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中文网 www.zw19.com,皇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管刘昭仪牺牲了多少,兆言毕竟安全了。兆年也明白,虽然每次母亲和淑妃碰面,总是母亲趾高气扬,淑妃伏低忍让,但母亲不敢真的去招惹淑妃,更不敢招惹大将军。
而她们两人似乎也在无声的对峙中默默达成了协议:贵妃不动兆言,兆言则主动退出皇位的争夺。
“兆年,皇位必须是你的,挡在你路上的人,我都会替你扫除干净。”四下无人时,母亲曾这样对他说,她的眼神狠辣坚定,却不知为何又泛起泪光,“你不知道妈妈为了你都做过什么……”
他都知道的,但是……子不言母过,他无法对母亲的行为置喙评判,唯有沉默不言。
皇位,真的有那么好吗?母亲已经是天底下最尊贵、父皇最爱的女人了,为什么她还那么执着于更高的位置、更多的权力?
他想起皇兄说的话,当皇帝有什么好,不得自由、不得随性,犹如囚徒。
就像此刻,他从妙容手里接过香气扑鼻的桂花糖芋苗,一颗颗浑圆的芋艿如同大粒珍珠,入口芬芳细滑,肠胃肝脾都像被熨过似的舒服妥贴。而回身向宫城望去,宫门处的鼓点一声急似一声,午后本该静谧得闲的紫宸殿重又忙碌起来。午间父皇在母亲那里小憩,抱怨头风发作疲惫不堪,只休息了不到一个时辰,又得强撑起来上朝。
当了皇帝,还能这样吃自己最喜爱的桂花糖芋苗么?
淑妃听见鼓声,凝眉远望,问身边内侍:“出什么事了?为何突然有人击登闻鼓?”
登闻鼓设于宫门外,百姓有奇冤凄惨、臣下有军国要务可击此鼓,越级上达天听,皇帝闻鼓声必须立即上朝处置,事非紧急重大随意击鼓者将受重罚。上一次鼓响,还是十年前先皇后所出的太子意外堕马薨于猎场、噩耗传回皇宫时击鼓。
内侍回道:“小人这就去探听。”
不用他去打听,击鼓之人甘冒重责擂鼓所传递的奏报,已经由禁卫、内侍一重重飞速传向紫宸殿。送报的太监足下飞奔,而最重要的讯息藉由口口吆喝相传,更早一步传达到这个国家最高的权力中心——
“八百里加急!鲜卑十万众寇边!”
☆、第一章从军行1
傍晚杨末从宫中出来回到将军府,正好杨公也散朝回家。下午皇帝急召复朝,家人都已知晓边疆战事,一直聚在前厅等候。大郎、二郎、四郎、五郎各自驻守边防重镇,妻子留在京中侍奉舅姑,聚少离多。
杨公一回来,杨夫人和四位儿媳、六郎七郎都迎上去,解下杨公冠带交与大娘,一面问:“鲜卑军果真有十万之众?何人统领?”
杨公面色沉重:“鲜卑人号称精兵十万,实际总数恐怕不止。”中原统兵作战好壮大声势,五万兵就号称十万,威慑敌方;鲜卑人的习惯则正好相反,报低数字令对方轻敌,临阵突起予以痛击。
六郎也追问:“领兵的是谁?”
杨公不禁叹了口气:“是慕容筹。”
听到这个名字,喧闹的厅堂顿时安静下来,众人都有片刻沉默。
慕容筹这个人,南朝吴国人对他观感是比较复杂的。鲜卑魏国立国百余年,早在前朝灵帝时就统一漠北,学汉文仿汉制,从游牧转向农耕,废除蓄奴重用汉官,在文帝、明帝、宣帝三朝一度繁盛昌荣。但鲜卑人和汉人的对立从未消除,随着王朝由盛至衰转向腐朽没落,鲜卑人中恢复祖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南国的态度日趋激烈,两国战事摩擦也越来越频繁。
杨公正是在这种局势下屡立战功声名鹊起,于重文轻武的吴国朝堂上占据一席之地。要说鲜卑人最痛恨哪个吴国人,不是金殿宝座上的沈家皇帝,而是令所有鲜卑将士闻风丧胆的大将军杨令猷。
只除了慕容筹。魏国众将领中,包括汉将,只有慕容筹与杨公数次对阵胜负参半,其他人皆是惨败而回。连魏国皇帝都说,如果不是吴国君臣贪安恐战,不是有慕容筹和长城抵挡,杨令猷的枪尖只怕早就指到他的面前。
慕容筹此人的经历也颇具传奇。他原本是个文弱书生,醉心汉学,曾中过探花。到了二十多岁,不知受了何人何事影响,突然决定投笔从戎,毅然辞官投效军中。鲜卑武将多有勇无谋,慕容筹武艺不精却善于谋略,短短数年就已名震三军。
当然,这和他魏皇后亲弟弟、未来储君舅舅的身份不无关系。战功赫赫,背后又有皇后和太子支持,慕容筹自然扶摇直上平步青云,虽然年仅三十,却已是魏朝举足轻重的人物。
最难得的是,他还是鲜卑贵族中少见的亲吴主和派。正因为杨公的威名震慑边陲,而魏朝唯一能与杨公匹敌的将军又不主战,两国才能维持短暂的和平。
慕容筹因此赢得了一部分吴国人的好感。民间传闻说,他还是个面如冠玉风度翩翩的美男子。鲜卑慕容氏惯出美人,历代魏国皇帝的后宫充斥着各种慕容皇后、慕容贵妃、慕容婕妤。慕容筹既是皇后的亲弟弟,想必相貌也差不到哪里去;文士出身,也符合南朝少女们对美男子的想象。据说坊间曾有女子感言,希望有朝一日吴魏能彻底握手言和结为友盟,这样就能一睹探花将军的风姿了。
杨公对这样的传闻一笑置之。虽然屡次对阵,杨公也在慕容筹手下吃过不少败仗,但单论作为一名军事将领,杨公对慕容筹无疑是欣赏的。杨公有六个儿子,全都随父从军,但杨公对他们并不完全满意,曾感慨说:“生子当如慕容筹哉!”
七郎问:“鲜卑人为何大举兴兵?是因为被大哥惹急了吗?”
漠北土地贫瘠,鲜卑人善牧而不善农耕,每到春季青黄不接时便容易闹饥荒,常有散兵游寇到边境打草谷,劫掠吴国百姓。今年易州风雨不顺蝗灾频发,饥荒尤其严重,易州守将公然率众南下抢粮,被驻守雄州的大郎杨行乾一路打回去,占领了易州。
易州属燕蓟之地,原本都是汉人世代居住的土地,前朝灵帝昏庸无能,丧权割让给鲜卑人。高祖建国后三次北伐欲收回燕州,全都铩羽而归,算是平生一大憾事。往后的数代皇帝不像高祖戎马出身,尚武风气式微,北伐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燕蓟归属魏国已有百年,杨行乾占了易州,鲜卑人当然要反击,只是没想到如此大张旗鼓,居然出动十万大军,还派了慕容筹领兵,看来是要借机举事,绝不仅仅是收回易州了结。
“说是这么说的,”杨公颔首,又补充道:“魏太子挂帅亲征。”
向来大将出征,皇帝为防军权旁落,常会任命一名皇室成员为挂名元帅,实际的将领为副元帅。但是太子亲自挂帅,这样的事还是魏朝开国初期四处征战时才有。
七郎问:“慕容筹向来反对两国大举开战,为何竟以这一点小事为由大军压境?我可不信一个人的政见会突然转变。”
六郎一贯冷静:“二十几岁还能一朝弃文从武,为何三十岁就不能由和转战?慕容筹与太子同气连枝,鲜卑旧部主战之声甚嚣尘上,太子年少难以服众,和部众唱反调亲善我朝,日后如何坐得稳皇位?必然是太子一系对主战派妥协了,藉此战定人心,否则何必亲征?”
杨末抢着说:“管他主战主和,事实就是他们领着十几万人欺负到我们家门口来了,咱不得打回去?我们大吴的百姓疆土当然要靠自己守护,岂可寄希望于敌国将军太子的怜悯?”
大娘嗔怪她:“末儿,你又胡言乱语了。公公和叔叔们商议军国大事,你一个小姑娘别乱插嘴。”
杨公笑道:“末儿说得没错,我大吴山河稳固、百姓安居,靠的是我们这些将士健儿血战沙场保家卫国,而不是敌人主战主和。只有我们兵强马壮战无不胜,鲜卑人才不敢恣意妄为,哪怕他举国主战,我大吴又惧他何?”
杨末得意道:“没错!大嫂,我可不是小姑娘了,大哥像我这么大的时候,都已经跟着爹爹上过好几次战场、杀敌上千啦!”
大娘道:“你哥哥是男儿,怎么能跟你比?难到你也要像兄长一样上战场?”
杨末昂首挺胸:“有何不可?我骑射、枪法、兵法阵术,哪样不合格?爹爹,你说我能上战场吗?”
这回杨公只是笑而不语,拍拍她的脑袋,对六郎七郎道:“随我来书房,跟你们说详细的布置。”
七郎惊喜道:“爹爹,你肯带我们去啦?”向来刻板的六郎也喜上眉梢。
杨末不依了:“爹爹,你怎么如此偏心?为何六哥七哥都能去,我就不能去?”
倒是大娘想起一事:“六郎也要出征边疆?何时出发?马上就要办婚事了,这可如何是好?... -->>
不管刘昭仪牺牲了多少,兆言毕竟安全了。兆年也明白,虽然每次母亲和淑妃碰面,总是母亲趾高气扬,淑妃伏低忍让,但母亲不敢真的去招惹淑妃,更不敢招惹大将军。
而她们两人似乎也在无声的对峙中默默达成了协议:贵妃不动兆言,兆言则主动退出皇位的争夺。
“兆年,皇位必须是你的,挡在你路上的人,我都会替你扫除干净。”四下无人时,母亲曾这样对他说,她的眼神狠辣坚定,却不知为何又泛起泪光,“你不知道妈妈为了你都做过什么……”
他都知道的,但是……子不言母过,他无法对母亲的行为置喙评判,唯有沉默不言。
皇位,真的有那么好吗?母亲已经是天底下最尊贵、父皇最爱的女人了,为什么她还那么执着于更高的位置、更多的权力?
他想起皇兄说的话,当皇帝有什么好,不得自由、不得随性,犹如囚徒。
就像此刻,他从妙容手里接过香气扑鼻的桂花糖芋苗,一颗颗浑圆的芋艿如同大粒珍珠,入口芬芳细滑,肠胃肝脾都像被熨过似的舒服妥贴。而回身向宫城望去,宫门处的鼓点一声急似一声,午后本该静谧得闲的紫宸殿重又忙碌起来。午间父皇在母亲那里小憩,抱怨头风发作疲惫不堪,只休息了不到一个时辰,又得强撑起来上朝。
当了皇帝,还能这样吃自己最喜爱的桂花糖芋苗么?
淑妃听见鼓声,凝眉远望,问身边内侍:“出什么事了?为何突然有人击登闻鼓?”
登闻鼓设于宫门外,百姓有奇冤凄惨、臣下有军国要务可击此鼓,越级上达天听,皇帝闻鼓声必须立即上朝处置,事非紧急重大随意击鼓者将受重罚。上一次鼓响,还是十年前先皇后所出的太子意外堕马薨于猎场、噩耗传回皇宫时击鼓。
内侍回道:“小人这就去探听。”
不用他去打听,击鼓之人甘冒重责擂鼓所传递的奏报,已经由禁卫、内侍一重重飞速传向紫宸殿。送报的太监足下飞奔,而最重要的讯息藉由口口吆喝相传,更早一步传达到这个国家最高的权力中心——
“八百里加急!鲜卑十万众寇边!”
☆、第一章从军行1
傍晚杨末从宫中出来回到将军府,正好杨公也散朝回家。下午皇帝急召复朝,家人都已知晓边疆战事,一直聚在前厅等候。大郎、二郎、四郎、五郎各自驻守边防重镇,妻子留在京中侍奉舅姑,聚少离多。
杨公一回来,杨夫人和四位儿媳、六郎七郎都迎上去,解下杨公冠带交与大娘,一面问:“鲜卑军果真有十万之众?何人统领?”
杨公面色沉重:“鲜卑人号称精兵十万,实际总数恐怕不止。”中原统兵作战好壮大声势,五万兵就号称十万,威慑敌方;鲜卑人的习惯则正好相反,报低数字令对方轻敌,临阵突起予以痛击。
六郎也追问:“领兵的是谁?”
杨公不禁叹了口气:“是慕容筹。”
听到这个名字,喧闹的厅堂顿时安静下来,众人都有片刻沉默。
慕容筹这个人,南朝吴国人对他观感是比较复杂的。鲜卑魏国立国百余年,早在前朝灵帝时就统一漠北,学汉文仿汉制,从游牧转向农耕,废除蓄奴重用汉官,在文帝、明帝、宣帝三朝一度繁盛昌荣。但鲜卑人和汉人的对立从未消除,随着王朝由盛至衰转向腐朽没落,鲜卑人中恢复祖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南国的态度日趋激烈,两国战事摩擦也越来越频繁。
杨公正是在这种局势下屡立战功声名鹊起,于重文轻武的吴国朝堂上占据一席之地。要说鲜卑人最痛恨哪个吴国人,不是金殿宝座上的沈家皇帝,而是令所有鲜卑将士闻风丧胆的大将军杨令猷。
只除了慕容筹。魏国众将领中,包括汉将,只有慕容筹与杨公数次对阵胜负参半,其他人皆是惨败而回。连魏国皇帝都说,如果不是吴国君臣贪安恐战,不是有慕容筹和长城抵挡,杨令猷的枪尖只怕早就指到他的面前。
慕容筹此人的经历也颇具传奇。他原本是个文弱书生,醉心汉学,曾中过探花。到了二十多岁,不知受了何人何事影响,突然决定投笔从戎,毅然辞官投效军中。鲜卑武将多有勇无谋,慕容筹武艺不精却善于谋略,短短数年就已名震三军。
当然,这和他魏皇后亲弟弟、未来储君舅舅的身份不无关系。战功赫赫,背后又有皇后和太子支持,慕容筹自然扶摇直上平步青云,虽然年仅三十,却已是魏朝举足轻重的人物。
最难得的是,他还是鲜卑贵族中少见的亲吴主和派。正因为杨公的威名震慑边陲,而魏朝唯一能与杨公匹敌的将军又不主战,两国才能维持短暂的和平。
慕容筹因此赢得了一部分吴国人的好感。民间传闻说,他还是个面如冠玉风度翩翩的美男子。鲜卑慕容氏惯出美人,历代魏国皇帝的后宫充斥着各种慕容皇后、慕容贵妃、慕容婕妤。慕容筹既是皇后的亲弟弟,想必相貌也差不到哪里去;文士出身,也符合南朝少女们对美男子的想象。据说坊间曾有女子感言,希望有朝一日吴魏能彻底握手言和结为友盟,这样就能一睹探花将军的风姿了。
杨公对这样的传闻一笑置之。虽然屡次对阵,杨公也在慕容筹手下吃过不少败仗,但单论作为一名军事将领,杨公对慕容筹无疑是欣赏的。杨公有六个儿子,全都随父从军,但杨公对他们并不完全满意,曾感慨说:“生子当如慕容筹哉!”
七郎问:“鲜卑人为何大举兴兵?是因为被大哥惹急了吗?”
漠北土地贫瘠,鲜卑人善牧而不善农耕,每到春季青黄不接时便容易闹饥荒,常有散兵游寇到边境打草谷,劫掠吴国百姓。今年易州风雨不顺蝗灾频发,饥荒尤其严重,易州守将公然率众南下抢粮,被驻守雄州的大郎杨行乾一路打回去,占领了易州。
易州属燕蓟之地,原本都是汉人世代居住的土地,前朝灵帝昏庸无能,丧权割让给鲜卑人。高祖建国后三次北伐欲收回燕州,全都铩羽而归,算是平生一大憾事。往后的数代皇帝不像高祖戎马出身,尚武风气式微,北伐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燕蓟归属魏国已有百年,杨行乾占了易州,鲜卑人当然要反击,只是没想到如此大张旗鼓,居然出动十万大军,还派了慕容筹领兵,看来是要借机举事,绝不仅仅是收回易州了结。
“说是这么说的,”杨公颔首,又补充道:“魏太子挂帅亲征。”
向来大将出征,皇帝为防军权旁落,常会任命一名皇室成员为挂名元帅,实际的将领为副元帅。但是太子亲自挂帅,这样的事还是魏朝开国初期四处征战时才有。
七郎问:“慕容筹向来反对两国大举开战,为何竟以这一点小事为由大军压境?我可不信一个人的政见会突然转变。”
六郎一贯冷静:“二十几岁还能一朝弃文从武,为何三十岁就不能由和转战?慕容筹与太子同气连枝,鲜卑旧部主战之声甚嚣尘上,太子年少难以服众,和部众唱反调亲善我朝,日后如何坐得稳皇位?必然是太子一系对主战派妥协了,藉此战定人心,否则何必亲征?”
杨末抢着说:“管他主战主和,事实就是他们领着十几万人欺负到我们家门口来了,咱不得打回去?我们大吴的百姓疆土当然要靠自己守护,岂可寄希望于敌国将军太子的怜悯?”
大娘嗔怪她:“末儿,你又胡言乱语了。公公和叔叔们商议军国大事,你一个小姑娘别乱插嘴。”
杨公笑道:“末儿说得没错,我大吴山河稳固、百姓安居,靠的是我们这些将士健儿血战沙场保家卫国,而不是敌人主战主和。只有我们兵强马壮战无不胜,鲜卑人才不敢恣意妄为,哪怕他举国主战,我大吴又惧他何?”
杨末得意道:“没错!大嫂,我可不是小姑娘了,大哥像我这么大的时候,都已经跟着爹爹上过好几次战场、杀敌上千啦!”
大娘道:“你哥哥是男儿,怎么能跟你比?难到你也要像兄长一样上战场?”
杨末昂首挺胸:“有何不可?我骑射、枪法、兵法阵术,哪样不合格?爹爹,你说我能上战场吗?”
这回杨公只是笑而不语,拍拍她的脑袋,对六郎七郎道:“随我来书房,跟你们说详细的布置。”
七郎惊喜道:“爹爹,你肯带我们去啦?”向来刻板的六郎也喜上眉梢。
杨末不依了:“爹爹,你怎么如此偏心?为何六哥七哥都能去,我就不能去?”
倒是大娘想起一事:“六郎也要出征边疆?何时出发?马上就要办婚事了,这可如何是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