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中文网 www.zw19.com,东厂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工作尚未结束,皇太极就发动了宁锦大战,袁军仓惶撤退,把大凌河这座尚未建造完成的空城留给了清兵。但是皇太极是不会将自己的军队留在这里送死的,宁锦大战结束后,皇太极毁城而去。试问,如果这座城池真的有用,对守军有利的话,为什么皇太极会把它毁掉呢?难道占领下来,为“大清”开疆拓土不好吗?
崇祯四年,孙承宗二次督辽时,又再次重提修筑大凌河,派祖大寿和何可纲去筑城。八个月后,明军就遭到了著名的大凌河之败。祖大寿和何可纲的部队被皇太极包围在大凌河城里断绝粮草,锦州的明军四次出兵救援都无功而返。
尤其是到了第四次救援大凌河时,孙承宗亲自担任前线指挥,援军的右路指挥就是祖大寿的妹夫吴襄,也就是吴三桂的父亲。但是由于锦州和大凌河一带的地形实在是糟糕,明军纠集大军的的第四次救援行动依旧惨败。至此,大凌河完全断绝了解困的希望,城中粮草断绝,守军以人为食!
最后,祖大寿接受了皇太极的招降,亲手杀了不肯降清的何可纲,做了可耻的汉奸。就在投降的当天,祖大寿提议带军偷袭锦州,皇太极当即允诺。没想到当晚雾大,祖大寿和一起偷袭锦州的清军走散,独自先进了锦州,终因势单力孤不敢轻举妄动。从这以后,汉奸祖大寿就留在了锦州,逐渐把握锦州大权,并把自己的子侄放在满清做官。到崇祯十五年,祖大寿二次降清,终于撕下了带了十年的假面具。
战略决策错误,尽修些没有用的废城不说,孙承宗在执掌辽事期间,还大力推荐和重用了一帮不知道是“英雄”还是废物的将领,他们中的大多数更是成了汉奸,正是这帮人联手葬送了大明的江山。
袁崇焕,修筑宁远和锦州这两个死地作为明军防线这项愚蠢至极的方案,就是他和孙承宗一起搞出来的。除此之外,杀毛帅、毁东江、耗钱粮、弃朝鲜、修和议、放敌兵……实在是大明的罪臣,满清的英雄。
满桂,这个人也是孙承宗一力提拔上来的,违抗高第命令坚守宁远就有他的一份,宁锦大战中救援锦州时又敷衍了事,一万人的军队死了六十个就仓惶逃跑。
喻安性,孙承宗第一次督辽期间,先废巡抚阎鸣泰,后废巡抚张凤翼,最后选定了喻安性任辽东巡抚。此人在辽东任上并没有突出作为,天启五年十一月,因柳河之败一同被罢免。到了崇祯年间,喻安性被复用为蓟辽总督,实际管辖蓟镇。就在喻安性任上,爆发了大规模的蓟镇兵变,士兵因欠饷而闹事,喻安性属下的顺天巡抚居然想要用下毒毒死为首者的方法来平息兵变,事泄,兵变更巨。第二年皇太极从蓟镇入口直抵北京,一天就攻破了遵化段长城的两处关口,正是喻安性任上兵变的所在。蓟镇守军如此不堪一击,一年前的兵变显然脱不了关系。由此可见,喻安性这人实是无能。
刘兴治,袁崇焕斩了毛文龙后,任命刘兴治的哥哥刘兴柞为东江副将,领东江右协。孙承宗接任后,将刘兴柞调到宁远,东江右协统领一职就交给了刘兴治接任。崇祯三年四月,刘兴治在皮岛叛乱,杀了东江主官陈继盛和左协一干将领,孙承宗却依然姑息养奸,派遣周文郁、宋献等人安抚刘兴治,并将东江大权交给了这个叛乱分子。八月,刘兴治秘密遣书皇太极,约定降清。崇祯四年三月,刘兴治再次在皮岛叛乱,这次却是明目张胆打出降清的旗号准备做汉奸了,幸好被参将沈世魁乘夜杀死,叛乱平息。
类似这样的人物实在太多,可以说孙承宗一手缔造的辽东军阀集团最终成了汉奸军团,成为满清入关的急先锋。
孙承宗,你到底是伟大的民族英雄还是一个无能之辈呢?
袁大海陷入深深的思虑当中,直到部下领着锦衣卫山海卫的百户白仲山前来时,他才回过神来。
白仲山是锦衣卫驻山海关的百户,山海关名义上是一座军镇,实际只是关前为军镇,关后则是永平府,有很多百姓和商旅在此。
袁大海是锦衣卫的指挥使,虽然并不能直接指挥山海卫的锦衣卫,但这个身份加上东厂掌刑千户的名头,还是足以让白仲山乖乖前来的。
见到白仲山,袁大海开门见山便道:“听说明日孙督师要领三千精骑前往蓟州、昌平检阅防务,而蓟州、昌平距离京郊甚近,孙督师此举虽是责内之事,但锦衣卫职责所在,你是不是应当立即将此事密报给皇上?”
“这…”白仲山吃了一惊,他没有想到袁大海竟然要自己将孙督师检阅防务的事情密报皇上。
见他这样,袁大海面露不快道:“怎么?难道这个还要骆都督点头才行吗?”
“大人息怒!属下遵命就是!”
白仲山一个激灵,身为锦衣卫的人,他自然知道眼前这位东厂掌刑千户的份量有多重,若是得罪了他,恐怕就是骆都督也救不了自己。
之所以不自己密报到魏忠贤那,再由魏报到天启那,是因为袁大海觉得这次是告孙承宗的黑状,有必要淡化党争的色彩,锦衣卫是皇帝亲军,大都督骆思恭又一向不买魏忠贤的帐,所以由锦衣卫的人按职责密报,可以让天启不致怀疑到魏忠贤身上。
只要抢在孙承宗自己上疏解释检阅防务之前让天启知道自己的老师带兵来了,就可以让天启产生疑心,进而怀疑孙承宗此举的目的,这对于魏忠贤乃至自己都有好处。只要天启下诏不让孙承宗进京,那不管他是想“清君侧”还是有别的目的,都只能胎死腹中。只要斩断东林党想靠军队政变的念头,剩下的事就是把刀子磨亮,将那些党人一个个拉出来放血了。
大案、要案,惨案,什么前六君子,后六君子,统统都将成为黄泉的过客。
..........
这章多写了一些不应该写的东西,有凑字数之嫌,这点要道歉,其实骨头并不是想要赚这一分两分,只是觉得有必要把这些东西写出来,从而和以前认知的孙承宗有个对比。
工作尚未结束,皇太极就发动了宁锦大战,袁军仓惶撤退,把大凌河这座尚未建造完成的空城留给了清兵。但是皇太极是不会将自己的军队留在这里送死的,宁锦大战结束后,皇太极毁城而去。试问,如果这座城池真的有用,对守军有利的话,为什么皇太极会把它毁掉呢?难道占领下来,为“大清”开疆拓土不好吗?
崇祯四年,孙承宗二次督辽时,又再次重提修筑大凌河,派祖大寿和何可纲去筑城。八个月后,明军就遭到了著名的大凌河之败。祖大寿和何可纲的部队被皇太极包围在大凌河城里断绝粮草,锦州的明军四次出兵救援都无功而返。
尤其是到了第四次救援大凌河时,孙承宗亲自担任前线指挥,援军的右路指挥就是祖大寿的妹夫吴襄,也就是吴三桂的父亲。但是由于锦州和大凌河一带的地形实在是糟糕,明军纠集大军的的第四次救援行动依旧惨败。至此,大凌河完全断绝了解困的希望,城中粮草断绝,守军以人为食!
最后,祖大寿接受了皇太极的招降,亲手杀了不肯降清的何可纲,做了可耻的汉奸。就在投降的当天,祖大寿提议带军偷袭锦州,皇太极当即允诺。没想到当晚雾大,祖大寿和一起偷袭锦州的清军走散,独自先进了锦州,终因势单力孤不敢轻举妄动。从这以后,汉奸祖大寿就留在了锦州,逐渐把握锦州大权,并把自己的子侄放在满清做官。到崇祯十五年,祖大寿二次降清,终于撕下了带了十年的假面具。
战略决策错误,尽修些没有用的废城不说,孙承宗在执掌辽事期间,还大力推荐和重用了一帮不知道是“英雄”还是废物的将领,他们中的大多数更是成了汉奸,正是这帮人联手葬送了大明的江山。
袁崇焕,修筑宁远和锦州这两个死地作为明军防线这项愚蠢至极的方案,就是他和孙承宗一起搞出来的。除此之外,杀毛帅、毁东江、耗钱粮、弃朝鲜、修和议、放敌兵……实在是大明的罪臣,满清的英雄。
满桂,这个人也是孙承宗一力提拔上来的,违抗高第命令坚守宁远就有他的一份,宁锦大战中救援锦州时又敷衍了事,一万人的军队死了六十个就仓惶逃跑。
喻安性,孙承宗第一次督辽期间,先废巡抚阎鸣泰,后废巡抚张凤翼,最后选定了喻安性任辽东巡抚。此人在辽东任上并没有突出作为,天启五年十一月,因柳河之败一同被罢免。到了崇祯年间,喻安性被复用为蓟辽总督,实际管辖蓟镇。就在喻安性任上,爆发了大规模的蓟镇兵变,士兵因欠饷而闹事,喻安性属下的顺天巡抚居然想要用下毒毒死为首者的方法来平息兵变,事泄,兵变更巨。第二年皇太极从蓟镇入口直抵北京,一天就攻破了遵化段长城的两处关口,正是喻安性任上兵变的所在。蓟镇守军如此不堪一击,一年前的兵变显然脱不了关系。由此可见,喻安性这人实是无能。
刘兴治,袁崇焕斩了毛文龙后,任命刘兴治的哥哥刘兴柞为东江副将,领东江右协。孙承宗接任后,将刘兴柞调到宁远,东江右协统领一职就交给了刘兴治接任。崇祯三年四月,刘兴治在皮岛叛乱,杀了东江主官陈继盛和左协一干将领,孙承宗却依然姑息养奸,派遣周文郁、宋献等人安抚刘兴治,并将东江大权交给了这个叛乱分子。八月,刘兴治秘密遣书皇太极,约定降清。崇祯四年三月,刘兴治再次在皮岛叛乱,这次却是明目张胆打出降清的旗号准备做汉奸了,幸好被参将沈世魁乘夜杀死,叛乱平息。
类似这样的人物实在太多,可以说孙承宗一手缔造的辽东军阀集团最终成了汉奸军团,成为满清入关的急先锋。
孙承宗,你到底是伟大的民族英雄还是一个无能之辈呢?
袁大海陷入深深的思虑当中,直到部下领着锦衣卫山海卫的百户白仲山前来时,他才回过神来。
白仲山是锦衣卫驻山海关的百户,山海关名义上是一座军镇,实际只是关前为军镇,关后则是永平府,有很多百姓和商旅在此。
袁大海是锦衣卫的指挥使,虽然并不能直接指挥山海卫的锦衣卫,但这个身份加上东厂掌刑千户的名头,还是足以让白仲山乖乖前来的。
见到白仲山,袁大海开门见山便道:“听说明日孙督师要领三千精骑前往蓟州、昌平检阅防务,而蓟州、昌平距离京郊甚近,孙督师此举虽是责内之事,但锦衣卫职责所在,你是不是应当立即将此事密报给皇上?”
“这…”白仲山吃了一惊,他没有想到袁大海竟然要自己将孙督师检阅防务的事情密报皇上。
见他这样,袁大海面露不快道:“怎么?难道这个还要骆都督点头才行吗?”
“大人息怒!属下遵命就是!”
白仲山一个激灵,身为锦衣卫的人,他自然知道眼前这位东厂掌刑千户的份量有多重,若是得罪了他,恐怕就是骆都督也救不了自己。
之所以不自己密报到魏忠贤那,再由魏报到天启那,是因为袁大海觉得这次是告孙承宗的黑状,有必要淡化党争的色彩,锦衣卫是皇帝亲军,大都督骆思恭又一向不买魏忠贤的帐,所以由锦衣卫的人按职责密报,可以让天启不致怀疑到魏忠贤身上。
只要抢在孙承宗自己上疏解释检阅防务之前让天启知道自己的老师带兵来了,就可以让天启产生疑心,进而怀疑孙承宗此举的目的,这对于魏忠贤乃至自己都有好处。只要天启下诏不让孙承宗进京,那不管他是想“清君侧”还是有别的目的,都只能胎死腹中。只要斩断东林党想靠军队政变的念头,剩下的事就是把刀子磨亮,将那些党人一个个拉出来放血了。
大案、要案,惨案,什么前六君子,后六君子,统统都将成为黄泉的过客。
..........
这章多写了一些不应该写的东西,有凑字数之嫌,这点要道歉,其实骨头并不是想要赚这一分两分,只是觉得有必要把这些东西写出来,从而和以前认知的孙承宗有个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