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1/2)
一九中文网 www.zw19.com,[红楼]重生贾母荣华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王咨这回发动得略早,但家里早已备好了产房、产婆以及一应物事,更有管事听到消息便打发人出门去请荣府常用的老大夫。
二儿媳妇在自己院中的产房里生孩子,史令仪自能沉得住气,就在外间坐镇。没过一会儿,得到消息的大儿媳妇水凝与小儿媳妇赵晴也带着人匆匆赶了来。
史令仪冲着向她请安的水凝微微点头,“又得辛苦你一回,回头让政儿媳妇好好谢你。”
这么多年下来,婆媳相处甚欢,史令仪的要诀便是少插手儿子的内事,说话时也少摆长辈架子。当然前提是儿媳妇也是灵透人,懂得投桃报李,若是前世的那个……这么待她怕是要蹬鼻子上脸了。
水凝乃是郡王嫡长女,自有非凡的格局和见识,她闻言恭敬应道:“太太放心。”
有长媳操持,偌大一个院子自然条不紊。
史令仪满意之余,也关心了一下小儿媳妇,“你身子怎么样?这种时候可别逞强。”
二嫂王咨的~呻~吟与产婆说话的声音隐约传入耳中,赵晴小脸微白,却还故作镇定道,“媳妇儿没事。”
史令仪拍拍赵晴的手背,“咱女人都得闯过这一关。”说着,她自己也笑了,“我生了赦儿之后,这才真心觉得我娘可真不容易,你不妨常请亲家太太过来陪你说说话。”
赵晴当然乐意亲娘过来照看,只是自己的娘家并不风光,因此她嫁进门来便一直小心做人,不肯做那个特例,“媳妇儿真的没事。”
看出弟妹心事的水凝也笑道:“太太最疼媳妇了,弟妹不用不好意思。我们几个怀胎坐月子的时候,娘家也是经常来人探望的。”
赵晴这才知道婆婆没说客套话,她一时也难掩喜色,专门起身谢过婆婆史令仪。
话说,王咨这已是第四胎,她生孩子都“轻车熟路”了,从发动到顺利生下孩子加一块都不到一个时辰。
王咨跟前深得信任的嬷嬷抱着粉嫩又娇小的小姑娘上前,史令仪略看了一眼,便直接进了产房——她如何不知道做人?孩子什么时候不能看?儿子不在儿媳妇身边,她这个当婆婆的自然要尽心安抚几句。
史令仪要进产房,也没人硬要阻拦。
她看过儿媳妇的气色,又问了几句话,觉得王咨神志清醒且心情不坏,如今也只是疲惫无力,这才放心地离开。
史令仪回到荣禧堂,换了衣裳就靠在榻上思量:宝玉今后该怎么管教。
原本重生回来,她还曾雄心勃勃地想要好好验证一下自己的长进,可当她说服丈夫贾代善留在京城,没过几年便发现三子一女在丈夫亲自教养之下,扬长避短自不必说,更是全部成才……
史令仪也爽快地承认:货比货得扔,教养男孩她可真不在行。
如今有情投意合,并相伴大半生的丈夫贾代善近在眼前,还有贴心儿女活泼孙儿,史令仪的心思都分成了好几份,虽然还是略微多关心了宝玉一些,但无论如何都不复前世那般溺爱和护短了。
想到这里,史令仪不禁笑出声来:好孩子她都照顾不过来,那不怎么着调的……就随他去吧。
宝玉的爹娘,政儿和政儿媳妇教孩子也各有心得,珠儿和瑗儿不就很是出挑?
她暂且瞧瞧:若是儿子儿媳对宝玉也束手无策,说不得她这个亲祖母就要请动丈夫这座“大山”,死死压住宝玉这个臭小子——不过是人生不得恣意尽欢,总比衣食无着又心灰意冷,无奈出家的前世强上太多了不是?
就在这好一通左思右想之中,她越想越累,最后干脆睡着了:可见她也没把“宝玉写了首不合时宜的诗还让人告了”这件事儿真正放在心上。
却说贾代善回府,看了值守大丫头的手势,悄悄走进房里,看媳妇睡得正香,促狭之心大起。他俯下~身子,用手指从媳妇额头到嘴角,最后是抠到了鼻孔,害得史令仪连打几个喷嚏。
当然,史令仪揉揉惺忪睡眼,认出她丈夫之后,抬腿便是一脚……
荣国公大腿“中脚”,他装模作样地按住伤处在原地转圈儿,“青了!你怎么这么狠心!”
史令仪道:“你怎么不说折了。”
贾代善笑道:“太假了。”话音都没落,当胸又挨了一枕头。他随手一抓便接住了枕头,旋即笑容更深,再把枕头一丢,搂着媳妇柔声道,“儿孙自有儿孙福,生什么气。”
史令仪的真正心意瞒得过儿孙,却瞒不过朝夕相处的丈夫。
媳妇略略偏爱宝玉,在贾代善看来再寻常不过:这孩子长得忒像老子我,爱屋及乌又有什么大不了?
而贾代善又是个真正的豁达之人:他儿子孙子好几个,哪能各个成才?宝玉年纪小又有些天真,今后好好调~教~一番也就是了,他们夫妇俩的长子贾赦在十二岁时也还时不时胡闹呢。
其实比起忧心宝玉,史令仪更关心她身在前线的长子,还有将来的孙女婿冯紫英。
她干脆拉着丈夫问起边关战事:大军与北狄人已经打过几场了。贾赦所在的新军神策军,正是由他爹贾代善等老家伙和圣上一起挑选精兵组建而成的新军,而这回也是他们练兵兼立功的好机会。
话说,就连荣府的死对头忠顺王都没有资格跑到枢密院,当着贾代善的面儿嘲笑他孙子缺心眼。别说他了,就算圣上也得礼遇重臣老臣不是?
贾代善尚不满六十,但他从太祖爷还在的时候就已经从军了,如今可是货真价实的三朝元老。荣国公大家惹不起,可身在翰林院的贾政却难得耳根清净了,“罪魁祸首”当然不是他那些饱读诗书的同僚们。
本朝的翰林学士们个个爱惜声誉,在大庭广众之下可做不出口出恶言、指桑骂槐之事。
翰林院里那些不入流的文书,以及伺候人的仆从们却在受了指使收了银钱之后,到处说些乱七八糟的风凉话:只是荣国公的小孙子这首诗再怎么掰扯,连针砭时弊都算不上,反倒足够说明这孩子不太灵光,今后怕也混不了官场。
好歹也做官数年,贾政脑子够用但依旧嘴皮子不成,骂不回去但是想办法教... -->>
王咨这回发动得略早,但家里早已备好了产房、产婆以及一应物事,更有管事听到消息便打发人出门去请荣府常用的老大夫。
二儿媳妇在自己院中的产房里生孩子,史令仪自能沉得住气,就在外间坐镇。没过一会儿,得到消息的大儿媳妇水凝与小儿媳妇赵晴也带着人匆匆赶了来。
史令仪冲着向她请安的水凝微微点头,“又得辛苦你一回,回头让政儿媳妇好好谢你。”
这么多年下来,婆媳相处甚欢,史令仪的要诀便是少插手儿子的内事,说话时也少摆长辈架子。当然前提是儿媳妇也是灵透人,懂得投桃报李,若是前世的那个……这么待她怕是要蹬鼻子上脸了。
水凝乃是郡王嫡长女,自有非凡的格局和见识,她闻言恭敬应道:“太太放心。”
有长媳操持,偌大一个院子自然条不紊。
史令仪满意之余,也关心了一下小儿媳妇,“你身子怎么样?这种时候可别逞强。”
二嫂王咨的~呻~吟与产婆说话的声音隐约传入耳中,赵晴小脸微白,却还故作镇定道,“媳妇儿没事。”
史令仪拍拍赵晴的手背,“咱女人都得闯过这一关。”说着,她自己也笑了,“我生了赦儿之后,这才真心觉得我娘可真不容易,你不妨常请亲家太太过来陪你说说话。”
赵晴当然乐意亲娘过来照看,只是自己的娘家并不风光,因此她嫁进门来便一直小心做人,不肯做那个特例,“媳妇儿真的没事。”
看出弟妹心事的水凝也笑道:“太太最疼媳妇了,弟妹不用不好意思。我们几个怀胎坐月子的时候,娘家也是经常来人探望的。”
赵晴这才知道婆婆没说客套话,她一时也难掩喜色,专门起身谢过婆婆史令仪。
话说,王咨这已是第四胎,她生孩子都“轻车熟路”了,从发动到顺利生下孩子加一块都不到一个时辰。
王咨跟前深得信任的嬷嬷抱着粉嫩又娇小的小姑娘上前,史令仪略看了一眼,便直接进了产房——她如何不知道做人?孩子什么时候不能看?儿子不在儿媳妇身边,她这个当婆婆的自然要尽心安抚几句。
史令仪要进产房,也没人硬要阻拦。
她看过儿媳妇的气色,又问了几句话,觉得王咨神志清醒且心情不坏,如今也只是疲惫无力,这才放心地离开。
史令仪回到荣禧堂,换了衣裳就靠在榻上思量:宝玉今后该怎么管教。
原本重生回来,她还曾雄心勃勃地想要好好验证一下自己的长进,可当她说服丈夫贾代善留在京城,没过几年便发现三子一女在丈夫亲自教养之下,扬长避短自不必说,更是全部成才……
史令仪也爽快地承认:货比货得扔,教养男孩她可真不在行。
如今有情投意合,并相伴大半生的丈夫贾代善近在眼前,还有贴心儿女活泼孙儿,史令仪的心思都分成了好几份,虽然还是略微多关心了宝玉一些,但无论如何都不复前世那般溺爱和护短了。
想到这里,史令仪不禁笑出声来:好孩子她都照顾不过来,那不怎么着调的……就随他去吧。
宝玉的爹娘,政儿和政儿媳妇教孩子也各有心得,珠儿和瑗儿不就很是出挑?
她暂且瞧瞧:若是儿子儿媳对宝玉也束手无策,说不得她这个亲祖母就要请动丈夫这座“大山”,死死压住宝玉这个臭小子——不过是人生不得恣意尽欢,总比衣食无着又心灰意冷,无奈出家的前世强上太多了不是?
就在这好一通左思右想之中,她越想越累,最后干脆睡着了:可见她也没把“宝玉写了首不合时宜的诗还让人告了”这件事儿真正放在心上。
却说贾代善回府,看了值守大丫头的手势,悄悄走进房里,看媳妇睡得正香,促狭之心大起。他俯下~身子,用手指从媳妇额头到嘴角,最后是抠到了鼻孔,害得史令仪连打几个喷嚏。
当然,史令仪揉揉惺忪睡眼,认出她丈夫之后,抬腿便是一脚……
荣国公大腿“中脚”,他装模作样地按住伤处在原地转圈儿,“青了!你怎么这么狠心!”
史令仪道:“你怎么不说折了。”
贾代善笑道:“太假了。”话音都没落,当胸又挨了一枕头。他随手一抓便接住了枕头,旋即笑容更深,再把枕头一丢,搂着媳妇柔声道,“儿孙自有儿孙福,生什么气。”
史令仪的真正心意瞒得过儿孙,却瞒不过朝夕相处的丈夫。
媳妇略略偏爱宝玉,在贾代善看来再寻常不过:这孩子长得忒像老子我,爱屋及乌又有什么大不了?
而贾代善又是个真正的豁达之人:他儿子孙子好几个,哪能各个成才?宝玉年纪小又有些天真,今后好好调~教~一番也就是了,他们夫妇俩的长子贾赦在十二岁时也还时不时胡闹呢。
其实比起忧心宝玉,史令仪更关心她身在前线的长子,还有将来的孙女婿冯紫英。
她干脆拉着丈夫问起边关战事:大军与北狄人已经打过几场了。贾赦所在的新军神策军,正是由他爹贾代善等老家伙和圣上一起挑选精兵组建而成的新军,而这回也是他们练兵兼立功的好机会。
话说,就连荣府的死对头忠顺王都没有资格跑到枢密院,当着贾代善的面儿嘲笑他孙子缺心眼。别说他了,就算圣上也得礼遇重臣老臣不是?
贾代善尚不满六十,但他从太祖爷还在的时候就已经从军了,如今可是货真价实的三朝元老。荣国公大家惹不起,可身在翰林院的贾政却难得耳根清净了,“罪魁祸首”当然不是他那些饱读诗书的同僚们。
本朝的翰林学士们个个爱惜声誉,在大庭广众之下可做不出口出恶言、指桑骂槐之事。
翰林院里那些不入流的文书,以及伺候人的仆从们却在受了指使收了银钱之后,到处说些乱七八糟的风凉话:只是荣国公的小孙子这首诗再怎么掰扯,连针砭时弊都算不上,反倒足够说明这孩子不太灵光,今后怕也混不了官场。
好歹也做官数年,贾政脑子够用但依旧嘴皮子不成,骂不回去但是想办法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