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中文网 www.zw19.com,潮水带星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余华
在我看来“活着”是对生命状态的当下诠释,是生命的正在进行式;它是一种漫长的、缓慢的、动态的生命运动;与“死亡”截然相对。
活着,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重大的哲学命题。当历尽生活的艰辛与磨难,享尽人世的欢乐与繁华后,人们对它的终极价值指归产生了极大疑问:人,到底为什么而活着?活着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被问过无数次,而今答案不明。
余华在活着里这样明确回答: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那么:活着本身是什么?
——是忍受。这是一种平静温吞的生活状态。余华想告诉读者的是: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多么残酷无情的答案。它消解了我们对于生命的归属感,打破了我们对生活本身的种种憧憬和期待,那些幸福的、不幸的感觉反倒成了多余。
活着,竟然不需任何注脚。活着就是活着。
所有答案尽在书中。
这本书讲述了福贵的一生。福贵的一生经历了种种的苦难——年少阔绰、家道中落、战争离乱、失子丧妻、甚至于最后连一个亲人都没有的惨淡一生。其间,他相继亲手埋葬了包括自己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在内的5个人,而他还要活着,独自承受命运加诸于他的种种不公。尤其是一次次的白发人送黑发人,更是让人痛心疾首。故事最后,他真的孤零零的一个人了,与一头老牛相伴,继续“老不死”地活着,活着一路看来,真真让人唏嘘不已。
在读者看来,是命运主宰了福贵的一生,而他无力反抗,只能默默承受命运的一次次看似无意的安排。命运的魔爪一次又一次伸向他和他的亲人,我们陪着他一起体味着人的诞生和死亡,在恐惧和期待中一次次走向寂灭。作者很残忍,真的很残忍。他总是给我们点希冀后,紧接着又马上掐掉它,让我们陷入彻底的绝望。譬如当凤霞生完苦根后,凤霞却不幸去了;当苦根大一点时,二喜却因为意外又去了;最后连苦根也死了,还是被豆子撑死的。至此,这个苦难的家庭已经失去了所有能失去的,直到不该死的全死了,该死的却还活着时,我们终于看清了这场命运的安排。
一个人一生所受的苦,是不计其数的,然而,当它散布在漫长的人生中,经过时间的一次次淘洗后,终会慢慢淡忘,乃至愈合。然后,看书时却是不一样的。一生的幸福和苦难聚焦在一个故事里,我们必须一下子经历一个人的一生,用自己那颗脆弱的心脏去承受主人公所经历的浓重的悲欢离合,因此说,看活着,绝对是灵魂的一次震撼之旅。读来,让人禁不住一次次潸然泪下。活着是一本沉重的人生之书。
然,相较于愤怒的控诉和呐喊,福贵经历的苦难在作者的平静叙述下,且是用那种平静得几乎轻描淡写的语气来讲述,反而有种力透纸背的效果。福贵虽然一直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但在他述说苦难的时候“我”却在他眼睛里看到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还有儿子有庆的死带给福贵的悲哀: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没有惊天动地的悲愤恸哭,只有一地清冷的月光,还有盐一般的刺痛与咸涩。于是,我们会想起,一次又一次,有庆从这条路上跑过。那些温存的回忆哪!只是,路还在,那小小的人儿却已经不在了。刹那间,有种无法言喻的痛楚吞没了我们。以这样温情的平静来表达深刻的苦难让我们读者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切,一种内在的领悟以及这样一种静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
余华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福贵最终活着,曾经风光无限的龙二和春生却死了。作为平凡人的福贵在一步步的苦难后最终体味到一个朴素的真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因此,当我们合上书后,慢慢地,又有一种异常的宁静充斥胸中。也许,是苦难升华了我们的悲剧意识,超脱了我们正在受苦的灵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悲剧使恐惧和哀怜得到宣泄,从而使人的性情得到陶冶和净化。于是,我们能从故事里跳脱出来,继续活着,像福贵那样,继续忍受着。
其实,忍受是一种坚韧的品格。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余华
在我看来“活着”是对生命状态的当下诠释,是生命的正在进行式;它是一种漫长的、缓慢的、动态的生命运动;与“死亡”截然相对。
活着,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重大的哲学命题。当历尽生活的艰辛与磨难,享尽人世的欢乐与繁华后,人们对它的终极价值指归产生了极大疑问:人,到底为什么而活着?活着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被问过无数次,而今答案不明。
余华在活着里这样明确回答: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那么:活着本身是什么?
——是忍受。这是一种平静温吞的生活状态。余华想告诉读者的是: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多么残酷无情的答案。它消解了我们对于生命的归属感,打破了我们对生活本身的种种憧憬和期待,那些幸福的、不幸的感觉反倒成了多余。
活着,竟然不需任何注脚。活着就是活着。
所有答案尽在书中。
这本书讲述了福贵的一生。福贵的一生经历了种种的苦难——年少阔绰、家道中落、战争离乱、失子丧妻、甚至于最后连一个亲人都没有的惨淡一生。其间,他相继亲手埋葬了包括自己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在内的5个人,而他还要活着,独自承受命运加诸于他的种种不公。尤其是一次次的白发人送黑发人,更是让人痛心疾首。故事最后,他真的孤零零的一个人了,与一头老牛相伴,继续“老不死”地活着,活着一路看来,真真让人唏嘘不已。
在读者看来,是命运主宰了福贵的一生,而他无力反抗,只能默默承受命运的一次次看似无意的安排。命运的魔爪一次又一次伸向他和他的亲人,我们陪着他一起体味着人的诞生和死亡,在恐惧和期待中一次次走向寂灭。作者很残忍,真的很残忍。他总是给我们点希冀后,紧接着又马上掐掉它,让我们陷入彻底的绝望。譬如当凤霞生完苦根后,凤霞却不幸去了;当苦根大一点时,二喜却因为意外又去了;最后连苦根也死了,还是被豆子撑死的。至此,这个苦难的家庭已经失去了所有能失去的,直到不该死的全死了,该死的却还活着时,我们终于看清了这场命运的安排。
一个人一生所受的苦,是不计其数的,然而,当它散布在漫长的人生中,经过时间的一次次淘洗后,终会慢慢淡忘,乃至愈合。然后,看书时却是不一样的。一生的幸福和苦难聚焦在一个故事里,我们必须一下子经历一个人的一生,用自己那颗脆弱的心脏去承受主人公所经历的浓重的悲欢离合,因此说,看活着,绝对是灵魂的一次震撼之旅。读来,让人禁不住一次次潸然泪下。活着是一本沉重的人生之书。
然,相较于愤怒的控诉和呐喊,福贵经历的苦难在作者的平静叙述下,且是用那种平静得几乎轻描淡写的语气来讲述,反而有种力透纸背的效果。福贵虽然一直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但在他述说苦难的时候“我”却在他眼睛里看到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还有儿子有庆的死带给福贵的悲哀: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没有惊天动地的悲愤恸哭,只有一地清冷的月光,还有盐一般的刺痛与咸涩。于是,我们会想起,一次又一次,有庆从这条路上跑过。那些温存的回忆哪!只是,路还在,那小小的人儿却已经不在了。刹那间,有种无法言喻的痛楚吞没了我们。以这样温情的平静来表达深刻的苦难让我们读者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切,一种内在的领悟以及这样一种静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
余华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福贵最终活着,曾经风光无限的龙二和春生却死了。作为平凡人的福贵在一步步的苦难后最终体味到一个朴素的真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因此,当我们合上书后,慢慢地,又有一种异常的宁静充斥胸中。也许,是苦难升华了我们的悲剧意识,超脱了我们正在受苦的灵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悲剧使恐惧和哀怜得到宣泄,从而使人的性情得到陶冶和净化。于是,我们能从故事里跳脱出来,继续活着,像福贵那样,继续忍受着。
其实,忍受是一种坚韧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