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zw19.com,重铸清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六年年底,天津大沽口铁路修成,人山人海,人人皆以上车游览为荣,随即上海吴淞口到城隍庙铁路修成,杭州也有一道铁路修成,各地的官道遍地开花,谁都瞧见了能赚钱的门路,穷疯了的各地衙门迫不及待得开始了大兴土木,时任英国驻中国大使馆参赞,十年后成为英国大使,在中国威风赫赫十数年,之后在1890年左右黯然返国的亨利在其私人日记里面这样写到——这本书成为后世研究中英关系并侧面观察中国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料,起码在这个时候,亨利的评论还是相当客观公正的:“在这个年里面,整个中国似乎都陷入了一阵西方科技的狂热爱好风潮,这个风潮是前所未有的,因为这时候,西方(包括英国)几乎所有的技术、机器蜂拥到了中国,虽然很多官员对这些东西不感冒,并一贯保持着鄙视的态度,但是丝毫不能影响中国当权者的决心……整个朝廷似乎就显示出一种良性的竞争,不断得引进、学习、模仿和改造西方的科技,并借此来向最高统治者大清朝的皇太后来邀功证明自己的政绩,在没有三个月的时间里,铁路的第一个铆钉就已经钉下,我不得不承认,中国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如果在英国,起码上下议院要为此扯皮一两年,到了中国这里,半年的时候,天津的小规模铁路就已经铺成通车了,之后交通部特意让进京述职的地方官员顺路到天津去看看这条铁路,来看过的人都不约而同得要求在自己的辖地里面开始建设铁路,没有钱的话,出免费的劳动力也可以,一个在九江当知县的县令这么和我说道。要知道,铁路的建设和收费都是归交通部的,地方政府在这里面,没有利润可言,还要负责提供免费的土地,怎么算起来都是不划算。”(慈禧:呵呵,你要是算的懂这笔账,你可以成为英国首相了……)
“……至于官道,我更是无法想象了, 居然会演变成这样的光景,在这一年里,中国政府的财政还是很拮据的,西北的叛乱牵扯了他们太多的财力,所以在我看来,官道是无法大规模建设的,但是由于中国之前良好的公路设施,几百年一直修整下来的道路只需要稍微打造就可以变成水泥铺就的高级公路,只要这样,就能收钱,地方官员十分乐意出现这样的局面,但是问题来了,政府没钱,怎么办?”
“……中国人的富庶难以想象,除了沿海等地的官道由外国的银行机构进行贷款之外,中国民间的投资者找到了一个赚钱的方法,只要把钱借给官府,几年之后就能源源不断在官道这里收钱,而且稳赚不赔。以上海为例,就出现了专门和政府做官道修建生意的商行和票号,政府有了钱,然后水泥厂 又是遍地开花,因为叛乱、拮据停滞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终于井喷了起来,以天津到北京的官道为例,已经全部铺设了水泥路面,以至于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在县内的路面也铺上了水泥进行收费,后来,交通部不得不出台规划方案,对官道有一个明确的部署,并且明确除了官道之外别的路段不许收费,这样才勉勉强强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不得不说,有关公路收费的问题虽然一定程度给中国这个国内的商品交流产生了困扰,但是政府的收入大增,虽然刚开始几年,政府没有收到钱,因为都被银行和借贷收走了,可没过几年,中国政府就赚到钱了。相应的,中国平时不干活的人也变少了,因为找到工作的机会实在太多了,中国人将每个地方的年轻人组织起来,定期训练,选出身体素质好的,让他们参与地方治安的管理,力气大的可以去修公路,有技术的可以做精巧的手工活,妇人们进入外国人或者中国人的手工工厂做工,在我看来,无所事事的人越来越少了。”
“我观察了基础设施为什么会这样蓬勃发展,除了政府支持,和我们国家的先进技术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有着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亨利继续写着,窗外大街上马车在平整的水泥路上川流不息,“中国人有句古话,叫做统治者有喜欢的,下面的人一定会做到,这句话很有道理,皇帝很支持水泥厂的建设,听小道消息说,内务府的水泥厂每个月的利润都让皇帝很高兴,他还特别要兵部和工部(中国的两个在内阁下面的部门)修建的工事必须要从内务府购买水泥,更别说天津的铁路修好之后皇帝还亲自去坐过。皇帝从天津回来之后就很兴奋,要求尽快从天津要把铁路修到北京来,最好修到他那个举世罕见的园林门口,他那些迂腐、固执的老师们强烈反对,都不能阻止这件事的发生,皇帝告诉交通部的大臣 ,要求在一年之内看到这条铁路修建完毕,交通部大臣于是停下了别的铁路修建,将他管辖下的铁路学院的那些初级工们,还有大英帝国优秀的工程师召集在一起全力建设这条铁路,正是由于统治者的决心和爱好,这才使得铁路蓬勃发展,虽然还是半年的时候,但是准备、建设、规划的铁路道路公里数就已经要超过了英国本土的所有铁路轨道数量,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冒险,在我看来,但是我国那些商人们完全不在乎,他们已经高兴地发了疯,虽然这些年对于中国的出口一直在增长,但是鸦片纺织品的进口都一直在萎缩,出现了水泥、钢铁之后,又有一个大的蛋糕等着他们,谁都会发疯的。”
“还有太后,”谈到这个中国最高统治者,亨利稍微有些慎重,“我相信,没有太后的点头,谁都不敢这么做,而且做的这么多。这个懂英语知道英国很多事情眼界开阔的女人,我不知道她的存在是不是对大英帝国有利,但是,现在在商人们的影响下,伦敦对她的观感十分的好,已经好到忘记了我们和中国人在西北、西南的争端了。”
;六年年底,天津大沽口铁路修成,人山人海,人人皆以上车游览为荣,随即上海吴淞口到城隍庙铁路修成,杭州也有一道铁路修成,各地的官道遍地开花,谁都瞧见了能赚钱的门路,穷疯了的各地衙门迫不及待得开始了大兴土木,时任英国驻中国大使馆参赞,十年后成为英国大使,在中国威风赫赫十数年,之后在1890年左右黯然返国的亨利在其私人日记里面这样写到——这本书成为后世研究中英关系并侧面观察中国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料,起码在这个时候,亨利的评论还是相当客观公正的:“在这个年里面,整个中国似乎都陷入了一阵西方科技的狂热爱好风潮,这个风潮是前所未有的,因为这时候,西方(包括英国)几乎所有的技术、机器蜂拥到了中国,虽然很多官员对这些东西不感冒,并一贯保持着鄙视的态度,但是丝毫不能影响中国当权者的决心……整个朝廷似乎就显示出一种良性的竞争,不断得引进、学习、模仿和改造西方的科技,并借此来向最高统治者大清朝的皇太后来邀功证明自己的政绩,在没有三个月的时间里,铁路的第一个铆钉就已经钉下,我不得不承认,中国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如果在英国,起码上下议院要为此扯皮一两年,到了中国这里,半年的时候,天津的小规模铁路就已经铺成通车了,之后交通部特意让进京述职的地方官员顺路到天津去看看这条铁路,来看过的人都不约而同得要求在自己的辖地里面开始建设铁路,没有钱的话,出免费的劳动力也可以,一个在九江当知县的县令这么和我说道。要知道,铁路的建设和收费都是归交通部的,地方政府在这里面,没有利润可言,还要负责提供免费的土地,怎么算起来都是不划算。”(慈禧:呵呵,你要是算的懂这笔账,你可以成为英国首相了……)
“……至于官道,我更是无法想象了, 居然会演变成这样的光景,在这一年里,中国政府的财政还是很拮据的,西北的叛乱牵扯了他们太多的财力,所以在我看来,官道是无法大规模建设的,但是由于中国之前良好的公路设施,几百年一直修整下来的道路只需要稍微打造就可以变成水泥铺就的高级公路,只要这样,就能收钱,地方官员十分乐意出现这样的局面,但是问题来了,政府没钱,怎么办?”
“……中国人的富庶难以想象,除了沿海等地的官道由外国的银行机构进行贷款之外,中国民间的投资者找到了一个赚钱的方法,只要把钱借给官府,几年之后就能源源不断在官道这里收钱,而且稳赚不赔。以上海为例,就出现了专门和政府做官道修建生意的商行和票号,政府有了钱,然后水泥厂 又是遍地开花,因为叛乱、拮据停滞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终于井喷了起来,以天津到北京的官道为例,已经全部铺设了水泥路面,以至于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在县内的路面也铺上了水泥进行收费,后来,交通部不得不出台规划方案,对官道有一个明确的部署,并且明确除了官道之外别的路段不许收费,这样才勉勉强强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不得不说,有关公路收费的问题虽然一定程度给中国这个国内的商品交流产生了困扰,但是政府的收入大增,虽然刚开始几年,政府没有收到钱,因为都被银行和借贷收走了,可没过几年,中国政府就赚到钱了。相应的,中国平时不干活的人也变少了,因为找到工作的机会实在太多了,中国人将每个地方的年轻人组织起来,定期训练,选出身体素质好的,让他们参与地方治安的管理,力气大的可以去修公路,有技术的可以做精巧的手工活,妇人们进入外国人或者中国人的手工工厂做工,在我看来,无所事事的人越来越少了。”
“我观察了基础设施为什么会这样蓬勃发展,除了政府支持,和我们国家的先进技术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有着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亨利继续写着,窗外大街上马车在平整的水泥路上川流不息,“中国人有句古话,叫做统治者有喜欢的,下面的人一定会做到,这句话很有道理,皇帝很支持水泥厂的建设,听小道消息说,内务府的水泥厂每个月的利润都让皇帝很高兴,他还特别要兵部和工部(中国的两个在内阁下面的部门)修建的工事必须要从内务府购买水泥,更别说天津的铁路修好之后皇帝还亲自去坐过。皇帝从天津回来之后就很兴奋,要求尽快从天津要把铁路修到北京来,最好修到他那个举世罕见的园林门口,他那些迂腐、固执的老师们强烈反对,都不能阻止这件事的发生,皇帝告诉交通部的大臣 ,要求在一年之内看到这条铁路修建完毕,交通部大臣于是停下了别的铁路修建,将他管辖下的铁路学院的那些初级工们,还有大英帝国优秀的工程师召集在一起全力建设这条铁路,正是由于统治者的决心和爱好,这才使得铁路蓬勃发展,虽然还是半年的时候,但是准备、建设、规划的铁路道路公里数就已经要超过了英国本土的所有铁路轨道数量,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冒险,在我看来,但是我国那些商人们完全不在乎,他们已经高兴地发了疯,虽然这些年对于中国的出口一直在增长,但是鸦片纺织品的进口都一直在萎缩,出现了水泥、钢铁之后,又有一个大的蛋糕等着他们,谁都会发疯的。”
“还有太后,”谈到这个中国最高统治者,亨利稍微有些慎重,“我相信,没有太后的点头,谁都不敢这么做,而且做的这么多。这个懂英语知道英国很多事情眼界开阔的女人,我不知道她的存在是不是对大英帝国有利,但是,现在在商人们的影响下,伦敦对她的观感十分的好,已经好到忘记了我们和中国人在西北、西南的争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