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中文网 www.zw19.com,易中天品三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东汉末年,就在曹操初步显示出他的政治远见和英雄气概时,另一些人却在表现着自己的蛮横和愚蠢。正是他们的蛮横和愚蠢成就了曹操的盖世功业。董卓、袁绍、袁术,这三个乱世枭雄,他们最终为什么会失败?易中天品三国之一错再错即将播出,敬请关注。
在中国历史上,如何对待皇帝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灭顶之灾。董卓、袁绍、袁术,这三个乱世枭雄恰恰在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一错再错,结果是千夫所指,身败名裂。那么,他们在皇位的问题上究竟犯了什么错误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用当代视角为我们精彩品读三国——“一错再错”
易中天:
在上一集我们讲到,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这十年当中,只有曹操才当之无愧地可以称得上是“乱世英雄”而其他那些人呢?其中最厉害的、最有能耐的、最有志向的、最有野心的,董卓、袁绍、袁术,那只能叫做“乱世枭雄”而且他们在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上犯了严重的错误,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待现任皇帝。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呢?因为我们知道,当时的制度是帝国制度,帝国是以皇帝为国家元首和国家象征的,所以对待现任皇帝的态度在当时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谁要是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那可能就会一败涂地,而且永世不得翻身。那我们就来看看董卓、袁绍、袁术他们三个人是怎么做的。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留下何皇后和两个未成年的儿子。孤儿寡母根本就守不住江山,掌握政权的士人集团和官宦集团也在宫廷斗争中两败俱伤。这时,董卓就乘虚而入,兵进洛阳,控制了朝政,将帝国的京城置于他的血腥统治之下。此时,他当皇帝的野心也就充分暴露出来。那么,面对现任的皇帝,董卓是如何对待的呢?
董卓对待现任皇帝的态度最野蛮,他的做法是“废立”就是废掉现任皇帝,另外再立一个皇帝。废掉当时的皇帝,在历史上叫做少帝的刘辩,立谁呢,立刘辩弟弟陈留王刘协。董卓一进京,就提出了这个打算,那么董卓为什么要换这个皇帝呢?他自己的说法是少帝刘辩懦弱愚昧,不堪为人主,而陈留王刘协呢,聪明睿智,有帝王之像,甚至有圣主之像,可以比尧舜。
这个说法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董卓还没有进京,宦官集团和士人集团就打起来了,策划董卓进京的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所杀,然后宦官们劫持了当时的皇帝和他的弟弟刘协逃出京城。路上这些宦官们打不过袁绍的军队,也死的死逃的逃,那么这个少帝和陈留王哥俩一个十四岁一个九岁流落民间,千辛万苦最后才回到了京城,这时候董卓的军队已经来到了洛阳城边,于是就来接驾。当时少帝和陈留王已经被官员们找着了,一个队伍也就往京城里面走,打头的就是前面我们讲过的那个花钱买官的崔烈,崔烈看到董卓的军队过来以后崔烈就大吼了一声:董卓回避,圣驾在此。董卓说,你们这些人连个国家都治理不好,有什么资格要我回避啊?然后走到皇上面前,说皇上,我是董卓。刘辩就哇地一声哭了,我要妈妈。董卓就想,这这,这哪像个皇上啊?然后又走到陈留王刘协的跟前说,王爷,我是董卓,你骑我的马吧,董卓把刘协抱到自己的马上,然后问最近发什么些什么事。九岁的陈留王对答如流,说得头头是道。哎,董卓说这个像皇帝,回去把他换了。
这个应该说不是董卓要换皇帝的真实原因,因为董卓的心思很清楚,他是要把皇帝捏在自己的手心里,让皇帝做个傀儡。既然是做傀儡的嘛,傻一点不是更好吗,不像皇帝不是更好吗,干吗要换一个聪明一点的、像一点的呢?当然董卓这种人,他凭着自己的一时好恶老子就是要换,那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我觉得他真实的原因还是要树立个人威望,控制中央政权。因为董卓是西北来的一个军阀,非常野蛮,在京城里面根本就站不住脚。董卓当然也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自己带来的这个军队是不足以成大事的,也要依靠当时王朝的那些名流、士大夫,所以董卓进京以后大量地起用这些名流、士大夫。但是名流、士大夫不愿意跟他合作,在骨子里面看不起他。董卓只好耍野蛮,比方说他聘请了蔡文姬的父亲蔡邕,这是一个大名士,请蔡邕出来做官,蔡邕说哎呀,老夫就不去了吧,董卓说你不去吗?我这个人脾气不太好,喜欢灭人九族。蔡邕只好去做官。你说这样一个人,他怎么和当时的士族阶级——用现在话说就是知识界——合作呢?
董卓这个人野蛮是野蛮,他也有狡猾的一面。董卓当时到洛阳来的时候带了多少人,三千人,董卓马上明白,这三千人是镇不住的,他采取个什么办法呢?他让这三千人每天晚上换成便装出城,第二天早上换上军装大张旗鼓地进城,一连四五天天天如此,洛阳城就不知道董卓带来了多少人马,因为每天都有董卓的军队开进来。所以他也是很狡猾的,他这么一弄他发现他忽悠成功了,也发现洛阳城的什么士大夫、知识界没有他以前想象得那么了不起,也是可以忽悠的,那我这回就忽悠个大的,换皇帝。董卓想你们不是都不听我的吗?我不是没有威望吗?你们不是都崇拜皇帝吗?你们不都是听皇帝的吗?要是我连皇帝都能换,看你们听谁的!但是董卓没有想到,这个皇帝是不可以随便换的,所以董卓这个提议提出来遭到了整个士大夫强烈地反对和抗议,硬是逼得他大开杀戒,这才是把皇帝换掉。但是从此,他变成了人民公敌,全国人民都在说董卓随随便便就把皇帝换了,这不是乱臣贼子还是什么东西!因为在当时人的眼睛里皇帝是一国之君,也是一国之本,换皇帝就等于动摇国本,只能造成天下大乱,这是绝对不能同意的,哪怕你换上去的还是姓刘的那也不行。
这个事情其实以前也有人做过的,东汉灵帝末年,有一个冀州刺史叫做王芬的他就准备换皇帝,他准备在汉灵帝出巡的时候阴谋把汉灵帝干掉,换一个叫合肥侯的人去当皇帝。这个合肥侯是谁呢?现在不知道了,弄不清楚了,反正也是他们刘家的一个宗室。参与这个事情的就有后来背叛袁绍投奔曹操,最后又被曹操杀掉的那个许攸,所以曹操和许攸确实是老朋友。他们做这个事情想拉曹操入伙,写信给曹操。曹操马上回了一封信,开头就说:
“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
就是撤换皇帝这个事情是最不吉利,也最有风险的。曹操说,你想想当年的“七国之乱”吴王刘濞联合另外六个王国以“清君侧”为名以想推翻汉景帝,自己来当皇帝,结果怎么样呢,不得人心,一败涂地嘛。曹操说请你们想一想,你王芬一个冀州的刺史,你的力量比得上当年的“七国”吗?你们要立的那个合肥侯他的身份、地位、人缘、威望比得上当年的吴王刘濞吗?比不上你们还要干,不是自取灭亡吗?不听,继续做,结果呢,阴谋败露,许攸畏罪潜逃,王芬畏罪自杀。所以董卓虽然是做成功了,但是他留下千古骂名,成为全国共讨之、天下共诛之的“众矢之的”这是董卓最后要灭亡的原因之一。
董卓靠着废立皇帝做起了他不是皇帝的皇帝梦,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种做法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最终使他走向了灭亡。可惜有一个人却不懂得“前车之覆,为后车之鉴”的道理,他居然又来重蹈董卓覆辙,这个人就是袁绍。但袁绍的做法比起董卓来也未必高明,那么,他又是怎样对待现任皇帝的呢?
自从“关东联军”组成以后,袁绍当了盟主,一下子野心就大起来了,我现在是“关东军”总司令啊。但是这个人胆子没有野心大,他不敢带着“关东联军”去攻打洛阳和长安,他想出个什么办法呢?干脆这个地方我不管了,董卓不就这样弄吗,让他弄去,我在我的这个地盘里面另外立一个皇帝,我这个皇帝如果立成功了,将来我就是开国元勋啊。他要立谁呢,幽州牧刘虞。但是袁绍的这个做法并没有成功,第一个刘虞自己就不干,刘虞说我忠于大汉王朝,我是规规矩矩做大汉王朝的一个臣子,绝无谋逆、谋篡的野心,你不要跟我来这一套。那么这个事情袁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找刘虞,当然因为他要立刘虞做皇帝,必须刘虞同意。而且袁绍也有一个马马虎虎过得去的理由,他就是说你看当今皇上这么年幼,又在董卓的手上,是死是活我们现在都弄不清楚,国不可一日无君,你是宗室的长者,你应该出来组织一个政府。刘虞说你不要逼我,你再逼我我跑匈奴去,我宁肯投奔匈奴我也不会干这个事。
那么曹操也不赞成,袁绍做的这件事情是跟曹操商量过,但曹操很清楚,曹操知道要做的这个事实际上是要成立一个“流亡政府”严格地说成立“流亡政府”这件事不是完全不可以做,这也是政治斗争当中的一种手段,我们读历史知道在国家非常时期是可以在京都以外的地区,甚至在国外成立“流亡政府”的,但是它有一个前提就是现任政府必须是实际上已经被推翻不存在,或者被敌国占领了首都,灭掉了现存政府,或这是被国内的叛乱叛军灭掉了。就是现任政府不存在了,那么你可以建立一个“流亡政府”;那现在现任政府还存在,至少汉献帝还是名义上的大汉天子,董卓也还是名义上的大汉臣子,大汉并没有亡嘛。你这个时候另立一个皇帝,那就是另立中央,另立中央就是搞分裂。而曹操是坚决反对分裂,主张国家统一的,而且曹操也非常清楚袁绍这个人根本成不了大事,所以予以拒绝。
那么袁绍也不死心,这个事情袁绍也跟曹操至少说了两次,第二次袁绍请曹操喝酒,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印来,一个玉的印,这个在古代叫什么?叫玺,是皇帝用的。给曹操看,你看,我有这个了。我估... -->>
东汉末年,就在曹操初步显示出他的政治远见和英雄气概时,另一些人却在表现着自己的蛮横和愚蠢。正是他们的蛮横和愚蠢成就了曹操的盖世功业。董卓、袁绍、袁术,这三个乱世枭雄,他们最终为什么会失败?易中天品三国之一错再错即将播出,敬请关注。
在中国历史上,如何对待皇帝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灭顶之灾。董卓、袁绍、袁术,这三个乱世枭雄恰恰在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一错再错,结果是千夫所指,身败名裂。那么,他们在皇位的问题上究竟犯了什么错误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用当代视角为我们精彩品读三国——“一错再错”
易中天:
在上一集我们讲到,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这十年当中,只有曹操才当之无愧地可以称得上是“乱世英雄”而其他那些人呢?其中最厉害的、最有能耐的、最有志向的、最有野心的,董卓、袁绍、袁术,那只能叫做“乱世枭雄”而且他们在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上犯了严重的错误,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待现任皇帝。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呢?因为我们知道,当时的制度是帝国制度,帝国是以皇帝为国家元首和国家象征的,所以对待现任皇帝的态度在当时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谁要是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那可能就会一败涂地,而且永世不得翻身。那我们就来看看董卓、袁绍、袁术他们三个人是怎么做的。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留下何皇后和两个未成年的儿子。孤儿寡母根本就守不住江山,掌握政权的士人集团和官宦集团也在宫廷斗争中两败俱伤。这时,董卓就乘虚而入,兵进洛阳,控制了朝政,将帝国的京城置于他的血腥统治之下。此时,他当皇帝的野心也就充分暴露出来。那么,面对现任的皇帝,董卓是如何对待的呢?
董卓对待现任皇帝的态度最野蛮,他的做法是“废立”就是废掉现任皇帝,另外再立一个皇帝。废掉当时的皇帝,在历史上叫做少帝的刘辩,立谁呢,立刘辩弟弟陈留王刘协。董卓一进京,就提出了这个打算,那么董卓为什么要换这个皇帝呢?他自己的说法是少帝刘辩懦弱愚昧,不堪为人主,而陈留王刘协呢,聪明睿智,有帝王之像,甚至有圣主之像,可以比尧舜。
这个说法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董卓还没有进京,宦官集团和士人集团就打起来了,策划董卓进京的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所杀,然后宦官们劫持了当时的皇帝和他的弟弟刘协逃出京城。路上这些宦官们打不过袁绍的军队,也死的死逃的逃,那么这个少帝和陈留王哥俩一个十四岁一个九岁流落民间,千辛万苦最后才回到了京城,这时候董卓的军队已经来到了洛阳城边,于是就来接驾。当时少帝和陈留王已经被官员们找着了,一个队伍也就往京城里面走,打头的就是前面我们讲过的那个花钱买官的崔烈,崔烈看到董卓的军队过来以后崔烈就大吼了一声:董卓回避,圣驾在此。董卓说,你们这些人连个国家都治理不好,有什么资格要我回避啊?然后走到皇上面前,说皇上,我是董卓。刘辩就哇地一声哭了,我要妈妈。董卓就想,这这,这哪像个皇上啊?然后又走到陈留王刘协的跟前说,王爷,我是董卓,你骑我的马吧,董卓把刘协抱到自己的马上,然后问最近发什么些什么事。九岁的陈留王对答如流,说得头头是道。哎,董卓说这个像皇帝,回去把他换了。
这个应该说不是董卓要换皇帝的真实原因,因为董卓的心思很清楚,他是要把皇帝捏在自己的手心里,让皇帝做个傀儡。既然是做傀儡的嘛,傻一点不是更好吗,不像皇帝不是更好吗,干吗要换一个聪明一点的、像一点的呢?当然董卓这种人,他凭着自己的一时好恶老子就是要换,那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我觉得他真实的原因还是要树立个人威望,控制中央政权。因为董卓是西北来的一个军阀,非常野蛮,在京城里面根本就站不住脚。董卓当然也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自己带来的这个军队是不足以成大事的,也要依靠当时王朝的那些名流、士大夫,所以董卓进京以后大量地起用这些名流、士大夫。但是名流、士大夫不愿意跟他合作,在骨子里面看不起他。董卓只好耍野蛮,比方说他聘请了蔡文姬的父亲蔡邕,这是一个大名士,请蔡邕出来做官,蔡邕说哎呀,老夫就不去了吧,董卓说你不去吗?我这个人脾气不太好,喜欢灭人九族。蔡邕只好去做官。你说这样一个人,他怎么和当时的士族阶级——用现在话说就是知识界——合作呢?
董卓这个人野蛮是野蛮,他也有狡猾的一面。董卓当时到洛阳来的时候带了多少人,三千人,董卓马上明白,这三千人是镇不住的,他采取个什么办法呢?他让这三千人每天晚上换成便装出城,第二天早上换上军装大张旗鼓地进城,一连四五天天天如此,洛阳城就不知道董卓带来了多少人马,因为每天都有董卓的军队开进来。所以他也是很狡猾的,他这么一弄他发现他忽悠成功了,也发现洛阳城的什么士大夫、知识界没有他以前想象得那么了不起,也是可以忽悠的,那我这回就忽悠个大的,换皇帝。董卓想你们不是都不听我的吗?我不是没有威望吗?你们不是都崇拜皇帝吗?你们不都是听皇帝的吗?要是我连皇帝都能换,看你们听谁的!但是董卓没有想到,这个皇帝是不可以随便换的,所以董卓这个提议提出来遭到了整个士大夫强烈地反对和抗议,硬是逼得他大开杀戒,这才是把皇帝换掉。但是从此,他变成了人民公敌,全国人民都在说董卓随随便便就把皇帝换了,这不是乱臣贼子还是什么东西!因为在当时人的眼睛里皇帝是一国之君,也是一国之本,换皇帝就等于动摇国本,只能造成天下大乱,这是绝对不能同意的,哪怕你换上去的还是姓刘的那也不行。
这个事情其实以前也有人做过的,东汉灵帝末年,有一个冀州刺史叫做王芬的他就准备换皇帝,他准备在汉灵帝出巡的时候阴谋把汉灵帝干掉,换一个叫合肥侯的人去当皇帝。这个合肥侯是谁呢?现在不知道了,弄不清楚了,反正也是他们刘家的一个宗室。参与这个事情的就有后来背叛袁绍投奔曹操,最后又被曹操杀掉的那个许攸,所以曹操和许攸确实是老朋友。他们做这个事情想拉曹操入伙,写信给曹操。曹操马上回了一封信,开头就说:
“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
就是撤换皇帝这个事情是最不吉利,也最有风险的。曹操说,你想想当年的“七国之乱”吴王刘濞联合另外六个王国以“清君侧”为名以想推翻汉景帝,自己来当皇帝,结果怎么样呢,不得人心,一败涂地嘛。曹操说请你们想一想,你王芬一个冀州的刺史,你的力量比得上当年的“七国”吗?你们要立的那个合肥侯他的身份、地位、人缘、威望比得上当年的吴王刘濞吗?比不上你们还要干,不是自取灭亡吗?不听,继续做,结果呢,阴谋败露,许攸畏罪潜逃,王芬畏罪自杀。所以董卓虽然是做成功了,但是他留下千古骂名,成为全国共讨之、天下共诛之的“众矢之的”这是董卓最后要灭亡的原因之一。
董卓靠着废立皇帝做起了他不是皇帝的皇帝梦,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种做法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最终使他走向了灭亡。可惜有一个人却不懂得“前车之覆,为后车之鉴”的道理,他居然又来重蹈董卓覆辙,这个人就是袁绍。但袁绍的做法比起董卓来也未必高明,那么,他又是怎样对待现任皇帝的呢?
自从“关东联军”组成以后,袁绍当了盟主,一下子野心就大起来了,我现在是“关东军”总司令啊。但是这个人胆子没有野心大,他不敢带着“关东联军”去攻打洛阳和长安,他想出个什么办法呢?干脆这个地方我不管了,董卓不就这样弄吗,让他弄去,我在我的这个地盘里面另外立一个皇帝,我这个皇帝如果立成功了,将来我就是开国元勋啊。他要立谁呢,幽州牧刘虞。但是袁绍的这个做法并没有成功,第一个刘虞自己就不干,刘虞说我忠于大汉王朝,我是规规矩矩做大汉王朝的一个臣子,绝无谋逆、谋篡的野心,你不要跟我来这一套。那么这个事情袁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找刘虞,当然因为他要立刘虞做皇帝,必须刘虞同意。而且袁绍也有一个马马虎虎过得去的理由,他就是说你看当今皇上这么年幼,又在董卓的手上,是死是活我们现在都弄不清楚,国不可一日无君,你是宗室的长者,你应该出来组织一个政府。刘虞说你不要逼我,你再逼我我跑匈奴去,我宁肯投奔匈奴我也不会干这个事。
那么曹操也不赞成,袁绍做的这件事情是跟曹操商量过,但曹操很清楚,曹操知道要做的这个事实际上是要成立一个“流亡政府”严格地说成立“流亡政府”这件事不是完全不可以做,这也是政治斗争当中的一种手段,我们读历史知道在国家非常时期是可以在京都以外的地区,甚至在国外成立“流亡政府”的,但是它有一个前提就是现任政府必须是实际上已经被推翻不存在,或者被敌国占领了首都,灭掉了现存政府,或这是被国内的叛乱叛军灭掉了。就是现任政府不存在了,那么你可以建立一个“流亡政府”;那现在现任政府还存在,至少汉献帝还是名义上的大汉天子,董卓也还是名义上的大汉臣子,大汉并没有亡嘛。你这个时候另立一个皇帝,那就是另立中央,另立中央就是搞分裂。而曹操是坚决反对分裂,主张国家统一的,而且曹操也非常清楚袁绍这个人根本成不了大事,所以予以拒绝。
那么袁绍也不死心,这个事情袁绍也跟曹操至少说了两次,第二次袁绍请曹操喝酒,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印来,一个玉的印,这个在古代叫什么?叫玺,是皇帝用的。给曹操看,你看,我有这个了。我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