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帝师5 (1/2)
美女中文网 zw19.com,五代末年风云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五十九章帝师5
众目睽睽之下,高怀英既羞又惧,一张鸭蛋脸煞白。
幸亏郭威没有计较她的过失,又见她惊惧之下,受齐王责骂,梨花带雨,垂垂欲坠,更显得女儿家的楚楚可怜来。郭威半是看在高行周的面子上,半是动了侧隐之心,反过来安慰她道:
“高家侄女莫怕,不就是马儿受了惊嘛,没甚么大事,朕也未损失一根汗毛。不哭、不哭,不然就成了花猫脸喽”
郭威哄着高怀英,就像一个父亲哄自己的女儿一般,流露出他的真性情,这让群臣忍俊不禁。不过,那高怀英听了郭威劝慰的话,反倒越觉得自己今天实在太委屈,立刻哇哇大哭起来,让郭威哭笑不得。
李小婉也在迎接的人群中,她跟高家的女眷命妇们待在一起,见高怀英哭个不停,连忙主动站了出来,搂着高怀英,三言两语便让高怀英停止了哭泣。郭威见状,笑道:
“还是李家的侄女,最有办法”
“汝阴县君亲自出马,可以喝退十万精兵哩”魏仁浦在旁说道。魏仁浦旧事重提,意有暗讽,王峻脸上立刻黑云浮面,眉头紧锁。
郭威的目光从不远处的韩奕身上一扫而过,停留在面前的检校太子少保蔡小五与郑宝郑冠侯二人身上,故意问道:
“蔡少保与冠侯,何故在此?”
“回陛下,臣数年未曾回乡祭祖,眼下义勇军中无事,特与呼延弘义等将军告假,与北海侯相约返乡。”蔡小五拜道。
郭威摇摇头道:“滑州军中无事,但朝廷有事,何况四海未平。卿年轻力壮,正是奋发有为之时,何故有马放南山之举?朕此番亲征兖州叛逆,急需用人,蔡卿不如随朕同往兖州。人伦之事虽大,朝廷恩义更不可相忘”
蔡小五暗暗叫苦,此番随韩奕回乡祭祖,机会难得,但郭威说的堂皇,让他找不出理由来抗旨。蔡小五却未料到,这次返乡未成将成为他毕生最大的憾事。
郑宝站在蔡小五身旁,正要退下,郭威一把抓住了他,亲热地挽着他胳膊,摸摸他的脑袋,又拍拍他的胸脯,口中说道:
“朕有些日子未见到冠侯了,你好像又长壮实了不少,你要少吃点,可千万别长成呼延弘义那铁塔模样,太费布料。”
郑宝一向洒脱,见郭威为老不尊,竟跟郭威开玩笑:“回陛下,臣少时曾经饿过一段日子,从此落下了一项病根,就是每餐饭量很大。不过家兄对我苛刻的很,怕我把他吃穷了,每次都不让我吃饱,所以臣是没法长成呼延将军那等身材。”
“冠侯真可怜,朕如你一般年纪时,也曾挨过饿,家中从没有隔夜粮,看来咱们有缘份。既然如此,冠侯不如跟着朕,朕保你每餐吃饱。”郭威乘机说道,半真半假。
郑宝目瞪口呆,不待他答话,郭威将自己的坐骑缰绳甩给了他,头也不回地大步流星入了郓州城,刻意忽视北海侯韩奕的存在。
韩奕随着郓州众官员,远远地跟在皇帝车驾后面。他忽然瞥见冯道坐在一辆马车上正冲着自己行着注目礼,连忙走上前去致意:
“太师一路辛苦”
冯道晒笑道:“老朽年迈体弱,又不懂打仗,何苦到这东南走上一遭。这本是你们武将的份内之事。我看子仲倒是挺逍遥自在的,让老夫羡慕的很。”
韩奕莞尔一笑,给冯道戴上高帽:“能者多劳嘛。”
“子仲这是要返回青州家乡吗?”
“我少小离家,孑然一身,如今新娶妻室,正好返乡告慰父母大人。”
冯道“噢”了一声,眼神从上往下瞄了一眼在车外步行的韩奕一眼:“能在郓州遇上了子仲贤伉俪,真是凑巧啊。”
“齐王好客,盛情难却,我与拙荆只好在齐王府上多盘桓几日。是有点巧。”韩奕听出冯道话中有话,他没有多作解释,否则那真叫此地无银三百两,仿佛他在郓州停留,意在等郭威驾到。
“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况且老朽是个老书生,我这个老书生尚且能随驾亲征,子仲正值气宇轩昂之龄,怎能漠不关心时事呢?”冯道悠悠地说道。
韩奕高昂着头,与冯道车马并行,并未答话,装作没听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正符合韩奕此时内心所想,恐怕也正是如此,韩奕在郓州“巧合”地遇上了御驾亲征郭威,表面上的澹泊,并不表明他真的想从此置身朝政之外。
冯道久历官场,他察言观色,早就识破了韩奕的心思,见韩奕沉默,也不便追问。就看郭威与韩奕谁先屈服。
冯道饶有兴趣地打量着郓州的街市,郓州的格局虽然比不上京洛二都,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身为东南水陆咽喉之地,商旅颇盛,在过去三年中,又幸运地接连迎来韩奕与高行周两位不剥民不扰民的帅臣的持续治理,郓州颇见安定与富庶、详和。
郓州没有汴京的帝都气度,也没有西京洛阳的繁华,但它最为当今世人,尤其是读书人所称道的是,它在短短几年间,已经成为一个印书馆林立之城。这得益于当年韩奕的启发、引导和大力提倡,新式印书法的普及,令天下书价一降再降,如今书籍也不再令所有寒门之士望而却步。
读书人一向自视清高,恐怕所有的读书人一律推崇陶渊明,高谈陶渊明式的品格高尚,哪怕是表面上的,其实这是无奈之举,就如韩奕的父亲韩熙文那般。因为大多数读书人毕生不能求得富贵,退而求其次,追求表面上的虚荣心。
但在郓州,读书人可以公开出售自己的文字,这是韩奕当年所提倡的,美其名曰:润笔费。在宣扬孔门微言大义之余,用这润笔费解决个人的衣食问题,既填饱穷秀才的肚子,又满足了他们教化世人和清高的虚荣心,哪一方面更重要些,只有他们本人最清楚。
书籍是学术的载体,也是个人情趣、思想与知识的传递者,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的个人论述没有留传下来。
一部《诗经》,就曾有无数人为此注释过,被经学家们研究了千年,但今天流传下来的,也只有毛氏一家的注解最为世人所知。曾有鲁诗(申培公所传)、齐诗(辕固生所传)、韩诗(韩婴所传)鼎立,毛诗后起,逐渐取代这三家地位,三家诗逐渐不为寻常人所知。倘若书籍易于印刷,那么文人们的文字就更易于流传,后人就更容易了解事实本来的真相,经学家们不必皓首穷经,读书人就不致于为书上的某句话或某个字词而争... -->>
第五十九章帝师5
众目睽睽之下,高怀英既羞又惧,一张鸭蛋脸煞白。
幸亏郭威没有计较她的过失,又见她惊惧之下,受齐王责骂,梨花带雨,垂垂欲坠,更显得女儿家的楚楚可怜来。郭威半是看在高行周的面子上,半是动了侧隐之心,反过来安慰她道:
“高家侄女莫怕,不就是马儿受了惊嘛,没甚么大事,朕也未损失一根汗毛。不哭、不哭,不然就成了花猫脸喽”
郭威哄着高怀英,就像一个父亲哄自己的女儿一般,流露出他的真性情,这让群臣忍俊不禁。不过,那高怀英听了郭威劝慰的话,反倒越觉得自己今天实在太委屈,立刻哇哇大哭起来,让郭威哭笑不得。
李小婉也在迎接的人群中,她跟高家的女眷命妇们待在一起,见高怀英哭个不停,连忙主动站了出来,搂着高怀英,三言两语便让高怀英停止了哭泣。郭威见状,笑道:
“还是李家的侄女,最有办法”
“汝阴县君亲自出马,可以喝退十万精兵哩”魏仁浦在旁说道。魏仁浦旧事重提,意有暗讽,王峻脸上立刻黑云浮面,眉头紧锁。
郭威的目光从不远处的韩奕身上一扫而过,停留在面前的检校太子少保蔡小五与郑宝郑冠侯二人身上,故意问道:
“蔡少保与冠侯,何故在此?”
“回陛下,臣数年未曾回乡祭祖,眼下义勇军中无事,特与呼延弘义等将军告假,与北海侯相约返乡。”蔡小五拜道。
郭威摇摇头道:“滑州军中无事,但朝廷有事,何况四海未平。卿年轻力壮,正是奋发有为之时,何故有马放南山之举?朕此番亲征兖州叛逆,急需用人,蔡卿不如随朕同往兖州。人伦之事虽大,朝廷恩义更不可相忘”
蔡小五暗暗叫苦,此番随韩奕回乡祭祖,机会难得,但郭威说的堂皇,让他找不出理由来抗旨。蔡小五却未料到,这次返乡未成将成为他毕生最大的憾事。
郑宝站在蔡小五身旁,正要退下,郭威一把抓住了他,亲热地挽着他胳膊,摸摸他的脑袋,又拍拍他的胸脯,口中说道:
“朕有些日子未见到冠侯了,你好像又长壮实了不少,你要少吃点,可千万别长成呼延弘义那铁塔模样,太费布料。”
郑宝一向洒脱,见郭威为老不尊,竟跟郭威开玩笑:“回陛下,臣少时曾经饿过一段日子,从此落下了一项病根,就是每餐饭量很大。不过家兄对我苛刻的很,怕我把他吃穷了,每次都不让我吃饱,所以臣是没法长成呼延将军那等身材。”
“冠侯真可怜,朕如你一般年纪时,也曾挨过饿,家中从没有隔夜粮,看来咱们有缘份。既然如此,冠侯不如跟着朕,朕保你每餐吃饱。”郭威乘机说道,半真半假。
郑宝目瞪口呆,不待他答话,郭威将自己的坐骑缰绳甩给了他,头也不回地大步流星入了郓州城,刻意忽视北海侯韩奕的存在。
韩奕随着郓州众官员,远远地跟在皇帝车驾后面。他忽然瞥见冯道坐在一辆马车上正冲着自己行着注目礼,连忙走上前去致意:
“太师一路辛苦”
冯道晒笑道:“老朽年迈体弱,又不懂打仗,何苦到这东南走上一遭。这本是你们武将的份内之事。我看子仲倒是挺逍遥自在的,让老夫羡慕的很。”
韩奕莞尔一笑,给冯道戴上高帽:“能者多劳嘛。”
“子仲这是要返回青州家乡吗?”
“我少小离家,孑然一身,如今新娶妻室,正好返乡告慰父母大人。”
冯道“噢”了一声,眼神从上往下瞄了一眼在车外步行的韩奕一眼:“能在郓州遇上了子仲贤伉俪,真是凑巧啊。”
“齐王好客,盛情难却,我与拙荆只好在齐王府上多盘桓几日。是有点巧。”韩奕听出冯道话中有话,他没有多作解释,否则那真叫此地无银三百两,仿佛他在郓州停留,意在等郭威驾到。
“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况且老朽是个老书生,我这个老书生尚且能随驾亲征,子仲正值气宇轩昂之龄,怎能漠不关心时事呢?”冯道悠悠地说道。
韩奕高昂着头,与冯道车马并行,并未答话,装作没听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正符合韩奕此时内心所想,恐怕也正是如此,韩奕在郓州“巧合”地遇上了御驾亲征郭威,表面上的澹泊,并不表明他真的想从此置身朝政之外。
冯道久历官场,他察言观色,早就识破了韩奕的心思,见韩奕沉默,也不便追问。就看郭威与韩奕谁先屈服。
冯道饶有兴趣地打量着郓州的街市,郓州的格局虽然比不上京洛二都,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身为东南水陆咽喉之地,商旅颇盛,在过去三年中,又幸运地接连迎来韩奕与高行周两位不剥民不扰民的帅臣的持续治理,郓州颇见安定与富庶、详和。
郓州没有汴京的帝都气度,也没有西京洛阳的繁华,但它最为当今世人,尤其是读书人所称道的是,它在短短几年间,已经成为一个印书馆林立之城。这得益于当年韩奕的启发、引导和大力提倡,新式印书法的普及,令天下书价一降再降,如今书籍也不再令所有寒门之士望而却步。
读书人一向自视清高,恐怕所有的读书人一律推崇陶渊明,高谈陶渊明式的品格高尚,哪怕是表面上的,其实这是无奈之举,就如韩奕的父亲韩熙文那般。因为大多数读书人毕生不能求得富贵,退而求其次,追求表面上的虚荣心。
但在郓州,读书人可以公开出售自己的文字,这是韩奕当年所提倡的,美其名曰:润笔费。在宣扬孔门微言大义之余,用这润笔费解决个人的衣食问题,既填饱穷秀才的肚子,又满足了他们教化世人和清高的虚荣心,哪一方面更重要些,只有他们本人最清楚。
书籍是学术的载体,也是个人情趣、思想与知识的传递者,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的个人论述没有留传下来。
一部《诗经》,就曾有无数人为此注释过,被经学家们研究了千年,但今天流传下来的,也只有毛氏一家的注解最为世人所知。曾有鲁诗(申培公所传)、齐诗(辕固生所传)、韩诗(韩婴所传)鼎立,毛诗后起,逐渐取代这三家地位,三家诗逐渐不为寻常人所知。倘若书籍易于印刷,那么文人们的文字就更易于流传,后人就更容易了解事实本来的真相,经学家们不必皓首穷经,读书人就不致于为书上的某句话或某个字词而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