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中文网 www.zw19.com,风水密码之夺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中国的道家开始于老子,起源却可以追溯到伏羲、黄帝和周文王。
伏羲的伟大功绩是演了八卦。
八卦可能一开始是古人计数的工具。比如1和0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一共是多少组合?其实是1打头的四个“111”、“100”、“110”、“101”,0打头的也是四个“000”、“011”、“010”、“001”。
因为古人一开始是划线计数的,一横和中间断了的一横。
但伏羲了不起在他象天法地,把这八卦和宇宙、天地、风雷联系了起来,“111”是乾卦、“000”是坤卦。
这是中华古文化的基础,所以,有机会去淮阳的朋友一定要去参拜下太昊伏羲陵!
文王的功绩是《周易》。
如果说伏羲先天八卦,是论人和整个宇宙的立体关系,那文王的后天八卦就是人类和地球的平面关系。
而《周易》六十四重卦的卦名、爻词等,就是中华文明的播种;我们身边很多熟悉的词,都是卦名。并且周易作为百经之首,不仅是中华易学和道家的伟大瑰宝,更是儒学、礼仪甚至政.治文明的开端。
如果一个中国人,一辈子只读一本书的话,我觉得应该是《周易》。
老子的功绩是首先提出并诠释了“道”这个概念。
《道德经》的地位,可能在后来所有的道书之上,虽然只有五千字,但你要真正理解做到,可能要花一辈子。
所以说,如果要背一篇文言文,要学会生活,那一定要背下《道德经》。有机会的话,还应该去涡阳天静宫和鹿邑太清宫。
这三个伟大而不世出的人物,开启了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的一脉。
可惜,后来自把道家精神挥洒洋溢的庄子之后,道家似乎走了些弯路。
---------
最先成型而且在历史上影响颇大的,竟是方士道和太平道。
虽然前者松散、后者有一定组织,但都不能成为真正的道派。
而且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和现实中世俗的权力过份的接近。
前者是依附的方式,于是有秦始皇五次东巡的大规模求仙,唯一可能的成就就是徐福先生的努力可能造就了一个民族,比被西门庆先生赶走的武大郎传说早了恩多年。更有了汉武帝封禅五岳,传说还在海里向“海神”开战。
可是仙人总不见,方士们乱了手脚。因为修炼在道家本是全心、终身的行为,可怜秦皇汉武,竟想朝种暮获,而求报无福之祠,当然不会有收获了。但方士还有外丹。这外丹是区别后来全真教内丹的说法,外丹是炼服食的金丹,而内丹是修炼自身的元气。
外丹之学对中华医学、化学都有很大意义,但对道教的早期发展就显得成就不大。比如后来五十来岁就放下千古伟业的唐太宗李世民,可能就死与丹药中毒;明世宗朱厚熜更是因为要取丹药的原料,差点被宫女勒死。
方士道失败之后,接替的是太平道。既然不能依附,就来争夺。
不能排除参加历次太平道斗争的中下层人士为自己生活做斗争的积极意义,但其高层人员与真正“道”的距离已非常大。最后太平道的不成功,不仅带来曹孟德笔下的凄凉,对道教发展更是带来几乎毁灭性的打击。
但对中华文明的发展,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否则道、王合一的体系将早于西方中世纪的拜占庭和阿拉伯。
看看中华文明到明末还领先于世界各国,就知道没有形成这种政教合一的好处。如果那样,中土不可能成为世界佛教中心,儒学的发展也会受很大影响,让东乡平一郎“一生唯拜伏阳明”的心学也不会出现。
但这打击对道教是致命的。
好在西晋有写下《葬书》的郭璞信奉“净明道”、好在东晋有葛洪这样半仙级的人物,南朝有陆静修、陶弘景这样理论高手,唐朝有司马承祯得道高人,中华道教终于发展起来。
而对后来道教大放异彩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金大侠笔下“中神通”之王重阳!
**********
留待后论
中国的道家开始于老子,起源却可以追溯到伏羲、黄帝和周文王。
伏羲的伟大功绩是演了八卦。
八卦可能一开始是古人计数的工具。比如1和0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一共是多少组合?其实是1打头的四个“111”、“100”、“110”、“101”,0打头的也是四个“000”、“011”、“010”、“001”。
因为古人一开始是划线计数的,一横和中间断了的一横。
但伏羲了不起在他象天法地,把这八卦和宇宙、天地、风雷联系了起来,“111”是乾卦、“000”是坤卦。
这是中华古文化的基础,所以,有机会去淮阳的朋友一定要去参拜下太昊伏羲陵!
文王的功绩是《周易》。
如果说伏羲先天八卦,是论人和整个宇宙的立体关系,那文王的后天八卦就是人类和地球的平面关系。
而《周易》六十四重卦的卦名、爻词等,就是中华文明的播种;我们身边很多熟悉的词,都是卦名。并且周易作为百经之首,不仅是中华易学和道家的伟大瑰宝,更是儒学、礼仪甚至政.治文明的开端。
如果一个中国人,一辈子只读一本书的话,我觉得应该是《周易》。
老子的功绩是首先提出并诠释了“道”这个概念。
《道德经》的地位,可能在后来所有的道书之上,虽然只有五千字,但你要真正理解做到,可能要花一辈子。
所以说,如果要背一篇文言文,要学会生活,那一定要背下《道德经》。有机会的话,还应该去涡阳天静宫和鹿邑太清宫。
这三个伟大而不世出的人物,开启了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的一脉。
可惜,后来自把道家精神挥洒洋溢的庄子之后,道家似乎走了些弯路。
---------
最先成型而且在历史上影响颇大的,竟是方士道和太平道。
虽然前者松散、后者有一定组织,但都不能成为真正的道派。
而且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和现实中世俗的权力过份的接近。
前者是依附的方式,于是有秦始皇五次东巡的大规模求仙,唯一可能的成就就是徐福先生的努力可能造就了一个民族,比被西门庆先生赶走的武大郎传说早了恩多年。更有了汉武帝封禅五岳,传说还在海里向“海神”开战。
可是仙人总不见,方士们乱了手脚。因为修炼在道家本是全心、终身的行为,可怜秦皇汉武,竟想朝种暮获,而求报无福之祠,当然不会有收获了。但方士还有外丹。这外丹是区别后来全真教内丹的说法,外丹是炼服食的金丹,而内丹是修炼自身的元气。
外丹之学对中华医学、化学都有很大意义,但对道教的早期发展就显得成就不大。比如后来五十来岁就放下千古伟业的唐太宗李世民,可能就死与丹药中毒;明世宗朱厚熜更是因为要取丹药的原料,差点被宫女勒死。
方士道失败之后,接替的是太平道。既然不能依附,就来争夺。
不能排除参加历次太平道斗争的中下层人士为自己生活做斗争的积极意义,但其高层人员与真正“道”的距离已非常大。最后太平道的不成功,不仅带来曹孟德笔下的凄凉,对道教发展更是带来几乎毁灭性的打击。
但对中华文明的发展,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否则道、王合一的体系将早于西方中世纪的拜占庭和阿拉伯。
看看中华文明到明末还领先于世界各国,就知道没有形成这种政教合一的好处。如果那样,中土不可能成为世界佛教中心,儒学的发展也会受很大影响,让东乡平一郎“一生唯拜伏阳明”的心学也不会出现。
但这打击对道教是致命的。
好在西晋有写下《葬书》的郭璞信奉“净明道”、好在东晋有葛洪这样半仙级的人物,南朝有陆静修、陶弘景这样理论高手,唐朝有司马承祯得道高人,中华道教终于发展起来。
而对后来道教大放异彩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金大侠笔下“中神通”之王重阳!
**********
留待后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