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中文网 www.zw19.com,大国无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贫穷绝不是与生俱来,富贵定不是命中注定。”自治政府成立之后便向拥有近两千万人口的整个广西省发出了这么一个通告,没人希望自己一直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也没人愿意一直为下一顿揪心不已,解决两千万人的温饱问题是继教育问题之后又一个大项。
交通不便,自然条件也不算是很好,长期的落后教育和旧清王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一并酿造了经济落后民生凋敝的广西和海南岛。当然这些都是发展落后的主观原因,但资源富足、气候温和、人口众多等等也是能够好好发展的理由,正如自治政府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发出的倡导公告一样,贫穷和富贵都不是注定的,人的命运和幸福生活必须由自己来把握、自己来创造。
“土地属于国家,属于集体而不是属于个人。任何人都不能无故占用土地、私划土界,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利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当然也有责任照顾好自己的那一份地。无论是山地、林地还是水池鱼塘,承包之后就必须履行相应的法律责任。没有任何农业税收入代表这份土地上的所有收成、经营收益等就得归土地所有者拥有,政府免费修建的水利灌溉设施、水库、防洪工程,使用者都有义务和权利监管养护好这些公共工程。。。。。”
关于农业方面的政策,自治政府完全秉承了张雨生的指示方针,那就是农民是社会的主体构成,他们的收入高低、吃穿住行、孩子教育、老人赡养等等,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他们的劳动报酬究竟有多少。没有稳定的收入谈何改善伙食、修建新居、善待老人,政府可以解除掉全民的教育顾虑,也可以倾尽所有帮助他们稳固收入,比如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和村镇交通不就是为了让农业生产没有干旱的顾虑、没有外销的烦恼,建立化肥厂廉价提供个各种肥料、发放各种农科技术书和下派大量经过一定集训的技术人员,也都是为了为农业增收增产。总之,所有的一切归纳到最后,都是一切为了农业生产的稳定、为了社会主体农民的稳定。
当然,农民们是没有了孩子的教育负担,收入也是眼看着哧溜溜地涨,一切都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的时候。政府需要考虑的还有另外一个阶层,他们便是农民自古的死对头,要想建立一个稳定大局的政府的继续改造对象,他们也就是封建地主阶层。
“地主,是封建社会中除了皇帝这词儿以外,最让人铭记的一个词汇了。不仅是因为这词儿的地位在某些情况下,比皇帝还要管用,比如地主之于自己的长工、苦力而言,他们在这些人的眼里地位是比皇帝还要高的。还有一个原因使他们的地位斐然,那就是土地的所有权。”
“人活在世上,首先必须满足的就是食欲,不吃东西就能活下去的不是人,是人就必须摄取食物获得营养,而食物的来源就是土地的耕种。没有土地的农民肯定也是没有钱和权的,对于他们而言要想活下去就必须获得食物,或者一份自己可以耕种出粮食的土地。地主拥有着大片大片的土地可供种植。这之间的供求关系非常容易达成,当然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打压的关系也很是容易实现。地主开始成了自己领地里的皇帝,而苦力和雇农们变成了他的子民。。。。”
之于地主,土地是他活下去、富贵下去的基本保证;对于农民,土地也是他(她)一家人活下去的希望所在,不求富足但求温饱;然而共和风的盛行看似要打破这样的沉寂,但一阵风过之后却没想到迎来了更猛烈的暴雪,那就是胆子更大的人民自治政府,一个鼓吹着全民公平的暴力政府。
由中重集团演变而来的人民自治政府在广大穷苦百姓中的口碑是绝对好的,双方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容任何质疑的,光是让近七十万适龄儿童免费入学、近百万人免费接收各种技术培训都让不少穷苦人民泪洒衣襟。不过,对于地主而言,一个如此强盛的政府取代了传统的封建政府,这可是非常不好的事情,尤其是要拿走他们的土地更是让不少的人对自治政府恨得咬牙切齿。
农民是社会人群构成的主体,而土地则是人类矛盾的初始根源。自治政府有偿回收土地的实施从一开始其实并不怎么顺利,和善的讲解和劝说是远远没有后期的动作有效,当一队队全副武装的人民军士兵跟着土地有偿回收的工作人员一起来办公地时候,土地回收的秩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有序化,当然进度进行得也快了很多。很多人声称这是和自治政府倡导的法治社会所背离的,是不符合广大地主阶层利益的暴力执法行为,但很久之后他们反而觉得当初应该和政府好好说话的。
一亩稻田理想化的最高产量也就一千斤稻子左右,就算是三季稻谷算下来也才不过三千斤稻子的产量,这还是绝对的理想化,但谁能做到三季稻子每季都能到达一千斤的产量,一亩稻田一年下来收入最多几十块钱,即便一个地主所有的土地都能达到这样恐怖产量,那他一年的收入也不过千把块钱,可真的有那么高的纯收入吗?估计只有地主们自己才知道。
土地有偿回收之后,自治区肯定会给予他们合适的安排。除了得到每一个公民应该有的那一丝丝土地之外,当然还有一大笔一大笔的土地回收补偿金。有些大地主的补偿金非常丰厚,丰厚到了如果他把钱放在银行里所得到的利息,足够他不劳而获生活下去了,当然如果要想请上些丫鬟之类的肯定是不够用的。
“资金要一直流动的社会才能真正叫做商品经济社会。”张雨生的某些方面口头禅是对这些地主们资金流向的最好解释,尽量让地主们的生计由单纯依靠土地和剥削雇农,向投资各种实业转变,将冗余的资金通过投资这一手段流通起来,最终让整个经济体获益,所以消除掉或者转变“地主阶级”这一词语,最好就是把它改成“企业家”。
由此,张雨生设想的未来共和国的社会主体就是工人、农民,然后才是企业家之类的投资者。
之所以将工人排在第一位,是因为要想彻底复兴中华,在这已经是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的世界,就必须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而工业强国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工人人数比重占总人口的分量要高于农业人口,反之就是农业大国而非工业国。
排在最后的是资本家们,或许不应该冠上这么一个带有阶级色彩的词汇,用“企业家”、“风险投资者”之类的词语来形容更为恰当。正如他的预想一样,商品经济社会需要资金不断地流通,人们生活需要不断地消费,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而社会就是需要一大批企业家们来投资这些需求,不仅是满足人们生活所需,更是为国家创造收入,要不然农业税为零,国家要怎么养活一大堆公务员、军人还要不断投资公共事业。
所以,不断帮助协调的主体是农民,不断教育培养的是工人,而最需要改造的就是地主阶级。为此,张雨生特意举行过一场别开生面的大会,大会没有任何时间、地点记录,与会的众人在结束会议之后也是闭口不答,但之后种种经济动向还是说明了这大会中张雨生说了什么,而大会... -->>
“贫穷绝不是与生俱来,富贵定不是命中注定。”自治政府成立之后便向拥有近两千万人口的整个广西省发出了这么一个通告,没人希望自己一直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也没人愿意一直为下一顿揪心不已,解决两千万人的温饱问题是继教育问题之后又一个大项。
交通不便,自然条件也不算是很好,长期的落后教育和旧清王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一并酿造了经济落后民生凋敝的广西和海南岛。当然这些都是发展落后的主观原因,但资源富足、气候温和、人口众多等等也是能够好好发展的理由,正如自治政府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发出的倡导公告一样,贫穷和富贵都不是注定的,人的命运和幸福生活必须由自己来把握、自己来创造。
“土地属于国家,属于集体而不是属于个人。任何人都不能无故占用土地、私划土界,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利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当然也有责任照顾好自己的那一份地。无论是山地、林地还是水池鱼塘,承包之后就必须履行相应的法律责任。没有任何农业税收入代表这份土地上的所有收成、经营收益等就得归土地所有者拥有,政府免费修建的水利灌溉设施、水库、防洪工程,使用者都有义务和权利监管养护好这些公共工程。。。。。”
关于农业方面的政策,自治政府完全秉承了张雨生的指示方针,那就是农民是社会的主体构成,他们的收入高低、吃穿住行、孩子教育、老人赡养等等,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他们的劳动报酬究竟有多少。没有稳定的收入谈何改善伙食、修建新居、善待老人,政府可以解除掉全民的教育顾虑,也可以倾尽所有帮助他们稳固收入,比如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和村镇交通不就是为了让农业生产没有干旱的顾虑、没有外销的烦恼,建立化肥厂廉价提供个各种肥料、发放各种农科技术书和下派大量经过一定集训的技术人员,也都是为了为农业增收增产。总之,所有的一切归纳到最后,都是一切为了农业生产的稳定、为了社会主体农民的稳定。
当然,农民们是没有了孩子的教育负担,收入也是眼看着哧溜溜地涨,一切都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的时候。政府需要考虑的还有另外一个阶层,他们便是农民自古的死对头,要想建立一个稳定大局的政府的继续改造对象,他们也就是封建地主阶层。
“地主,是封建社会中除了皇帝这词儿以外,最让人铭记的一个词汇了。不仅是因为这词儿的地位在某些情况下,比皇帝还要管用,比如地主之于自己的长工、苦力而言,他们在这些人的眼里地位是比皇帝还要高的。还有一个原因使他们的地位斐然,那就是土地的所有权。”
“人活在世上,首先必须满足的就是食欲,不吃东西就能活下去的不是人,是人就必须摄取食物获得营养,而食物的来源就是土地的耕种。没有土地的农民肯定也是没有钱和权的,对于他们而言要想活下去就必须获得食物,或者一份自己可以耕种出粮食的土地。地主拥有着大片大片的土地可供种植。这之间的供求关系非常容易达成,当然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打压的关系也很是容易实现。地主开始成了自己领地里的皇帝,而苦力和雇农们变成了他的子民。。。。”
之于地主,土地是他活下去、富贵下去的基本保证;对于农民,土地也是他(她)一家人活下去的希望所在,不求富足但求温饱;然而共和风的盛行看似要打破这样的沉寂,但一阵风过之后却没想到迎来了更猛烈的暴雪,那就是胆子更大的人民自治政府,一个鼓吹着全民公平的暴力政府。
由中重集团演变而来的人民自治政府在广大穷苦百姓中的口碑是绝对好的,双方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容任何质疑的,光是让近七十万适龄儿童免费入学、近百万人免费接收各种技术培训都让不少穷苦人民泪洒衣襟。不过,对于地主而言,一个如此强盛的政府取代了传统的封建政府,这可是非常不好的事情,尤其是要拿走他们的土地更是让不少的人对自治政府恨得咬牙切齿。
农民是社会人群构成的主体,而土地则是人类矛盾的初始根源。自治政府有偿回收土地的实施从一开始其实并不怎么顺利,和善的讲解和劝说是远远没有后期的动作有效,当一队队全副武装的人民军士兵跟着土地有偿回收的工作人员一起来办公地时候,土地回收的秩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有序化,当然进度进行得也快了很多。很多人声称这是和自治政府倡导的法治社会所背离的,是不符合广大地主阶层利益的暴力执法行为,但很久之后他们反而觉得当初应该和政府好好说话的。
一亩稻田理想化的最高产量也就一千斤稻子左右,就算是三季稻谷算下来也才不过三千斤稻子的产量,这还是绝对的理想化,但谁能做到三季稻子每季都能到达一千斤的产量,一亩稻田一年下来收入最多几十块钱,即便一个地主所有的土地都能达到这样恐怖产量,那他一年的收入也不过千把块钱,可真的有那么高的纯收入吗?估计只有地主们自己才知道。
土地有偿回收之后,自治区肯定会给予他们合适的安排。除了得到每一个公民应该有的那一丝丝土地之外,当然还有一大笔一大笔的土地回收补偿金。有些大地主的补偿金非常丰厚,丰厚到了如果他把钱放在银行里所得到的利息,足够他不劳而获生活下去了,当然如果要想请上些丫鬟之类的肯定是不够用的。
“资金要一直流动的社会才能真正叫做商品经济社会。”张雨生的某些方面口头禅是对这些地主们资金流向的最好解释,尽量让地主们的生计由单纯依靠土地和剥削雇农,向投资各种实业转变,将冗余的资金通过投资这一手段流通起来,最终让整个经济体获益,所以消除掉或者转变“地主阶级”这一词语,最好就是把它改成“企业家”。
由此,张雨生设想的未来共和国的社会主体就是工人、农民,然后才是企业家之类的投资者。
之所以将工人排在第一位,是因为要想彻底复兴中华,在这已经是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的世界,就必须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而工业强国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工人人数比重占总人口的分量要高于农业人口,反之就是农业大国而非工业国。
排在最后的是资本家们,或许不应该冠上这么一个带有阶级色彩的词汇,用“企业家”、“风险投资者”之类的词语来形容更为恰当。正如他的预想一样,商品经济社会需要资金不断地流通,人们生活需要不断地消费,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而社会就是需要一大批企业家们来投资这些需求,不仅是满足人们生活所需,更是为国家创造收入,要不然农业税为零,国家要怎么养活一大堆公务员、军人还要不断投资公共事业。
所以,不断帮助协调的主体是农民,不断教育培养的是工人,而最需要改造的就是地主阶级。为此,张雨生特意举行过一场别开生面的大会,大会没有任何时间、地点记录,与会的众人在结束会议之后也是闭口不答,但之后种种经济动向还是说明了这大会中张雨生说了什么,而大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