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zw19.com,曹谁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首诗是诗人海子在1989年2月2日写的,同年3月28日他就在山海关卧轨自杀,这首诗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诗人用一系列相对的意象所支撑起来的无法抑制的悲,最后一节看似是对那种矛盾的超脱,我却感觉那是他通向天国的无奈。
诗中运用了一系列的对比意象:黑夜——光明,大地——天空,荒凉——丰收,一无所有——安慰,取走——丰收,黑暗——闪闪发亮,其中“荒凉——丰收”这一对比反复出现,贯穿全诗。这些相对的意象,前面的是给人绝望的,后面的是给人希望的,我们可以感觉到其中无法排解的矛盾,最后作者归于希望:“走在路上/放声歌唱/大风刮过山冈/上面是无边的天空”这分明是一种绝望中的无奈,我们不禁要问作者的绝望来自何处?
对于“黑夜”这样的意象,在中国当代诗歌中向来是“邪恶”的象征,如朦胧诗人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又如与海子同属新生代的诗人骆一禾的“黑暗是永恒的/而光明必须前行”其中的黑暗就是那种黑暗政治的隐喻。作为一个正义的思想者,海子的“黑夜”是什么?
海子在中国动乱的“文革”中度过自己的童年,作为一个诗人他活跃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80年代正是中国进行经济改革的时期,变革中的动荡带来许多不正义,这些都给那些正义的知识分子一种悲观的情绪。那时的青年人已经失去对共产主义的坚定的信念,他们在理想一种欧美式的民主政治,诗人死后几个月的6月4日就爆发了争取民主的“六四民主运动”所以在我看来当时他是在以自己的青春对当时的非正义政治对抗。
诗人是天生敏感的动物,整个世界的非正义都能够给他们压力,因为毫无疑问他们是正义的化身,只要正义受到侵害,他们便首先感到那种压力。海子一定是在1989年看不到一丝希望了才写下这首诗。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献给黑夜的女儿”这很让人费解。既然“黑夜”是一种邪恶的象征,那么“黑夜的女儿”就是邪恶所遗留下来的,假如放在当时的时代,我们可以说是对那种改革的方向忧虑,对于民族前途的一种忍不住的悲。
那种忧伤首先体现在它的韵律上,本来现代汉语诗是不追求韵律的,但是诗人不自觉地找到一种内在的韵律。全诗共24句,但是用ng(n)作韵脚的就有“空、升、成、深、上、仓、睛、群、上、唱、冈、空”十二个字,尤其是末章中全部以ng韵作结。我觉得ng这个鼻音,给人一种力量感,假如统计一下就会发现汉语词中以带ng的字都是充满力量的,在这里尤其体现诗人那种忧伤的绵延不绝。
其次那种忧伤体现在它的意义上,作者在诗中构筑了一种丰收后的荒凉景象,在此他突出地使用了对比手法,其次是呼应手法。第一节黑夜的降临与末一节的解脱呼应,第二节中,他写道“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倒数第二节中他写道“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这也是呼应,天空和黑夜都不能给“我”什么“我”只能寻找自己的解脱方式。
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是那种“丰收”后的“荒凉”这是一个中心性的对立。对于大地的感情,在海子的诗中俯拾即是,其中“粮食”(麦子)可以说是他诗歌的一个中心意象。本来大地是“丰收”了的,但是“丰收”又被一种力量“取走”了,于是就现出了“荒凉”海子从小在农村长大,那种土地生殖的感悟已经渗入他的灵魂,这里可以认为是一种土地生殖被剥夺的描述,最后创造者只得到“荒凉”这是一种无法排解的悲。这就是那种忧伤在象征上的体现,上面我认为他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影射,不过完全有可能是他私人生活的隐喻,他的诗歌生涯和唯一的生活——爱情。
那时中国诗歌的主流是“朦胧诗”他在诗坛是被冷遇的,所以生前的海子在诗坛的影响微乎其微,这... -->>
这首诗是诗人海子在1989年2月2日写的,同年3月28日他就在山海关卧轨自杀,这首诗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诗人用一系列相对的意象所支撑起来的无法抑制的悲,最后一节看似是对那种矛盾的超脱,我却感觉那是他通向天国的无奈。
诗中运用了一系列的对比意象:黑夜——光明,大地——天空,荒凉——丰收,一无所有——安慰,取走——丰收,黑暗——闪闪发亮,其中“荒凉——丰收”这一对比反复出现,贯穿全诗。这些相对的意象,前面的是给人绝望的,后面的是给人希望的,我们可以感觉到其中无法排解的矛盾,最后作者归于希望:“走在路上/放声歌唱/大风刮过山冈/上面是无边的天空”这分明是一种绝望中的无奈,我们不禁要问作者的绝望来自何处?
对于“黑夜”这样的意象,在中国当代诗歌中向来是“邪恶”的象征,如朦胧诗人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又如与海子同属新生代的诗人骆一禾的“黑暗是永恒的/而光明必须前行”其中的黑暗就是那种黑暗政治的隐喻。作为一个正义的思想者,海子的“黑夜”是什么?
海子在中国动乱的“文革”中度过自己的童年,作为一个诗人他活跃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80年代正是中国进行经济改革的时期,变革中的动荡带来许多不正义,这些都给那些正义的知识分子一种悲观的情绪。那时的青年人已经失去对共产主义的坚定的信念,他们在理想一种欧美式的民主政治,诗人死后几个月的6月4日就爆发了争取民主的“六四民主运动”所以在我看来当时他是在以自己的青春对当时的非正义政治对抗。
诗人是天生敏感的动物,整个世界的非正义都能够给他们压力,因为毫无疑问他们是正义的化身,只要正义受到侵害,他们便首先感到那种压力。海子一定是在1989年看不到一丝希望了才写下这首诗。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献给黑夜的女儿”这很让人费解。既然“黑夜”是一种邪恶的象征,那么“黑夜的女儿”就是邪恶所遗留下来的,假如放在当时的时代,我们可以说是对那种改革的方向忧虑,对于民族前途的一种忍不住的悲。
那种忧伤首先体现在它的韵律上,本来现代汉语诗是不追求韵律的,但是诗人不自觉地找到一种内在的韵律。全诗共24句,但是用ng(n)作韵脚的就有“空、升、成、深、上、仓、睛、群、上、唱、冈、空”十二个字,尤其是末章中全部以ng韵作结。我觉得ng这个鼻音,给人一种力量感,假如统计一下就会发现汉语词中以带ng的字都是充满力量的,在这里尤其体现诗人那种忧伤的绵延不绝。
其次那种忧伤体现在它的意义上,作者在诗中构筑了一种丰收后的荒凉景象,在此他突出地使用了对比手法,其次是呼应手法。第一节黑夜的降临与末一节的解脱呼应,第二节中,他写道“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倒数第二节中他写道“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这也是呼应,天空和黑夜都不能给“我”什么“我”只能寻找自己的解脱方式。
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是那种“丰收”后的“荒凉”这是一个中心性的对立。对于大地的感情,在海子的诗中俯拾即是,其中“粮食”(麦子)可以说是他诗歌的一个中心意象。本来大地是“丰收”了的,但是“丰收”又被一种力量“取走”了,于是就现出了“荒凉”海子从小在农村长大,那种土地生殖的感悟已经渗入他的灵魂,这里可以认为是一种土地生殖被剥夺的描述,最后创造者只得到“荒凉”这是一种无法排解的悲。这就是那种忧伤在象征上的体现,上面我认为他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影射,不过完全有可能是他私人生活的隐喻,他的诗歌生涯和唯一的生活——爱情。
那时中国诗歌的主流是“朦胧诗”他在诗坛是被冷遇的,所以生前的海子在诗坛的影响微乎其微,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