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CE时代的世界(下)-瓜分玉米田 (2/2)
一九中文网 www.zw19.com,高达之战火依然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基因玉米和大豆(尚不知是否对土壤也有副作用~),并且它们都不属于非洲人民.
根据ce10年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and-agriculture-anization,fao)会议上达成的共识──与中东沙漠和中亚的半荒漠化丘陵相比,把非洲改造成又一个世界粮仓(油箱?)才是更加现实和经济的方案.
贫穷的非洲共同体当然拿不出这样一笔巨款…
值此紧要关头,还是"善良"的欧美资本家们挺身而出,大力响应联合国的号召.他们争先恐后地涌入曾经避之不及的"黑非洲",签下大量环境改造与土地租让捆绑的"双赢"协议──考虑到环保和发展农业都是需要长远规划的事业,这些合同的有效期都在50至99年之间……
***
就在"非洲"的身边,领导1.5亿人民进入中等收入行列的"南非统一机构"理应得到足够的尊敬:
她一直谨慎而合理地运用前"南非共和国(republic-of-south-africa)"的软硬实力,缓慢但可控(!)地扩展自己的影响力,所以才能从世界银行(the-world-bank)──而不是金融资本家──手中获得该组织成立以来发放的最大数额贷款…
同样立志成为新能源出口国家,主权完整、政治稳定的南非就可以从容将土地分为"转基因燃料作物地区"和"粮食作物区",即使挑剔的美欧也无话可说.
ce30年开始,"两个联邦(double-federation)"都视南非为"非洲民主的典范"并竞相拉拢──欧洲要巩固印度洋海权,进一步控制非洲共同体,因此南非以极小代价加入维多利亚宇宙港的建设,一跃成为航天俱乐部成员;大西洋联邦则开放高科技出口限制,并承认了其在东南大西洋的海权地位…
***
土地面积又一次成为决定国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东亚共和国始终被粮食自给和燃料增产的矛盾困扰──普遍现代化意味着更大的能源(燃料)消耗,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对土地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再加上与"两个联邦"的对峙以及开发太空的冲动……
即使只比较本土,10亿人的东亚也是三大国里最拥挤、耕地面积最少的.可是,大西洋联邦还控制着南美,并与欧亚联邦分享了"非洲",由此拉开的差距令人不甘且愤怒──东亚的人均玉米大豆消耗量,仅为4亿联邦公民的1/10、7亿欧洲人(它在亚洲的2亿居民不在此计算之列)的1/4!
多少值得欣慰的是,东亚是全球第一核电大国,大力推广节能运动也使她能够将更多的燃料集中到航空和航天工业上去.
(可由于人口基数大,东亚人均发电量仍然只有大西洋的1/2,欧洲的80%.)
***
但人口就不是了:
即使顶着巴基斯坦恐怖分子的不断袭击,印度还是贡献了"赤道联合"多达3/4的新生儿.ce55年,赤道人口一举突破15亿…
天啊,人们不禁扪心自问──谁来养活印度?!
主要发达国家(大西洋、欧亚、东亚)终于坐不住了,一致通过决议,将联合国推上前台.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在印度实行计划生育!!
(笔者觉得在中东搞一千零一夜都比这个来得容易~~)
大西洋联邦的联合国代表,曾经在私下里透露了各国不顾"全世界正义和公理的呼声…"、"粗暴干涉印度内政…"(摘自赤道政府语)的真正原因:"这些愚蠢家伙!…他们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吃掉了多少燃料呀?!……"
除了海量"欠发达"地区居民拉高了能源价格外,各国亦担心这个不断膨胀人口大国总有一天会因为粮食危机而陷入动乱之中──据计算它将在ce75年超过20亿…
事实证明,"维护赤道地区的稳定"不仅仅是向东亚共和国"取经"就能办到的.联合国最终裁定赤道联合必须首先完成粮食自给,在此之外的耕地才能种植燃料作物──这等于"一劳永逸"地消灭了它的航空航天业.为了解决能源问题,各国又不得不援建了一大批核电站,并自掏腰包维持其运转…
经历了种种措施,自ce67年达到17亿的最高峰之后,赤道人口终于停止了增长.
如果非要说"赤道联合"在ce的世界格局中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的话,那或许就是──让这样一个温和(软弱?)的国家懒洋洋地躺在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半岛上,倒不失为几大国之间的一道良好缓冲带……
***
按照我们的话说,澳大利亚是坐落在南半球的"西方"国家.虽然国家利益不讲情面,但"大洋洲联合"受到的刁难的确是最少的:
该国仅有7000万人口,以至于在出口了一半的燃料之后,澳洲人均燃料分配仍能达到大西洋联邦的80%、欧洲的2倍,航天工业发展迅速…
但是,由于赤道联合的掩护,大洋洲缺乏明显的威胁,军费开支向来偏低,三军总体实力甚至低于南非(后者部分掌握着非洲的陆海权~~).
另外,大洋洲未能参加l5卫星群的建设,当看到卫星与理事国心生隔阂时,急于从"太空红利"中分一杯羹的堪培拉政府(澳洲首都)错误地判断了局势,居然向l5叛乱分子出售粮食和物资.此举既得罪了三大国,又让自然资源丰富的自己"有幸"进入调整者的"法眼"…
──上述几点结合在一起,将直接导致澳大利亚在ce70年被zaft闪电"托管"……
*****
ce初年,能源变革、国家合并,还有太空开发同步进行(虽然笔者在描述上不得不排出先后顺序),令我们的世界变得既精彩纷呈,又扑朔迷离.激动万分的社会分析家们,竞相发表各自的学说,试图勾勒出人类新纪元的蓝图…
在此期间,一种天真的看法短暂流行,即:不论是"三大国"的称谓,还是收缩为两洋国家的现实,都表明──大西洋联邦的正被众多新兴国家赶超,由华盛顿垄断的国际秩序已经不复存在了(?!)…
遗憾的是,大多数研究者和各国领导人,虽然都口口声声"清楚地"听到了宇宙时代的脚步,其实仍被旧秩序的"重力"束缚在地面上.有识之士或许看到了联邦"主动退让"的本质,可终究还是忍不住把手伸向眼前"唾手可得"的利益…
最终,他们不得不放弃陈旧的国际关系学说(且不说原有的国际政治体系就是合众国建立的),再一次承认、并服从由北美和不列颠主导的新世纪、新规则、新秩序……
*********
注:电动螺旋桨飞机/直升机虽然是最容易实现的,但从工程原理和成本考量上却有一个问题──普通飞行器随着燃料消耗,自重也会减轻;但耗尽能量的电池不可能丢弃,换句话说,航程越大,电池机的"死重"越多.另外,无法忽视迫降问题,更笨重的电池机显然不如可以排油减重的普通型更安全…
而在喷气引擎和火箭发动机中,电池只能提供能量,飞行器还要额外携带工质:比如有设计师提出,使用电力将水加热成高温蒸汽再喷射出去,其反推原理与喷气机和火箭无异.但这种引擎的推力和体积都不能令人满意,只在ce的太空船上有少量运用.
不过,某个资源极度匮乏的组织,曾经由于长时间无法获得稳定的生物燃料来源,倒是广泛使用过这种"全电推进系统",造出了大到战舰、小到ms之流的各种电动玩具……
-------------------------------转者注------------------------------------------------------有关东亚为什么会放弃巴铁在内的一批本位面存在的盟友的问题,原因仅仅在于,作为比较尊重原著的设定党,我们受到了原作者ft的地图上的东亚范围的限制。也就是说,ft表示东亚就是没有扩张到那,我们只能帮他脑补为什么。
基因玉米和大豆(尚不知是否对土壤也有副作用~),并且它们都不属于非洲人民.
根据ce10年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and-agriculture-anization,fao)会议上达成的共识──与中东沙漠和中亚的半荒漠化丘陵相比,把非洲改造成又一个世界粮仓(油箱?)才是更加现实和经济的方案.
贫穷的非洲共同体当然拿不出这样一笔巨款…
值此紧要关头,还是"善良"的欧美资本家们挺身而出,大力响应联合国的号召.他们争先恐后地涌入曾经避之不及的"黑非洲",签下大量环境改造与土地租让捆绑的"双赢"协议──考虑到环保和发展农业都是需要长远规划的事业,这些合同的有效期都在50至99年之间……
***
就在"非洲"的身边,领导1.5亿人民进入中等收入行列的"南非统一机构"理应得到足够的尊敬:
她一直谨慎而合理地运用前"南非共和国(republic-of-south-africa)"的软硬实力,缓慢但可控(!)地扩展自己的影响力,所以才能从世界银行(the-world-bank)──而不是金融资本家──手中获得该组织成立以来发放的最大数额贷款…
同样立志成为新能源出口国家,主权完整、政治稳定的南非就可以从容将土地分为"转基因燃料作物地区"和"粮食作物区",即使挑剔的美欧也无话可说.
ce30年开始,"两个联邦(double-federation)"都视南非为"非洲民主的典范"并竞相拉拢──欧洲要巩固印度洋海权,进一步控制非洲共同体,因此南非以极小代价加入维多利亚宇宙港的建设,一跃成为航天俱乐部成员;大西洋联邦则开放高科技出口限制,并承认了其在东南大西洋的海权地位…
***
土地面积又一次成为决定国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东亚共和国始终被粮食自给和燃料增产的矛盾困扰──普遍现代化意味着更大的能源(燃料)消耗,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对土地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再加上与"两个联邦"的对峙以及开发太空的冲动……
即使只比较本土,10亿人的东亚也是三大国里最拥挤、耕地面积最少的.可是,大西洋联邦还控制着南美,并与欧亚联邦分享了"非洲",由此拉开的差距令人不甘且愤怒──东亚的人均玉米大豆消耗量,仅为4亿联邦公民的1/10、7亿欧洲人(它在亚洲的2亿居民不在此计算之列)的1/4!
多少值得欣慰的是,东亚是全球第一核电大国,大力推广节能运动也使她能够将更多的燃料集中到航空和航天工业上去.
(可由于人口基数大,东亚人均发电量仍然只有大西洋的1/2,欧洲的80%.)
***
但人口就不是了:
即使顶着巴基斯坦恐怖分子的不断袭击,印度还是贡献了"赤道联合"多达3/4的新生儿.ce55年,赤道人口一举突破15亿…
天啊,人们不禁扪心自问──谁来养活印度?!
主要发达国家(大西洋、欧亚、东亚)终于坐不住了,一致通过决议,将联合国推上前台.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在印度实行计划生育!!
(笔者觉得在中东搞一千零一夜都比这个来得容易~~)
大西洋联邦的联合国代表,曾经在私下里透露了各国不顾"全世界正义和公理的呼声…"、"粗暴干涉印度内政…"(摘自赤道政府语)的真正原因:"这些愚蠢家伙!…他们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吃掉了多少燃料呀?!……"
除了海量"欠发达"地区居民拉高了能源价格外,各国亦担心这个不断膨胀人口大国总有一天会因为粮食危机而陷入动乱之中──据计算它将在ce75年超过20亿…
事实证明,"维护赤道地区的稳定"不仅仅是向东亚共和国"取经"就能办到的.联合国最终裁定赤道联合必须首先完成粮食自给,在此之外的耕地才能种植燃料作物──这等于"一劳永逸"地消灭了它的航空航天业.为了解决能源问题,各国又不得不援建了一大批核电站,并自掏腰包维持其运转…
经历了种种措施,自ce67年达到17亿的最高峰之后,赤道人口终于停止了增长.
如果非要说"赤道联合"在ce的世界格局中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的话,那或许就是──让这样一个温和(软弱?)的国家懒洋洋地躺在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半岛上,倒不失为几大国之间的一道良好缓冲带……
***
按照我们的话说,澳大利亚是坐落在南半球的"西方"国家.虽然国家利益不讲情面,但"大洋洲联合"受到的刁难的确是最少的:
该国仅有7000万人口,以至于在出口了一半的燃料之后,澳洲人均燃料分配仍能达到大西洋联邦的80%、欧洲的2倍,航天工业发展迅速…
但是,由于赤道联合的掩护,大洋洲缺乏明显的威胁,军费开支向来偏低,三军总体实力甚至低于南非(后者部分掌握着非洲的陆海权~~).
另外,大洋洲未能参加l5卫星群的建设,当看到卫星与理事国心生隔阂时,急于从"太空红利"中分一杯羹的堪培拉政府(澳洲首都)错误地判断了局势,居然向l5叛乱分子出售粮食和物资.此举既得罪了三大国,又让自然资源丰富的自己"有幸"进入调整者的"法眼"…
──上述几点结合在一起,将直接导致澳大利亚在ce70年被zaft闪电"托管"……
*****
ce初年,能源变革、国家合并,还有太空开发同步进行(虽然笔者在描述上不得不排出先后顺序),令我们的世界变得既精彩纷呈,又扑朔迷离.激动万分的社会分析家们,竞相发表各自的学说,试图勾勒出人类新纪元的蓝图…
在此期间,一种天真的看法短暂流行,即:不论是"三大国"的称谓,还是收缩为两洋国家的现实,都表明──大西洋联邦的正被众多新兴国家赶超,由华盛顿垄断的国际秩序已经不复存在了(?!)…
遗憾的是,大多数研究者和各国领导人,虽然都口口声声"清楚地"听到了宇宙时代的脚步,其实仍被旧秩序的"重力"束缚在地面上.有识之士或许看到了联邦"主动退让"的本质,可终究还是忍不住把手伸向眼前"唾手可得"的利益…
最终,他们不得不放弃陈旧的国际关系学说(且不说原有的国际政治体系就是合众国建立的),再一次承认、并服从由北美和不列颠主导的新世纪、新规则、新秩序……
*********
注:电动螺旋桨飞机/直升机虽然是最容易实现的,但从工程原理和成本考量上却有一个问题──普通飞行器随着燃料消耗,自重也会减轻;但耗尽能量的电池不可能丢弃,换句话说,航程越大,电池机的"死重"越多.另外,无法忽视迫降问题,更笨重的电池机显然不如可以排油减重的普通型更安全…
而在喷气引擎和火箭发动机中,电池只能提供能量,飞行器还要额外携带工质:比如有设计师提出,使用电力将水加热成高温蒸汽再喷射出去,其反推原理与喷气机和火箭无异.但这种引擎的推力和体积都不能令人满意,只在ce的太空船上有少量运用.
不过,某个资源极度匮乏的组织,曾经由于长时间无法获得稳定的生物燃料来源,倒是广泛使用过这种"全电推进系统",造出了大到战舰、小到ms之流的各种电动玩具……
-------------------------------转者注------------------------------------------------------有关东亚为什么会放弃巴铁在内的一批本位面存在的盟友的问题,原因仅仅在于,作为比较尊重原著的设定党,我们受到了原作者ft的地图上的东亚范围的限制。也就是说,ft表示东亚就是没有扩张到那,我们只能帮他脑补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