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中文网 www.zw19.com,明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责备辅臣张居正要如皋陶、夔龙。为什么呢?陛下有纳谏之明,而辅臣没有容纳意见的雅量。高皇帝鉴于前代的失误,不设丞相,丞相之事归于部院,权力不相统摄,而职事容易称职。文皇帝始置内阁,参预机密事务。那时官阶不高,没有垄断专权的迹象。二百年来,即使有专权作威作福的人,还是惴惴不安地避开宰相之名不敢称相,因为祖宗的法度在那里。大学士张居正却安然以宰相自居,自从高拱被赶走,专权已有三、四年了。御史官因有事论及此点,他必说:‘我守祖宗的法度。’我请求以祖宗之法来纠正他。
“祖宗提升或辞退大臣都有礼节。先皇帝临终时,张居正托词有病赶走高拱,既而又下文使王丈臣下狱。等到正直的言论纷纷,则又给高拱去信,请不要害怕。既胁迫赶走大臣以表示威严,又送去书信以沽德名,只是徒然让朝廷对旧臣无礼,祖宗的规矩是这样吗?
“祖宗朝,如果不是开国元勋,生前不为公,死后不为王。成国公朱希忠,生前并未有奇功,张居正违反祖宗的遗训,赠给他王的爵位。给事中陈吾德因一言不中他意就被外贬,郎中陈有年与他争论过一次也被贬退,我担心公侯之家,将重加贿赂,援引此例(指朱希忠封王例)上陈乞求,将没完没了。祖宗的法度是这样吗?
“祖宗朝,用内阁官吏,必须由朝廷推荐。现在张居正私自推荐任用张四维、张瀚。张四维在翰林,被弹劾数次。他起初离职,是不胜任教习庶吉士之职。张四维的为人,张居正很了解。知道而任用他,也是因为张四维善于弄权,拍马屁,自己惦记父亲老了,顷刻之间或有不测,二、三年间谋求官复原职,任用四维,难道是他身后的托付?张瀚生平没有什么善行。巡抚陕西,贪赃枉法,等到多次选拔官吏,唯唯诺诺如小吏,有缺官必定请命张居正,张居正所指定的人,不是湖北的亲戚知己,就是亲戚推荐的;不是曾在湖北做过官与他有私交,就是与他有私交一伙的人。张瀚唯一做的事就是在四方小官那儿收取贿赂,而其他则徒有虚名。听说张居正给南京都御史赵锦写信,叫御史不要议论内阁官吏,则张居正挟制朝廷御史,又可以知道了。祖宗的法度是这样吗?
“祖宗朝,诏令有不便的地方,部属大臣还可以质问内阁将其搁置不审查。今天得到一严厉圣旨,张居正就说:‘我尽力调剂才有这样的结果。’得一温和圣旨,张居正又说:‘我尽力请求才会这样。’由此,害怕张居正的胜过于害怕陛下的,感谢张居正的胜于感谢陛下的,恩威之权任凭己意,自专的威福权,目无朝廷。祖宗的法度是这样的吗?
“祖宗朝,一切政事,由台省上奏的陈述,部院审核,抚按执行,未有听说内阁有什么举动的。张居正下令,抚按的考察奏章,每份准备二册,一份送内阁,一册送六科。巡按有延迟,部臣纠正。六部有隐瞒,则六科给事中予以纠正。六科隐蔽,则内阁予以纠正。部院分别治理国事,给事中驳议奏章,上疏举荐弹劾是它的职责。阁臣头衔列于翰林,止用作顾问,从容议论设想而已。张居正发明这个办法,是想挟制科臣,让他们拱手听令。祖宗的法度是这样吗?
“至于巡按官员回道考察,假如不是有大败类,一般不举行,是因为不想重加挫折。近来,御史俞一贯因为不听所谓调度,被调到南京。于是巡按官丧气,不敢充分展示自己的议事能力,所害怕的唯有给事中。张居正对于六科给事中既给他们迅速升任的好处,又以推迟考评恐吓他们,哪一个肯舍弃便利,甘心被他倾轧,都死于谏言之事呢?往年,赵参鲁因劝谏被贬,还说是在外任职,余懋学因为提意见被罢官,还说是禁止参加政治活动;现在傅应祯竟被充军,又因为傅应祯的缘故,累及到徐贞明、乔岩、李祯。摧残言官,仇视正义之士,祖宗的法度是这样吗?
“至于为了邀宠,进献白莲白燕,招致圣旨责备,则传笑四方。为谋划田地利益,诬赖辽王,治以重罪,夺占辽王的府地,现在武冈王又得罪了。为子弟谋求乡试中第,允许御史舒鳌为京堂,布政施尧臣为巡抚。在江陵修宅,费钱十万,其形制与宫中禁地一样,派遣锦衣官校监督修建,乡郡的钱财都耗尽了。讨厌黄州的生儒议论他的子弟以非分所得售卖之事,就借县令之手以其他理由将他们一一治罪。编修李维桢偶尔谈到他的富庶,没有多久就被贬出京城。张居正的贪婪,不在文吏而在武臣,不在内地而在边远地方。不然,辅政不久,就富裕甲全楚,有什么办法能达到呢?宫室舆马与姬妾,等同于藩王,又是怎么得到的呢?
“朝廷的大臣,没有不愤慨的,而没有敢跟陛下讲明的,是张居正专权擅威的结果。臣中进士,张居正为总裁。臣任部曹,张居正推荐臣为御史。臣受张居正的恩情是浓厚的,今天之所以敢于攻击他,是君臣的义重,私交就顾不得了。愿陛下考察臣的愚忠,抑制相权,不要让这些败事之人误了国家大事,倘若能这样,我就可以死而不朽了。”
奏疏呈上后,张居正大怒,上廷为自己辩护,说:“有命令,巡按不能奏报军功。去年辽东大捷,刘台违反制度妄自上奏,按规矩应降职。我多次请求皇上告诫他,而刘台为此心怀不满。后来傅应祯被逮捕下狱,追问他的党羽。起初不知道刘台与傅应祯为同一县的人,很要好,实际上有所主使。于是刘台感到惊恐不安,不再顾及到什么,向臣泄愤怒。况且刘台是我录取的进士,二百年来没有门生弹劾老师的,我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辞去职位以赎罪。”因而辞去政务,伏在地上哭泣不肯起来。皇上走下御座用手拉他,再三劝慰他。张居正一再声明自己的诺言,不肯答应执掌政事。皇上派司礼太监孙隆拿着他的亲笔诏书宣读,张居正才起来。于是将刘台逮捕到京师,关进监狱,在廷上打了一百下,送往边远地带戍边。张居正表面上上疏营救,暗地里将他除去官籍,降为平民,张居正仍不解恨。刘台巡按辽东时,与巡抚张学颜合不来。这时,张学颜任职户部,诬陷刘台接受贿赂,张居正嘱咐御史于应昌巡按辽东复查一下,而命令王宗载巡抚江西,考察刘台在家乡的情况。于应昌、王宗载等顺着张居正的意思,添油加醋地往上报告,于是将刘台发配到广西。刘台的父亲震龙、弟弟刘国,都连坐有罪。刘台到浔州不久,在戍主的房里饮酒,回去后就突然死了。这一天,张居正也死了。
第二年,御史江东之为刘台喊冤,弹劾王宗载、于应昌。皇上下诏恢复刘台官职,罢王宗载、于应昌的职务,由有关部门考察、询问。南京给事中冯景隆上疏指责辽东巡抚周咏与于应昌共同陷害刘台,于应昌既已被罢免,周咏还在做蓟辽总督,也应罢免。南京御史孙继先也揭发张学颜陷害刘台之罪。皇帝正在宠幸张学颜。因为冯景隆的疏中一并弹劾了李成梁,张学颜替李成梁辩冤。孙继先又一并弹劾张学颜、李成梁。皇上于是贬冯景隆为蓟州判官,孙继先为临清州判官,而对张学颜不加问罪。不久,江西巡抚曹大。。、辽东巡抚李松考察后报告王宗载、于应昌结为朋党、陷害忠良。刑部因此以诬告罪理,奏报将王宗载等发配、贬为平民、降低官阶不等。赠与刘台光禄少卿,荫庇一子。天启初年,追加谥号毅思。
傅应祯,字公善,江西安福人。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授职零陵知县。剿杀洞庭强盗,将祁阳有盗名的大土匪治罪,使老百姓得到安宁。后调任溧水知县。
万历三年(1575)升为御史。张居正执掌国事,傅应祯是他的门生,对时事有所思虑,遂上疏陈述重视君之道德、解除百姓负担、广开言路三件事,说:
“近来雷鸣震及端门的兽吻,京师及四方的地震频频发生,但没有听说发出诏书自己反省的,难道真的是天变不足以害怕吗?在真定,派驻征税宦官本来不是旧制度,正统年间曾暂时实行过,先皇帝采纳李芳的建议,已下诏停止了,而陛下想跟着实行缺德之事,难道真是祖宗不能效法吗?给事中朱东光上奏陈述治理地方事,不一定可与古代敢言直谏的人相比,竟把他的奏章留在禁中不下发,难道真的是意见不足以值得重视吗?这样的三不足,是王安石所以耽误宋朝的原因,不能不引以为戒。
“陛下登位的时候,自隆庆改元后的欠租,一一蠲免,四年以前的免除三分征收七分,恩眷优厚。皇上怜恤之情已尽到了,但下面的拖欠仍在拖欠,没有一个能够将欠下的全部还清的,为什么呢?小民一年的收入,仅可以供给一年,没有余力偿还欠收。最近制定如果输税没有达到限额的,由按抚官纠察,郡县予以调整。各位大臣害怕调遣,于是催促更为严厉。致使百姓流离失所,怨声载道,上达于天庭。难道这是太平的气象,陛下愿意听到的吗?请求下诏,不是官吏吞没的,其他欠租全部免除。老百姓的困难得到解除,灾害自然没有了。
“陛下登基时,任用正直的大臣石星、李巳,大臣们无不感到欣慰。现在赵参鲁纠正时弊被贬为典史,余懋学上陈时政被禁止终身参予政治。其他像胡轨礼、裴应章、侯于赵、赵焕等议论朝政,被冷落在一旁。如初时政情相比如何?我请求提拔赵参鲁在京城任职,恢复余懋学的官职,以作为大臣进言的榜样。”
上疏呈上,张居正认为疏中提到王安石之语是影射自己,大怒,下旨责问;又因为奏中论及到余懋学,将他逮捕下狱,严厉追问他的党羽。傅应祯临死都没有承认什么,于是被贬到定海。给事中严用和、御史刘天衢等上疏营救,皇上不听。当傅应祯被关进狱中后,给事中徐贞明带着御史李祯、乔岩看望他。锦衣帅余阴上告,三个人也被贬。
万历十一年(1583),皇上采纳御史孙继先的意见,下诏恢复他的官职。皇上将临幸昌平检查墓道,而蓟镇出现军事警报,傅应祯劝皇上不要去,且上陈边防战备特别详悉。皇上以奖赏的语气予以回答。不久,提升为南京大理寺丞。临行前,上奏推荐了海内知名人士三十七人。没有多久,因病归家,三年后去世。赠本寺右少卿。傅应祯同县人刘台同时中进士,担任御史,同样得罪张居正招致祸患,乡人一同在祠堂祭祀他们。
吴中行,字子道,江苏武进人。父亲吴性,哥哥吴可行,都是进士。吴性,官至尚宝丞。吴可行,为检讨。吴中行刚刚二十岁时就中了乡试,吴性告诫他不要急于求进士,于是他没有参加会试。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职编修。
大学士张居正是吴中行考进士时的主考官。万历五年(1577),张居正的父亲死了,没有解职回乡奔丧,仍就执掌朝政。御史曾士楚、吏科都给事中陈三谟首先上疏奏请让他留下,满朝大臣都随声附和,唯独吴中行很气愤。刚好彗星出现在西南方,长度竟达到天际,皇上下诏让百官反省。吴中行于是首先上疏说:“张居正父子分处两地,双方已有十五年未见面。其父已死于数千里之外,陛下不让他星夜奔丧,抚棺恸哭,却一定要他违心地压抑感情,忍痛含悲于朝廷之上,并让他主持政务,执掌权柄,发扬功业,为国事操劳,这难道合乎情理吗?!张居正每每自言他谨守圣贤的义理和祖宗法度。宰我欲将丧期缩短,孔子说:‘宰我有三年的爱心于他的父母吗?’王子请求服几个月的丧期,孟子说:‘虽然增加一天已经超过了。’圣贤的训导怎么样?在法律上,虽然是老百姓、小官吏,隐匿丧情也是被禁止的,唯有武人得以穿黑色丧服不奔丧事,但这不是处置辅臣的办法。有人说过去也有起用之事,但也没有听说一天都不出京城大门,而立刻就任职的。祖宗的规矩如何呢?这件事关系到万古的纲常,天下的人都会看到、听到,唯有今天没有过失的举动,然后后世才没有令人遗憾的议论。亟待解决的问题莫过于此。”
奏疏已经上了,他把副本告诉张居正。张居正惊讶地说:“奏疏送进去了吗?”吴中行说:“没有送上不敢告诉你。”第二天,赵用贤的疏奏上。第三天,艾穆、沈思孝的奏也呈上。张居正发了火,与冯保商量,欲廷杖他们。翰林院侍讲赵志皋、张位、于慎行、张一柱、田一隽、李长春,修撰习孔教、沈懋学都上奏救他们,但奏疏都被阻止没有上报。学士王锡爵于是会同数十人,找张居正求和解,张不接受。于是廷杖吴中行等四人。第二天,进士邹元标上疏争辩,也被廷杖。这五个人正直的名声震动天下。吴中行、赵用贤并称吴、赵。南京御史朱鸿谟上疏救援五人,也被斥责。吴中行等受了廷杖后,校尉用布将他们拖出长安门,用木板抬着,当天就驱赶出都城。吴中行气息都没有了,中书舍人秦柱带来了医生,喂服了一勺子药,才苏醒。用车载着他南归,归家后,挖出腐肉数十块,大的如手掌,深寸许,一肢都挖空了。
万历九年(1581)全面考核京官,把五人列于考察名单上,将其禁锢不让任职。张居正死后,曾士楚应当巡按苏、松地区,他惭愧地说:“我有什么面目去见吴、赵二位大人呢!”于是声称有病走了。陈三谟已被提为太常少卿,不久与曾士楚都被弹劾而削去职务。朝廷大臣一起推荐吴中行,下诏起用为原官职,升为右中允,值经筵。大学士许国攻击李植、江东之,诋毁吴中行、赵用贤是他们一派的。中行上奏辩白,因而乞求回乡,皇上没有答应,又升为右谕德。御史蔡系周弹劾李植,又提到中行,中行请求免职,上了四道奏章。皇上下诏赏赐白金、文绮,乘驿马回去。后来言官屡屡推荐他,执掌大权的人有意抑制,不召他回京城。过了很久,起用为侍讲学士,执掌南京翰林院。同里之人佥事徐堂吉曾弹劾吴中行,事情已经了结,给事中王嘉谟又重提旧事弹劾他,朝廷命令他呆在家中等待征召。不久就死了。后赠为礼部右侍郎。
赵用贤,字汝师,江苏常熟人。父亲承谦,广东参议。赵用贤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选为庶吉士。
万历初年,授职检讨。张居正父亲死后不服丧,赵用贤上疏说:“我暗暗感到奇怪,张居正能以君臣大义效忠数年,却不能以父子之情稍尽心一日。我又暗地里奇怪,张居正的名望以数年累积而成,陛下却让它毁于一旦。不如像前朝的杨溥、李贤那样,让他暂时回去服丧,规定日期回来补缺,让他们十九年未见面的父子,能在抚棺恸哭的那一刻稍稍缓解心中的痛苦。国家设立台谏是为了整肃法纪,纠正过错,现在却因为恐惧威权请辅臣留下,违背公众的舆论而徇私情,蔑视人伦的纯厚性情而创立怪异之论。我愚蠢地暗自担心士风将日益颓靡,国家大事将日益混淆了。”疏奏上后,与吴中行同被廷杖除去官籍。赵用贤身体本来肥胖,巴掌大的肉因溃乱而掉落,他的妻子把肉晒干藏了起来。赵用贤有个女儿许配给吴之彦的儿子吴镇。吴之彦害怕连累自己,赶紧结交张居正,得到巡抚福建之职。经过家门,不向赵用贤行礼,而且让吴镇坐在他弟弟的下面,说“是婢女之子”以此激怒赵用贤。赵用贤很愤怒,已察觉他是受张居正的党徒王。。的指使,于是把礼金退还,回绝了这门亲事,吴之彦大喜。
张居正死后的第二年,用贤起用为旧职,升右赞善。江东之、李植等争相接见他,他的威望很高。但赵用贤性格刚直,恃才傲物,多次品评大臣的得失,申时行、许国等忌恨他。正好李植、江东之攻击申时行,许国竭力抨击李植、江东之,暗地里却责怪赵用贤、吴中行,说:“过去专权在权贵,现在却在下僚;昔日小人颠倒是非,现在却是君子。意气用事,偶然做成一、二件事,就自负得不得了,与浮浅、喜爱生事的人相呼应,党同伐异,行私罔上,这种风气不能助长。”于是赵用贤上疏辩白、请求离职,极力说明朋党之论的危害,在于小人以此赶去君子,使国家人才一空。言词很激愤,皇上不准他离去,朋党之争从此开始。
不久,他充任经筵讲席,又升右庶子,改任南京祭酒。推荐举人王之士、邓元锡、刘元卿,请加强圣学。又请求设立储君,饶恕言官李沂罪过。三年后,提升为南京礼部右侍郎。因为吏部郎中赵南星的推荐,改在京城任此职。不久,又以本官兼任教习庶吉士。
万历二十一年(1593),王锡爵又进入内阁。起初,赵用贤回南方时,吴中行、沈思孝、李植、江东之已经被贬,或被罢官,故执政的人很安心。这时,赵用贤又以争三王同时分封的话中牵涉到王锡爵,被王锡爵所怀恨。改任吏部左侍郎,与文选郎顾宪成辩论人才,群情激愤,王锡爵颇感不安。赵用贤过去所回绝婚约的吴之彦,是王锡爵的里人,当时以佥事之职遭人弹劾当罢官,唆使他的儿子吴镇攻击赵用贤论财赶走女婿,蔑视法律废弃伦理。赵用贤上疏辩解,乞求退休。皇上下诏让礼官评议。尚书罗万化以吴之彦是他的门生,怕引起嫌疑极力推辞。王锡爵于是上疏说:“赵用贤轻易地回绝,吴之彦后来才揭发,都有过失。现在赵的女儿已出嫁了,难以询问当时的盟约,吴的儿子还没结婚,不能再反坐定罪。想采取折衷的办法,应让赵用贤称病归家,而宽恕吴之彦。”皇上下诏同意了。赵用贤于是免职回乡。户部郎中杨应宿、郑材又极力诋毁赵用贤,请依据法律从事。都御史李世达、侍郎李祯上疏替赵用贤抱不平,责备两人谄媚,于是遭攻击。高攀龙、吴弘济、谭一召、孙继有、安希范等都因申救被降职。从此朋党之争更加激烈。吴中行、赵用贤、李植、江东之首创于前,邹元标、李南星、顾宪成、高攀龙继续。言官更加注意品评执政之人,执政也日与其争持。水火不相容,到明代灭亡才停止。
赵用贤身长肩耸,意气风发,有经世大略。苏、松、嘉、湖诸府,财赋占天下的一半,老百姓贫困。赵用贤做庶子时,与进士袁黄商量了十天十夜,列出十四件事奏上。申时行、王锡爵认为吴人不应当谈论吴事,让皇上下圣旨严厉责备了他,建议没有实行。在家住了四年后死去。天启初年,赠为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谥号文毅。
艾穆,字和父,平江人。因中乡举任命为阜城教谕,邻郡诸生如赵南星、乔璧星等都前来学习。后进入京城,为国子监助教。张居正知道艾穆的名声,想将他任用为诰敕房中书舍人,艾穆不答应。
万历初年,他升任刑部主事,晋为员外郎。审查陕西囚犯的罪状。当时张居正执法严厉,判决囚犯不到一定数额的人要治罪。艾穆与御史商量,只判决了两人。御史担心不称职,艾穆说:“我决不会用人命来博取官职。”回到朝廷,张居正盛气凌然质问他。艾穆说:“皇上很年幼,小臣要体现皇上重视生命的德行,来帮助成就您公平允当地治法,有罪我也甘心。”作揖退下。
等到张居正父死不服丧,艾穆在家叹息,于是与主事沈思孝上疏劝谏说:“自从张居正不服丧后,妖星突然出现,星光直逼中天。言官曾士楚、陈三谟甘心冒犯清议,率先请求张居正留下,人心顿然泯灭,举国如狂。现在星变没有消失,火灾又起来了。臣怎么敢爱惜生命,不抛头洒血为陛下进言。陛下之所以留下张居正,说是为国家的缘故,而国家所重视的莫过于纲常。首辅大臣是纲常的表率。纲常不顾,社稷怎能安宁?事情偶然为之,是特例。而万世不变的,是先王的制度。现在抛弃先王的制度,而效法近世的特例,像这样怎么能行呢?张居正现在因特例留下,碍着情面就任了。等到国家有大事庆贺、大祭祀,身为首辅,想避开则害了君臣大义,想出来则伤了父子之情。臣不知道陛下怎么安置张居正,张居正又把自己置于何地?徐庶因为母亲去世而向昭烈帝辞职说:‘臣方寸已乱。’张居正难道不是人家儿子而方寸不乱吗?位处人臣之上,却不修凡人的日常礼节,何以面对天下后世!臣听说过古代圣贤的帝王常常用孝来劝诫人,没有听说不让服亲丧的。身为人臣,转移孝道而侍奉君王,没有听说剥夺他人孝行的。用礼义廉耻教育天下唯恐不够,竟然将其剥夺,使天下做人家儿子的,都忘了对父亲养育三年的爱心,纲常沦落了。到那时想用法律整顿,怎么办得到呢?陛下果真眷念张居正,当用道德来爱护他,让他能奔丧尽孝,使他保全大节,那么就纲常树立而朝廷端正,朝廷端正则百官、万民莫不端正,灾变也没有不可消除的。”
当时吴中行、赵用贤请皇上让张居正奔丧,将父亲埋葬后再回到朝廷,而艾穆、沈思孝直接请求让他服三年之丧,所以,张居正尤其恼怒。吴中行、赵用贤杖六十下,艾穆、沈思孝杖八十下,另加手铐,置于诏狱中。过了三天,用木板抬出城门,艾穆派往戍守凉州。由于伤太重不醒人事。不久苏醒过来,于是派往戍守所。艾穆是张居正的乡人。张居正对人说:“昔时严分宜没有同乡攻击他,我不能与严分宜相比。”万历九年(1581),全面考核官吏,又将艾穆、沈思孝置于考察的名册上。
等到张居正死了,言官争相推荐他。艾穆起用为户部员外郎。任为四川佥事,逐渐升至太仆少卿。万历十九年(1591)秋天,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前任崇阳知县周应中、宾州知州叶春及行为义气过人,艾穆推荐他们代替自己,皇上没有回答。已经上任,有人报告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叛乱,贵州巡抚叶梦熊请求征讨。四川人大多说杨应龙势力强,不可以轻而易举征讨,艾穆也不想用兵,与叶梦熊意见不同。朝廷命令两位抚臣一同考察,杨应龙不愿到贵州,于是将他逮捕到重庆,对质后按罪当斩,杨应龙贡上物品赎罪,艾穆让他回去了。艾穆生病回乡,没有多久就去世了。后来杨应龙叛乱,议论的人追究艾穆的罪过,皇上夺去他的职务。
沈思孝,字纯父,浙江嘉兴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又过了三年,去吏部等候选派。高拱掌吏部,想留用他作为僚属,沈思孝极力推辞,于是授职番禺知县。殷天茂总管两广,想听从百姓与番人互市,而且开放海口诸山以征取税收,沈思孝坚持认为不可以。
万历初年,因卓有成绩,又成为刑部主事。张居正父亲去世不服丧,他与艾穆合作上疏提意见。廷杖后,被派去戍守神龟卫。张居正死后,官复原职,提为光禄少卿。执掌朝政的人讨厌李植、江东之和沈思孝等人。沈思孝升为太常少卿,御史龚仲庆奉承旨意诋毁他。沈思孝于是请求离职,皇上不允许。不久他升为顺天府尹,因宽恕冒名顶替的举人,降三级使用。沈思孝仍泰然自若穿着三品官的服饰,后被弹劾,调任南京太仆卿,仍旧降三级。没有多久,称病回家。
吏部尚书陆光祖起用他为南京光禄卿,不久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宁夏継拜叛乱,皇上下诏令沈思孝移驻下马关,声援总督魏学曾。沈思孝认为兵力太少,请求在浙江、宣府、大同召募士兵各五千,发内府的钱供应军队,并乞求宽免前任都御史李材的过错,命令他立功赎罪。下诏让沈思孝就地召募,而罢免李材不派他去。沈思孝与魏学曾讨论军事时意见不合,给事中侯庆远弹劾沈思孝舍弃边境之地而在内地防守,布置兵力保卫他的妻子及家人,不管边境战事。改为河南巡抚,他推辞不就任。
不久,征召他为大理卿。中官郝金假传圣旨被逮捕入狱,刑部将他的罪减小,沈思孝上奏驳斥,认为应当处死。皇上很高兴,提拔他为工部左侍郎。陕西进贡羊毛织品祸害百姓,因沈思孝上奏,朝廷下令减去十分之四。升右都御史,协助办理马政。起初,朝政推荐李祯为首,沈思孝为副,皇上特地任用沈思孝。有人怀疑他有人帮忙,给事中杨东明、邹廷彦相继上疏反对,皇上认为邹廷彦受杨东明的指使,贬杨东明,停发邹廷彦的俸禄。
万历二十三年(1595),吏部尚书孙丕扬掌管外任官吏考察,贬参政丁此吕。沈思孝与江东之平素与丁此吕很要好。恰好御史赵文炳弹劾文选郎蒋时馨受贿,蒋时馨怀疑是沈思孝唆使的,于是攻击沈思孝先庇护丁此吕,后想在吏部求职未成,因为这两件事他对时馨怀恨在心,遂与江东之、刘应秋等勾结,命令李三才属意赵文炳。皇上讨厌蒋时馨,罢了他的官。沈思孝等上疏辩解,而且请求离职。孙丕扬说蒋时馨没有罪,丁此吕受贿有证据,沈思孝不当庇护他。沈思孝于是将丁此吕的访单呈上,乞求回家。访单是吏部考察官吏时,咨询大家的意见以定贤否,朝廷大臣因此把所见所闻的写下来给掌管考察的官吏。事情大都符合事实,然而有时也有人中伤自己讨厌的人。皇帝下诏安慰、留任孙丕扬,逮捕丁此吕,责备沈思孝。御史俞价、强思、冯从吾,给事中黄运泰、祝世禄,都为蒋时馨伸冤,言语中触及到沈思孝、江东之。给事中杨天民、马经伦、马文卿又各自弹劾沈思孝,大抵上是说赵文炳的上疏是由沈思孝指使的,借以动摇孙丕扬的地位。沈思孝多次乞求罢官,同时抨击孙丕扬辜负了国家。员外郎岳元声说大臣互相攻击,应两方都罢官,好像是指责孙丕扬、沈思孝两人,其实是特地攻击蒋时馨和孙丕扬。奏疏刚上,赵文炳突然改变他的说法,说:“岳元声、江东之根据沈思孝的意思,强迫臣救丁此吕,弹劾蒋时馨,并不是我自己的意思。”皇上都置之不理。
沈思孝素以正直闻名天下,然而尚义气、好胜,动不动就得罪人。因为丁此吕的原因,很为廷臣议论了一阵。蒋时馨、丁此吕都不是堂堂正正的人,孙丕扬、沈思孝也各有所左右。第二年,御史林培请求辨明忠诚与邪恶,又极力诋毁沈思孝、江东之,并且说:“孙丕扬闭门半年,上了十次辞职的奏疏,意在一定要得到批准才停止。沈思孝则闭门没有多久,就见冯从吾、黄运泰等被罢官,说为了安慰我,罢免五六个言官,朝廷不难办到。此人不免职,将为害朝政。”皇上念及沈思孝的忠厚,贬了林培的官职。乾清宫发生火灾,沈思孝请求举行皇长子冠礼仪式以回答天意。又以日本封贡的事情失败,请求立即做战守准备,并且弹劾赵志皋、石星误国的罪行。这年秋天,孙丕扬离职,沈思孝也称病回乡,皇上下诏让他乘驿马归家,朝廷的议论才停止。过了很久,孙丕扬再次起用为吏部尚书,御史史记事再次诋毁沈思孝与顾天翪合谋想陷害孙丕扬。顾宪成、高攀龙极力证明他是被诬告,而沈思孝已经死了。天启中,沈思孝被赠为太子少保。
责备辅臣张居正要如皋陶、夔龙。为什么呢?陛下有纳谏之明,而辅臣没有容纳意见的雅量。高皇帝鉴于前代的失误,不设丞相,丞相之事归于部院,权力不相统摄,而职事容易称职。文皇帝始置内阁,参预机密事务。那时官阶不高,没有垄断专权的迹象。二百年来,即使有专权作威作福的人,还是惴惴不安地避开宰相之名不敢称相,因为祖宗的法度在那里。大学士张居正却安然以宰相自居,自从高拱被赶走,专权已有三、四年了。御史官因有事论及此点,他必说:‘我守祖宗的法度。’我请求以祖宗之法来纠正他。
“祖宗提升或辞退大臣都有礼节。先皇帝临终时,张居正托词有病赶走高拱,既而又下文使王丈臣下狱。等到正直的言论纷纷,则又给高拱去信,请不要害怕。既胁迫赶走大臣以表示威严,又送去书信以沽德名,只是徒然让朝廷对旧臣无礼,祖宗的规矩是这样吗?
“祖宗朝,如果不是开国元勋,生前不为公,死后不为王。成国公朱希忠,生前并未有奇功,张居正违反祖宗的遗训,赠给他王的爵位。给事中陈吾德因一言不中他意就被外贬,郎中陈有年与他争论过一次也被贬退,我担心公侯之家,将重加贿赂,援引此例(指朱希忠封王例)上陈乞求,将没完没了。祖宗的法度是这样吗?
“祖宗朝,用内阁官吏,必须由朝廷推荐。现在张居正私自推荐任用张四维、张瀚。张四维在翰林,被弹劾数次。他起初离职,是不胜任教习庶吉士之职。张四维的为人,张居正很了解。知道而任用他,也是因为张四维善于弄权,拍马屁,自己惦记父亲老了,顷刻之间或有不测,二、三年间谋求官复原职,任用四维,难道是他身后的托付?张瀚生平没有什么善行。巡抚陕西,贪赃枉法,等到多次选拔官吏,唯唯诺诺如小吏,有缺官必定请命张居正,张居正所指定的人,不是湖北的亲戚知己,就是亲戚推荐的;不是曾在湖北做过官与他有私交,就是与他有私交一伙的人。张瀚唯一做的事就是在四方小官那儿收取贿赂,而其他则徒有虚名。听说张居正给南京都御史赵锦写信,叫御史不要议论内阁官吏,则张居正挟制朝廷御史,又可以知道了。祖宗的法度是这样吗?
“祖宗朝,诏令有不便的地方,部属大臣还可以质问内阁将其搁置不审查。今天得到一严厉圣旨,张居正就说:‘我尽力调剂才有这样的结果。’得一温和圣旨,张居正又说:‘我尽力请求才会这样。’由此,害怕张居正的胜过于害怕陛下的,感谢张居正的胜于感谢陛下的,恩威之权任凭己意,自专的威福权,目无朝廷。祖宗的法度是这样的吗?
“祖宗朝,一切政事,由台省上奏的陈述,部院审核,抚按执行,未有听说内阁有什么举动的。张居正下令,抚按的考察奏章,每份准备二册,一份送内阁,一册送六科。巡按有延迟,部臣纠正。六部有隐瞒,则六科给事中予以纠正。六科隐蔽,则内阁予以纠正。部院分别治理国事,给事中驳议奏章,上疏举荐弹劾是它的职责。阁臣头衔列于翰林,止用作顾问,从容议论设想而已。张居正发明这个办法,是想挟制科臣,让他们拱手听令。祖宗的法度是这样吗?
“至于巡按官员回道考察,假如不是有大败类,一般不举行,是因为不想重加挫折。近来,御史俞一贯因为不听所谓调度,被调到南京。于是巡按官丧气,不敢充分展示自己的议事能力,所害怕的唯有给事中。张居正对于六科给事中既给他们迅速升任的好处,又以推迟考评恐吓他们,哪一个肯舍弃便利,甘心被他倾轧,都死于谏言之事呢?往年,赵参鲁因劝谏被贬,还说是在外任职,余懋学因为提意见被罢官,还说是禁止参加政治活动;现在傅应祯竟被充军,又因为傅应祯的缘故,累及到徐贞明、乔岩、李祯。摧残言官,仇视正义之士,祖宗的法度是这样吗?
“至于为了邀宠,进献白莲白燕,招致圣旨责备,则传笑四方。为谋划田地利益,诬赖辽王,治以重罪,夺占辽王的府地,现在武冈王又得罪了。为子弟谋求乡试中第,允许御史舒鳌为京堂,布政施尧臣为巡抚。在江陵修宅,费钱十万,其形制与宫中禁地一样,派遣锦衣官校监督修建,乡郡的钱财都耗尽了。讨厌黄州的生儒议论他的子弟以非分所得售卖之事,就借县令之手以其他理由将他们一一治罪。编修李维桢偶尔谈到他的富庶,没有多久就被贬出京城。张居正的贪婪,不在文吏而在武臣,不在内地而在边远地方。不然,辅政不久,就富裕甲全楚,有什么办法能达到呢?宫室舆马与姬妾,等同于藩王,又是怎么得到的呢?
“朝廷的大臣,没有不愤慨的,而没有敢跟陛下讲明的,是张居正专权擅威的结果。臣中进士,张居正为总裁。臣任部曹,张居正推荐臣为御史。臣受张居正的恩情是浓厚的,今天之所以敢于攻击他,是君臣的义重,私交就顾不得了。愿陛下考察臣的愚忠,抑制相权,不要让这些败事之人误了国家大事,倘若能这样,我就可以死而不朽了。”
奏疏呈上后,张居正大怒,上廷为自己辩护,说:“有命令,巡按不能奏报军功。去年辽东大捷,刘台违反制度妄自上奏,按规矩应降职。我多次请求皇上告诫他,而刘台为此心怀不满。后来傅应祯被逮捕下狱,追问他的党羽。起初不知道刘台与傅应祯为同一县的人,很要好,实际上有所主使。于是刘台感到惊恐不安,不再顾及到什么,向臣泄愤怒。况且刘台是我录取的进士,二百年来没有门生弹劾老师的,我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辞去职位以赎罪。”因而辞去政务,伏在地上哭泣不肯起来。皇上走下御座用手拉他,再三劝慰他。张居正一再声明自己的诺言,不肯答应执掌政事。皇上派司礼太监孙隆拿着他的亲笔诏书宣读,张居正才起来。于是将刘台逮捕到京师,关进监狱,在廷上打了一百下,送往边远地带戍边。张居正表面上上疏营救,暗地里将他除去官籍,降为平民,张居正仍不解恨。刘台巡按辽东时,与巡抚张学颜合不来。这时,张学颜任职户部,诬陷刘台接受贿赂,张居正嘱咐御史于应昌巡按辽东复查一下,而命令王宗载巡抚江西,考察刘台在家乡的情况。于应昌、王宗载等顺着张居正的意思,添油加醋地往上报告,于是将刘台发配到广西。刘台的父亲震龙、弟弟刘国,都连坐有罪。刘台到浔州不久,在戍主的房里饮酒,回去后就突然死了。这一天,张居正也死了。
第二年,御史江东之为刘台喊冤,弹劾王宗载、于应昌。皇上下诏恢复刘台官职,罢王宗载、于应昌的职务,由有关部门考察、询问。南京给事中冯景隆上疏指责辽东巡抚周咏与于应昌共同陷害刘台,于应昌既已被罢免,周咏还在做蓟辽总督,也应罢免。南京御史孙继先也揭发张学颜陷害刘台之罪。皇帝正在宠幸张学颜。因为冯景隆的疏中一并弹劾了李成梁,张学颜替李成梁辩冤。孙继先又一并弹劾张学颜、李成梁。皇上于是贬冯景隆为蓟州判官,孙继先为临清州判官,而对张学颜不加问罪。不久,江西巡抚曹大。。、辽东巡抚李松考察后报告王宗载、于应昌结为朋党、陷害忠良。刑部因此以诬告罪理,奏报将王宗载等发配、贬为平民、降低官阶不等。赠与刘台光禄少卿,荫庇一子。天启初年,追加谥号毅思。
傅应祯,字公善,江西安福人。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授职零陵知县。剿杀洞庭强盗,将祁阳有盗名的大土匪治罪,使老百姓得到安宁。后调任溧水知县。
万历三年(1575)升为御史。张居正执掌国事,傅应祯是他的门生,对时事有所思虑,遂上疏陈述重视君之道德、解除百姓负担、广开言路三件事,说:
“近来雷鸣震及端门的兽吻,京师及四方的地震频频发生,但没有听说发出诏书自己反省的,难道真的是天变不足以害怕吗?在真定,派驻征税宦官本来不是旧制度,正统年间曾暂时实行过,先皇帝采纳李芳的建议,已下诏停止了,而陛下想跟着实行缺德之事,难道真是祖宗不能效法吗?给事中朱东光上奏陈述治理地方事,不一定可与古代敢言直谏的人相比,竟把他的奏章留在禁中不下发,难道真的是意见不足以值得重视吗?这样的三不足,是王安石所以耽误宋朝的原因,不能不引以为戒。
“陛下登位的时候,自隆庆改元后的欠租,一一蠲免,四年以前的免除三分征收七分,恩眷优厚。皇上怜恤之情已尽到了,但下面的拖欠仍在拖欠,没有一个能够将欠下的全部还清的,为什么呢?小民一年的收入,仅可以供给一年,没有余力偿还欠收。最近制定如果输税没有达到限额的,由按抚官纠察,郡县予以调整。各位大臣害怕调遣,于是催促更为严厉。致使百姓流离失所,怨声载道,上达于天庭。难道这是太平的气象,陛下愿意听到的吗?请求下诏,不是官吏吞没的,其他欠租全部免除。老百姓的困难得到解除,灾害自然没有了。
“陛下登基时,任用正直的大臣石星、李巳,大臣们无不感到欣慰。现在赵参鲁纠正时弊被贬为典史,余懋学上陈时政被禁止终身参予政治。其他像胡轨礼、裴应章、侯于赵、赵焕等议论朝政,被冷落在一旁。如初时政情相比如何?我请求提拔赵参鲁在京城任职,恢复余懋学的官职,以作为大臣进言的榜样。”
上疏呈上,张居正认为疏中提到王安石之语是影射自己,大怒,下旨责问;又因为奏中论及到余懋学,将他逮捕下狱,严厉追问他的党羽。傅应祯临死都没有承认什么,于是被贬到定海。给事中严用和、御史刘天衢等上疏营救,皇上不听。当傅应祯被关进狱中后,给事中徐贞明带着御史李祯、乔岩看望他。锦衣帅余阴上告,三个人也被贬。
万历十一年(1583),皇上采纳御史孙继先的意见,下诏恢复他的官职。皇上将临幸昌平检查墓道,而蓟镇出现军事警报,傅应祯劝皇上不要去,且上陈边防战备特别详悉。皇上以奖赏的语气予以回答。不久,提升为南京大理寺丞。临行前,上奏推荐了海内知名人士三十七人。没有多久,因病归家,三年后去世。赠本寺右少卿。傅应祯同县人刘台同时中进士,担任御史,同样得罪张居正招致祸患,乡人一同在祠堂祭祀他们。
吴中行,字子道,江苏武进人。父亲吴性,哥哥吴可行,都是进士。吴性,官至尚宝丞。吴可行,为检讨。吴中行刚刚二十岁时就中了乡试,吴性告诫他不要急于求进士,于是他没有参加会试。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职编修。
大学士张居正是吴中行考进士时的主考官。万历五年(1577),张居正的父亲死了,没有解职回乡奔丧,仍就执掌朝政。御史曾士楚、吏科都给事中陈三谟首先上疏奏请让他留下,满朝大臣都随声附和,唯独吴中行很气愤。刚好彗星出现在西南方,长度竟达到天际,皇上下诏让百官反省。吴中行于是首先上疏说:“张居正父子分处两地,双方已有十五年未见面。其父已死于数千里之外,陛下不让他星夜奔丧,抚棺恸哭,却一定要他违心地压抑感情,忍痛含悲于朝廷之上,并让他主持政务,执掌权柄,发扬功业,为国事操劳,这难道合乎情理吗?!张居正每每自言他谨守圣贤的义理和祖宗法度。宰我欲将丧期缩短,孔子说:‘宰我有三年的爱心于他的父母吗?’王子请求服几个月的丧期,孟子说:‘虽然增加一天已经超过了。’圣贤的训导怎么样?在法律上,虽然是老百姓、小官吏,隐匿丧情也是被禁止的,唯有武人得以穿黑色丧服不奔丧事,但这不是处置辅臣的办法。有人说过去也有起用之事,但也没有听说一天都不出京城大门,而立刻就任职的。祖宗的规矩如何呢?这件事关系到万古的纲常,天下的人都会看到、听到,唯有今天没有过失的举动,然后后世才没有令人遗憾的议论。亟待解决的问题莫过于此。”
奏疏已经上了,他把副本告诉张居正。张居正惊讶地说:“奏疏送进去了吗?”吴中行说:“没有送上不敢告诉你。”第二天,赵用贤的疏奏上。第三天,艾穆、沈思孝的奏也呈上。张居正发了火,与冯保商量,欲廷杖他们。翰林院侍讲赵志皋、张位、于慎行、张一柱、田一隽、李长春,修撰习孔教、沈懋学都上奏救他们,但奏疏都被阻止没有上报。学士王锡爵于是会同数十人,找张居正求和解,张不接受。于是廷杖吴中行等四人。第二天,进士邹元标上疏争辩,也被廷杖。这五个人正直的名声震动天下。吴中行、赵用贤并称吴、赵。南京御史朱鸿谟上疏救援五人,也被斥责。吴中行等受了廷杖后,校尉用布将他们拖出长安门,用木板抬着,当天就驱赶出都城。吴中行气息都没有了,中书舍人秦柱带来了医生,喂服了一勺子药,才苏醒。用车载着他南归,归家后,挖出腐肉数十块,大的如手掌,深寸许,一肢都挖空了。
万历九年(1581)全面考核京官,把五人列于考察名单上,将其禁锢不让任职。张居正死后,曾士楚应当巡按苏、松地区,他惭愧地说:“我有什么面目去见吴、赵二位大人呢!”于是声称有病走了。陈三谟已被提为太常少卿,不久与曾士楚都被弹劾而削去职务。朝廷大臣一起推荐吴中行,下诏起用为原官职,升为右中允,值经筵。大学士许国攻击李植、江东之,诋毁吴中行、赵用贤是他们一派的。中行上奏辩白,因而乞求回乡,皇上没有答应,又升为右谕德。御史蔡系周弹劾李植,又提到中行,中行请求免职,上了四道奏章。皇上下诏赏赐白金、文绮,乘驿马回去。后来言官屡屡推荐他,执掌大权的人有意抑制,不召他回京城。过了很久,起用为侍讲学士,执掌南京翰林院。同里之人佥事徐堂吉曾弹劾吴中行,事情已经了结,给事中王嘉谟又重提旧事弹劾他,朝廷命令他呆在家中等待征召。不久就死了。后赠为礼部右侍郎。
赵用贤,字汝师,江苏常熟人。父亲承谦,广东参议。赵用贤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选为庶吉士。
万历初年,授职检讨。张居正父亲死后不服丧,赵用贤上疏说:“我暗暗感到奇怪,张居正能以君臣大义效忠数年,却不能以父子之情稍尽心一日。我又暗地里奇怪,张居正的名望以数年累积而成,陛下却让它毁于一旦。不如像前朝的杨溥、李贤那样,让他暂时回去服丧,规定日期回来补缺,让他们十九年未见面的父子,能在抚棺恸哭的那一刻稍稍缓解心中的痛苦。国家设立台谏是为了整肃法纪,纠正过错,现在却因为恐惧威权请辅臣留下,违背公众的舆论而徇私情,蔑视人伦的纯厚性情而创立怪异之论。我愚蠢地暗自担心士风将日益颓靡,国家大事将日益混淆了。”疏奏上后,与吴中行同被廷杖除去官籍。赵用贤身体本来肥胖,巴掌大的肉因溃乱而掉落,他的妻子把肉晒干藏了起来。赵用贤有个女儿许配给吴之彦的儿子吴镇。吴之彦害怕连累自己,赶紧结交张居正,得到巡抚福建之职。经过家门,不向赵用贤行礼,而且让吴镇坐在他弟弟的下面,说“是婢女之子”以此激怒赵用贤。赵用贤很愤怒,已察觉他是受张居正的党徒王。。的指使,于是把礼金退还,回绝了这门亲事,吴之彦大喜。
张居正死后的第二年,用贤起用为旧职,升右赞善。江东之、李植等争相接见他,他的威望很高。但赵用贤性格刚直,恃才傲物,多次品评大臣的得失,申时行、许国等忌恨他。正好李植、江东之攻击申时行,许国竭力抨击李植、江东之,暗地里却责怪赵用贤、吴中行,说:“过去专权在权贵,现在却在下僚;昔日小人颠倒是非,现在却是君子。意气用事,偶然做成一、二件事,就自负得不得了,与浮浅、喜爱生事的人相呼应,党同伐异,行私罔上,这种风气不能助长。”于是赵用贤上疏辩白、请求离职,极力说明朋党之论的危害,在于小人以此赶去君子,使国家人才一空。言词很激愤,皇上不准他离去,朋党之争从此开始。
不久,他充任经筵讲席,又升右庶子,改任南京祭酒。推荐举人王之士、邓元锡、刘元卿,请加强圣学。又请求设立储君,饶恕言官李沂罪过。三年后,提升为南京礼部右侍郎。因为吏部郎中赵南星的推荐,改在京城任此职。不久,又以本官兼任教习庶吉士。
万历二十一年(1593),王锡爵又进入内阁。起初,赵用贤回南方时,吴中行、沈思孝、李植、江东之已经被贬,或被罢官,故执政的人很安心。这时,赵用贤又以争三王同时分封的话中牵涉到王锡爵,被王锡爵所怀恨。改任吏部左侍郎,与文选郎顾宪成辩论人才,群情激愤,王锡爵颇感不安。赵用贤过去所回绝婚约的吴之彦,是王锡爵的里人,当时以佥事之职遭人弹劾当罢官,唆使他的儿子吴镇攻击赵用贤论财赶走女婿,蔑视法律废弃伦理。赵用贤上疏辩解,乞求退休。皇上下诏让礼官评议。尚书罗万化以吴之彦是他的门生,怕引起嫌疑极力推辞。王锡爵于是上疏说:“赵用贤轻易地回绝,吴之彦后来才揭发,都有过失。现在赵的女儿已出嫁了,难以询问当时的盟约,吴的儿子还没结婚,不能再反坐定罪。想采取折衷的办法,应让赵用贤称病归家,而宽恕吴之彦。”皇上下诏同意了。赵用贤于是免职回乡。户部郎中杨应宿、郑材又极力诋毁赵用贤,请依据法律从事。都御史李世达、侍郎李祯上疏替赵用贤抱不平,责备两人谄媚,于是遭攻击。高攀龙、吴弘济、谭一召、孙继有、安希范等都因申救被降职。从此朋党之争更加激烈。吴中行、赵用贤、李植、江东之首创于前,邹元标、李南星、顾宪成、高攀龙继续。言官更加注意品评执政之人,执政也日与其争持。水火不相容,到明代灭亡才停止。
赵用贤身长肩耸,意气风发,有经世大略。苏、松、嘉、湖诸府,财赋占天下的一半,老百姓贫困。赵用贤做庶子时,与进士袁黄商量了十天十夜,列出十四件事奏上。申时行、王锡爵认为吴人不应当谈论吴事,让皇上下圣旨严厉责备了他,建议没有实行。在家住了四年后死去。天启初年,赠为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谥号文毅。
艾穆,字和父,平江人。因中乡举任命为阜城教谕,邻郡诸生如赵南星、乔璧星等都前来学习。后进入京城,为国子监助教。张居正知道艾穆的名声,想将他任用为诰敕房中书舍人,艾穆不答应。
万历初年,他升任刑部主事,晋为员外郎。审查陕西囚犯的罪状。当时张居正执法严厉,判决囚犯不到一定数额的人要治罪。艾穆与御史商量,只判决了两人。御史担心不称职,艾穆说:“我决不会用人命来博取官职。”回到朝廷,张居正盛气凌然质问他。艾穆说:“皇上很年幼,小臣要体现皇上重视生命的德行,来帮助成就您公平允当地治法,有罪我也甘心。”作揖退下。
等到张居正父死不服丧,艾穆在家叹息,于是与主事沈思孝上疏劝谏说:“自从张居正不服丧后,妖星突然出现,星光直逼中天。言官曾士楚、陈三谟甘心冒犯清议,率先请求张居正留下,人心顿然泯灭,举国如狂。现在星变没有消失,火灾又起来了。臣怎么敢爱惜生命,不抛头洒血为陛下进言。陛下之所以留下张居正,说是为国家的缘故,而国家所重视的莫过于纲常。首辅大臣是纲常的表率。纲常不顾,社稷怎能安宁?事情偶然为之,是特例。而万世不变的,是先王的制度。现在抛弃先王的制度,而效法近世的特例,像这样怎么能行呢?张居正现在因特例留下,碍着情面就任了。等到国家有大事庆贺、大祭祀,身为首辅,想避开则害了君臣大义,想出来则伤了父子之情。臣不知道陛下怎么安置张居正,张居正又把自己置于何地?徐庶因为母亲去世而向昭烈帝辞职说:‘臣方寸已乱。’张居正难道不是人家儿子而方寸不乱吗?位处人臣之上,却不修凡人的日常礼节,何以面对天下后世!臣听说过古代圣贤的帝王常常用孝来劝诫人,没有听说不让服亲丧的。身为人臣,转移孝道而侍奉君王,没有听说剥夺他人孝行的。用礼义廉耻教育天下唯恐不够,竟然将其剥夺,使天下做人家儿子的,都忘了对父亲养育三年的爱心,纲常沦落了。到那时想用法律整顿,怎么办得到呢?陛下果真眷念张居正,当用道德来爱护他,让他能奔丧尽孝,使他保全大节,那么就纲常树立而朝廷端正,朝廷端正则百官、万民莫不端正,灾变也没有不可消除的。”
当时吴中行、赵用贤请皇上让张居正奔丧,将父亲埋葬后再回到朝廷,而艾穆、沈思孝直接请求让他服三年之丧,所以,张居正尤其恼怒。吴中行、赵用贤杖六十下,艾穆、沈思孝杖八十下,另加手铐,置于诏狱中。过了三天,用木板抬出城门,艾穆派往戍守凉州。由于伤太重不醒人事。不久苏醒过来,于是派往戍守所。艾穆是张居正的乡人。张居正对人说:“昔时严分宜没有同乡攻击他,我不能与严分宜相比。”万历九年(1581),全面考核官吏,又将艾穆、沈思孝置于考察的名册上。
等到张居正死了,言官争相推荐他。艾穆起用为户部员外郎。任为四川佥事,逐渐升至太仆少卿。万历十九年(1591)秋天,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前任崇阳知县周应中、宾州知州叶春及行为义气过人,艾穆推荐他们代替自己,皇上没有回答。已经上任,有人报告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叛乱,贵州巡抚叶梦熊请求征讨。四川人大多说杨应龙势力强,不可以轻而易举征讨,艾穆也不想用兵,与叶梦熊意见不同。朝廷命令两位抚臣一同考察,杨应龙不愿到贵州,于是将他逮捕到重庆,对质后按罪当斩,杨应龙贡上物品赎罪,艾穆让他回去了。艾穆生病回乡,没有多久就去世了。后来杨应龙叛乱,议论的人追究艾穆的罪过,皇上夺去他的职务。
沈思孝,字纯父,浙江嘉兴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又过了三年,去吏部等候选派。高拱掌吏部,想留用他作为僚属,沈思孝极力推辞,于是授职番禺知县。殷天茂总管两广,想听从百姓与番人互市,而且开放海口诸山以征取税收,沈思孝坚持认为不可以。
万历初年,因卓有成绩,又成为刑部主事。张居正父亲去世不服丧,他与艾穆合作上疏提意见。廷杖后,被派去戍守神龟卫。张居正死后,官复原职,提为光禄少卿。执掌朝政的人讨厌李植、江东之和沈思孝等人。沈思孝升为太常少卿,御史龚仲庆奉承旨意诋毁他。沈思孝于是请求离职,皇上不允许。不久他升为顺天府尹,因宽恕冒名顶替的举人,降三级使用。沈思孝仍泰然自若穿着三品官的服饰,后被弹劾,调任南京太仆卿,仍旧降三级。没有多久,称病回家。
吏部尚书陆光祖起用他为南京光禄卿,不久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宁夏継拜叛乱,皇上下诏令沈思孝移驻下马关,声援总督魏学曾。沈思孝认为兵力太少,请求在浙江、宣府、大同召募士兵各五千,发内府的钱供应军队,并乞求宽免前任都御史李材的过错,命令他立功赎罪。下诏让沈思孝就地召募,而罢免李材不派他去。沈思孝与魏学曾讨论军事时意见不合,给事中侯庆远弹劾沈思孝舍弃边境之地而在内地防守,布置兵力保卫他的妻子及家人,不管边境战事。改为河南巡抚,他推辞不就任。
不久,征召他为大理卿。中官郝金假传圣旨被逮捕入狱,刑部将他的罪减小,沈思孝上奏驳斥,认为应当处死。皇上很高兴,提拔他为工部左侍郎。陕西进贡羊毛织品祸害百姓,因沈思孝上奏,朝廷下令减去十分之四。升右都御史,协助办理马政。起初,朝政推荐李祯为首,沈思孝为副,皇上特地任用沈思孝。有人怀疑他有人帮忙,给事中杨东明、邹廷彦相继上疏反对,皇上认为邹廷彦受杨东明的指使,贬杨东明,停发邹廷彦的俸禄。
万历二十三年(1595),吏部尚书孙丕扬掌管外任官吏考察,贬参政丁此吕。沈思孝与江东之平素与丁此吕很要好。恰好御史赵文炳弹劾文选郎蒋时馨受贿,蒋时馨怀疑是沈思孝唆使的,于是攻击沈思孝先庇护丁此吕,后想在吏部求职未成,因为这两件事他对时馨怀恨在心,遂与江东之、刘应秋等勾结,命令李三才属意赵文炳。皇上讨厌蒋时馨,罢了他的官。沈思孝等上疏辩解,而且请求离职。孙丕扬说蒋时馨没有罪,丁此吕受贿有证据,沈思孝不当庇护他。沈思孝于是将丁此吕的访单呈上,乞求回家。访单是吏部考察官吏时,咨询大家的意见以定贤否,朝廷大臣因此把所见所闻的写下来给掌管考察的官吏。事情大都符合事实,然而有时也有人中伤自己讨厌的人。皇帝下诏安慰、留任孙丕扬,逮捕丁此吕,责备沈思孝。御史俞价、强思、冯从吾,给事中黄运泰、祝世禄,都为蒋时馨伸冤,言语中触及到沈思孝、江东之。给事中杨天民、马经伦、马文卿又各自弹劾沈思孝,大抵上是说赵文炳的上疏是由沈思孝指使的,借以动摇孙丕扬的地位。沈思孝多次乞求罢官,同时抨击孙丕扬辜负了国家。员外郎岳元声说大臣互相攻击,应两方都罢官,好像是指责孙丕扬、沈思孝两人,其实是特地攻击蒋时馨和孙丕扬。奏疏刚上,赵文炳突然改变他的说法,说:“岳元声、江东之根据沈思孝的意思,强迫臣救丁此吕,弹劾蒋时馨,并不是我自己的意思。”皇上都置之不理。
沈思孝素以正直闻名天下,然而尚义气、好胜,动不动就得罪人。因为丁此吕的原因,很为廷臣议论了一阵。蒋时馨、丁此吕都不是堂堂正正的人,孙丕扬、沈思孝也各有所左右。第二年,御史林培请求辨明忠诚与邪恶,又极力诋毁沈思孝、江东之,并且说:“孙丕扬闭门半年,上了十次辞职的奏疏,意在一定要得到批准才停止。沈思孝则闭门没有多久,就见冯从吾、黄运泰等被罢官,说为了安慰我,罢免五六个言官,朝廷不难办到。此人不免职,将为害朝政。”皇上念及沈思孝的忠厚,贬了林培的官职。乾清宫发生火灾,沈思孝请求举行皇长子冠礼仪式以回答天意。又以日本封贡的事情失败,请求立即做战守准备,并且弹劾赵志皋、石星误国的罪行。这年秋天,孙丕扬离职,沈思孝也称病回乡,皇上下诏让他乘驿马归家,朝廷的议论才停止。过了很久,孙丕扬再次起用为吏部尚书,御史史记事再次诋毁沈思孝与顾天翪合谋想陷害孙丕扬。顾宪成、高攀龙极力证明他是被诬告,而沈思孝已经死了。天启中,沈思孝被赠为太子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