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中文网 www.zw19.com,悲回风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 诗词犹如当朝名士,楹联则似在野隐者。 注:楹联在中国的地位很特殊,低得很。代表中国古典文化的是唐诗宋词,正如当朝之大名士,而楹联尽管不缺与诗词并坐之精品,但因“怀才不遇”也只能流落在野,成了不为世所重的隐者。 二 联道海纳百川森罗万象,自非晴蜒点水走马观花能悟。 注:没有接触到对联,或一知半解,总会以为对联很简单,只不过是小道。但如果你亲身接触,或学习或感受一下,就会知道其中所包容的方面,实在是如海之广,并非随便浅沾即能悟之。 三 意境如钢,格律如铁,缺一难成神兵。 注:钢有硬度,但缺乏韧性,铁有韧性,但缺少硬度。全钢的剑不易生锈但容易折断,亦不容易锋利,全铁的剑虽然锋利但太软,亦容易生锈。如何将它们完美的组合而成一把好剑,全在于你学习和掌握的煅打技术。 四 重格律轻意境,重意境轻格律,皆是当时意气。 注:任何事物,如果只偏向一面看到一面,都不是完整的。对联也是如此,死守格律而看轻美好意境,或抱守意境而不顾基本格律,都是当时之“短见” 五 学对联,难在入门时举轻若重,出门时举重若轻。 注:学习在一开始时认真,特别是要对自己严谨,即使是一根草都要视为一根铁般的重要。这样你才能诚心而入学,所以说难。一旦把所学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后,如何再将一根铁视为一根草般轻松自如,也难。 六 联机变幻多端,亦如禅机挂角,时时难以寻之。 注:羚羊挂角,无机可寻。这也说明联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很多种表现方式。就好比二加二等于四,但二乘二也等于四,或许一时会令你无所适从,但如果能用心学,说难寻也不难寻,总会让你寻到规律。 七 初学胜在无世故阻挡输在粗糙,饱学胜在有经验可循逊在圆滑。 注:很不幸的是,许多人都要经历过这一关,都要从赤子的纯真无邪,到大人的老于世故。 八 见山见水与非山非水,只在对联水平不断转换时。 注:眼境开阔了,水平提高了,历练多了。你再看当初的一切事物,就会有了崭新的认知。 九 势联胜在大意纵横,却易输在“虚”和“空”中。 注:所正谓厚积薄发,才能感人。人不可能时时都有感慨,好的大势联,多是感慨积于一处到了不得不喷发,就如沉寂多年的火山,一旦喷发则先声夺人,气势纵横。如果只是偶感或者只是为联而联,就不妙。 十 联语多注重心与物交互作用创造的艺术层次,谓之意境。 注:意境这个美学术语似乎有些玄妙,但如果用简单一些的言语解释,也可以这样说:“意”就是你自己的想法和构思,境就是你所处的客观世界或虚空世界,如果将它们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便是意境。 十一 联之意境有偏重于“物”亦有偏重于“情” 注:这就要看创作联时是偏向“境”多一些,还是偏向“意”多一些了,如果没有侧重点,让容易让人觉得有些模棱两可的感觉,也就是无立场。 十二 以诗词曲赋入联多易办,以联入诗词曲赋多难为。 注:这是因为诗词曲赋较多的运用书面化的语言,而对联更多的运用了口头语之故,是不同的两个层次。 十三 唐诗多雄浑,宋词多婉柔,对联二者兼收并用。 注:对联的兴盛,是在明清,而前朝的种种风格,在此也可以兼收并蓄,占了历史便利。 十四 清人林昌彝言:“唐宋律赋,蝉联相续”此语值得再三玩味。 注:诗中有对联,赋中有对偶,能为人所喜而津津乐道,自然能代代相传相续。 十五 道家云天地万物皆相生相克,无疑是对联第一注释。 注:许多对联本身就是相对的,如“无对”便不能成“联” 十六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是如联中格律派与自由派。区分只在“雅”与“俗”共性却皆具强大生命力。 注: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有时也不必强求顺从。 十七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此语若套联,是化无意为有心之辞。 注:空即是色,不着一字的前提是已道尽万语。 十八 短联多偏意胜,长联常重势高。 注:联短,可以并列和构思一些意境。而联长了,就要考虑它朗诵时所带来的语调是否锵铿有力,亦或者是否荡气回肠,这样就有感染力,如果只是像念经诵咒一般,想来就有些可怕。 十九 武学云:“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联学也有此功夫。 注:针对机关联而言,由于联短,可发挥空间就少,反而不易对。针对意境联而言,联长,所要对的事物就偏多,也不易对。 二十 联语以自然转自我而奋发则大势之笔,首推则徐公:“海阔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注:外界事物和内心思想联系在一起时,而可借外界事物的宏伟博大来抒发内心的感受,海和山都是我。 二十一 何为飘逸灵动之最?观中唐之诗:“裙拖六幅潇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则是。后世联语多模仿此二句。 注:由于受自我局限以及个体的表达能力有限,所以诗人们多借助大自然来表达内心的感想,或用来指定一些对象,以物当人写,往往能收到奇效,达到原先不可能达到的境界。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多是如此。 二十二 对联中多用层层递进。如上句一色水天供傲啸,已呈放浪不拘之声;对句万家灯火绕回环,更显雍容大气之境。 注:意境并不是一层不变的静态展示,它有静也有动。此联就像流动的浪潮一般,是动态的,它层层推进,互相辉映,达到了它所要表达的效果。 二十三 济南趵突泉景有联曰:“平地忽堆三尺雪/四时长吼半空雷”声色形容巧妙,字间若带图画。 注:超越现实的表达,往往能取得一种错觉和奇妙的效果。此联说泉水故意不直说是泉水,反而从泉水的声和色来侧面比喻。因为雪是从空中落下来的,不可能平地忽然堆起;而雷只在春夏长鸣,不可能四时长吼。化不可能为可能,所以奇妙。虽然佩服作者的才思和不同寻常的观察力,但这也是古人常用的手法。 二十四 破万幅联,若读万卷书。 注:有很多联都是带有一定的隐喻和所指性的,怎么样欣赏和破解作者的创作动机,也是本事之一,所以能破万幅联,也等于读了万卷书。 二十五 无情对法开左道之行,类书法与剑法有正锋偏锋之。 注:世事无绝对,总有些例外,本来对联的内容是上下都要相映和关照的,而无情对却偏偏打破了这个规律,上下对得工整,而内容却十万八千里,不能不令人想到倒行偏锋,所以只能偶尔为之,多为有害了。 二十六 集句联最难,无胸吞万卷青简,则寸笔难行。 注:将不同朝代不同诗人的诗句有机的、人为的结合在一起,不能说不难。倘若没有博览群诗的功夫,是办不到的。 二十七 集句联牺牲平仄换取意境的,如集陆剑南之诗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孤桐三尺泻秋泉”牺牲对仗换取意境的。如集冯正中与苏东坡之词:“风吹皱一池春水/浪淘尽千古英雄” 注:前人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是通晓了格律之后,就不再以律害意,让格律缚死了意境。说白点就是想通了想开了。因为集句联本身有难度,如果集的句子是天作之合,那个别字失律,也就不必在意了。 二十八 以物化我,精妙者应推: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注:又是一个“以物当人写”的一个绝好的例子,利用大自然特有的现象来明喻和反映人生的变化,沧海桑田之意,尽在联外。 二十九 初学营造审美意象时切不可让主观所左右,当从客观实象为基础。若天象实写,题之太阳雨无妨,题之月亮雨则令人不知所云。 注:学习还应该加上实践,应该设法多亲近大自然,而不应该闭门造车,那样容易错误和闹出笑话。 三十 无情对绝在似无理却有理之间。四面云山谁作主/一头雾水不知踪。此语能从中窥见一豹。 注:所以说无情对完全是似通而非通,似有理还无理,有情还无情,也只能自己意会了。 三十一 前人联句甚喜借助大自然为自我服务,如梁启超名句:闲如水竹云山主/静得风花雪月权。蒲松龄名句:吸来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不一而足。 注:到了一定境界,艺术创作规律都是相同的,但个人的创作风格不同,所以形成的局面也就大同小异。 三十二 随波逐流易,守护真我难。 注:怎么样才能顾全大局又能充分体现个性,是一件伤神的事。 三十三 剪纸的秘诀在于剪掉“多余”的纸,创联组字则异曲同工。 注:炼字一法,正如剪纸一法,剩下都是最恰当的,正所谓触类旁通。 三十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先求“事”成而求“器”利亦为学联不二法门。 注:人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旦先磨成了利器,作起事来自然事半功倍。 三十五 联语贵在自我深刻体会和对联意的正确把握和理解,人云亦云联犹如肥皂泡,绚丽多彩却不堪时间考验。 注:个人的“自由意志”有时候比什么都有效。 三十六 诗意联培养情操收获美感。机巧联培养白发收获知识。 注:只要付出了努力,那么你就一定会有收获,即使是错的,错得多了,那么离近的也就不远。 三十七 豪放与婉约之联不露刻意造作犹其难。 注:人为的艺术品完成之后,斧凿之痕,在所难免。区别的是有人一览无余,有人可以巧妙隐藏罢了。 三十八 联中用辞常如天龙纵横,吞日吐月无所不用其极,诗词曲赋皆无法比。 注:对联没有诸多的“哀而不怒,怨而不伤”之教条,所以得自由。 三十九 对联之趣,在于苦思冥想之际蓦然悟出对仗妙句。或路上、或梦中、或餐前,此中滋味,无以形容。 注:原来得来全不费功夫,还是要费这么多功夫。 四十 想前人未想;道前人未道;对前人未对。 注:能独僻蹊径却又不走邪道,难了,但只要勇于尝试,都是好的。 四十一 意境运用之随心所欲,难似翻高山大川。山有多高,意方能多高。 注:表达水平有时与涉世能力是成正比的。 四十二 对联与摄影同宗,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表现。 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四十三 禅话云:“死水不养龙”、“不参死句”颇合对联之真义。 注:禅师云:时刻保持一活泼泼的自由心境,不为古为缚,不泥古亦不骂古。 四十四 得“意”方能忘“形”不巧的是学联时常相反。 注:得意忘形是艺术欣赏至高境界,但我们常常得形忘意了,所以要时刻警惕着。 四十五 还朴归真之境界。初学时天生掌握但不能运用,饱学时欲加运用却失了掌握。 注:先天之境,正所谓人有宝而不知宝,知宝却再不可得,令人叹息。 四十六 为文造情之病,放之联中亦比比皆是。 ... -->>
一 诗词犹如当朝名士,楹联则似在野隐者。 注:楹联在中国的地位很特殊,低得很。代表中国古典文化的是唐诗宋词,正如当朝之大名士,而楹联尽管不缺与诗词并坐之精品,但因“怀才不遇”也只能流落在野,成了不为世所重的隐者。 二 联道海纳百川森罗万象,自非晴蜒点水走马观花能悟。 注:没有接触到对联,或一知半解,总会以为对联很简单,只不过是小道。但如果你亲身接触,或学习或感受一下,就会知道其中所包容的方面,实在是如海之广,并非随便浅沾即能悟之。 三 意境如钢,格律如铁,缺一难成神兵。 注:钢有硬度,但缺乏韧性,铁有韧性,但缺少硬度。全钢的剑不易生锈但容易折断,亦不容易锋利,全铁的剑虽然锋利但太软,亦容易生锈。如何将它们完美的组合而成一把好剑,全在于你学习和掌握的煅打技术。 四 重格律轻意境,重意境轻格律,皆是当时意气。 注:任何事物,如果只偏向一面看到一面,都不是完整的。对联也是如此,死守格律而看轻美好意境,或抱守意境而不顾基本格律,都是当时之“短见” 五 学对联,难在入门时举轻若重,出门时举重若轻。 注:学习在一开始时认真,特别是要对自己严谨,即使是一根草都要视为一根铁般的重要。这样你才能诚心而入学,所以说难。一旦把所学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后,如何再将一根铁视为一根草般轻松自如,也难。 六 联机变幻多端,亦如禅机挂角,时时难以寻之。 注:羚羊挂角,无机可寻。这也说明联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很多种表现方式。就好比二加二等于四,但二乘二也等于四,或许一时会令你无所适从,但如果能用心学,说难寻也不难寻,总会让你寻到规律。 七 初学胜在无世故阻挡输在粗糙,饱学胜在有经验可循逊在圆滑。 注:很不幸的是,许多人都要经历过这一关,都要从赤子的纯真无邪,到大人的老于世故。 八 见山见水与非山非水,只在对联水平不断转换时。 注:眼境开阔了,水平提高了,历练多了。你再看当初的一切事物,就会有了崭新的认知。 九 势联胜在大意纵横,却易输在“虚”和“空”中。 注:所正谓厚积薄发,才能感人。人不可能时时都有感慨,好的大势联,多是感慨积于一处到了不得不喷发,就如沉寂多年的火山,一旦喷发则先声夺人,气势纵横。如果只是偶感或者只是为联而联,就不妙。 十 联语多注重心与物交互作用创造的艺术层次,谓之意境。 注:意境这个美学术语似乎有些玄妙,但如果用简单一些的言语解释,也可以这样说:“意”就是你自己的想法和构思,境就是你所处的客观世界或虚空世界,如果将它们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便是意境。 十一 联之意境有偏重于“物”亦有偏重于“情” 注:这就要看创作联时是偏向“境”多一些,还是偏向“意”多一些了,如果没有侧重点,让容易让人觉得有些模棱两可的感觉,也就是无立场。 十二 以诗词曲赋入联多易办,以联入诗词曲赋多难为。 注:这是因为诗词曲赋较多的运用书面化的语言,而对联更多的运用了口头语之故,是不同的两个层次。 十三 唐诗多雄浑,宋词多婉柔,对联二者兼收并用。 注:对联的兴盛,是在明清,而前朝的种种风格,在此也可以兼收并蓄,占了历史便利。 十四 清人林昌彝言:“唐宋律赋,蝉联相续”此语值得再三玩味。 注:诗中有对联,赋中有对偶,能为人所喜而津津乐道,自然能代代相传相续。 十五 道家云天地万物皆相生相克,无疑是对联第一注释。 注:许多对联本身就是相对的,如“无对”便不能成“联” 十六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是如联中格律派与自由派。区分只在“雅”与“俗”共性却皆具强大生命力。 注: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有时也不必强求顺从。 十七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此语若套联,是化无意为有心之辞。 注:空即是色,不着一字的前提是已道尽万语。 十八 短联多偏意胜,长联常重势高。 注:联短,可以并列和构思一些意境。而联长了,就要考虑它朗诵时所带来的语调是否锵铿有力,亦或者是否荡气回肠,这样就有感染力,如果只是像念经诵咒一般,想来就有些可怕。 十九 武学云:“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联学也有此功夫。 注:针对机关联而言,由于联短,可发挥空间就少,反而不易对。针对意境联而言,联长,所要对的事物就偏多,也不易对。 二十 联语以自然转自我而奋发则大势之笔,首推则徐公:“海阔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注:外界事物和内心思想联系在一起时,而可借外界事物的宏伟博大来抒发内心的感受,海和山都是我。 二十一 何为飘逸灵动之最?观中唐之诗:“裙拖六幅潇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则是。后世联语多模仿此二句。 注:由于受自我局限以及个体的表达能力有限,所以诗人们多借助大自然来表达内心的感想,或用来指定一些对象,以物当人写,往往能收到奇效,达到原先不可能达到的境界。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多是如此。 二十二 对联中多用层层递进。如上句一色水天供傲啸,已呈放浪不拘之声;对句万家灯火绕回环,更显雍容大气之境。 注:意境并不是一层不变的静态展示,它有静也有动。此联就像流动的浪潮一般,是动态的,它层层推进,互相辉映,达到了它所要表达的效果。 二十三 济南趵突泉景有联曰:“平地忽堆三尺雪/四时长吼半空雷”声色形容巧妙,字间若带图画。 注:超越现实的表达,往往能取得一种错觉和奇妙的效果。此联说泉水故意不直说是泉水,反而从泉水的声和色来侧面比喻。因为雪是从空中落下来的,不可能平地忽然堆起;而雷只在春夏长鸣,不可能四时长吼。化不可能为可能,所以奇妙。虽然佩服作者的才思和不同寻常的观察力,但这也是古人常用的手法。 二十四 破万幅联,若读万卷书。 注:有很多联都是带有一定的隐喻和所指性的,怎么样欣赏和破解作者的创作动机,也是本事之一,所以能破万幅联,也等于读了万卷书。 二十五 无情对法开左道之行,类书法与剑法有正锋偏锋之。 注:世事无绝对,总有些例外,本来对联的内容是上下都要相映和关照的,而无情对却偏偏打破了这个规律,上下对得工整,而内容却十万八千里,不能不令人想到倒行偏锋,所以只能偶尔为之,多为有害了。 二十六 集句联最难,无胸吞万卷青简,则寸笔难行。 注:将不同朝代不同诗人的诗句有机的、人为的结合在一起,不能说不难。倘若没有博览群诗的功夫,是办不到的。 二十七 集句联牺牲平仄换取意境的,如集陆剑南之诗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孤桐三尺泻秋泉”牺牲对仗换取意境的。如集冯正中与苏东坡之词:“风吹皱一池春水/浪淘尽千古英雄” 注:前人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是通晓了格律之后,就不再以律害意,让格律缚死了意境。说白点就是想通了想开了。因为集句联本身有难度,如果集的句子是天作之合,那个别字失律,也就不必在意了。 二十八 以物化我,精妙者应推: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注:又是一个“以物当人写”的一个绝好的例子,利用大自然特有的现象来明喻和反映人生的变化,沧海桑田之意,尽在联外。 二十九 初学营造审美意象时切不可让主观所左右,当从客观实象为基础。若天象实写,题之太阳雨无妨,题之月亮雨则令人不知所云。 注:学习还应该加上实践,应该设法多亲近大自然,而不应该闭门造车,那样容易错误和闹出笑话。 三十 无情对绝在似无理却有理之间。四面云山谁作主/一头雾水不知踪。此语能从中窥见一豹。 注:所以说无情对完全是似通而非通,似有理还无理,有情还无情,也只能自己意会了。 三十一 前人联句甚喜借助大自然为自我服务,如梁启超名句:闲如水竹云山主/静得风花雪月权。蒲松龄名句:吸来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不一而足。 注:到了一定境界,艺术创作规律都是相同的,但个人的创作风格不同,所以形成的局面也就大同小异。 三十二 随波逐流易,守护真我难。 注:怎么样才能顾全大局又能充分体现个性,是一件伤神的事。 三十三 剪纸的秘诀在于剪掉“多余”的纸,创联组字则异曲同工。 注:炼字一法,正如剪纸一法,剩下都是最恰当的,正所谓触类旁通。 三十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先求“事”成而求“器”利亦为学联不二法门。 注:人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旦先磨成了利器,作起事来自然事半功倍。 三十五 联语贵在自我深刻体会和对联意的正确把握和理解,人云亦云联犹如肥皂泡,绚丽多彩却不堪时间考验。 注:个人的“自由意志”有时候比什么都有效。 三十六 诗意联培养情操收获美感。机巧联培养白发收获知识。 注:只要付出了努力,那么你就一定会有收获,即使是错的,错得多了,那么离近的也就不远。 三十七 豪放与婉约之联不露刻意造作犹其难。 注:人为的艺术品完成之后,斧凿之痕,在所难免。区别的是有人一览无余,有人可以巧妙隐藏罢了。 三十八 联中用辞常如天龙纵横,吞日吐月无所不用其极,诗词曲赋皆无法比。 注:对联没有诸多的“哀而不怒,怨而不伤”之教条,所以得自由。 三十九 对联之趣,在于苦思冥想之际蓦然悟出对仗妙句。或路上、或梦中、或餐前,此中滋味,无以形容。 注:原来得来全不费功夫,还是要费这么多功夫。 四十 想前人未想;道前人未道;对前人未对。 注:能独僻蹊径却又不走邪道,难了,但只要勇于尝试,都是好的。 四十一 意境运用之随心所欲,难似翻高山大川。山有多高,意方能多高。 注:表达水平有时与涉世能力是成正比的。 四十二 对联与摄影同宗,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表现。 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四十三 禅话云:“死水不养龙”、“不参死句”颇合对联之真义。 注:禅师云:时刻保持一活泼泼的自由心境,不为古为缚,不泥古亦不骂古。 四十四 得“意”方能忘“形”不巧的是学联时常相反。 注:得意忘形是艺术欣赏至高境界,但我们常常得形忘意了,所以要时刻警惕着。 四十五 还朴归真之境界。初学时天生掌握但不能运用,饱学时欲加运用却失了掌握。 注:先天之境,正所谓人有宝而不知宝,知宝却再不可得,令人叹息。 四十六 为文造情之病,放之联中亦比比皆是。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