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中文网 www.zw19.com,不肖生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却常常以“外省人”自醒,不愿与贵族阶层接触,更不愿对他们搞什么阴谋了;另一方面他却又极想出人头地,也清楚地知道他的个人价值实现的最好证明便是自己也成为贵族。这种矛盾煎熬着他的心和脑,使他不断地反思折磨着自己,并且也一点点地暴露了自己,不但没能利用别人,反而为别人所利用,最终给毁掉。比如,奸诈的侯爵早就对他深有察觉,当他得到女儿决心委身于他的信后,最先考虑的是“怎样杀死于连或者使他失踪”因为他心惊胆寒地看到“在于连性格的深处,我发现有某种可怕的东西”甚至连诺贝尔也惊呼“当心这个精力如此旺盛的年轻人!如果再来一场革命,他会把我们全都绞死”
于连并不擅于行动,他更多的是耽于幻想,仅有的几次行动似乎都是他强迫自己去做的,好像他更喜欢生活在纯精神的想象的自由与快乐中,而在现实中的行动却只给他带来痛苦。他崇拜拿破仑,其实只是机械的模仿,并无实际内容,似乎他天性更多的是善良,而不是拼斗与对抗。于连“心比天高”却“命如纸薄”有雄心壮志,却又为小小的胜利沾沾自喜,津津回味,给人一种小家子气的浅薄感觉。况且于连的行动十分缺少方法,性格十分情绪化,谨慎中却又毛躁,外表冷峻,内心却又充满激情,崇尚理性,却又有时十分冲动和感情用事。而更为可悲的是,当于连终于决心放下尊严,抛开良知,运用手段获得中尉军衔时,却万万没想到这却更快的直接的导致了他的毁灭。他这样做实际上是追求了他过去所诅咒的东西,肯定了他过去所否定的东西,他自己成为了他所讽刺批判的对象,他已是像个赌徒一样孤注一掷了,他满以为只要他这样子“改了”就行了,就会为贵族所承认,就从此没有障碍,一帆风顺了,他正欢喜地做着将军梦,却等到了“揭发信”于连这次终于绝望了,却也彻底清醒了,他在法庭上那段自杀性的发言,画龙点睛地道出了全书的主旨:“我只是一个反抗自己的卑贱命运的农民”他尖锐的指出统治者之所以如此严厉地对待他,只是为了使那些出身贫贱,但是有幸受到良好教育,敢于混迹于上流社会的年轻人永远丧失进取的勇气。于连以死向贵族表示了最后的抗议,这是他最后一次行动,然而却是一次表面成功了的彻底失败的行动,这也更说明他确实不是一个善于行动的人。
而杜洛瓦却是一点也不安于现状,日夜琢摩着怎样改变困境。开始时,杜洛瓦在大街上碰见福,他心里是很复杂很不安的,当他第一次去找玛德莱娜请帮忙写稿时,先是惶恐怯懦,连上楼梯都犹豫,后却对女主人心猿意马,而当他第二次又兴冲冲来时,却遭到当头棒喝。但这却惊醒了他,也是决定他以后命运的第一步。这使他在报馆渐渐站住了脚,并学会了自己为自己做打算。由此可知,杜洛瓦是一个很现实的人,能够做到随机应变,而又逐渐学会了见机行事。越来越精于钻营,耍弄手腕,并且胃口越来越好,胆子越来越大。杜洛瓦在报馆对福的指手划脚很恼火,可他却隐忍不发,并很快胜利,但他却又渐渐意识到这位“妻子”并不理想,于是当他发现了苏珊后,便暗暗开始了另一个阴谋,最后他成功了。杜洛瓦没有理想,所以他不去想试图改变这个社会,而是圆滑地去适应它,利用这个社会。杜洛瓦喜新厌旧,阴险卑劣,像一只阴狠的老鼠一样,不停地打转钻营,不断地“转弯”以使自己爬得更快,去攫取更多编者按 做人物分析,最可贵之处也即最紧要之处在于:我们不能任由原作摆布,也就是不能一味跟随原作者的意图而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事先“人物分析”文字的初衷。希望本文能给人以这样的感觉。更大的奶酪。从某种意义上说,杜洛瓦和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差不多,即不断追求,不断扬弃,只是这两个人物思想上却是根本对立的。杜洛瓦善于投机取巧,而又伪装温和,能示人以弱而利用他人,并且一旦发现机会,立即去干,从来不思前想后,这都说明了他是一个立足于现实的行动者。
二、关于女人
于连与杜洛瓦有一个很明显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女人在两人身边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于连先后接触到德莱纳夫人和玛蒂尔德,而杜洛瓦更与德马雷尔夫人,玛德莱娜、瓦尔特夫人以及苏珊都有深切交往,甚至还包括拉谢尔那个妓女。但两个人对女人的关系上却极为不同,最终导致了其命运结局的迥异。
于连和杜洛瓦一样很漂亮,具备吸引女人的资本,但他却远不如后者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似乎杜洛瓦把脸蛋和胡子当成他唯一的资本,而于连却是更想去证明自己的价值。于连崇拜的是英雄拿破仑,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因此他不像杜洛瓦那样有强烈的情欲——这也反过来证明了杜洛瓦的小人物心理,而于连却是为了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些享受。于连也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约瑟芬”渴望交识一位既美貌又可令他飞黄腾达的贵妇人(于连同样也羡慕卢梭的华伦夫人)。可于连却太迷于幻想了,只知道追慕、叹息别人,却对自己身边的机会熟视无睹。其实德莱纳夫人也是一个很有“可利用价值”的女人,至少对当时还是刚离开家的小于连是个不错的工具,况且她还是“主动”送上门的。我们知道杜洛瓦在获取德马雷尔夫人上是主动出击的,当然后者对他也有微妙的暗示,但他若不主动,恐怕也是会失去机会的。正是这一成功,使杜洛瓦在巴黎于找到报馆工作的基础上又找到了一个上流女人,这便使他站住了脚跟,至少是打破了对贵族阶层的惶惑与不安。而于连却便落后了,仍困守在他的平民意识里,还一点也没有学着去适应上流社会。只是到了后来为了报复市长对他的侮辱,他才去试着靠近德莱纳夫人,这既非情欲,更非爱情,而只是一种出于报复的占有与征服,是利用她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于连“捉手”动作的核心是“责任”他发誓:完不成便“打出自己的脑袋来”为了责任他才去爱,去强迫自己表演情人的角色。这行为本身便是一种强迫,这注定了于连心理深处“防川之水”的迟早决堤崩溃。而杜洛瓦对德马雷尔夫人及玛德莱娜却是情欲之外,还有几分爱情,(他似乎只对瓦尔特夫人是纯粹出于征服的欲望与发泄的满足)这表明了杜洛瓦的现实的人性本色,而于连却始终给人一种格格不入、高高在上的“距离感”
而于连对玛蒂尔德的“爱”却更带有复杂性与矛盾性,他对她感到快乐不是因为她本身,而是因为他战胜了那些既有高贵出身又有大宗财产的贵族子弟的自豪,以及对玛蒂尔德的征服。两人的首次约会极富戏剧性:于连收到玛蒂尔德的午夜一点钟的邀请,他的情绪由起先的狂喜(终于被这个高傲的小姐主动示爱)转达为怀疑(也许是个骗局),继而又转为对荣誉的考虑(“万一是真的呢?我不去赴约,在她眼里我就成了一个十足的懦夫了”)。终于他完成了自己的行动,不禁洋洋得意的说:“我的罗曼史结束了,所有的功劳都是我自己的”这充分说明了于连与玛蒂尔德之间“爱与被爱”的关系,实际上是彼此争取谁先被对方承认的冲突,这种冲突正像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起伏不定,甚至已经到了生死搏斗的地步,虽然于连最后胜利了,但因为这种关系的“不正常性”却使他受了伤害。所以,于连便更加怀念起市长夫人,反而对她越来越有了一种依恋和不舍。这“事后的爱情”直接影响了于连的命运,甚至决定了枪击事件的发生。因为于连渐渐的把德莱纳夫人当成了他心里的女人,而把玛蒂尔德无意识的排斥了出来,所以,他无法容忍德莱纳夫人对他的“背叛”于是当他看到揭发信,顿时狂怒。
而杜洛瓦却是逐渐地对女人没有了情欲与彻底抛弃了爱情,越来越认清了看透了现实社会,尤其是上层贵族阶层。杜洛瓦越来越倾向于对金钱和权力的追逐,眼光越来越大,野心也日益膨胀,所以杜洛瓦是先利用女人,然后又抛弃女人的,这使他立稳在社会现实之中,而不致于事发。诚然,杜洛瓦诱拐苏珊这一步棋很险,但其实却也有很大的可能性,这也充分表现了杜洛瓦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冒险本性,他似乎又找到了当年在战场上的狠毒与狡诈。杜洛瓦不像于连仅仅在思想上伪装,而在行动上暴露,他相比之下更带有欺骗性,瞻前顾后,头脑清楚,搞阴谋既大胆又无耻,与其说他追逐女人是为了情欲,不如说是为了打倒和征服,比如他娶了玛德莱娜开始时对福又嫉又恨,嘲笑挖苦,后来却又用“绿帽子”为福抱不平。杜洛瓦同样是“乡下两个老农的儿子”所以他也有很强的平民意识,当妻子表示要“探家”时,他很羞愧,但他很快却对此发现了新的行为意义,从而为他日后打倒妻子埋下了一颗炸弹。由此可知,杜洛瓦十分了解女人的心理,是一个真正靠女人发迹的,而于连却不但不了解女人,反而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最终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三、家庭因素
曾有人认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90%以上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其家庭的影响。正是如此。于连从小在家受了太多太重的虐待,这对他的身心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最终决定了他的命运。我们先看于连的出场:老索雷尔发现儿子不在锯旁干活,而是骑在棚顶的一根横梁上看书,跳上去第一拳把书打到溪水里,第二拳“打得他失去平衡,眼看着要从一丈二尺到一丈五尺的高处掉下去,而机器正在运转,如果掉在机器的那些横杆中间,会被碾得粉身碎骨”主人公一出场就似乎受到了“会被碾得粉身碎骨”的厉声警告,仿佛已在预言他若想设法攀上社会“棚顶”最终会在贵族的营垒里“粉身碎骨”而这更说明了于连与其父亲之间残忍的受虐与施虐关系,好像这一标志性动作已表明了于连与其父亲和家庭的决裂。由此可知,于连之所以坚韧冷静,很善于思考,少年老成,便是因为他对其父和两个哥哥的表面沉默,内心却始终交织着一种极深的反抗。这使得他敏感而骄傲,怯弱而自尊,天生一副女性柔弱的美,极力想早日冲出家庭的牢笼,却又犹豫独自面对这个外面的世界。他还每每以“外省人”自编者按 做人物分析,最可贵之处也即最紧要之处在于:我们不能任由原作摆布,也就是不能一味跟随原作者的意图而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事先“人物分析”文字的初衷。希望本文能给人以这样的感觉。嘲和自警,把别人都当成敌人,处处怀有戒心,所以于连的聪明更像是一种狡猾,并且里面夹杂了痴狂与笨拙,而他的无比的自信更像是一种自负,并且里面夹杂了自卑。于连的内心是极其痛苦的,他想对父亲好一些,但又知道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于是在心里便不仅折磨着自己,也折磨着别人。我们再来看于连与父亲的最后一面:老木匠去地牢里看望于连,于连觉得自己很软弱,他期待着最不愉快的斥责,他竟然对他不爱他父亲感到懊悔“我们彼此差不多都是不遗余力的在相互伤害”居然忍不住哭起来,只是后来不想对老索黑尔示软和极力想摆脱自卑感,才天才的说到“我存了一笔钱”这是多么可笑而又可悲的情景,这便是于连的全部父爱。这甚至比牛虻的结尾处地牢里的那对父与子更让人感到震惊和窒息。
我们知道于连除了父亲,还有两个哥哥,那两位对他也很糟糕,仅仅因为看见于连穿了新衣服便把他饱打一顿,可是书中却未提到于连的母亲。这其实已构成了一种缺失,即“俄底浦斯危机”所以于连对异性的追求似乎可以理解为一种对“母爱”的弥补心理。于连开始时并不喜欢德莱纳夫人,而后来却对她深为依恋,而他开始时一心想获取拉莫尔小姐,后来却无情地拒绝了她。同作为女性形象,前者似乎被塑造得更具“母性”特征,而后者具有更多的“女儿性”而且后者在某种意义上说,很有一种“父性”冷酷高傲,而又怀征服和功利之心。于连就曾当面对玛蒂尔德说“上天应该把你降生为男人”而对市长夫人却充满宗教般的虔诚,说“德莱纳夫人曾经像慈母般的对待我”但是另一方面,于连又是不想暴露他的母爱追求的,认为那是软弱,他更喜欢和向往的似乎还是一个男人,即拿破仑。我们不想怀疑于连有“同性恋”倾向,但他把拿破仑的肖像顶着很大的风险藏在卧室里,这却是一种情人的动机。似乎正是因为于连把拿破仑或隐或现的当成了“情人”所以他才在与市长夫人和拉莫尔小姐的交往中充满矛盾和痛苦,最终不能真正意义上征服和驾驭她们。况且,于连对两人的追求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替代”那么他就不可能用其全部的真心的,所以这也注定了他无法走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
而杜洛瓦却也只是康特勒村两个穷苦的乡下人生下的儿子罢了,他迫于生计才去非洲当兵,虽然上过一点学,但受教育并不好。但另一方面他和家里的关系却挺和谐,只是贫穷,却无明争暗斗,他有时收到家信,也不时回一两封,比如他在决斗前夜就很想到了父母。似乎就是因为杜洛瓦为“独生子”(从文中看应是这样的),所以他才很受宠爱,养的他的性情也散漫、自私、狡猾。但是杜洛瓦却看不起他的父母,看不起他的家乡,一想到家里的贫穷就感到万分痛苦,所以,他一点也不想再回家乡,只是受不过妻子的好奇心才勉强答应。两人探家的情景正是如刘姥姥初进大观园一样的闹剧,但这却给了他“灵感”即回家乡参加公选。可知杜洛瓦对家庭和家乡是既恨又爱的,最后转化为利用。杜洛瓦老爹看到儿媳妇时轻轻吹一声口哨表示赞许,咕哝着说”好家伙“,又接着郑重其事的说:“真的,这是一个漂亮的女人”是不是从中也可推想杜洛瓦之所以对女人既有情欲又有花招,在一定程度上受其父亲的影响呢?我国有句老话说“三岁看老”我想杜洛瓦的思想和性情必定脱离不开家庭的因素的。
红与黑有个副标题:“1830年纪事”在小说浓墨重彩的塑造于连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借假想的“出版家”之口道:“若是你的人物不谈政治,那就已经不是1830年的法国人了。”同样,评论家认为“漂亮朋友产生在标志着第三共和国历史特点的投机活动第一个重要时期最辉煌的时刻,堪称是这一时期重大事件所孕育的杰作”由此可见,这两部小说并不单纯的是描写人物,而重要的是反映现实社会。但是因为对小说“社会背景”的论述,前人大家已评点甚详,我们这里就不多谈了,仅提出以上几条论证于连与杜洛瓦“由小人到英雄”的转变不同的因素,希望有助于读者在读书中进一步感受和理解这两个人物。本文仅是测海之一勺,还望有更高明之作。编者按 做人物分析,最可贵之处也即最紧要之处在于:我们不能任由原作摆布,也就是不能一味跟随原作者的意图而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事先“人物分析”文字的初衷。希望本文能给人以这样的感觉。编者按 做人物分析,最可贵之处也即最紧要之处在于:我们不能任由原作摆布,也就是不能一味跟随原作者的意图而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事先“人物分析”文字的初衷。希望本文能给人以这样的感觉。编者按 做人物分析,最可贵之处也即最紧要之处在于:我们不能任由原作摆布,也就是不能一味跟随原作者的意图而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事先“人物分析”文字的初衷。希望本文能给人以这样的感觉。编者按 做人物分析,最可贵之处也即最紧要之处在于:我们不能任由原作摆布,也就是不能一味跟随原作者的意图而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事先“人物分析”文字的初衷。希望本文能给人以这样的感觉。编者按 做人物分析,最可贵之处也即最紧要之处在于:我们不能任由原作摆布,也就是不能一味跟随原作者的意图而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事先“人物分析”文字的初衷。希望本文能给人以这样的感觉。编者按 做人物分析,最可贵之处也即最紧要之处在于:我们不能任由原作摆布,也就是不能一味跟随原作者的意图而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事先“人物分析”文字的初衷。希望本文能给人以这样的感觉。编者按 做人物分析,最可贵之处也即最紧要之处在于:我们不能任由原作摆布,也就是不能一味跟随原作者的意图而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事先“人物分析”文字的初衷。希望本文能给人以这样的感觉。编者按 做人物分析,最可贵之处也即最紧要之处在于:我们不能任由原作摆布,也就是不能一味跟随原作者的意图而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事先“人物分析”文字的初衷。希望本文能给人以这样的感觉。编者按 做人物分析,最可贵之处也即最紧要之处在于:我们不能任由原作摆布,也就是不能一味跟随原作者的意图而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事先“人物分析”文字的初衷。希望本文能给人以这样的感觉。编者按 做人物分析,最可贵之处也即最紧要之处在于:我们不能任由原作摆布,也就是不能一味跟随原作者的意图而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事先“人物分析”文字的初衷。希望本文能给人以这样的感觉。
却常常以“外省人”自醒,不愿与贵族阶层接触,更不愿对他们搞什么阴谋了;另一方面他却又极想出人头地,也清楚地知道他的个人价值实现的最好证明便是自己也成为贵族。这种矛盾煎熬着他的心和脑,使他不断地反思折磨着自己,并且也一点点地暴露了自己,不但没能利用别人,反而为别人所利用,最终给毁掉。比如,奸诈的侯爵早就对他深有察觉,当他得到女儿决心委身于他的信后,最先考虑的是“怎样杀死于连或者使他失踪”因为他心惊胆寒地看到“在于连性格的深处,我发现有某种可怕的东西”甚至连诺贝尔也惊呼“当心这个精力如此旺盛的年轻人!如果再来一场革命,他会把我们全都绞死”
于连并不擅于行动,他更多的是耽于幻想,仅有的几次行动似乎都是他强迫自己去做的,好像他更喜欢生活在纯精神的想象的自由与快乐中,而在现实中的行动却只给他带来痛苦。他崇拜拿破仑,其实只是机械的模仿,并无实际内容,似乎他天性更多的是善良,而不是拼斗与对抗。于连“心比天高”却“命如纸薄”有雄心壮志,却又为小小的胜利沾沾自喜,津津回味,给人一种小家子气的浅薄感觉。况且于连的行动十分缺少方法,性格十分情绪化,谨慎中却又毛躁,外表冷峻,内心却又充满激情,崇尚理性,却又有时十分冲动和感情用事。而更为可悲的是,当于连终于决心放下尊严,抛开良知,运用手段获得中尉军衔时,却万万没想到这却更快的直接的导致了他的毁灭。他这样做实际上是追求了他过去所诅咒的东西,肯定了他过去所否定的东西,他自己成为了他所讽刺批判的对象,他已是像个赌徒一样孤注一掷了,他满以为只要他这样子“改了”就行了,就会为贵族所承认,就从此没有障碍,一帆风顺了,他正欢喜地做着将军梦,却等到了“揭发信”于连这次终于绝望了,却也彻底清醒了,他在法庭上那段自杀性的发言,画龙点睛地道出了全书的主旨:“我只是一个反抗自己的卑贱命运的农民”他尖锐的指出统治者之所以如此严厉地对待他,只是为了使那些出身贫贱,但是有幸受到良好教育,敢于混迹于上流社会的年轻人永远丧失进取的勇气。于连以死向贵族表示了最后的抗议,这是他最后一次行动,然而却是一次表面成功了的彻底失败的行动,这也更说明他确实不是一个善于行动的人。
而杜洛瓦却是一点也不安于现状,日夜琢摩着怎样改变困境。开始时,杜洛瓦在大街上碰见福,他心里是很复杂很不安的,当他第一次去找玛德莱娜请帮忙写稿时,先是惶恐怯懦,连上楼梯都犹豫,后却对女主人心猿意马,而当他第二次又兴冲冲来时,却遭到当头棒喝。但这却惊醒了他,也是决定他以后命运的第一步。这使他在报馆渐渐站住了脚,并学会了自己为自己做打算。由此可知,杜洛瓦是一个很现实的人,能够做到随机应变,而又逐渐学会了见机行事。越来越精于钻营,耍弄手腕,并且胃口越来越好,胆子越来越大。杜洛瓦在报馆对福的指手划脚很恼火,可他却隐忍不发,并很快胜利,但他却又渐渐意识到这位“妻子”并不理想,于是当他发现了苏珊后,便暗暗开始了另一个阴谋,最后他成功了。杜洛瓦没有理想,所以他不去想试图改变这个社会,而是圆滑地去适应它,利用这个社会。杜洛瓦喜新厌旧,阴险卑劣,像一只阴狠的老鼠一样,不停地打转钻营,不断地“转弯”以使自己爬得更快,去攫取更多编者按 做人物分析,最可贵之处也即最紧要之处在于:我们不能任由原作摆布,也就是不能一味跟随原作者的意图而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事先“人物分析”文字的初衷。希望本文能给人以这样的感觉。更大的奶酪。从某种意义上说,杜洛瓦和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差不多,即不断追求,不断扬弃,只是这两个人物思想上却是根本对立的。杜洛瓦善于投机取巧,而又伪装温和,能示人以弱而利用他人,并且一旦发现机会,立即去干,从来不思前想后,这都说明了他是一个立足于现实的行动者。
二、关于女人
于连与杜洛瓦有一个很明显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女人在两人身边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于连先后接触到德莱纳夫人和玛蒂尔德,而杜洛瓦更与德马雷尔夫人,玛德莱娜、瓦尔特夫人以及苏珊都有深切交往,甚至还包括拉谢尔那个妓女。但两个人对女人的关系上却极为不同,最终导致了其命运结局的迥异。
于连和杜洛瓦一样很漂亮,具备吸引女人的资本,但他却远不如后者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似乎杜洛瓦把脸蛋和胡子当成他唯一的资本,而于连却是更想去证明自己的价值。于连崇拜的是英雄拿破仑,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因此他不像杜洛瓦那样有强烈的情欲——这也反过来证明了杜洛瓦的小人物心理,而于连却是为了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些享受。于连也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约瑟芬”渴望交识一位既美貌又可令他飞黄腾达的贵妇人(于连同样也羡慕卢梭的华伦夫人)。可于连却太迷于幻想了,只知道追慕、叹息别人,却对自己身边的机会熟视无睹。其实德莱纳夫人也是一个很有“可利用价值”的女人,至少对当时还是刚离开家的小于连是个不错的工具,况且她还是“主动”送上门的。我们知道杜洛瓦在获取德马雷尔夫人上是主动出击的,当然后者对他也有微妙的暗示,但他若不主动,恐怕也是会失去机会的。正是这一成功,使杜洛瓦在巴黎于找到报馆工作的基础上又找到了一个上流女人,这便使他站住了脚跟,至少是打破了对贵族阶层的惶惑与不安。而于连却便落后了,仍困守在他的平民意识里,还一点也没有学着去适应上流社会。只是到了后来为了报复市长对他的侮辱,他才去试着靠近德莱纳夫人,这既非情欲,更非爱情,而只是一种出于报复的占有与征服,是利用她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于连“捉手”动作的核心是“责任”他发誓:完不成便“打出自己的脑袋来”为了责任他才去爱,去强迫自己表演情人的角色。这行为本身便是一种强迫,这注定了于连心理深处“防川之水”的迟早决堤崩溃。而杜洛瓦对德马雷尔夫人及玛德莱娜却是情欲之外,还有几分爱情,(他似乎只对瓦尔特夫人是纯粹出于征服的欲望与发泄的满足)这表明了杜洛瓦的现实的人性本色,而于连却始终给人一种格格不入、高高在上的“距离感”
而于连对玛蒂尔德的“爱”却更带有复杂性与矛盾性,他对她感到快乐不是因为她本身,而是因为他战胜了那些既有高贵出身又有大宗财产的贵族子弟的自豪,以及对玛蒂尔德的征服。两人的首次约会极富戏剧性:于连收到玛蒂尔德的午夜一点钟的邀请,他的情绪由起先的狂喜(终于被这个高傲的小姐主动示爱)转达为怀疑(也许是个骗局),继而又转为对荣誉的考虑(“万一是真的呢?我不去赴约,在她眼里我就成了一个十足的懦夫了”)。终于他完成了自己的行动,不禁洋洋得意的说:“我的罗曼史结束了,所有的功劳都是我自己的”这充分说明了于连与玛蒂尔德之间“爱与被爱”的关系,实际上是彼此争取谁先被对方承认的冲突,这种冲突正像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起伏不定,甚至已经到了生死搏斗的地步,虽然于连最后胜利了,但因为这种关系的“不正常性”却使他受了伤害。所以,于连便更加怀念起市长夫人,反而对她越来越有了一种依恋和不舍。这“事后的爱情”直接影响了于连的命运,甚至决定了枪击事件的发生。因为于连渐渐的把德莱纳夫人当成了他心里的女人,而把玛蒂尔德无意识的排斥了出来,所以,他无法容忍德莱纳夫人对他的“背叛”于是当他看到揭发信,顿时狂怒。
而杜洛瓦却是逐渐地对女人没有了情欲与彻底抛弃了爱情,越来越认清了看透了现实社会,尤其是上层贵族阶层。杜洛瓦越来越倾向于对金钱和权力的追逐,眼光越来越大,野心也日益膨胀,所以杜洛瓦是先利用女人,然后又抛弃女人的,这使他立稳在社会现实之中,而不致于事发。诚然,杜洛瓦诱拐苏珊这一步棋很险,但其实却也有很大的可能性,这也充分表现了杜洛瓦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冒险本性,他似乎又找到了当年在战场上的狠毒与狡诈。杜洛瓦不像于连仅仅在思想上伪装,而在行动上暴露,他相比之下更带有欺骗性,瞻前顾后,头脑清楚,搞阴谋既大胆又无耻,与其说他追逐女人是为了情欲,不如说是为了打倒和征服,比如他娶了玛德莱娜开始时对福又嫉又恨,嘲笑挖苦,后来却又用“绿帽子”为福抱不平。杜洛瓦同样是“乡下两个老农的儿子”所以他也有很强的平民意识,当妻子表示要“探家”时,他很羞愧,但他很快却对此发现了新的行为意义,从而为他日后打倒妻子埋下了一颗炸弹。由此可知,杜洛瓦十分了解女人的心理,是一个真正靠女人发迹的,而于连却不但不了解女人,反而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最终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三、家庭因素
曾有人认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90%以上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其家庭的影响。正是如此。于连从小在家受了太多太重的虐待,这对他的身心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最终决定了他的命运。我们先看于连的出场:老索雷尔发现儿子不在锯旁干活,而是骑在棚顶的一根横梁上看书,跳上去第一拳把书打到溪水里,第二拳“打得他失去平衡,眼看着要从一丈二尺到一丈五尺的高处掉下去,而机器正在运转,如果掉在机器的那些横杆中间,会被碾得粉身碎骨”主人公一出场就似乎受到了“会被碾得粉身碎骨”的厉声警告,仿佛已在预言他若想设法攀上社会“棚顶”最终会在贵族的营垒里“粉身碎骨”而这更说明了于连与其父亲之间残忍的受虐与施虐关系,好像这一标志性动作已表明了于连与其父亲和家庭的决裂。由此可知,于连之所以坚韧冷静,很善于思考,少年老成,便是因为他对其父和两个哥哥的表面沉默,内心却始终交织着一种极深的反抗。这使得他敏感而骄傲,怯弱而自尊,天生一副女性柔弱的美,极力想早日冲出家庭的牢笼,却又犹豫独自面对这个外面的世界。他还每每以“外省人”自编者按 做人物分析,最可贵之处也即最紧要之处在于:我们不能任由原作摆布,也就是不能一味跟随原作者的意图而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事先“人物分析”文字的初衷。希望本文能给人以这样的感觉。嘲和自警,把别人都当成敌人,处处怀有戒心,所以于连的聪明更像是一种狡猾,并且里面夹杂了痴狂与笨拙,而他的无比的自信更像是一种自负,并且里面夹杂了自卑。于连的内心是极其痛苦的,他想对父亲好一些,但又知道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于是在心里便不仅折磨着自己,也折磨着别人。我们再来看于连与父亲的最后一面:老木匠去地牢里看望于连,于连觉得自己很软弱,他期待着最不愉快的斥责,他竟然对他不爱他父亲感到懊悔“我们彼此差不多都是不遗余力的在相互伤害”居然忍不住哭起来,只是后来不想对老索黑尔示软和极力想摆脱自卑感,才天才的说到“我存了一笔钱”这是多么可笑而又可悲的情景,这便是于连的全部父爱。这甚至比牛虻的结尾处地牢里的那对父与子更让人感到震惊和窒息。
我们知道于连除了父亲,还有两个哥哥,那两位对他也很糟糕,仅仅因为看见于连穿了新衣服便把他饱打一顿,可是书中却未提到于连的母亲。这其实已构成了一种缺失,即“俄底浦斯危机”所以于连对异性的追求似乎可以理解为一种对“母爱”的弥补心理。于连开始时并不喜欢德莱纳夫人,而后来却对她深为依恋,而他开始时一心想获取拉莫尔小姐,后来却无情地拒绝了她。同作为女性形象,前者似乎被塑造得更具“母性”特征,而后者具有更多的“女儿性”而且后者在某种意义上说,很有一种“父性”冷酷高傲,而又怀征服和功利之心。于连就曾当面对玛蒂尔德说“上天应该把你降生为男人”而对市长夫人却充满宗教般的虔诚,说“德莱纳夫人曾经像慈母般的对待我”但是另一方面,于连又是不想暴露他的母爱追求的,认为那是软弱,他更喜欢和向往的似乎还是一个男人,即拿破仑。我们不想怀疑于连有“同性恋”倾向,但他把拿破仑的肖像顶着很大的风险藏在卧室里,这却是一种情人的动机。似乎正是因为于连把拿破仑或隐或现的当成了“情人”所以他才在与市长夫人和拉莫尔小姐的交往中充满矛盾和痛苦,最终不能真正意义上征服和驾驭她们。况且,于连对两人的追求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替代”那么他就不可能用其全部的真心的,所以这也注定了他无法走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
而杜洛瓦却也只是康特勒村两个穷苦的乡下人生下的儿子罢了,他迫于生计才去非洲当兵,虽然上过一点学,但受教育并不好。但另一方面他和家里的关系却挺和谐,只是贫穷,却无明争暗斗,他有时收到家信,也不时回一两封,比如他在决斗前夜就很想到了父母。似乎就是因为杜洛瓦为“独生子”(从文中看应是这样的),所以他才很受宠爱,养的他的性情也散漫、自私、狡猾。但是杜洛瓦却看不起他的父母,看不起他的家乡,一想到家里的贫穷就感到万分痛苦,所以,他一点也不想再回家乡,只是受不过妻子的好奇心才勉强答应。两人探家的情景正是如刘姥姥初进大观园一样的闹剧,但这却给了他“灵感”即回家乡参加公选。可知杜洛瓦对家庭和家乡是既恨又爱的,最后转化为利用。杜洛瓦老爹看到儿媳妇时轻轻吹一声口哨表示赞许,咕哝着说”好家伙“,又接着郑重其事的说:“真的,这是一个漂亮的女人”是不是从中也可推想杜洛瓦之所以对女人既有情欲又有花招,在一定程度上受其父亲的影响呢?我国有句老话说“三岁看老”我想杜洛瓦的思想和性情必定脱离不开家庭的因素的。
红与黑有个副标题:“1830年纪事”在小说浓墨重彩的塑造于连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借假想的“出版家”之口道:“若是你的人物不谈政治,那就已经不是1830年的法国人了。”同样,评论家认为“漂亮朋友产生在标志着第三共和国历史特点的投机活动第一个重要时期最辉煌的时刻,堪称是这一时期重大事件所孕育的杰作”由此可见,这两部小说并不单纯的是描写人物,而重要的是反映现实社会。但是因为对小说“社会背景”的论述,前人大家已评点甚详,我们这里就不多谈了,仅提出以上几条论证于连与杜洛瓦“由小人到英雄”的转变不同的因素,希望有助于读者在读书中进一步感受和理解这两个人物。本文仅是测海之一勺,还望有更高明之作。编者按 做人物分析,最可贵之处也即最紧要之处在于:我们不能任由原作摆布,也就是不能一味跟随原作者的意图而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事先“人物分析”文字的初衷。希望本文能给人以这样的感觉。编者按 做人物分析,最可贵之处也即最紧要之处在于:我们不能任由原作摆布,也就是不能一味跟随原作者的意图而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事先“人物分析”文字的初衷。希望本文能给人以这样的感觉。编者按 做人物分析,最可贵之处也即最紧要之处在于:我们不能任由原作摆布,也就是不能一味跟随原作者的意图而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事先“人物分析”文字的初衷。希望本文能给人以这样的感觉。编者按 做人物分析,最可贵之处也即最紧要之处在于:我们不能任由原作摆布,也就是不能一味跟随原作者的意图而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事先“人物分析”文字的初衷。希望本文能给人以这样的感觉。编者按 做人物分析,最可贵之处也即最紧要之处在于:我们不能任由原作摆布,也就是不能一味跟随原作者的意图而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事先“人物分析”文字的初衷。希望本文能给人以这样的感觉。编者按 做人物分析,最可贵之处也即最紧要之处在于:我们不能任由原作摆布,也就是不能一味跟随原作者的意图而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事先“人物分析”文字的初衷。希望本文能给人以这样的感觉。编者按 做人物分析,最可贵之处也即最紧要之处在于:我们不能任由原作摆布,也就是不能一味跟随原作者的意图而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事先“人物分析”文字的初衷。希望本文能给人以这样的感觉。编者按 做人物分析,最可贵之处也即最紧要之处在于:我们不能任由原作摆布,也就是不能一味跟随原作者的意图而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事先“人物分析”文字的初衷。希望本文能给人以这样的感觉。编者按 做人物分析,最可贵之处也即最紧要之处在于:我们不能任由原作摆布,也就是不能一味跟随原作者的意图而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事先“人物分析”文字的初衷。希望本文能给人以这样的感觉。编者按 做人物分析,最可贵之处也即最紧要之处在于:我们不能任由原作摆布,也就是不能一味跟随原作者的意图而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事先“人物分析”文字的初衷。希望本文能给人以这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