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中文网 www.zw19.com,金玉仙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张道陵初创道教
东汉汉明帝年间,张道陵初创道教,从此,中华大地上一个土生土长的宗教就诞生了。
张道陵(公元34年—156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曾入太学,通达五经(有传说他还精通医道),汉明帝时,当过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后来听说蜀地人易教化,便入鹤鸣山修道,著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创立早期道教。凡入道者要交米五斗,故又称“五斗米道”
张道陵创立道教之时,因为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土,比道教的创立早了七十多年(有一说是早了一百多年),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影响,所以,张道陵就抬出老子做为教祖,并尊之为太上老君。《道德经》从此也成了道教之中最主要的经典。张道陵抬出老子做为教祖,是有所考虑的,如果张道陵自命为祖师的话,在与佛教的抗衡之中,则会处于劣势,名气不够大,辈份也会比释迦牟尼低很多,为了抬高道教的身价,张道陵用了一个非常智慧的做法,抬出了一位古代圣贤做为教门祖师。就选中了老子,第一、老子的名气非常大,是道家创始人,修养高,儒家的创始人孔圣人也曾向老子请教礼法。并且事后还极端佩服。第二、老子的辈份也大,与释迦牟尼同代而又稍高。在论资排辈上,决不会输与佛祖如来。第三、老子传记中的含糊说法,他的高寿,他的西行,他的不知所终。都是穿凿附会,发挥想像力的极好材料。第四、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和养生之道,这种道家理论和宗旨,会成为道教信徒们极好的精神装饰。第五、老子的《道德经》中的神秘主义的成分,尤其是“道”的观念,与宗教思想十分接近。道教徒们利用和解释起来,也十分得心应手。而且道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在他的一书《庄子》里则进一步发挥了道,他在书里大谈一些传说人物得道成仙,长生不死,位列星宿。这些都给张道陵创立道教带来现成的理论基础。张道陵选中老子做为教庭宗师,是有其客观和内在原因的。
初期的道教尊崇的神明是不多的。太上老君以外,还有两个弟子,一位是道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被奉为南华真人,另一位则是请老子著书的函谷关关令尹喜,被奉为无上真人。除此之外,还尊崇三官,这三官是天官、地官、水官。太上老君是至尊无上、的最高神明。而天官、地官、水官是宗教在原始阶段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这三官的功能是为人赐福、赦罪、解厄。也称三元大帝。早期的道教教人悔过奉道,以用符水咒法治病为传道手段,《三国志;张鲁传》记载了道教为病人的请祷之法:
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于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五斗米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
百姓对张道陵敬若神明,争相事之,拜他为师的人成千上万,张道陵遂建二十四治(道教组织),立祭酒(道教教职)以领道民。
明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冯梦龙在他的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详细地述说了关于张道陵的传说:
话说张天师的始祖,讳道陵,字辅汉,沛国人氏,乃是张子房第八世孙。汉光武皇帝建武十年降生。其母梦见北斗第七星从天坠下,化为一人,身长丈余,手中托一九仙药,如鸡卵大,香气袭人。其母取而吞之,醒来便觉满腹火热,异香满室,经月不散,从此怀孕。到十月满足,忽然夜半屋中光明如昼,遂生道陵。七岁时,便能解说《道德经》,及河图谶纬之书,无不通晓。年十六,博通五经。身长九尺二寸;庞眉广颡,朱项绿睛,隆准方颐,伏犀赁顶;垂手过膝,龙蹲虎步,望之使人可畏。举贤良方正,入太学。一旦,喟然叹曰:“流光如电,百年瞬息耳;纵位极人臣,何益于年命之数乎?”遂专心修炼,欲求长生不死之术。同学有一人,姓王,名长,闻道陵之言,深以为然,即拜道陵为师。愿相随名山访道。行至豫章郡,遇一绣衣童子。问曰:“日暮道远,二公将何之?”道陵大惊,知其非常人,乃自述访道之急。童子曰:“世人论道,皆如捕风捉影,必得‘黄帝九鼎丹法’,修炼成就,方可升天。”于是师徒二人,拜求指示。童子口授二语,道是:左龙并右虎,其中有天府。说罢,忽然不见。道陵记此二语,但未解其意。
一日,行至龙虎山中,不觉心动,谓王长曰:“左龙右虎,莫非此地乎?‘府’者,藏也,或有秘书藏于此地。”乃登其绝顶,见一石洞,名曰壁鲁洞。洞中或明或暗,委曲异常。走到尽处,有生成石门两扇。道陵想道:“此必神仙之府。”乃与弟子王长端坐石门之外。凡七日,忽然石门洞开,其中石桌、石凳惧备;桌上无物,只有文书一卷。取而观之,题曰《黄帝九鼎太清丹经》。道陵举手加额,叫声:“惭愧”。师徒二人,欢喜无限!取出丹经,昼夜观览,具知其法。但修炼合用药物、炉火之费甚广,无从措办。道陵先年曾学得有治病符水,闻得蜀中风俗醇厚,乃同王长入蜀,结庐于鹤鸣山中;自称真人,专用符水救人疾病。投之辄验,来者渐广,又多有人拜于门下,求为弟子,学他符水之法。
真人见人心信服,乃立为条例:所居门前有水池,凡有疾病者,皆疏记生身以来所为不善之事,不许隐瞒;真人自书忏文,投池水中,与神明共盟约,不得再犯,若复犯,身当即死。设誓毕,方以符水饮之。病愈后,出米五斗为谢。弟子辈分路行法,所得米绢数目,悉开报于神明,一毫不敢私用。由是百姓有小疾病,便以为神明谴责,自来首过。病愈后,皆羞惭改行,不敢为非。
张道陵初创的道教就是以劝人行善,为人治病,降妖除魔的形式来招揽信徒的。但是由于道教初创时期,就面临着先期传入中土的佛教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佛教争夺信徒斗争,道教的神祇系统也逐渐庞大,从最初的几个神仙发展到后来的多如牛毛,数不胜数。经典也从过去的几本小册子,发展到案牍如山,汗牛充栋的地步。张道陵也被信徒们拥戴为“天师”,并且其后人世代承袭“天师”称号,历代嗣位的天师也就理所当然的道教领袖。晋朝初年,张道陵的第四代孙张盛天师将传道中心由蜀中鹤鸣山,迁还至江西省贵溪县龙虎山上清宫。如今,道教的天师已传到六十四代。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于1949年建国前夕,随着国民党的溃退,碾转去了台湾,于1969年12月在台北羽化。其堂侄张源先接任为第六十四代天师。
二、道教和佛教的斗争
道教创立时,就面临着一个对手,佛教。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土,比道教的创立早了七十多年(有一说是早了一百多年),为了争夺信徒,两教各吹嘘其教神通无比,相互斗争。
佛道两教的斗争,颇具中国特色。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一些宗教信徒,抱着同一本宗教圣典,但因为地域、人文环境、理解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很多歧义,从而形... -->>
一、张道陵初创道教
东汉汉明帝年间,张道陵初创道教,从此,中华大地上一个土生土长的宗教就诞生了。
张道陵(公元34年—156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曾入太学,通达五经(有传说他还精通医道),汉明帝时,当过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后来听说蜀地人易教化,便入鹤鸣山修道,著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创立早期道教。凡入道者要交米五斗,故又称“五斗米道”
张道陵创立道教之时,因为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土,比道教的创立早了七十多年(有一说是早了一百多年),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影响,所以,张道陵就抬出老子做为教祖,并尊之为太上老君。《道德经》从此也成了道教之中最主要的经典。张道陵抬出老子做为教祖,是有所考虑的,如果张道陵自命为祖师的话,在与佛教的抗衡之中,则会处于劣势,名气不够大,辈份也会比释迦牟尼低很多,为了抬高道教的身价,张道陵用了一个非常智慧的做法,抬出了一位古代圣贤做为教门祖师。就选中了老子,第一、老子的名气非常大,是道家创始人,修养高,儒家的创始人孔圣人也曾向老子请教礼法。并且事后还极端佩服。第二、老子的辈份也大,与释迦牟尼同代而又稍高。在论资排辈上,决不会输与佛祖如来。第三、老子传记中的含糊说法,他的高寿,他的西行,他的不知所终。都是穿凿附会,发挥想像力的极好材料。第四、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和养生之道,这种道家理论和宗旨,会成为道教信徒们极好的精神装饰。第五、老子的《道德经》中的神秘主义的成分,尤其是“道”的观念,与宗教思想十分接近。道教徒们利用和解释起来,也十分得心应手。而且道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在他的一书《庄子》里则进一步发挥了道,他在书里大谈一些传说人物得道成仙,长生不死,位列星宿。这些都给张道陵创立道教带来现成的理论基础。张道陵选中老子做为教庭宗师,是有其客观和内在原因的。
初期的道教尊崇的神明是不多的。太上老君以外,还有两个弟子,一位是道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被奉为南华真人,另一位则是请老子著书的函谷关关令尹喜,被奉为无上真人。除此之外,还尊崇三官,这三官是天官、地官、水官。太上老君是至尊无上、的最高神明。而天官、地官、水官是宗教在原始阶段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这三官的功能是为人赐福、赦罪、解厄。也称三元大帝。早期的道教教人悔过奉道,以用符水咒法治病为传道手段,《三国志;张鲁传》记载了道教为病人的请祷之法:
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于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五斗米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
百姓对张道陵敬若神明,争相事之,拜他为师的人成千上万,张道陵遂建二十四治(道教组织),立祭酒(道教教职)以领道民。
明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冯梦龙在他的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详细地述说了关于张道陵的传说:
话说张天师的始祖,讳道陵,字辅汉,沛国人氏,乃是张子房第八世孙。汉光武皇帝建武十年降生。其母梦见北斗第七星从天坠下,化为一人,身长丈余,手中托一九仙药,如鸡卵大,香气袭人。其母取而吞之,醒来便觉满腹火热,异香满室,经月不散,从此怀孕。到十月满足,忽然夜半屋中光明如昼,遂生道陵。七岁时,便能解说《道德经》,及河图谶纬之书,无不通晓。年十六,博通五经。身长九尺二寸;庞眉广颡,朱项绿睛,隆准方颐,伏犀赁顶;垂手过膝,龙蹲虎步,望之使人可畏。举贤良方正,入太学。一旦,喟然叹曰:“流光如电,百年瞬息耳;纵位极人臣,何益于年命之数乎?”遂专心修炼,欲求长生不死之术。同学有一人,姓王,名长,闻道陵之言,深以为然,即拜道陵为师。愿相随名山访道。行至豫章郡,遇一绣衣童子。问曰:“日暮道远,二公将何之?”道陵大惊,知其非常人,乃自述访道之急。童子曰:“世人论道,皆如捕风捉影,必得‘黄帝九鼎丹法’,修炼成就,方可升天。”于是师徒二人,拜求指示。童子口授二语,道是:左龙并右虎,其中有天府。说罢,忽然不见。道陵记此二语,但未解其意。
一日,行至龙虎山中,不觉心动,谓王长曰:“左龙右虎,莫非此地乎?‘府’者,藏也,或有秘书藏于此地。”乃登其绝顶,见一石洞,名曰壁鲁洞。洞中或明或暗,委曲异常。走到尽处,有生成石门两扇。道陵想道:“此必神仙之府。”乃与弟子王长端坐石门之外。凡七日,忽然石门洞开,其中石桌、石凳惧备;桌上无物,只有文书一卷。取而观之,题曰《黄帝九鼎太清丹经》。道陵举手加额,叫声:“惭愧”。师徒二人,欢喜无限!取出丹经,昼夜观览,具知其法。但修炼合用药物、炉火之费甚广,无从措办。道陵先年曾学得有治病符水,闻得蜀中风俗醇厚,乃同王长入蜀,结庐于鹤鸣山中;自称真人,专用符水救人疾病。投之辄验,来者渐广,又多有人拜于门下,求为弟子,学他符水之法。
真人见人心信服,乃立为条例:所居门前有水池,凡有疾病者,皆疏记生身以来所为不善之事,不许隐瞒;真人自书忏文,投池水中,与神明共盟约,不得再犯,若复犯,身当即死。设誓毕,方以符水饮之。病愈后,出米五斗为谢。弟子辈分路行法,所得米绢数目,悉开报于神明,一毫不敢私用。由是百姓有小疾病,便以为神明谴责,自来首过。病愈后,皆羞惭改行,不敢为非。
张道陵初创的道教就是以劝人行善,为人治病,降妖除魔的形式来招揽信徒的。但是由于道教初创时期,就面临着先期传入中土的佛教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佛教争夺信徒斗争,道教的神祇系统也逐渐庞大,从最初的几个神仙发展到后来的多如牛毛,数不胜数。经典也从过去的几本小册子,发展到案牍如山,汗牛充栋的地步。张道陵也被信徒们拥戴为“天师”,并且其后人世代承袭“天师”称号,历代嗣位的天师也就理所当然的道教领袖。晋朝初年,张道陵的第四代孙张盛天师将传道中心由蜀中鹤鸣山,迁还至江西省贵溪县龙虎山上清宫。如今,道教的天师已传到六十四代。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于1949年建国前夕,随着国民党的溃退,碾转去了台湾,于1969年12月在台北羽化。其堂侄张源先接任为第六十四代天师。
二、道教和佛教的斗争
道教创立时,就面临着一个对手,佛教。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土,比道教的创立早了七十多年(有一说是早了一百多年),为了争夺信徒,两教各吹嘘其教神通无比,相互斗争。
佛道两教的斗争,颇具中国特色。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一些宗教信徒,抱着同一本宗教圣典,但因为地域、人文环境、理解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很多歧义,从而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