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中文网 www.zw19.com,甲申天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要说皇帝没有这样巨大的一笔银子了,就是真他真的有,面对帝国经济存在的巨大窟窿也只是杯水车薪。人们之所以肆意夸大这笔银子的数量,及其作用;无非是英雄史观的一种表现罢了;在英雄史观中,历史的变迁好象就是几个人可以决定的;但实际上历史哪有这样简单!一个人的力量再大,当他出现在历史大潮流之中时,他也是渺小之极的;历史的变迁是受各种利益群体搏奕的合力推动的!
我们许多人在分析明末历史时,常常眼界也窄得太厉害;好象某笔区区几百万两、或一千多万两银子(三饷)的何去何从,就是导致帝国灭亡的重要原因。但事实上,以明帝国那样庞大的经济基数,某笔区区几百万两银子的何去何从,实在意义太小了!真正造成帝国灭亡的原因,显然是一个远远大于这个数字的经济物资流出了帝国政府的控制范围。
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无可抑制,明末的地租份额,与明初相比;那实在不知道翻了多少倍?帝国的经济资源的50%、60%以上都通过这种渠道流向地主阶级手中;这笔经济资源是帝国政府无力支配的;这笔经济资源也是普遍百姓无福享用的。仅此就已够可怕了,更主要的是这笔庞大的经济资源,他已走向了帝国政府、社会的反面;地主阶级利用这样庞大的经济实力,更肆无忌惮的继续侵蚀帝国社会、政府所剩的、越来越少的经济资源。于是帝国经济危机遂越来越无法挽回。
这才是帝国经济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
但?在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思想上也必然占有统治地位。所以在明末之时,所谓忧国忧民的学者、官员伙矣,但谁敢把帝国政府经济危机的根源归于这种原因呢?所以在分析明帝国灭亡之时,哪个学者敢把帝国灭亡的根源归于这种原因呢?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所谓皇帝的私房钱遂被传得越来越神;也正是这种背景下,所谓的“三饷”被说得越来越神;好象帝国的灭亡,真这点银子造成的,也是这么点银子就可以挽回的!
;由于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明政府实行垦归己,“永不起科”的奖励政策,大量的荒田得到开辟,只是到了嘉靖年间开始,直到万历时,全国土地得到清丈,才有了准确有数字,总额达到700万顷,又在这个数字的基础上实行了一条鞭法,按亩征银,“无田不税”,从此“永不起科”政策宣告废除,直到明末,耕地数字一直保持在700万顷以上。毛佩琦主编的《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
明代1石米重120斤,但明代的“斤”比今天的“市斤”重一些,据文献和考古证明,明代1斤约合今天1.5733斤,接近1斤6两。那么,1石就等于120斤×1.5733,约合现在的188.8市斤。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及其整个中晚期,米价涨了。1石米的价格浮动在7钱至1两银子之间,
出自网文《明清物价初探》作者不详。
明代地租有分成制、定额制;租率均在50%以上。、、据《日知录》记载,明代江南地区的亩产量多者不过3石,少者仅1石多。平均以亩产以2石计算,每亩租额至1石2斗或1石3斗,多者达1石5斗,地租率达到60%至70%;每亩收租至1石6半、1石8斗甚至2石的;地租率达到80%至90%,个别的甚至达到100%。《百卷本、中国通史、中国明代经济史》。
[注5]我们在分析明末历史时,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虽然加上其它的经济,会使我们更容易感到所谓几百万两银子,那真是区区几百万两银子。但它却会使文章的观点淹没在太多的史料之中,所以我们只有单拿农业经济来论证观点。
导致帝国经济陷入于危机之中的主要的原因,是伴随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而出现的越来越高的、越来越普遍的地租。帝国的经济资源,50%以上都通过地租的形式流入了少数控制土地的既得利益集团手中(皇室、贵族、官僚、上层太监、庶民地主、缙绅、大商人);这已足够可怕了,更可怕的还在这些既得利益集团依靠手中越来越强大的经济资源,却是仍肆无忌惮的扩张着自己的利益;他们向上肆意蚕食着政府手中“横征暴敛”来的资源、向下肆意侵蚀着普遍百姓手仅剩的经济资源。
垄断性的、高额的地租所占帝国经济资源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才是帝国经济危机的根源所在。这实际上是非常显而易见的。这笔从劳动人民手中掠夺走的经济资源,实际上是所谓“三饷”的二三十倍。
但对此,据说最忧国忧民的东林党人,恐怕最多也只是含糊其词,谁也不敢对此去深究。如是他们敢那样,实在等于站在了统治阶级的对立面;如果他们敢这样做,他们实在是不想在社会上混了。
一个人得罪皇帝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个开口闭口说皇帝“贪财”闹得国将不国,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如果你敢得罪统治阶级、敢这样非议统治阶级,那后果可实在太严重了。一个敢大呼这种言论,那肯定是想自绝于人民!
我们常常把明帝国政府的横征暴敛,说成是帝国陷入危机的主要原因。泪痕以为这根本说不通,因为帝国政府只要每亩地平均征收20斤米,就可以一年收取五千多万两白银。但明帝国政府最穷凶极恶之时,也从来没有收取过这样重的赋税!
但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加重,一亩的地平均地租显然已达到了100斤左右、甚至远高于这个数字。
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来,明帝国老百姓生活贫困的主要根源,是这种越来越普遍的、越来越高的地租造成的。但这种利益,是代表着明帝国(皇室、贵族、上层太监、官僚、缙绅、庶地主)既得利益集团共同利益的,所以帝国上上下根本没有敢把帝国的危机根源归于此。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普遍农民都拥有自己的田地;那帝国政府所征收的那点税,对老百姓而言是非常小的!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普遍农民都拥有自己的土地,那普遍农民的生活就不会陷入危机之中。
而换而言之,如果帝国的田地是掌握在分散的自耕农手中,那帝国社会也就没有力量去大规模的偷税、漏税。换而言之,帝国政府的税收就能保证。
但这种观点,在明末永远也不会成为主流的观点;因为这种观点是挑战统治阶级利益的。
所以我们后来对明帝国灭亡的观点,永远只能在地主阶级提供的思想中来回跑,却永远也跑不出个头绪来。换而言之,即使我们喊一千遍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但我们也永远是在用唯心史观在分析历史。再换而言之,好象历史真是某个人、某几个人的能力、道德可以决定的。
帝国的田地百分之**十都已落少地主阶级手中(地主阶级由皇室、贵族、上层太监、官僚、缙绅、庶民地主构成)。这个阶级对帝国政府构成的侵害,绝不仅仅是少纳税(这只是使政府税收减少);他们更通过地租的形式把帝国的财富都敛入了自己家中(这使普遍农民终日劳作却无法温饱);他们还通过手中汇集的强大经济资源,收买、控制官僚集团,使帝国吏治全面败坏。
导致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帝国的地主阶级越来越强大了。帝国政府无力控制它,帝国社会无力制约它;最终导致帝国政府一片财政赤字,帝国社会一片贫穷。
不要说皇帝没有这样巨大的一笔银子了,就是真他真的有,面对帝国经济存在的巨大窟窿也只是杯水车薪。人们之所以肆意夸大这笔银子的数量,及其作用;无非是英雄史观的一种表现罢了;在英雄史观中,历史的变迁好象就是几个人可以决定的;但实际上历史哪有这样简单!一个人的力量再大,当他出现在历史大潮流之中时,他也是渺小之极的;历史的变迁是受各种利益群体搏奕的合力推动的!
我们许多人在分析明末历史时,常常眼界也窄得太厉害;好象某笔区区几百万两、或一千多万两银子(三饷)的何去何从,就是导致帝国灭亡的重要原因。但事实上,以明帝国那样庞大的经济基数,某笔区区几百万两银子的何去何从,实在意义太小了!真正造成帝国灭亡的原因,显然是一个远远大于这个数字的经济物资流出了帝国政府的控制范围。
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无可抑制,明末的地租份额,与明初相比;那实在不知道翻了多少倍?帝国的经济资源的50%、60%以上都通过这种渠道流向地主阶级手中;这笔经济资源是帝国政府无力支配的;这笔经济资源也是普遍百姓无福享用的。仅此就已够可怕了,更主要的是这笔庞大的经济资源,他已走向了帝国政府、社会的反面;地主阶级利用这样庞大的经济实力,更肆无忌惮的继续侵蚀帝国社会、政府所剩的、越来越少的经济资源。于是帝国经济危机遂越来越无法挽回。
这才是帝国经济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
但?在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思想上也必然占有统治地位。所以在明末之时,所谓忧国忧民的学者、官员伙矣,但谁敢把帝国政府经济危机的根源归于这种原因呢?所以在分析明帝国灭亡之时,哪个学者敢把帝国灭亡的根源归于这种原因呢?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所谓皇帝的私房钱遂被传得越来越神;也正是这种背景下,所谓的“三饷”被说得越来越神;好象帝国的灭亡,真这点银子造成的,也是这么点银子就可以挽回的!
;由于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明政府实行垦归己,“永不起科”的奖励政策,大量的荒田得到开辟,只是到了嘉靖年间开始,直到万历时,全国土地得到清丈,才有了准确有数字,总额达到700万顷,又在这个数字的基础上实行了一条鞭法,按亩征银,“无田不税”,从此“永不起科”政策宣告废除,直到明末,耕地数字一直保持在700万顷以上。毛佩琦主编的《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
明代1石米重120斤,但明代的“斤”比今天的“市斤”重一些,据文献和考古证明,明代1斤约合今天1.5733斤,接近1斤6两。那么,1石就等于120斤×1.5733,约合现在的188.8市斤。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及其整个中晚期,米价涨了。1石米的价格浮动在7钱至1两银子之间,
出自网文《明清物价初探》作者不详。
明代地租有分成制、定额制;租率均在50%以上。、、据《日知录》记载,明代江南地区的亩产量多者不过3石,少者仅1石多。平均以亩产以2石计算,每亩租额至1石2斗或1石3斗,多者达1石5斗,地租率达到60%至70%;每亩收租至1石6半、1石8斗甚至2石的;地租率达到80%至90%,个别的甚至达到100%。《百卷本、中国通史、中国明代经济史》。
[注5]我们在分析明末历史时,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虽然加上其它的经济,会使我们更容易感到所谓几百万两银子,那真是区区几百万两银子。但它却会使文章的观点淹没在太多的史料之中,所以我们只有单拿农业经济来论证观点。
导致帝国经济陷入于危机之中的主要的原因,是伴随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而出现的越来越高的、越来越普遍的地租。帝国的经济资源,50%以上都通过地租的形式流入了少数控制土地的既得利益集团手中(皇室、贵族、官僚、上层太监、庶民地主、缙绅、大商人);这已足够可怕了,更可怕的还在这些既得利益集团依靠手中越来越强大的经济资源,却是仍肆无忌惮的扩张着自己的利益;他们向上肆意蚕食着政府手中“横征暴敛”来的资源、向下肆意侵蚀着普遍百姓手仅剩的经济资源。
垄断性的、高额的地租所占帝国经济资源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才是帝国经济危机的根源所在。这实际上是非常显而易见的。这笔从劳动人民手中掠夺走的经济资源,实际上是所谓“三饷”的二三十倍。
但对此,据说最忧国忧民的东林党人,恐怕最多也只是含糊其词,谁也不敢对此去深究。如是他们敢那样,实在等于站在了统治阶级的对立面;如果他们敢这样做,他们实在是不想在社会上混了。
一个人得罪皇帝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个开口闭口说皇帝“贪财”闹得国将不国,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如果你敢得罪统治阶级、敢这样非议统治阶级,那后果可实在太严重了。一个敢大呼这种言论,那肯定是想自绝于人民!
我们常常把明帝国政府的横征暴敛,说成是帝国陷入危机的主要原因。泪痕以为这根本说不通,因为帝国政府只要每亩地平均征收20斤米,就可以一年收取五千多万两白银。但明帝国政府最穷凶极恶之时,也从来没有收取过这样重的赋税!
但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加重,一亩的地平均地租显然已达到了100斤左右、甚至远高于这个数字。
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来,明帝国老百姓生活贫困的主要根源,是这种越来越普遍的、越来越高的地租造成的。但这种利益,是代表着明帝国(皇室、贵族、上层太监、官僚、缙绅、庶地主)既得利益集团共同利益的,所以帝国上上下根本没有敢把帝国的危机根源归于此。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普遍农民都拥有自己的田地;那帝国政府所征收的那点税,对老百姓而言是非常小的!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普遍农民都拥有自己的土地,那普遍农民的生活就不会陷入危机之中。
而换而言之,如果帝国的田地是掌握在分散的自耕农手中,那帝国社会也就没有力量去大规模的偷税、漏税。换而言之,帝国政府的税收就能保证。
但这种观点,在明末永远也不会成为主流的观点;因为这种观点是挑战统治阶级利益的。
所以我们后来对明帝国灭亡的观点,永远只能在地主阶级提供的思想中来回跑,却永远也跑不出个头绪来。换而言之,即使我们喊一千遍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但我们也永远是在用唯心史观在分析历史。再换而言之,好象历史真是某个人、某几个人的能力、道德可以决定的。
帝国的田地百分之**十都已落少地主阶级手中(地主阶级由皇室、贵族、上层太监、官僚、缙绅、庶民地主构成)。这个阶级对帝国政府构成的侵害,绝不仅仅是少纳税(这只是使政府税收减少);他们更通过地租的形式把帝国的财富都敛入了自己家中(这使普遍农民终日劳作却无法温饱);他们还通过手中汇集的强大经济资源,收买、控制官僚集团,使帝国吏治全面败坏。
导致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帝国的地主阶级越来越强大了。帝国政府无力控制它,帝国社会无力制约它;最终导致帝国政府一片财政赤字,帝国社会一片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