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zw19.com,伤寒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状如肉汤上的油脂飘浮样的,这是阳气衰微的表现。脉象极其细小,状如蜘蛛丝一般的,这是阴气衰微的征象。脉象绵软无力,前大后细,好象漆汁泻下之状的,这是大失血后血脉空虚的征象。
脉搏跳动缓慢,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结脉。脉搏跳动快,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促脉。脉促是阳盛所致,脉结是阴盛所致,这些都是有病的脉象。
动脉是阴阳之气相互搏结,脉气不能贯通三部所致。如果寸部出现动脉的,为阳虚不能固外,就要汗出;尺中见动脉的,为阴虚阳乘,就要发热;假如既不汗出,又不发热,而见形寒畏冷的,这是三焦阳气受伤,不能通达于外的缘故。动脉的形态是脉跳快,仅见于关部,上下无头无尾,象豆粒般大小,摇动不定,这就叫动脉。
寸部脉浮大而柔软,尺部脉也浮大而柔软,寸脉与尺脉相等同的,这是阴阳之气平和之象,名叫缓脉,是正常人和缓之脉。
脉象浮而紧的,叫做弦脉,不过弦脉的形状端直,状如弓弦,按之不移动;而紧脉却形如转紧的绳索,按之移动。二者以此为辨。
脉象弦而且大,弦而中取无力,这是阳气衰减的征象;大而中取无力,实即芤脉,是血虚的表现。阳气衰减生寒,血虚则脉芤,弦芤并见,这就叫革脉。妇女如出现此脉,多是流产或崩露下血之后;男子如出现此脉,多有失血或失精的疾患。
问:有的病先发寒战,既而汗出,汗后病就随之而愈,这是什么道理呢?答:这种病人脉象浮而紧,当是表证无疑,但重按中空,这又是正气不足的表现。正气不足,欲驱邪外出,势必与邪激争,所以会发寒战。因为脉象浮,是正气驱邪于外,所以应当汗出而愈。假如脉象浮而数,重按不中空,说明正气不虚。正气充盛,足以驱邪,邪气不能与正争,所以仅只汗出,表邪自解,而不会发寒战。
问:有的病人不发寒战就自然汗出而病愈,这是什么道理呢?答:这种病人脉象大而浮数,表明正气旺盛,足可驱邪,所以知道不发寒战就可汗出而愈。
问:有的病人不发寒战,也不出汗而自行病愈的,是什么道理呢?答:这种病人的脉象必然微弱。这是因为病中曾经发过汗,或经过涌吐,或经过泻下,或曾经失血,以致体内津液亏乏,汗源不足,但是邪气也已衰,此时,只要阴阳能自趋调和的,就能既不发寒战也不出汗而自愈。
问:患伤寒三天,脉象浮数而微,病人不发热而身上凉和,这是什么原因呢?答:这是病将解除的征兆,病解的时间,大概在半夜。如果脉浮而病解的,为正气驱邪于外,所以应全身畅汗而病解;脉数而病解的,为胃气旺盛,病人应当能饮食;脉微而病解的,是病邪已衰,所以一定会大汗出而病愈。
问:诊察疾病要想知道是否痊愈,应当怎样判断呢?答:如果寸口、关上、尺中三部的脉象大小、浮沉、迟数相等,这是阴阳平和之象。此时,虽然有发热畏寒等症状没有解除,病情似乎较重,也会痊愈。
老师说:病人在立夏出现洪大脉,这是夏令本应见的脉象。此时,如果病人出现身体疼痛重者,必须用发汗法治疗;如果第二天身体已经不疼不重了,那就不需要发汗了;如果全身畅汗的,到第二天病就会解除。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立夏季节见脉象洪大,是夏令本脉。脉能应时,表示正气充足,能够顺应时令变化,所以知道病当痊愈。其它季节的脉象也可以类推。
问:有些疾病,根据起病的时间,怎样能预知病愈的时间?答:假设半夜得病,第二天中午可以痊愈;中午得病,到了半夜也会好转。这是因为,中午为阳,半夜为阴,阳不和得阴就会调和,所以中午得病半夜就会解除;阴不和得阳也会调和,所以半夜得病,第二天中午可愈。
寸口脉浮的为病在表,脉沉的为病在里,脉数的为病在府,脉迟的为病在脏。假如出现迟脉,这就是病在脏。
趺阳脉浮而涩,而少阴太溪脉正常的,主病在脾,依理应当腹泻,根据什么知道的呢?如果脉见浮而大的,是气实血虚,现在趺阳脉不是浮大,而是浮而涩,可知是脾胃虚弱,所以应当腹泻。这里所说的少阴脉正常,是指少阴脉弦而浮,这是少阴经气调和之脉,所以说少阴脉如常。如果少阴脉反见滑而数的,则为邪热内郁,应当出现解脓血大便的症状。
寸口脉浮而紧,浮为风邪外受,紧为寒邪外束,浮紧一并出现,为风寒侵表的征象。风邪就会伤卫气,寒邪会伤营气。营气卫气都病,就会出现骨节疼痛,这是风寒袭表,经气不畅所致,所以应当采用发汗法治疗。
趺阳脉迟而缓,主胃气调和无病。如果趺阳脉浮而数,浮是胃气受损,数是脾气被扰,这些征象就是脾胃两伤。这并不是脾胃原来虚弱,而是医生误用下法造成的。误下致脾气损伤,营卫之气内陷,故数脉变微,而脉浮仍在。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所以大便硬,得嗳气症减;其脉仍浮,主邪气独留胃中,所以腹中饥饿,却不能消化水谷,潮热,口渴。如果数脉转为迟缓,并与病前脉的至数相同,同时知饥能食,这是脾胃功能恢复正常。如果病人脉数始终不去,为邪热稽留不去,时间久了,就会生恶疮。
老师说:病人脉微而涩的,这是医生误治所造成的病变。由于误用峻汗药发汗,致阳气虚弱,又多次用峻泻药攻下,又损伤阴液,致阴阳俱虚,所以病人畏寒,接着又发热,并且发热畏寒没有休止,夏天天气炎热,却想多穿衣服,冬季天气寒冷,却想裸露身体。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阴阳俱损,阳气衰弱就畏寒,阴血不足就要发热。五月的天气正值盛夏,阳气趋表,里阳微弱,不能胜阴寒,所以想多穿衣服;十一月正值冬令,阳气内潜,阴气内弱,不能胜内热,所以胃中烦热,想减衣裸体。此外,病人尺部脉迟涩,更是营血不足的有力证据。
脉象浮而大,浮为邪气在表,大为邪实。脉浮而心下硬满,可见两种情况:如果热邪内结成实,而有便硬等证的,当用下法治疗,不可使用发汗法;如果里实未成,病势偏于表,则当先用汗法,不可先攻里,也不可用渗利小便法。因为小便多,津液更伤,大便就会燥结。表证宜汗,如果汗出透,邪随汗泄,就会热退病愈;如果汗出不透,则热不得泄,津液受损,就会导致大便困难。如果出现迟脉,迟脉主寒,攻下法就须慎用了。
脉象浮而洪,身上汗出如油,气喘不止,汤水不进,身体麻木不仁,失去知觉,神情忽而安静忽而躁扰,这是频临死亡的脉证。要想知道哪一脏的脏气先绝,可以根据其它症状进行判断。假如汗出头发湿润而又气喘不休的,这是肺气先绝;如果阳热独盛,肤色如烟熏一样,并伴有两目直视摇头的,这是心气先绝;若口唇青紫,四肢震颤、摇动不休的,这是肝气先绝;如果口的周围呈青黑色,冷汗淋漓,皮色泛黄的,这是脾气先绝;如果大小便失禁,言语狂乱,两目直视的,这是肾气先绝。另外,对某一脏来说,又有阴先绝或阳先绝的不同,这可从死后的表现判断。如果阳气先绝、阴气后绝的,这种人死后,身体必发青色;而阴气先绝,阳气后绝的,身体必然出现红色,而且腋下及心窝部仍然温暖。
寸口脉浮大无力,浮为阳气虚浮在外,大为中虚有寒,浮大相合,则里寒盛而虚阳外浮,其证属虚。医生却反用攻下之法,这是严重的治疗错误。误下后阳气更虚,里寒更甚,里寒凝滞,肠道气机受阻,就产生肠鸣,医生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反而使用饮冷水的方法,来发其汗,使得水寒之气相搏结,因此,就发生了气逆噎塞的变证。
趺阳脉浮,浮则为虚,虚则胃中不和,胃虚气逆,所以发生气逆而噎塞的症状,如果脉象滑的,为胃虚寒饮内停之象,寒饮上逆,就会出现呃逆。这都是医生误治的过失,他们用治实证的方法治疗虚证,对于空虚之证,反而使用攻逐实邪法来劫迫阴血,致使胃气虚竭。如果脉浮而鼻中干燥的,势必会出现鼻孔出血。
凡是脉象浮数的,一般多见于表证,当有发热、畏寒的症状。如果还伴有身体某一部位疼痛,而且饮食和正常人一样,这是局部将患痈肿的表现。
脉象浮而迟,颜面发热潮红,同时伴全身发冷颤抖的,到六、七天时,应当汗出而愈。如果没有出汗,反而发热的,那么,病愈的日期就会延迟。这是因为,病人脉象迟,这是里阳不足。里阳衰虚,不能蒸化津液作汗外出,邪郁肌表而不得解,所以发热无汗并必伴皮肤瘙痒,于是,病愈的时间就必然延长。
寸口脉三部都呈紧象,寸部脉紧,是雾露等清邪中于上焦,尺部脉紧,是水湿等浊邪中于下焦。由于雾露之邪轻而清,飘浮在上,伤人多伤上焦,故谓之洁,谓之清;水湿之邪重浊而沉,伤人多伤下焦,故谓之浑,谓之浊。清邪伤上伤表,就会出现发热、头痛、项强、腰痛、腿酸等表证;浊邪犯下犯内,就会出现心中寒栗,足膝发凉、大小便失禁等证。这些都是因为表气虚弱,里气不能内守,外邪得以乘虚侵袭所致。无论是病邪乘表虚而外入伤上,或乘里虚内入伤下,均可造成三焦混乱,表里内外不得通调。如果上焦邪气郁滞不通,内热熏灼于上,就会引起口腔和牙龈糜烂。如果中焦不调,就会影响脾胃运化机能,导致胃气上逆,脾失运化,营卫之气的生化和转输受到破坏,营卫之气不能通调,血脉也就不畅了。此时,倘若卫气先得通畅,内郁的邪热随卫气外泄,小便必然黄赤,或经络,或脏腑,凡邪热经过之处,由于邪热熏灼,就会发生痈肿;倘若营阴先得通畅,那么,卫气就会虚弱,阴无所使,卫外不固,外邪得以内入,里气与之抗争,就有打喷嚏、声音混浊难出、咽部梗塞等征象。如果外受的寒气与内在的逆气相搏结而不生热,血被热迫,就会出现大便下血如猪肝色的症状。如果阴阳俱竭,中焦脾气衰败,使体液尽泄于下,下关不固,就会出现大便次数频繁而有后重感,脐腹部拘急绞痛,这时生命就很难保全了。
脉寸部和尺部都呈紧象,同时出现鼻塞流涕,用口呼吸,唇口干燥,身体倦曲而卧,足冷、舌苔滑等症,这是表里俱病、虚实混淆,既有寒邪郁闭肌表,又有阳虚里寒。当此之时,治当精思明辨,分清表里之偏重,妥善处置,切勿随意乱投药物。假如病人畏寒发热,有恶心想吐的感觉,这是表寒偏重,病势偏重于表,治宜解表为主,兼顾其里;如果病人腹痛,腹泻,又是里寒偏甚,里证为重为急,治当先救其里,后治其表,或温里解表兼施。病至七、八天后,如果出现微发热而手足转温和的,这是正复邪退、疾病向愈的佳兆;若反而发大热的,这是正衰邪盛、虚阳外越,病就比较难治了。
脉寸关尺三部都紧,并出现呕吐,腹泻,是寒邪内盛之象。如果脉紧不解的,知邪气仍盛,其病未解;如果紧脉已消,脉转和缓的,是阳复阴退之象,其病将要解除。如果脉象由紧转迟,到了六七天,不想吃东西,这是续发水饮内停之病,其病未解;如果食欲恢复正常的,是中阳恢复,水饮得去之兆,其病向愈。病至六七天后,如果寸口、趺阳、少阴三处脉都至数如常,同时出现心烦厉害、牙关紧咬不能说话、手足躁扰不安,这是正邪交争、病邪将退的佳兆;如果病人脉象调和如常,出现心烦异常、眼胞微肿、目黄的,也是病将愈的征象。
脉象浮而数,是风邪伤表的脉证。浮为风邪在表,数为卫阳不足。风属阳邪,阳盛于表,故而发热;卫阳不足,不能温分肉,所以畏寒。卫阳不足,复为风寒所束,所以身体就象冷水浇洒一样怕冷。
脉象浮而滑,浮主热在外,滑主邪气盛,浮滑脉并见,为阳热亢盛之象。如果病人的脉象由浮滑转为数疾,并见发热、汗出而不解的,这是阳热亢盛至极,气血运行失去常度,阴液行将枯竭,病情险恶。
伤寒病,咳喘气逆,若见脉形散乱无根、以及大骨陷下等形损之证的,是元气将散、脏气将绝的表现,属于死证。
,状如肉汤上的油脂飘浮样的,这是阳气衰微的表现。脉象极其细小,状如蜘蛛丝一般的,这是阴气衰微的征象。脉象绵软无力,前大后细,好象漆汁泻下之状的,这是大失血后血脉空虚的征象。
脉搏跳动缓慢,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结脉。脉搏跳动快,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促脉。脉促是阳盛所致,脉结是阴盛所致,这些都是有病的脉象。
动脉是阴阳之气相互搏结,脉气不能贯通三部所致。如果寸部出现动脉的,为阳虚不能固外,就要汗出;尺中见动脉的,为阴虚阳乘,就要发热;假如既不汗出,又不发热,而见形寒畏冷的,这是三焦阳气受伤,不能通达于外的缘故。动脉的形态是脉跳快,仅见于关部,上下无头无尾,象豆粒般大小,摇动不定,这就叫动脉。
寸部脉浮大而柔软,尺部脉也浮大而柔软,寸脉与尺脉相等同的,这是阴阳之气平和之象,名叫缓脉,是正常人和缓之脉。
脉象浮而紧的,叫做弦脉,不过弦脉的形状端直,状如弓弦,按之不移动;而紧脉却形如转紧的绳索,按之移动。二者以此为辨。
脉象弦而且大,弦而中取无力,这是阳气衰减的征象;大而中取无力,实即芤脉,是血虚的表现。阳气衰减生寒,血虚则脉芤,弦芤并见,这就叫革脉。妇女如出现此脉,多是流产或崩露下血之后;男子如出现此脉,多有失血或失精的疾患。
问:有的病先发寒战,既而汗出,汗后病就随之而愈,这是什么道理呢?答:这种病人脉象浮而紧,当是表证无疑,但重按中空,这又是正气不足的表现。正气不足,欲驱邪外出,势必与邪激争,所以会发寒战。因为脉象浮,是正气驱邪于外,所以应当汗出而愈。假如脉象浮而数,重按不中空,说明正气不虚。正气充盛,足以驱邪,邪气不能与正争,所以仅只汗出,表邪自解,而不会发寒战。
问:有的病人不发寒战就自然汗出而病愈,这是什么道理呢?答:这种病人脉象大而浮数,表明正气旺盛,足可驱邪,所以知道不发寒战就可汗出而愈。
问:有的病人不发寒战,也不出汗而自行病愈的,是什么道理呢?答:这种病人的脉象必然微弱。这是因为病中曾经发过汗,或经过涌吐,或经过泻下,或曾经失血,以致体内津液亏乏,汗源不足,但是邪气也已衰,此时,只要阴阳能自趋调和的,就能既不发寒战也不出汗而自愈。
问:患伤寒三天,脉象浮数而微,病人不发热而身上凉和,这是什么原因呢?答:这是病将解除的征兆,病解的时间,大概在半夜。如果脉浮而病解的,为正气驱邪于外,所以应全身畅汗而病解;脉数而病解的,为胃气旺盛,病人应当能饮食;脉微而病解的,是病邪已衰,所以一定会大汗出而病愈。
问:诊察疾病要想知道是否痊愈,应当怎样判断呢?答:如果寸口、关上、尺中三部的脉象大小、浮沉、迟数相等,这是阴阳平和之象。此时,虽然有发热畏寒等症状没有解除,病情似乎较重,也会痊愈。
老师说:病人在立夏出现洪大脉,这是夏令本应见的脉象。此时,如果病人出现身体疼痛重者,必须用发汗法治疗;如果第二天身体已经不疼不重了,那就不需要发汗了;如果全身畅汗的,到第二天病就会解除。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立夏季节见脉象洪大,是夏令本脉。脉能应时,表示正气充足,能够顺应时令变化,所以知道病当痊愈。其它季节的脉象也可以类推。
问:有些疾病,根据起病的时间,怎样能预知病愈的时间?答:假设半夜得病,第二天中午可以痊愈;中午得病,到了半夜也会好转。这是因为,中午为阳,半夜为阴,阳不和得阴就会调和,所以中午得病半夜就会解除;阴不和得阳也会调和,所以半夜得病,第二天中午可愈。
寸口脉浮的为病在表,脉沉的为病在里,脉数的为病在府,脉迟的为病在脏。假如出现迟脉,这就是病在脏。
趺阳脉浮而涩,而少阴太溪脉正常的,主病在脾,依理应当腹泻,根据什么知道的呢?如果脉见浮而大的,是气实血虚,现在趺阳脉不是浮大,而是浮而涩,可知是脾胃虚弱,所以应当腹泻。这里所说的少阴脉正常,是指少阴脉弦而浮,这是少阴经气调和之脉,所以说少阴脉如常。如果少阴脉反见滑而数的,则为邪热内郁,应当出现解脓血大便的症状。
寸口脉浮而紧,浮为风邪外受,紧为寒邪外束,浮紧一并出现,为风寒侵表的征象。风邪就会伤卫气,寒邪会伤营气。营气卫气都病,就会出现骨节疼痛,这是风寒袭表,经气不畅所致,所以应当采用发汗法治疗。
趺阳脉迟而缓,主胃气调和无病。如果趺阳脉浮而数,浮是胃气受损,数是脾气被扰,这些征象就是脾胃两伤。这并不是脾胃原来虚弱,而是医生误用下法造成的。误下致脾气损伤,营卫之气内陷,故数脉变微,而脉浮仍在。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所以大便硬,得嗳气症减;其脉仍浮,主邪气独留胃中,所以腹中饥饿,却不能消化水谷,潮热,口渴。如果数脉转为迟缓,并与病前脉的至数相同,同时知饥能食,这是脾胃功能恢复正常。如果病人脉数始终不去,为邪热稽留不去,时间久了,就会生恶疮。
老师说:病人脉微而涩的,这是医生误治所造成的病变。由于误用峻汗药发汗,致阳气虚弱,又多次用峻泻药攻下,又损伤阴液,致阴阳俱虚,所以病人畏寒,接着又发热,并且发热畏寒没有休止,夏天天气炎热,却想多穿衣服,冬季天气寒冷,却想裸露身体。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阴阳俱损,阳气衰弱就畏寒,阴血不足就要发热。五月的天气正值盛夏,阳气趋表,里阳微弱,不能胜阴寒,所以想多穿衣服;十一月正值冬令,阳气内潜,阴气内弱,不能胜内热,所以胃中烦热,想减衣裸体。此外,病人尺部脉迟涩,更是营血不足的有力证据。
脉象浮而大,浮为邪气在表,大为邪实。脉浮而心下硬满,可见两种情况:如果热邪内结成实,而有便硬等证的,当用下法治疗,不可使用发汗法;如果里实未成,病势偏于表,则当先用汗法,不可先攻里,也不可用渗利小便法。因为小便多,津液更伤,大便就会燥结。表证宜汗,如果汗出透,邪随汗泄,就会热退病愈;如果汗出不透,则热不得泄,津液受损,就会导致大便困难。如果出现迟脉,迟脉主寒,攻下法就须慎用了。
脉象浮而洪,身上汗出如油,气喘不止,汤水不进,身体麻木不仁,失去知觉,神情忽而安静忽而躁扰,这是频临死亡的脉证。要想知道哪一脏的脏气先绝,可以根据其它症状进行判断。假如汗出头发湿润而又气喘不休的,这是肺气先绝;如果阳热独盛,肤色如烟熏一样,并伴有两目直视摇头的,这是心气先绝;若口唇青紫,四肢震颤、摇动不休的,这是肝气先绝;如果口的周围呈青黑色,冷汗淋漓,皮色泛黄的,这是脾气先绝;如果大小便失禁,言语狂乱,两目直视的,这是肾气先绝。另外,对某一脏来说,又有阴先绝或阳先绝的不同,这可从死后的表现判断。如果阳气先绝、阴气后绝的,这种人死后,身体必发青色;而阴气先绝,阳气后绝的,身体必然出现红色,而且腋下及心窝部仍然温暖。
寸口脉浮大无力,浮为阳气虚浮在外,大为中虚有寒,浮大相合,则里寒盛而虚阳外浮,其证属虚。医生却反用攻下之法,这是严重的治疗错误。误下后阳气更虚,里寒更甚,里寒凝滞,肠道气机受阻,就产生肠鸣,医生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反而使用饮冷水的方法,来发其汗,使得水寒之气相搏结,因此,就发生了气逆噎塞的变证。
趺阳脉浮,浮则为虚,虚则胃中不和,胃虚气逆,所以发生气逆而噎塞的症状,如果脉象滑的,为胃虚寒饮内停之象,寒饮上逆,就会出现呃逆。这都是医生误治的过失,他们用治实证的方法治疗虚证,对于空虚之证,反而使用攻逐实邪法来劫迫阴血,致使胃气虚竭。如果脉浮而鼻中干燥的,势必会出现鼻孔出血。
凡是脉象浮数的,一般多见于表证,当有发热、畏寒的症状。如果还伴有身体某一部位疼痛,而且饮食和正常人一样,这是局部将患痈肿的表现。
脉象浮而迟,颜面发热潮红,同时伴全身发冷颤抖的,到六、七天时,应当汗出而愈。如果没有出汗,反而发热的,那么,病愈的日期就会延迟。这是因为,病人脉象迟,这是里阳不足。里阳衰虚,不能蒸化津液作汗外出,邪郁肌表而不得解,所以发热无汗并必伴皮肤瘙痒,于是,病愈的时间就必然延长。
寸口脉三部都呈紧象,寸部脉紧,是雾露等清邪中于上焦,尺部脉紧,是水湿等浊邪中于下焦。由于雾露之邪轻而清,飘浮在上,伤人多伤上焦,故谓之洁,谓之清;水湿之邪重浊而沉,伤人多伤下焦,故谓之浑,谓之浊。清邪伤上伤表,就会出现发热、头痛、项强、腰痛、腿酸等表证;浊邪犯下犯内,就会出现心中寒栗,足膝发凉、大小便失禁等证。这些都是因为表气虚弱,里气不能内守,外邪得以乘虚侵袭所致。无论是病邪乘表虚而外入伤上,或乘里虚内入伤下,均可造成三焦混乱,表里内外不得通调。如果上焦邪气郁滞不通,内热熏灼于上,就会引起口腔和牙龈糜烂。如果中焦不调,就会影响脾胃运化机能,导致胃气上逆,脾失运化,营卫之气的生化和转输受到破坏,营卫之气不能通调,血脉也就不畅了。此时,倘若卫气先得通畅,内郁的邪热随卫气外泄,小便必然黄赤,或经络,或脏腑,凡邪热经过之处,由于邪热熏灼,就会发生痈肿;倘若营阴先得通畅,那么,卫气就会虚弱,阴无所使,卫外不固,外邪得以内入,里气与之抗争,就有打喷嚏、声音混浊难出、咽部梗塞等征象。如果外受的寒气与内在的逆气相搏结而不生热,血被热迫,就会出现大便下血如猪肝色的症状。如果阴阳俱竭,中焦脾气衰败,使体液尽泄于下,下关不固,就会出现大便次数频繁而有后重感,脐腹部拘急绞痛,这时生命就很难保全了。
脉寸部和尺部都呈紧象,同时出现鼻塞流涕,用口呼吸,唇口干燥,身体倦曲而卧,足冷、舌苔滑等症,这是表里俱病、虚实混淆,既有寒邪郁闭肌表,又有阳虚里寒。当此之时,治当精思明辨,分清表里之偏重,妥善处置,切勿随意乱投药物。假如病人畏寒发热,有恶心想吐的感觉,这是表寒偏重,病势偏重于表,治宜解表为主,兼顾其里;如果病人腹痛,腹泻,又是里寒偏甚,里证为重为急,治当先救其里,后治其表,或温里解表兼施。病至七、八天后,如果出现微发热而手足转温和的,这是正复邪退、疾病向愈的佳兆;若反而发大热的,这是正衰邪盛、虚阳外越,病就比较难治了。
脉寸关尺三部都紧,并出现呕吐,腹泻,是寒邪内盛之象。如果脉紧不解的,知邪气仍盛,其病未解;如果紧脉已消,脉转和缓的,是阳复阴退之象,其病将要解除。如果脉象由紧转迟,到了六七天,不想吃东西,这是续发水饮内停之病,其病未解;如果食欲恢复正常的,是中阳恢复,水饮得去之兆,其病向愈。病至六七天后,如果寸口、趺阳、少阴三处脉都至数如常,同时出现心烦厉害、牙关紧咬不能说话、手足躁扰不安,这是正邪交争、病邪将退的佳兆;如果病人脉象调和如常,出现心烦异常、眼胞微肿、目黄的,也是病将愈的征象。
脉象浮而数,是风邪伤表的脉证。浮为风邪在表,数为卫阳不足。风属阳邪,阳盛于表,故而发热;卫阳不足,不能温分肉,所以畏寒。卫阳不足,复为风寒所束,所以身体就象冷水浇洒一样怕冷。
脉象浮而滑,浮主热在外,滑主邪气盛,浮滑脉并见,为阳热亢盛之象。如果病人的脉象由浮滑转为数疾,并见发热、汗出而不解的,这是阳热亢盛至极,气血运行失去常度,阴液行将枯竭,病情险恶。
伤寒病,咳喘气逆,若见脉形散乱无根、以及大骨陷下等形损之证的,是元气将散、脏气将绝的表现,属于死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