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中文网 www.zw19.com,铁汉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约束军事”和“办理善后”。受命之时的荣禄清楚的知道,自己背负着看似荣耀的“钦差大臣”头衔去关外,实则是背负了万千骂名、被生生的与第四军斩断了关系断送了自己在新军甚至禁卫军中的“大好前景”。可惜,去年李鸿章遭遇此情此景时还有杨格支撑、帮忙,今日的荣禄却无法指望身居颐和园的老佛爷替奴才说半句好话了。
胜而言和乃是常事,问题是要把打出去的拳头,那双令万万国人振奋不已的拳头收回来一,等这趟差事办完,陆军部尚书荣某人就可以在千夫所指之下黯然回乡养老喽!
此时的杨格已经赶到吉林城,拜会吉林巡抚志锐。
短短一年之间,志锐从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转任移民实边的会办大臣再升任吉林巡抚,从相当于落难发配到实实在在封疆大吏,身在关外的志锐比别人更清楚其中的因由。
皇亲?扯淡吧!从没听说过皇妃的堂兄也能沾上“外戚”二字大清国的外戚中除了叶赫那拉,桂祥之外,谁人又领过大军或者出掌过一省军政?他他拉,志锐是在皇帝和杨格从亲密走向疏远的过程中,双方都愿意扶持的幸运儿。
杨格扶持志锐,是因为志锐在移民实边中踏实肯干,学着第一军的榜样和做派,抛开了满人、皇亲的身份,以移民和实边为己任,在杨某人的指点下干出了实在的业绩。而今,第三军四万大军北上、东去作战,志锐身为东路粮台的实际负责人把兵员、弹药、〖药〗品、粮食、衣装源源不断的送到珲春和三岔口,保障了第九旅和第十二旅的胜利。
身在关外,才能体会到关外的变化,才能更加的希冀未来。那关外的未来系于皇帝?还是杨格?志锐是以二品旗员、吉林巡抚的身份,以下官的礼节恭迎杨格入府的。
奉茶之后,杨格摆手示意郑邦彦、徐栓柱退下。
“公颖兄听说出洋考察的诸位王公大臣即将回国,杨格打算在他们回来之前敲定一个事儿,嗯,效法西洋强国,行君主立宪之制,不知公颖兄作何看法?”
单刀直入式的问话让志锐颇有猝不及防之感,他不是没有听过“君主立宪”四个字,还在关外和大清国当今政局之推动下研究过这个问题。京师的《时务日报》就经常吹嘘英国以君主立宪、虚君共和而为世界第一大国,号称日不落;德国以君主立宪保障皇帝和容克贵族们的专制特权,成为世界的第一陆军强国;近在咫尺的东洋倭国,以君主立宪行皇道大统,又以政党政治辅弼之,形成君主与政党相辅相成的政治格局。
大清国面临的问题,或者说志锐面临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君主立宪,而是以何种方式实现君主立宪。
“参总大人,志锐是拥护君主立宪和新政强国的,只是,不知大人的立宪为何种办法?效法德国?抑或〖日〗本?”
见志锐偏偏不说英国,杨格微笑着说道:“〖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列强的办法未必适合〖中〗国,依杨格的看法,决定君主立宪是一个大前提,而决定以何种方法实现君主立宪,还当以皇帝亲自出洋看看之后,再行会商决定。”
“圣上出洋?”
“嗯。”若无其事的,杨格点头道:“此番战事以和局结束,国人、军民多有不解,停火令出京门已然有损皇帝的威严;和局达成之后,新政势必会从关外向关内铺展开来,〖中〗国之于世界,世界之于〖中〗国,联系势必日趋紧密。
皇上深居宫中,对欧美国家认识不足,对效法强国而〖中〗国新政,谋求强国强军而洗雪耻辱、达成中兴也不相宜。还是出洋走一走,看一看为好。”
志锐暗暗心惊,杨格显然是趁新军战胜之威而朝廷求和之事,要求更大的权力了。权力何来?你没听出来吗?人家已经把大清国直呼为〖中〗国了!那么,他要谋求的权力就只能从大清国皇帝手中夺取,噢,不,暂时只是分润!当然,从强国大局和国家利益而言,胸有韬略的杨某人不是不可以进一步掌权,可是,如果为此伤及皇帝统治大清国的根本,对志锐来说就难以接受了。
嗯,人家是要志锐表态呢!如何表态?支持他提出的“皇帝出洋考察”?哼哼,当初提议王公重臣们出洋考察就是前车,那些后党们出洋了,太后的权威因此大打折扣,这些人回来后干啥?坐冷板凳呗!那么,皇帝回来后的大清国又是谁说了算呢?此事,身为珍妃的堂兄,身为满人重臣,志锐不能表态支持,当然也不能表态反对,因为,表示反对无疑是当面打杨格的脸,与整个关外军政体系决裂之举。
一旦决裂,志锐手里还有多大的权力呢?手里没有一兵一卒,对军事垦屯无法插手的巡抚大人根本就没有多大的发言权!所谓封疆大吏、满族重臣,只是一个台面上的摆设而已。
不能表态啊!
“参总大人为何与下官说到此事?”
“因为,我希望公颖兄能够从整个国家和大中华民族的角度考虑,也从历史大潮的趋向出发,切实的为皇帝以及皇族谋划未来的利益。”
“参总大人,您的说话,下官是越来越听不懂了。”
装糊涂!杨格从志锐的表现中,基本可以判明满族开明官僚们的态度了。这些人在移民实边中,在帝后政权中,在守旧还是革新的大潮中,曾经站在自己这一边。然而时过境迁了,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当时的先进者或者说拥护者,很可能就变成目前或者今后的落后者、反对者。
看起来,阻力还是蛮大的,咱还需徐徐图之啊!
“早前,我曾恭问皇帝,您是要做三万万六千万人的皇帝,还是做三百万人的皇帝。皇帝的〖答〗案是三万万六千万。杨格是欣闻感怀,决心以死效忠三万万六千万国人敬仰的皇帝。然而,国家积弊太深,不从根子里改革政治体制,所谓的新政其实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富国强兵的中兴大业,怎能建立在如此不稳定的政治基础上?公颖兄,我是真切的希望您能赞同我的提议,恭请皇上出洋考察啊!”
志锐能说什么呢?一时之间,他真不到合适的、妥当的话语来回答杨格。而杨格其实并不指望他的回答,只是需要一个把自己的意思传递给皇帝的,最合适的途径而已。
约束军事”和“办理善后”。受命之时的荣禄清楚的知道,自己背负着看似荣耀的“钦差大臣”头衔去关外,实则是背负了万千骂名、被生生的与第四军斩断了关系断送了自己在新军甚至禁卫军中的“大好前景”。可惜,去年李鸿章遭遇此情此景时还有杨格支撑、帮忙,今日的荣禄却无法指望身居颐和园的老佛爷替奴才说半句好话了。
胜而言和乃是常事,问题是要把打出去的拳头,那双令万万国人振奋不已的拳头收回来一,等这趟差事办完,陆军部尚书荣某人就可以在千夫所指之下黯然回乡养老喽!
此时的杨格已经赶到吉林城,拜会吉林巡抚志锐。
短短一年之间,志锐从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转任移民实边的会办大臣再升任吉林巡抚,从相当于落难发配到实实在在封疆大吏,身在关外的志锐比别人更清楚其中的因由。
皇亲?扯淡吧!从没听说过皇妃的堂兄也能沾上“外戚”二字大清国的外戚中除了叶赫那拉,桂祥之外,谁人又领过大军或者出掌过一省军政?他他拉,志锐是在皇帝和杨格从亲密走向疏远的过程中,双方都愿意扶持的幸运儿。
杨格扶持志锐,是因为志锐在移民实边中踏实肯干,学着第一军的榜样和做派,抛开了满人、皇亲的身份,以移民和实边为己任,在杨某人的指点下干出了实在的业绩。而今,第三军四万大军北上、东去作战,志锐身为东路粮台的实际负责人把兵员、弹药、〖药〗品、粮食、衣装源源不断的送到珲春和三岔口,保障了第九旅和第十二旅的胜利。
身在关外,才能体会到关外的变化,才能更加的希冀未来。那关外的未来系于皇帝?还是杨格?志锐是以二品旗员、吉林巡抚的身份,以下官的礼节恭迎杨格入府的。
奉茶之后,杨格摆手示意郑邦彦、徐栓柱退下。
“公颖兄听说出洋考察的诸位王公大臣即将回国,杨格打算在他们回来之前敲定一个事儿,嗯,效法西洋强国,行君主立宪之制,不知公颖兄作何看法?”
单刀直入式的问话让志锐颇有猝不及防之感,他不是没有听过“君主立宪”四个字,还在关外和大清国当今政局之推动下研究过这个问题。京师的《时务日报》就经常吹嘘英国以君主立宪、虚君共和而为世界第一大国,号称日不落;德国以君主立宪保障皇帝和容克贵族们的专制特权,成为世界的第一陆军强国;近在咫尺的东洋倭国,以君主立宪行皇道大统,又以政党政治辅弼之,形成君主与政党相辅相成的政治格局。
大清国面临的问题,或者说志锐面临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君主立宪,而是以何种方式实现君主立宪。
“参总大人,志锐是拥护君主立宪和新政强国的,只是,不知大人的立宪为何种办法?效法德国?抑或〖日〗本?”
见志锐偏偏不说英国,杨格微笑着说道:“〖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列强的办法未必适合〖中〗国,依杨格的看法,决定君主立宪是一个大前提,而决定以何种方法实现君主立宪,还当以皇帝亲自出洋看看之后,再行会商决定。”
“圣上出洋?”
“嗯。”若无其事的,杨格点头道:“此番战事以和局结束,国人、军民多有不解,停火令出京门已然有损皇帝的威严;和局达成之后,新政势必会从关外向关内铺展开来,〖中〗国之于世界,世界之于〖中〗国,联系势必日趋紧密。
皇上深居宫中,对欧美国家认识不足,对效法强国而〖中〗国新政,谋求强国强军而洗雪耻辱、达成中兴也不相宜。还是出洋走一走,看一看为好。”
志锐暗暗心惊,杨格显然是趁新军战胜之威而朝廷求和之事,要求更大的权力了。权力何来?你没听出来吗?人家已经把大清国直呼为〖中〗国了!那么,他要谋求的权力就只能从大清国皇帝手中夺取,噢,不,暂时只是分润!当然,从强国大局和国家利益而言,胸有韬略的杨某人不是不可以进一步掌权,可是,如果为此伤及皇帝统治大清国的根本,对志锐来说就难以接受了。
嗯,人家是要志锐表态呢!如何表态?支持他提出的“皇帝出洋考察”?哼哼,当初提议王公重臣们出洋考察就是前车,那些后党们出洋了,太后的权威因此大打折扣,这些人回来后干啥?坐冷板凳呗!那么,皇帝回来后的大清国又是谁说了算呢?此事,身为珍妃的堂兄,身为满人重臣,志锐不能表态支持,当然也不能表态反对,因为,表示反对无疑是当面打杨格的脸,与整个关外军政体系决裂之举。
一旦决裂,志锐手里还有多大的权力呢?手里没有一兵一卒,对军事垦屯无法插手的巡抚大人根本就没有多大的发言权!所谓封疆大吏、满族重臣,只是一个台面上的摆设而已。
不能表态啊!
“参总大人为何与下官说到此事?”
“因为,我希望公颖兄能够从整个国家和大中华民族的角度考虑,也从历史大潮的趋向出发,切实的为皇帝以及皇族谋划未来的利益。”
“参总大人,您的说话,下官是越来越听不懂了。”
装糊涂!杨格从志锐的表现中,基本可以判明满族开明官僚们的态度了。这些人在移民实边中,在帝后政权中,在守旧还是革新的大潮中,曾经站在自己这一边。然而时过境迁了,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当时的先进者或者说拥护者,很可能就变成目前或者今后的落后者、反对者。
看起来,阻力还是蛮大的,咱还需徐徐图之啊!
“早前,我曾恭问皇帝,您是要做三万万六千万人的皇帝,还是做三百万人的皇帝。皇帝的〖答〗案是三万万六千万。杨格是欣闻感怀,决心以死效忠三万万六千万国人敬仰的皇帝。然而,国家积弊太深,不从根子里改革政治体制,所谓的新政其实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富国强兵的中兴大业,怎能建立在如此不稳定的政治基础上?公颖兄,我是真切的希望您能赞同我的提议,恭请皇上出洋考察啊!”
志锐能说什么呢?一时之间,他真不到合适的、妥当的话语来回答杨格。而杨格其实并不指望他的回答,只是需要一个把自己的意思传递给皇帝的,最合适的途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