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中文网 www.zw19.com,豳风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汽车驶向黄山,乌瓦白墙在窗外像飞逝的蒙太奇画面,那些人,风一样地去了,抬脚与婺源的泥土相剥离的一霎那,我已经开始想念她
西湖的潋滟水光,映着昏昏落日,雷峰塔显得纤瘦安静,湖边人流如织,情人们勾着手,孩子的笑容像盛开的百合,那些醒目的白发在夕阳中显出可爱的绯红色,而我只静静地,想起了昨天,晓起村口的一片竹筏
清晨,北京扬起了大风,元大都城垣遗址的梨花被揉碎了,漫天飞舞着,落英胜雪。远远近近的桃花春梅,一团团的嫣红姹紫,柳树新抽了叶子,嫩嫩地绿。我恍然看见,那无际的金色田野,像长河一样在大地上流淌
徽州的乡愁,在梦中,浅浅地流
——题记
婺源——杂花生树
引子
朱熹是婺源人。
出生在福建的朱熹,时常地想起婺源。
他经过县城北门的郊外,看到幽静的山林下,一泓清水缓缓流过,朱熹说,我从前在梦里到过这里的呀,这是什么地方啊?他的学生告诉他,这里就是朱绯塘,朱熹脱口吟咏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婺源,是徽州文化六分之一的源头。
方舆记说:四千多年前尧帝时,天下洪水。有—位美丽女子,骑着一条巨大的鳙鱼,逆流而上,将落水的村民救上鱼背,成千上万的小鳙鱼跟随护送。到了水的尽头,水干涸了,那女子升到了天上,化作了婺女星。而那些小鳙鱼都死掉了,它们的鳞骨堆积成了一座山,叫大鳙山。源出大鳙山的鳙溪水,往东流入浙江开化、衢州、兰溪,为婺州水之源头。
婺源,也就是婺水的源头。
第一日——思溪延村梦醒时分
第一眼。
在思溪,我转过身去,看到了一座廊桥。
河面波澜不兴,苔藓色的鱼嘴榫将水流分作两绺,桥的一边是粉墙黛瓦的老屋。廊桥体态舒展,木栏杆撑起微微翘起的两行屋檐,又连缀着水下的倒影,虚虚实实犹如村庄的一束飘动的裙摆——从明朝以来,服色未改。
桥两边的靠椅上,三三两两坐着些村民。男子们多是上了岁数的,叼着烟斗却不并急于吞吐,面孔一律慈祥而庄重,挂着敦厚的笑容。妇女不例外地成为音响的主旋律,老远就亲热地打着招呼,孩子瞅见机会挣脱了母亲的手,追逐厮闹,撞击着木地板咯噔做响,笑声风铃般晃动起来。
我想起了童年,那一种熟悉的泥土味道。
过了廊桥,走进了思溪的巷陌。这小巷清冷而凋敝,斑斑驳驳。青石板的路,并不宽阔,两侧衔接着白色的古老院落,再向上望去是连绵不绝的马头墙,将天空切割成富于变化的折线。院落被高墙掩蔽起来,外面的人只看得到屋顶和影壁,再走近一些,却又不免生出些惊奇。门庭巍峨,上有飞雨吊檐,檐下是砖雕,镂出了立体的层次——一种被复原的了历史记忆,人物、车马、建筑、草木无不与这地方的人事发生过千丝万缕的联系。
转入敬序堂,这里是思溪最隆重的建筑。正厅内的藻井为长方形,一切布置如旧;整个敬序堂共有六个天井,楼有回廊护栏,客馆的雕刻精细入微,显出主人的慷慨气派。从正厅转入西侧的花园,左拐进入一座小小庭院,从木梯拾阶而上,就到了“公子书房”这里的幽静中潜伏着一种少年情怀,望着天井中的一角天光,是不由得令人常常发呆的。
延村与思溪襟带相连,步行十分钟即可抵达。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亲和力, “雇佣”了几个黄发垂髫的娃娃作为免费导游,那些孩子天性勇猛好动,一路上欢蹦乱跳,遇着来往车辆就齐声呼喊:“汽车来了我不怕,我和汽车干一架”——吓,难得还挺押韵的!
最小的一个叫小婺,四岁,走累了便蜷在我的怀里,不认生,却沉默少语。路两边尽是油菜田,黄橙橙地惹人心痒,孩子们采了花来送我,小婺主动顺手接了去,我倒乐得借花献佛。
延村适合远观,青山掩映中黑白相间,马头墙勾勒出丰富的天际线,千年之前如此,千年之后也并未改变。据说在延村串门,若遇着雨雪天气,从村头到村尾,可以穿堂入室,衣衫不湿,建筑与宗族的血缘一样筋骨相连。
延村的训经堂,有两扇关不拢的门,当年主人建房的时候,受“白虎”位不能开门的限制,故意将两片门做成关合不拢,以补风水之缺。有趣的是,大门正对右厢楼上的小姐闺房,女眷可以从窗子里悄悄窥探,这恐怕是父母的一点怜惜之心。也正是因为这些个“标新立异”训经堂竟格外地受到许多仰慕。
房屋静静矗立着,却已然颓败了,那些属于它们的岁月都已久远,而平静却是一种回声,在定居者的朴素生活中传递。只是那些花儿,还在怒放,色彩并不寂寞,油油的绿,嫩嫩的黄,胭脂般的浅白淡粉,在残破的墙垣间轻轻摇晃。
有生命的,不仅是草木,还有记忆。
在一扇门楣旁,金姓子孙为他们的母亲立了一方石匾,大意是父亲早殁,母亲含辛茹苦将儿女抚养成人,母亲故去的时候,散居异地的子女回到老宅将父母合葬,并用孩子的字体记述下那刻骨铭心的思念。
天色渐暗,孩子们显然疲倦了,走得并不快。回到思溪的时候,小婺的父亲远远站在村口等候,他并不怪我擅自“拐”走了小婺,只是和气地笑着,说在村里找了两遍,听人说被一个外乡人给带走了,所以就等在村口。我生出许多愧疚,小婺忽然从父亲的怀里探出一只手臂,伸向我,手中握着那束油菜花,澄澄的黄得可爱。我接下了,连同小婺的心意。
夜宿思溪。
在河边赤脚泡在水里,冰凉。旁边有大嫂洗衣服,她告诉我,这里聚居是俞姓人家,他们很久以前迁徙至此,繁衍生子,朝夕耕作,却常常思念起故乡清溪的水,所以为自己的村庄起名“思溪”
806年的思念啊!
第二日——嶂山理坑桃源深处(之一)
小雨,微寒,摩的在山路间风驰电掣。
在婺源县城车站,两个完成旅行的北京女孩说,大鄣山不应该被错过。大鄣山也定然不肯错过我,抵达的时候,雨停了,晴空初洗。
眼前,一条天然落差193米的瀑布,声如雷鸣。
而我并不能靠近它,瀑布悬在两山相间的微凹处,如一匹白练,浮于绿锦之上,腾起薄薄的水雾,在绿色的山谷间缥缈飞扬。
大鄣山的水,是一种奇异的绿。卧龙谷里大小瀑布不绝,泉水从海拔1264米的鸡笼尖倾泻而下,形成大小瀑布82条,称八十二冲。跌水成潭,深不可测,尽是一团汪汪的澄碧,我就恍然想起了玉。古人有古玉十三彩之说,清陈性玉纪谈到玉的古色有朱砂红、鸡血红、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绿、白果绿、秋葵黄、老酒黄、鱼肚白、糙米白、虾子青、雨过天青、澄潭水苍等,大鄣山的水,应是接近于松花绿,那种常年埋藏,沾了地气,受了铜沁的古玉,最是让人暗生敬畏、心神荡漾。
掬水在手,至清,那潭中的水色,真是匪夷所思呢。
行不久,见一竹舍,秋千悬于梁上,茶案置一硕大水壶,呈松根状... -->>
汽车驶向黄山,乌瓦白墙在窗外像飞逝的蒙太奇画面,那些人,风一样地去了,抬脚与婺源的泥土相剥离的一霎那,我已经开始想念她
西湖的潋滟水光,映着昏昏落日,雷峰塔显得纤瘦安静,湖边人流如织,情人们勾着手,孩子的笑容像盛开的百合,那些醒目的白发在夕阳中显出可爱的绯红色,而我只静静地,想起了昨天,晓起村口的一片竹筏
清晨,北京扬起了大风,元大都城垣遗址的梨花被揉碎了,漫天飞舞着,落英胜雪。远远近近的桃花春梅,一团团的嫣红姹紫,柳树新抽了叶子,嫩嫩地绿。我恍然看见,那无际的金色田野,像长河一样在大地上流淌
徽州的乡愁,在梦中,浅浅地流
——题记
婺源——杂花生树
引子
朱熹是婺源人。
出生在福建的朱熹,时常地想起婺源。
他经过县城北门的郊外,看到幽静的山林下,一泓清水缓缓流过,朱熹说,我从前在梦里到过这里的呀,这是什么地方啊?他的学生告诉他,这里就是朱绯塘,朱熹脱口吟咏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婺源,是徽州文化六分之一的源头。
方舆记说:四千多年前尧帝时,天下洪水。有—位美丽女子,骑着一条巨大的鳙鱼,逆流而上,将落水的村民救上鱼背,成千上万的小鳙鱼跟随护送。到了水的尽头,水干涸了,那女子升到了天上,化作了婺女星。而那些小鳙鱼都死掉了,它们的鳞骨堆积成了一座山,叫大鳙山。源出大鳙山的鳙溪水,往东流入浙江开化、衢州、兰溪,为婺州水之源头。
婺源,也就是婺水的源头。
第一日——思溪延村梦醒时分
第一眼。
在思溪,我转过身去,看到了一座廊桥。
河面波澜不兴,苔藓色的鱼嘴榫将水流分作两绺,桥的一边是粉墙黛瓦的老屋。廊桥体态舒展,木栏杆撑起微微翘起的两行屋檐,又连缀着水下的倒影,虚虚实实犹如村庄的一束飘动的裙摆——从明朝以来,服色未改。
桥两边的靠椅上,三三两两坐着些村民。男子们多是上了岁数的,叼着烟斗却不并急于吞吐,面孔一律慈祥而庄重,挂着敦厚的笑容。妇女不例外地成为音响的主旋律,老远就亲热地打着招呼,孩子瞅见机会挣脱了母亲的手,追逐厮闹,撞击着木地板咯噔做响,笑声风铃般晃动起来。
我想起了童年,那一种熟悉的泥土味道。
过了廊桥,走进了思溪的巷陌。这小巷清冷而凋敝,斑斑驳驳。青石板的路,并不宽阔,两侧衔接着白色的古老院落,再向上望去是连绵不绝的马头墙,将天空切割成富于变化的折线。院落被高墙掩蔽起来,外面的人只看得到屋顶和影壁,再走近一些,却又不免生出些惊奇。门庭巍峨,上有飞雨吊檐,檐下是砖雕,镂出了立体的层次——一种被复原的了历史记忆,人物、车马、建筑、草木无不与这地方的人事发生过千丝万缕的联系。
转入敬序堂,这里是思溪最隆重的建筑。正厅内的藻井为长方形,一切布置如旧;整个敬序堂共有六个天井,楼有回廊护栏,客馆的雕刻精细入微,显出主人的慷慨气派。从正厅转入西侧的花园,左拐进入一座小小庭院,从木梯拾阶而上,就到了“公子书房”这里的幽静中潜伏着一种少年情怀,望着天井中的一角天光,是不由得令人常常发呆的。
延村与思溪襟带相连,步行十分钟即可抵达。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亲和力, “雇佣”了几个黄发垂髫的娃娃作为免费导游,那些孩子天性勇猛好动,一路上欢蹦乱跳,遇着来往车辆就齐声呼喊:“汽车来了我不怕,我和汽车干一架”——吓,难得还挺押韵的!
最小的一个叫小婺,四岁,走累了便蜷在我的怀里,不认生,却沉默少语。路两边尽是油菜田,黄橙橙地惹人心痒,孩子们采了花来送我,小婺主动顺手接了去,我倒乐得借花献佛。
延村适合远观,青山掩映中黑白相间,马头墙勾勒出丰富的天际线,千年之前如此,千年之后也并未改变。据说在延村串门,若遇着雨雪天气,从村头到村尾,可以穿堂入室,衣衫不湿,建筑与宗族的血缘一样筋骨相连。
延村的训经堂,有两扇关不拢的门,当年主人建房的时候,受“白虎”位不能开门的限制,故意将两片门做成关合不拢,以补风水之缺。有趣的是,大门正对右厢楼上的小姐闺房,女眷可以从窗子里悄悄窥探,这恐怕是父母的一点怜惜之心。也正是因为这些个“标新立异”训经堂竟格外地受到许多仰慕。
房屋静静矗立着,却已然颓败了,那些属于它们的岁月都已久远,而平静却是一种回声,在定居者的朴素生活中传递。只是那些花儿,还在怒放,色彩并不寂寞,油油的绿,嫩嫩的黄,胭脂般的浅白淡粉,在残破的墙垣间轻轻摇晃。
有生命的,不仅是草木,还有记忆。
在一扇门楣旁,金姓子孙为他们的母亲立了一方石匾,大意是父亲早殁,母亲含辛茹苦将儿女抚养成人,母亲故去的时候,散居异地的子女回到老宅将父母合葬,并用孩子的字体记述下那刻骨铭心的思念。
天色渐暗,孩子们显然疲倦了,走得并不快。回到思溪的时候,小婺的父亲远远站在村口等候,他并不怪我擅自“拐”走了小婺,只是和气地笑着,说在村里找了两遍,听人说被一个外乡人给带走了,所以就等在村口。我生出许多愧疚,小婺忽然从父亲的怀里探出一只手臂,伸向我,手中握着那束油菜花,澄澄的黄得可爱。我接下了,连同小婺的心意。
夜宿思溪。
在河边赤脚泡在水里,冰凉。旁边有大嫂洗衣服,她告诉我,这里聚居是俞姓人家,他们很久以前迁徙至此,繁衍生子,朝夕耕作,却常常思念起故乡清溪的水,所以为自己的村庄起名“思溪”
806年的思念啊!
第二日——嶂山理坑桃源深处(之一)
小雨,微寒,摩的在山路间风驰电掣。
在婺源县城车站,两个完成旅行的北京女孩说,大鄣山不应该被错过。大鄣山也定然不肯错过我,抵达的时候,雨停了,晴空初洗。
眼前,一条天然落差193米的瀑布,声如雷鸣。
而我并不能靠近它,瀑布悬在两山相间的微凹处,如一匹白练,浮于绿锦之上,腾起薄薄的水雾,在绿色的山谷间缥缈飞扬。
大鄣山的水,是一种奇异的绿。卧龙谷里大小瀑布不绝,泉水从海拔1264米的鸡笼尖倾泻而下,形成大小瀑布82条,称八十二冲。跌水成潭,深不可测,尽是一团汪汪的澄碧,我就恍然想起了玉。古人有古玉十三彩之说,清陈性玉纪谈到玉的古色有朱砂红、鸡血红、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绿、白果绿、秋葵黄、老酒黄、鱼肚白、糙米白、虾子青、雨过天青、澄潭水苍等,大鄣山的水,应是接近于松花绿,那种常年埋藏,沾了地气,受了铜沁的古玉,最是让人暗生敬畏、心神荡漾。
掬水在手,至清,那潭中的水色,真是匪夷所思呢。
行不久,见一竹舍,秋千悬于梁上,茶案置一硕大水壶,呈松根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