人民来讲,(指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战争国家)战争的唯一出路在于彻底撕毁自由大宪章,制定一种新的大宪章,不是自由的大宪章,而是像我们中国这儿的良民宗教所赋予中国人的“忠诚大宪章”甚至这一观点也被一些国外知名人士赞同。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辜鸿铭所说的良民宗教就是儒家文化。
当然在这里又出现了“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的辨别和最终取向,我们应当辨证地对待。全盘西化更是不可能,中体西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但要屏除夜郎自大的狂妄意识。在这两中论调中我们应该融合二者的精华。即切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国情,恰当的吸收和传播。
秦始皇焚书坑儒,孔子提出儒家思想,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似乎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战国社会动荡,思想空前繁荣,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如果任其发展,无疑造成众口铄金的尴尬局面。思想的统一更是必要。而儒家文化正好以:“为政在人,取人以生,修生以道,修道以仁。”的仁政思想在封建社会独树一帜。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人治为主的国家,政治的利弊得失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人的善恶。从人出发,就要强调个人的修身,其基本原则就是“仁”这就使中国人具有了一种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中国也就从未对他国发动过任何一场不义的侵略战争。而本国的战争也要名正言顺。也就较多的避免了战争对社会的毁灭性打击,较多的给予了人民一个安居乐业的和平环境。
儒家文化是极其提倡忠孝的。简言之,它其实就是一种责任,孔子在春秋更是人们树立了一个国家的观念,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正是中国永葆生机的源泉与不竭动力。
关于中国人的忠义,我想还是引用辜鸿明讲的一个例子来证明。他的一个苏格兰朋友告诉他说:他有一个中国仆人,那是一个十足的流氓,不但说谎、敲诈,而且还经常去赌博。当他在一个偏僻的口岸染上伤寒,且身边无一个朋友能照料他时,他的仆人,那个十足的流氓却来精心照料他,使他获得了从最好的朋友,亲人那里都无法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